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由相识到结缘,掐指一算已有10多年时间。这期间,让我感受最深的便是编辑老师关心作者、尊重作者的真诚之情。更有一封珍贵的来信,让我珍藏至今,久久不能忘怀。这封信,不仅加深了我与省委党刊的感情,而且增添了自己为党刊写稿的积极性以及学党刊用党刊、促进工作的自觉性。
我原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接触《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的机会很少,更不了解杂志的办刊思想和用稿要求。后来调到党政机关,在绵阳市游仙区委办公室工作,才有了机会接触、认识《四川党的建设》。记得那是1995年6月召开的一次支部会议上,支部书记组织党员学习一篇关于基层组织建设的文章,其新颖的内容、独特的观点,深深地吸引着我。散会后,我想重新细续那篇文章,便主动找到支部书记借阅杂志,一看才知是《四川党的建设》。从此,我与《四川党的建设》结下不解之缘,不仅期期仔细阅读,还将与工作密切相关的文章剪下粘贴后和同事切磋交流,用于指导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写些反映工作的小文投寄给杂志。
1998年7月,我将自己从事党委信息工作多年的认识,写了一篇经验性的文章投给杂志社后,《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以《认真做好党委信息工作》为题刊发,但我的名字却被弄错了。那时,办公条件比较简陋,没有电脑打字,没有传真发稿,更谈不上发个什么“伊妹儿”了。爬格子,写文章,全凭手中一枝笔,写多了难免会出现笔误。这一次名字被弄错,我还以为是字迹潦草,编辑不好辨认造成的,根本就没有往心里去。
出人意料的是,几天后,我收到了杂志社编辑部陈绍均老师的一封来信。信是这样写的:“赵继东同志,你写的信息工作经验一文,我编发在第9期,今特寄来样刊。另,由于疏忽,把你的名字搞错了,向你致歉。陈绍均”。
手捧编辑老师的来信,我感慨万分,直到今天都难以忘怀。作为一种报刊,每一张或每一期的稿件中,出现几个小的失误在所难免,把作者的名字不小心打错了也不算什么大事。一般情形下,不会有作者主动要求编辑更改,编辑更犯不着主动向作者写信表示歉意。可是,《四川党的建设》真真实实地这样做了,这种有错必改的真诚态度,映射出《四川党的建设》对作者负责的可贵精神,充分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
办报刊,离不开读者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作者的热情关注。两者并举,报刊的发展、壮大才会有保证。可对待作者付出的劳动、及时向作者寄送样报样刊和稿酬方面,有的报刊是热一阵、冷一阵的,难以持之以恒。不寄样报样刊也就罢了,有的还不给稿酬,三番五次联系还爱理不理,让作者很是失望受伤。自1995年认识并投稿于《四川党的建设》后,只要发表了我的文章,本人都能及时收到样刊和稿酬,从来没出现过一次疏漏。由此可见,贵刊尊重作者劳动,一贯想作者之所想的可贵作风始终没有变。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负责的精神、一种不变的作风”,使广大作者、读者欣喜地看到《四川党的建设》越办越好,已成为全省“面向基层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拥有读者群最多的平面媒体”。
在纪念《四川党的建设》创刊50周年之际,我作为一个热心的作者,作为一个忠实的读者,也作为一个党员衷心祝愿自己的刊物《四川党的建设》与时俱进,越办越好,办成深受广大作者、读者和党员喜爱的品牌期刊。
我原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接触《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的机会很少,更不了解杂志的办刊思想和用稿要求。后来调到党政机关,在绵阳市游仙区委办公室工作,才有了机会接触、认识《四川党的建设》。记得那是1995年6月召开的一次支部会议上,支部书记组织党员学习一篇关于基层组织建设的文章,其新颖的内容、独特的观点,深深地吸引着我。散会后,我想重新细续那篇文章,便主动找到支部书记借阅杂志,一看才知是《四川党的建设》。从此,我与《四川党的建设》结下不解之缘,不仅期期仔细阅读,还将与工作密切相关的文章剪下粘贴后和同事切磋交流,用于指导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写些反映工作的小文投寄给杂志。
1998年7月,我将自己从事党委信息工作多年的认识,写了一篇经验性的文章投给杂志社后,《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以《认真做好党委信息工作》为题刊发,但我的名字却被弄错了。那时,办公条件比较简陋,没有电脑打字,没有传真发稿,更谈不上发个什么“伊妹儿”了。爬格子,写文章,全凭手中一枝笔,写多了难免会出现笔误。这一次名字被弄错,我还以为是字迹潦草,编辑不好辨认造成的,根本就没有往心里去。
出人意料的是,几天后,我收到了杂志社编辑部陈绍均老师的一封来信。信是这样写的:“赵继东同志,你写的信息工作经验一文,我编发在第9期,今特寄来样刊。另,由于疏忽,把你的名字搞错了,向你致歉。陈绍均”。
手捧编辑老师的来信,我感慨万分,直到今天都难以忘怀。作为一种报刊,每一张或每一期的稿件中,出现几个小的失误在所难免,把作者的名字不小心打错了也不算什么大事。一般情形下,不会有作者主动要求编辑更改,编辑更犯不着主动向作者写信表示歉意。可是,《四川党的建设》真真实实地这样做了,这种有错必改的真诚态度,映射出《四川党的建设》对作者负责的可贵精神,充分体现了对读者的尊重。
办报刊,离不开读者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作者的热情关注。两者并举,报刊的发展、壮大才会有保证。可对待作者付出的劳动、及时向作者寄送样报样刊和稿酬方面,有的报刊是热一阵、冷一阵的,难以持之以恒。不寄样报样刊也就罢了,有的还不给稿酬,三番五次联系还爱理不理,让作者很是失望受伤。自1995年认识并投稿于《四川党的建设》后,只要发表了我的文章,本人都能及时收到样刊和稿酬,从来没出现过一次疏漏。由此可见,贵刊尊重作者劳动,一贯想作者之所想的可贵作风始终没有变。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负责的精神、一种不变的作风”,使广大作者、读者欣喜地看到《四川党的建设》越办越好,已成为全省“面向基层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拥有读者群最多的平面媒体”。
在纪念《四川党的建设》创刊50周年之际,我作为一个热心的作者,作为一个忠实的读者,也作为一个党员衷心祝愿自己的刊物《四川党的建设》与时俱进,越办越好,办成深受广大作者、读者和党员喜爱的品牌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