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key887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最具抒情性和形象性。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免不了要写人状物,借助一定的形象进行。自古至今,描写人物形象的佳作不少。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等,不一而足。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阅读诗歌时,要真正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蕴涵在形象中的人生意义或社会意义。那么,怎样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呢?
  其一、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孟子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要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风貌,把握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结合作品出台的背景,才能客观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其二、通过关键字词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不可能像小说那样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往往通过一些关键的字词,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要紧紧抓住这些关键字词进行分析,去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其三、借助联想和想象。文学鉴赏过程中离不开联想与想象。文学中的艺术形象是作者情感熔铸成的,是含有特殊意味与含义的审美形象。只有通过联想与想象,才能引起共鸣,才能引起激烈的情感活动,才能得到身临其境的审美享受。文学作品的生命力,还有赖于鉴赏者结合自己的情感、经历,借助联想和想象,填补省略的内容,发掘形象的含蓄之味,探求形象的哲理之趣。
  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分析一下该怎样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例一、孟郊的《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分析时,我们要“知人”:孟郊一生穷愁潦倒,中年时,三次赴京应考,直到四十六岁才中进士。本诗写于进士及第之时,按捺不住的得意之情跃然纸上。“放荡”、“得意”、“马蹄疾”、“看尽”等字眼,都十分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点。
  前两句,采用直抒胸臆和对比的手法写出登科后的欣喜若狂,昔日龌龊,今朝“放荡”,所有郁闷烟消云散,登上了欢乐的顶峰。后两句,“春风”象征浩荡的皇恩,写诗人沐皇恩,神采飞扬地披红游街的情景。但我们知道,车马拥挤、游人如织的长安大道上,是不可能策马疾驰的。偌大的长安城,也绝不可能一日看尽。可见,作者采用了夸张的手法。
  这样先“知人”,再把握关键词语,我们就知道,诗中塑造了一个得意洋洋的通过科举高中的读书人形象。
  例二、陆游的《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首先,我们关注诗歌创作的背景。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时所作。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时胡贼未灭,功业未成,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陆游请缨无路,有志难申,心情愁闷。了解这种背景,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
  我们要通过“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心理;通过“泪空流”抓人物神态。词的上片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英姿飒爽;后两句写不得不脱离了前线。下片表达失地未复,鬓发先斑的慨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例三、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歌的题目是“闺怨”,而第一句却说“不知愁”,第四句又言“悔”,这是“先扬后抑”的写法。第二句,写女子梳妆一番登楼赏景,为下文“忽见杨柳色”作了铺垫。第三句,阳光灿烂,春光明媚,无边春色涌入少妇眼中。以前一心要丈夫博取功名,一个人在深闺还感觉不到丈夫不在身边的愁闷,可现在登上楼头不经意看到,路边的杨柳枝头早已是一片葱翠。这一句进一步为下文的“悔”蓄势。第四句直抒胸臆,“悔”的情感无遮无拦,喷薄而出。由第三句的“杨柳色”到第四句的“悔”,中间留下了一段空白,需要我们驱遣想象和联想的骏马:或许是少妇看到杨柳想到了春色,联想到了青春易逝,想到了自己孤单一人,既辜负了大好的春色,也辜负了美好的青春年华;也许是想到了当年与丈夫折柳相送的告别场面,于是就挂念起了千里之外“觅封侯”的丈夫;还可能是看到了野地里成双成对的踏青人,看到了杨柳树下相依相偎的小情侣,看到了小河上荡桨漫游的有情人,推人及己而悲从中来。……不管想到了什么,肯定是有什么东西触动了少妇敏感的神经,使她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悔”不当初的慨叹。于是,一个触景伤情,思念丈夫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
  总之,把握人物形象,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要善于抓住刻画人物形象的词句进行推敲,抓住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细节分析归纳;还要调动起联想与想象的心理机能,把握形象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其他文献
【摘 要】 学生有自尊心,但他们不一定会自我尊重;自尊心受损,自信心就可能消失;尊重学生,唤醒其自尊心,进而修复其自信心,学生的进步才有可能。这是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前提理念。  【关键词】 自尊心 自信心 自卑 自我尊重    有部分教育工作者把“学生后进的根源归结为在于他们丧失了自尊心”,这种观点是不成立的,它会让我们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误入歧途。所谓自尊心,就是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许
期刊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小学数学的作业及实施评价方式呢?    1 设计趣味性的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教育家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所以,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
期刊
【摘 要】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是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代数学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将从教学的角度谈谈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培养。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创新精神 培养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现实中,真正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不是很多。学生厌学,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的
期刊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堂的主动权让给学生。我在执教《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中就以“探究过程,探究方法,探究结果,运用结果”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让学生从中去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下面我们来分析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①点
期刊
1 深入发掘汉语单音词中形象化因素    最早的汉字,起源于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的描摹,因而在六书中,象形字是出现最早的。正因为是“象形”,其形象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马、鹿、人、山、火、口、刀、木”等字,分别“像”了这些事物各自的“形”。当其用篆书或金文、甲骨文写出来的时侯,其形象性是很突出的。  指事字大多在象形符号上加上指示性的抽象符号构成。由于它多依赖于象形字,因而形象化因素也很明显。如
期刊
现象之一:这是一节如何写人的习作指导课。教师用毛笔字把范文《我的妈妈》抄写在三张大白纸上,范文上还用红笔作了许多批注。教师以范文为例,要求学生分三段写妈妈,并以范文中“妈妈右嘴角下有一颗黑痣”为例子,重点指导了怎样写人物的外貌,怎样抓住人物外貌的特征来写。  思考:在习作指导中,有两种模式最具有普遍性,一种是上述的“保姆式”:教师以范文为重点,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中间怎么写,定好框框,让学生“照葫
期刊
小学科学教学是一门与科学、技术、社会紧密联系,是增强学生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课程。在现行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科学》教学的教学理念,这是摆在我们科学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为途径。本人认为,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在小
期刊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引进来作为一种教育的超文本形式进入课堂,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围绕有关主题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器官全方位、多渠道地去感知、分析、理解、选择,帮助形成语文能力,这正是叶教授所说的把文字变成生命的涌动。随着电影课实验的不断深入,电影课作为校本课程已成为学校
期刊
习作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传统的习作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把习作课当成其他学科课程一样去教。其实,习作是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个人创造活动,他们的喜、怒、哀、乐,只能由其自己去倾诉,去表达。从本质上说,习作能力是无法直接从外部灌输进去的,不同于其他学科那样,可以条分缕析地表现为形式化的知识通过“教”而获得,只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
期刊
通过把几年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总结的一些经验和从他人那里借鉴来的一些阅读教学方法进行融合,总结出了“三点三路”的教学法。    1 理解“三点三路”是应用“三点三路”教学法的基础    弄清“三点三路”的意思,是运用这种教学法的前提。何谓“三点三路”,三点就是重点、难点、特点;三路就是作者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  现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6课《小摄影师》为例作简要说明。这一课重点是:高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