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银行披露的业绩赢利与预期依然强劲,但自今年一季度起,部分战略投资者已选择渐次离场。进入下半年,相关海外战略投资者的减持规模开始放大。
根据近期发布的中资银行业绩快报,农业银行(601288.SH/1288.HK)上半年净利润预增45%以上,深发展(000001.SZ)预增50%-60%,光大银行(601818.SH)增约33%。
与此同时,包括淡马锡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下称淡马锡)、社保基金等重量级投资者已减持内资银行股。虽然离场者表示此次减持只是“投资组合平衡调整”,但仍致使市场悲观情绪蔓延。
另外,地方融资平台面临清理,违约风险使得银行压力有增无减。对银行利润下滑和贷款不良率提高的忧虑,使市场普遍认为银行股短期内将持续低迷。
“忠实者”离场
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7月5日在二级市场大手出售部分持有的中国银行(601988.SH/3988.HK)及建设银行(601939.SH/0939.HK)H股,合共套现280亿港元。减持后,淡马锡在中行的权益由13.79%大幅减至不足7%,在建行的权益则由7.03%降低至6.4%。
淡马锡向来被认为是中国银行股的长期支持者,曾在2002年中国国有银行业改制过程中,第一家出资14亿美元入股建设银行5.1%股权;并在2005年建行IPO时二度购入10亿美元股权; 2009年更是承接美银出售套现的135亿股建行股份中的63%。
这是自四大国有银行上市以来,淡马锡最大规模的减持行动。淡马锡上一次大规模出售中资银行股份,是2007年11月,先后出售部分持有的中行及建行H股,但只涉及不足11亿股中行H股,及建行的2.8亿股,合共套现只不过64亿港元。
市场对于中国银行业“忠实者”淡马锡的减持行为立即作出反应。第二天,A股和H股银行板块均出现大跌,受此拖累上证指数和恒生指数分别下跌0.21%和1.01%,A股银行板块除中信银行(601998.SH/0998.HK)停牌外,其余15只银行股全盘皆绿,不过跌幅均小于H股。建行、中行、农行的跌幅分别为1.43%、1.27%、1.46%。
市场担心淡马锡已改变对中资银行股的看法,进而忧虑在今年8月29日美银所持有的11%建行H股禁售期满后,如果美银也抛售股权,那么,由于失去了淡马锡这个强有力的接盘者,美银套现的股份可能需要在二级市场公开出售,由于受让股权的股东结构较为分散,可能会不利于建行股价的表现。
另外,中国农业银行IPO即将满周年,基础投资者持有的H股股份面临解禁,其中亦有淡马锡的身影,虽然淡马锡中国区总裁丁玮表示,“对此目前并没有打算。”但鉴于当前的市场氛围,有银行分析人士担心,基础投资者减持农行股份的可能性较大。
淡马锡的逻辑
此次减持中行、建行,外界估计淡马锡赢利接近200亿港元。“即使在这次减持之后,淡马锡对中行和建行仍然持有约150亿、160亿美元的股份。”丁玮表示。
市场曾有猜测,淡马锡选择在内地银行估值偏低之际减持,旨在筹资参与入股民生银行及中信银行,于是卖出较贵的大银行股,买入具上升潜力的中小银行股。
但此猜测与数年前淡马锡的选择相悖。2009年淡马锡在同时持有三家中资银行股,即中行、建行和民生时,因为政策规定“入股中资同质银行不超过两家”,而沽出全部民生股份。另外股份制银行分红比例普遍低于大行,弃多就少亦不合常理。
“淡马锡投资偏好高增长和大规模的机构,是作为战略投资者长期持有,而且如果说银行面临风险或者压力,那么大银行和小银行都一样存在。”丁玮说,“当然,如果有好的机会我们也不排斥投资一些中小银行。”
根据淡马锡近期发布的年报,自2002年3月31日淡马锡将投资组合重心转移到亚洲之后,其在过去九年取得了21%的年化回报率,回报相当于原投资的5.5倍。如今,正值淡马锡投资策略重新定位之时,此时大举抛售内地银行股让市场担心其对内地银行业整体看法转向。
淡马锡减持中资银行股份是出于风险控制比例的考虑,丁玮回应此次减持的原因,“这是我们投资策略的平衡调整。此前对两家银行的注资规模是超过我们的资产投资组合比例的,此次减持只是进行适当调整,而且减持的只是很小比例。”
去年中国银行业增资扩股时,淡马锡全额注资中行和建行超过30亿新元,丁玮说,“去年我们超额配置了,所以今年会卖掉一部分。”
然而,淡马锡此次减持中、建行股份离丁玮担任其中国区总裁仅四个月。51岁的丁玮曾就职于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八年,其间经历或参与了几乎所有中资国有大行的上市历程,对中资银行有着深刻的了解。
有投行人士担忧,由于丁玮丰富的国际金融、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从业经验,其决策对于市场来说是个明显的信号,“毕竟,投资人是用真金白银来作决策。”该人士分析。
同时,丁玮也是淡马锡首次任命的来自中国本土的高管。减持两行股份的两天后,淡马锡即公布了其上一年度的业绩报告,这也是淡马锡首次将中文和英文业绩报告几乎同时公布,而之前中文报告会比英文报告晚大约一个月。这些举措均被业界认为是淡马锡加快对中国市场布局的动作。
淡马锡发布的2010年年报引述了丁玮对未来中国投资领域的判断:“中国不断增加的中等收入群体和快速的城市化,以及正在进行的经济模式转型,都将继续拉动对住房、医疗、消费、技术创新和工业重组的需求,而在这些领域淡马锡不论是作为投资者还是股东都能够增加价值。”
银行股之忧
其实,在淡马锡选择减仓之前,社保基金已有卖出动作。
自年初以来,社保基金就已经四度减持中资银行H股:1月份,减持3000万股中国银行股份;3月再次减持4010万股工商银行股份; 6月14日和28日,再次减持1459.8万股中行股份和3500万股工行股份。四次减持社保套现6亿余港元。虽然金额不大,但社保基金“市场风向标”的作用不容轻视。
对于被减持,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于7月7日参加清华国际经济学会第16届全球大会后表示,淡马锡只是出售了一部分建行股份,可能是持股组合、或者现金平衡的考虑,并不会影响建行与淡马锡的关系。他还表示另一个国际投资者美国银行对建行表示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然而市场仍然被悲观情绪所困扰,“短期之内,银行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的低迷。”申银万国证券市场研究部总监桂浩明表示。
另外,光大银行和广发银行赴港上市进程也因市况不佳而延后寻找时间窗口。
“消息披露出来,再继续减持的能量并不是特别大了,影响有限。”一位银行分析人士表示,“但如果地方融资平台问题有加快清理的要求,那么银行面临的压力才会真正变大,甚至有可能银行大部分利润都会被清除掉。”
地方融资平台违约不时暴露以及国家部委对其数据的统计发布,激化了市场对内资银行的担忧。6月底,审计署公布了地方融资平台的摸底情况,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级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达到10.7万亿元,其中来自银行的资金为8.5万亿元。约占中国银行业贷款总额的五分之一。
标普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廖强认为,未来三年中国银行业累计不良贷款将达到贷款总额的5%-10%。上述判断是基于过去两年银行业信贷资产的强劲增长,以及政府刺激计划导致相关贷款标准下降而削弱了银行资产质量,中国持续紧缩政策的叠加效应也是重要因素。
他认为,新增贷款的减少导致借款人无法“借新还旧”而增加违约风险。受影响最大的是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两者都是银行的主要客户,而房地产市场若被强制降温,也会严重损伤以土地出售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偿债能力。这将在未来进一步提高银行不良率。
除了流动性收紧,加息也将更为有力地影响银行不良率。根据标普的测算,平均借款成本上升100个基点,则隐含不良贷款比率上升184个基点。若利率再上调150个基点,将进一步推升隐含不良率327个基点。
综合这些分析,标普认为今年下半年中资银行利润可能下滑,未来两年到三年内将进一步下滑。“由于政府换届等原因,地方融资平台等问题可能不会在短期内激化暴露。”廖强认为,“应该是一个缓释过程。”
但也有市场分析人士担忧,正是由于赶上政府换届的时间点,如果需要“财政补贴和资助来处理坏账,那么地方债会有面临加速清理风险,银行就会面临较大压力。”该人士表示。
“另外,大家也担心利率市场化在中长期对银行的利润侵蚀。”一位香港策略分析师说,“高存贷利差保护下的简单生意,未来会受很大影响。”在他看来,长期投资者不会青睐此类股票。
按照2011年上市银行23%的赢利增速计算,目前上市银行2011年PE和PB仅为8.22倍和1.56倍,交银国际李珊珊认为“已经反映非常悲观的预期”,融资平台数据的更新、赢利增速的发布都将会好于预期,“股价已经反应过度了”。
根据近期发布的中资银行业绩快报,农业银行(601288.SH/1288.HK)上半年净利润预增45%以上,深发展(000001.SZ)预增50%-60%,光大银行(601818.SH)增约33%。
与此同时,包括淡马锡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下称淡马锡)、社保基金等重量级投资者已减持内资银行股。虽然离场者表示此次减持只是“投资组合平衡调整”,但仍致使市场悲观情绪蔓延。
另外,地方融资平台面临清理,违约风险使得银行压力有增无减。对银行利润下滑和贷款不良率提高的忧虑,使市场普遍认为银行股短期内将持续低迷。
“忠实者”离场
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7月5日在二级市场大手出售部分持有的中国银行(601988.SH/3988.HK)及建设银行(601939.SH/0939.HK)H股,合共套现280亿港元。减持后,淡马锡在中行的权益由13.79%大幅减至不足7%,在建行的权益则由7.03%降低至6.4%。
淡马锡向来被认为是中国银行股的长期支持者,曾在2002年中国国有银行业改制过程中,第一家出资14亿美元入股建设银行5.1%股权;并在2005年建行IPO时二度购入10亿美元股权; 2009年更是承接美银出售套现的135亿股建行股份中的63%。
这是自四大国有银行上市以来,淡马锡最大规模的减持行动。淡马锡上一次大规模出售中资银行股份,是2007年11月,先后出售部分持有的中行及建行H股,但只涉及不足11亿股中行H股,及建行的2.8亿股,合共套现只不过64亿港元。
市场对于中国银行业“忠实者”淡马锡的减持行为立即作出反应。第二天,A股和H股银行板块均出现大跌,受此拖累上证指数和恒生指数分别下跌0.21%和1.01%,A股银行板块除中信银行(601998.SH/0998.HK)停牌外,其余15只银行股全盘皆绿,不过跌幅均小于H股。建行、中行、农行的跌幅分别为1.43%、1.27%、1.46%。
市场担心淡马锡已改变对中资银行股的看法,进而忧虑在今年8月29日美银所持有的11%建行H股禁售期满后,如果美银也抛售股权,那么,由于失去了淡马锡这个强有力的接盘者,美银套现的股份可能需要在二级市场公开出售,由于受让股权的股东结构较为分散,可能会不利于建行股价的表现。
另外,中国农业银行IPO即将满周年,基础投资者持有的H股股份面临解禁,其中亦有淡马锡的身影,虽然淡马锡中国区总裁丁玮表示,“对此目前并没有打算。”但鉴于当前的市场氛围,有银行分析人士担心,基础投资者减持农行股份的可能性较大。
淡马锡的逻辑
此次减持中行、建行,外界估计淡马锡赢利接近200亿港元。“即使在这次减持之后,淡马锡对中行和建行仍然持有约150亿、160亿美元的股份。”丁玮表示。
市场曾有猜测,淡马锡选择在内地银行估值偏低之际减持,旨在筹资参与入股民生银行及中信银行,于是卖出较贵的大银行股,买入具上升潜力的中小银行股。
但此猜测与数年前淡马锡的选择相悖。2009年淡马锡在同时持有三家中资银行股,即中行、建行和民生时,因为政策规定“入股中资同质银行不超过两家”,而沽出全部民生股份。另外股份制银行分红比例普遍低于大行,弃多就少亦不合常理。
“淡马锡投资偏好高增长和大规模的机构,是作为战略投资者长期持有,而且如果说银行面临风险或者压力,那么大银行和小银行都一样存在。”丁玮说,“当然,如果有好的机会我们也不排斥投资一些中小银行。”
根据淡马锡近期发布的年报,自2002年3月31日淡马锡将投资组合重心转移到亚洲之后,其在过去九年取得了21%的年化回报率,回报相当于原投资的5.5倍。如今,正值淡马锡投资策略重新定位之时,此时大举抛售内地银行股让市场担心其对内地银行业整体看法转向。
淡马锡减持中资银行股份是出于风险控制比例的考虑,丁玮回应此次减持的原因,“这是我们投资策略的平衡调整。此前对两家银行的注资规模是超过我们的资产投资组合比例的,此次减持只是进行适当调整,而且减持的只是很小比例。”
去年中国银行业增资扩股时,淡马锡全额注资中行和建行超过30亿新元,丁玮说,“去年我们超额配置了,所以今年会卖掉一部分。”
然而,淡马锡此次减持中、建行股份离丁玮担任其中国区总裁仅四个月。51岁的丁玮曾就职于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八年,其间经历或参与了几乎所有中资国有大行的上市历程,对中资银行有着深刻的了解。
有投行人士担忧,由于丁玮丰富的国际金融、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从业经验,其决策对于市场来说是个明显的信号,“毕竟,投资人是用真金白银来作决策。”该人士分析。
同时,丁玮也是淡马锡首次任命的来自中国本土的高管。减持两行股份的两天后,淡马锡即公布了其上一年度的业绩报告,这也是淡马锡首次将中文和英文业绩报告几乎同时公布,而之前中文报告会比英文报告晚大约一个月。这些举措均被业界认为是淡马锡加快对中国市场布局的动作。
淡马锡发布的2010年年报引述了丁玮对未来中国投资领域的判断:“中国不断增加的中等收入群体和快速的城市化,以及正在进行的经济模式转型,都将继续拉动对住房、医疗、消费、技术创新和工业重组的需求,而在这些领域淡马锡不论是作为投资者还是股东都能够增加价值。”
银行股之忧
其实,在淡马锡选择减仓之前,社保基金已有卖出动作。
自年初以来,社保基金就已经四度减持中资银行H股:1月份,减持3000万股中国银行股份;3月再次减持4010万股工商银行股份; 6月14日和28日,再次减持1459.8万股中行股份和3500万股工行股份。四次减持社保套现6亿余港元。虽然金额不大,但社保基金“市场风向标”的作用不容轻视。
对于被减持,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于7月7日参加清华国际经济学会第16届全球大会后表示,淡马锡只是出售了一部分建行股份,可能是持股组合、或者现金平衡的考虑,并不会影响建行与淡马锡的关系。他还表示另一个国际投资者美国银行对建行表示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然而市场仍然被悲观情绪所困扰,“短期之内,银行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的低迷。”申银万国证券市场研究部总监桂浩明表示。
另外,光大银行和广发银行赴港上市进程也因市况不佳而延后寻找时间窗口。
“消息披露出来,再继续减持的能量并不是特别大了,影响有限。”一位银行分析人士表示,“但如果地方融资平台问题有加快清理的要求,那么银行面临的压力才会真正变大,甚至有可能银行大部分利润都会被清除掉。”
地方融资平台违约不时暴露以及国家部委对其数据的统计发布,激化了市场对内资银行的担忧。6月底,审计署公布了地方融资平台的摸底情况,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级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达到10.7万亿元,其中来自银行的资金为8.5万亿元。约占中国银行业贷款总额的五分之一。
标普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廖强认为,未来三年中国银行业累计不良贷款将达到贷款总额的5%-10%。上述判断是基于过去两年银行业信贷资产的强劲增长,以及政府刺激计划导致相关贷款标准下降而削弱了银行资产质量,中国持续紧缩政策的叠加效应也是重要因素。
他认为,新增贷款的减少导致借款人无法“借新还旧”而增加违约风险。受影响最大的是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两者都是银行的主要客户,而房地产市场若被强制降温,也会严重损伤以土地出售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偿债能力。这将在未来进一步提高银行不良率。
除了流动性收紧,加息也将更为有力地影响银行不良率。根据标普的测算,平均借款成本上升100个基点,则隐含不良贷款比率上升184个基点。若利率再上调150个基点,将进一步推升隐含不良率327个基点。
综合这些分析,标普认为今年下半年中资银行利润可能下滑,未来两年到三年内将进一步下滑。“由于政府换届等原因,地方融资平台等问题可能不会在短期内激化暴露。”廖强认为,“应该是一个缓释过程。”
但也有市场分析人士担忧,正是由于赶上政府换届的时间点,如果需要“财政补贴和资助来处理坏账,那么地方债会有面临加速清理风险,银行就会面临较大压力。”该人士表示。
“另外,大家也担心利率市场化在中长期对银行的利润侵蚀。”一位香港策略分析师说,“高存贷利差保护下的简单生意,未来会受很大影响。”在他看来,长期投资者不会青睐此类股票。
按照2011年上市银行23%的赢利增速计算,目前上市银行2011年PE和PB仅为8.22倍和1.56倍,交银国际李珊珊认为“已经反映非常悲观的预期”,融资平台数据的更新、赢利增速的发布都将会好于预期,“股价已经反应过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