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彭伊娜是彭湃烈士(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农委书记)的孙女,广东省政协委员。上大学之前,她曾做过车工、图书管理员。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她于1979年考进暨南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在《南方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1988年至2000年,在新华社澳门分社工作,担任过新闻处、文化处处长,参与组建澳门特区第一届政府以及澳门回归一系列重大庆典策划筹备等工作。2000年调任深圳报业集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2009年9月,作为革命先烈后代代表出席“双百人物”评选纪念座谈会,受到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我们《红广角》专访组一行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踏上革命圣地海丰——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先驱彭湃故里,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专访组访问了专程前来的彭湃的孙女彭伊娜和彭湃故乡的父老乡亲,参观了海丰红宫红场、彭湃故居、得趣书室等红色革命史迹。在边走边谈中,彭伊娜讲了大革命时期红土地——海丰的历史贡献和她对海丰发展红色旅游的憧憬,并深情地追忆了祖父的伟大革命理想和实践。
7月8日,我们专访组在深圳与彭伊娜女士会面进行简短座谈后,便从深圳开车出发,沿深惠东部沿海高速、深汕高速,疾行一个半小时,远处山头“彭湃故里,商机澎湃”的八个红色大字跃入眼帘,彭伊娜见到眼前鲜艳夺目的标语,深情地凝视着小车窗外的田野,对我们说:“这里就是我和爷爷的故乡,大革命时期爷爷他们在这里洒下热血和汗水,这是一片红土地!”。
我的故乡:大革命时期的红土地
7月8日上午,我们专访组偕同彭伊娜女士在汕尾、海丰党史部门负责同志的陪同下首先参观了红宫红场旧址。聆听着讲解员罗晓梅充满激情的讲解,我们仿佛经受了一次充分的革命洗礼。在走访中,专访组还适时地请彭伊娜谈起她自身对故乡的感情和期望。
“我虽然没有出生在故乡,但是提到故乡,我心中总有一种炽热的情感,因为那不仅仅是故乡,这片土地还承载着家乡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和给彭家的哺育之恩。”彭伊娜几度哽咽地说道,“这里的人民在中国革命初期和低潮时期,为支持革命,保护革命火种,作出了无私奉献和牺牲。为了保护彭湃烈士的后代——我的父亲,这片土地的人民冒着杀头的危险,将父亲隐姓埋名抚养长大;红军烈士李如华的妻子,给女儿断奶,用奶水哺养我父亲彭洪;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失败后,国民党实行斩草除根政策,四处搜索我大伯彭士禄,这里的老百姓拼死保护,将其隐藏起来,历经千难万险交给党组织护送到了延安”。
“对故乡总有一种牵挂之情,我的多位亲人的身影曾闪耀在这块土地上,除爷爷之外,我们家还有五位烈士,爷爷的发妻我的奶奶蔡素屏、爱人许冰、三哥彭汉垣、七弟彭述、侄儿彭陆都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 谈到此处,彭伊娜满含悲戚之情。
家乡在“文革”时期曾爆发“反彭湃事件”,回忆父亲“文革”中被批斗至死,彭伊娜已经很坦然了。“平反昭雪后,我们没有要求严惩凶手。因为彭家的冤案是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问题,不应冤冤相报,否则永无了结。”
清晨,清风阵阵,红宫红场旧址,挺拔的木棉树、轩峻的红台、朱漆的大门红色的墙……一批批游客走进来,就像走进昨天的峥嵘岁月。讲解员深情地介绍说,1927年,彭湃领导海陆丰人民举行了3次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当年11月18日至21日,海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诞生了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当时,代表大会会场四周用红漆粉刷,这座建于明代的学宫从此改名为“红宫”。
在红宫红场旧址参观时,我们专访组看到:全国第一个农会的会旗会徽,大革命时期革命志士的血书、血衣,起义用过的大刀、长矛、枪炮……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的革命文物陈列室,安放着彭湃和他的战友们生前的日常用品、笔迹、革命刊物等革命历史文物。文物沉默不语,却勾起那些遥远的红色记忆。我们时而驻足观看,时而与讲解员交流心得,时而拍照留念。
过去,红宫红场曾以千秋之笔书写峥嵘岁月的革命史诗;如今,海丰红宫红场旧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日还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讲解员罗晓梅说:“近几年来,年均接待游客、参观者达36万多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宋平、钱其琛、田纪云、李长春、张德江先后前来瞻仰彭湃铜像和参观红宫红场,他们中很多人以崇敬的心情,欣然命笔,为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留下了珍贵的墨宝,激励新的一代创造美好的未来。”
从红宫红场旧址出来,我们来到了彭湃故居。在彭湃故居附近,彭湃烧田契壁雕、“六人农会”铜像、得趣书室等铭记先烈业绩和精神的革命旧址屹立此地。彭湃在这里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他的革命精神在这片红土地上留下了深刻印记,成为他和海丰农民运动和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这些彭湃当年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海内外中华儿女前来参观、凭吊以及举行各种教育活动。在彭伊娜的导引下,我们专访组在这里细细端详——
彭湃故居座落在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桥东社龙津河畔,始建于清末,主楼两层,面宽三间12.9米,进深10.9米,前廊仿西式建筑,风火式山墙,总建筑面积266平方米,彭湃在此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周恩来和东征军的苏联军事顾问鲍罗廷、加伦曾在此住宿、工作。原屋毁于1925年6月,1986年按原貌修复。彭湃故居外墙全部为一种朴素简约的白色覆盖,站在故居前面,感觉这种以“白”为主的色调胜过任何一种人为的大红大绿的涂抹,让温暖直抵人的心灵。
彭湃的书斋“得趣书室”就在故居东侧。面宽三间,风火山墙,建筑面积96平方米。1922年夏,彭湃与妻子蔡素屏搬到这里居住,并在这里组织了六人农会小组。第一次东征时,周恩来曾在此帮助建立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中共海陆丰地委刚成立时也在这里办公。1923年元旦,成千上万的农民聚集在这里庆祝海丰总农会成立。1927年冬,海丰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在这里举行数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焚烧田契471088张,租簿58027本。它是海丰农民运动和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
参观完彭湃故居等革命旧址后,彭伊娜的话闸子打开了。“海丰在中国革命史上举足轻重,影响很大”。说起海丰的革命史,彭伊娜如数家珍。尤其重要的是,海陆丰是中国第一个苏维埃工农兵政权诞生之地,被誉为“东方小莫斯科”。《红色起点——南昌起义实录》一书有这样的评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海陆丰’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创造的第一块农村革命基地,早已驰名天下,如同光彩四射的灯塔,吸引着大海中迷航的船只……。”彭伊娜说:“了解历史后,才明白徐向前元帅笔下的‘奔向海陆丰’的历史悲壮;才明白‘海陆丰’在共产党90年苦难光辉的革命历史中产生过的重要影响;才明白彭湃爷爷在‘海陆丰’的革命实践及其经验在共产党早期革命起过的作用。”
海陆丰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们敢为天下先,英勇奋斗,不怕牺牲,无数革命志士前赴后继,不屈不挠,一直战斗到全国解放。为了展示海丰对中国革命的突出贡献,彭伊娜列举了一组数字,形象地说明了革命战争时期海丰人的历史功绩:海陆丰是大革命时期的红土地,在革命战争年代,仅海丰县就有60个红色村庄被反动派焚毁,受害革命群众达四、五万人,占当时全县人口的十分之一,牺牲三万余人,其中属土地革命时期牺牲者占90%以上,有姓名查考被评为烈士的三千多人,绝大多数牺牲者是无名英雄。除红宫红场、彭湃故居等革命旧址外,海丰已普查到革命遗址66处。
但这个中国革命最早的老苏区,却仍是广东相对贫困地区。彭伊娜回忆道:“去年五月回家乡,一位年轻的乡亲带我去看一个烈士村,这个小小的自然村,大革命时期牺牲的烈士竟达100多人,近年村里集资修建了一个烈士墓。在烈士墓前,他对我说:‘海丰是中国第一个苏维埃诞生之地,当年多少人为革命牺牲了,可全国第一批红色旅游经典区竟没列入海丰。广东人埋头赚钱,都忘掉当年革命历史和这些牺牲的人了。’他的话让我感到一种责任。国家富裕了,我们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贡献的老区人民,不能忘记革命精神的传承。”于是,在今年政协会议上她提交了《广东不可缺席红色旅游》的提案,她认为红色旅游是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民心工程,更是一项良心工程和脱贫工程,将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等红色景点列入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并给予支持,可给老苏区的发展注入新动力。该提案得到了汪洋书记和招玉芳副省长批示,相关建议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中午,在海丰县委举行的欢迎宴上,我们专访组还借机采访了海丰县委书记郑佳,他深情地说:“海丰这些革命前辈所演绎的历史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都是海丰人源源不尽的精神养料和前进标杆,我们不仅要对历史保留下来的革命遗址保护好,更要利用好,发挥其强大的精神感召力。近年来,海丰县委、县政府加大对革命旧址的保护力度,维修和配套建设了一大批革命旧址和红色景点,逐步形成了以红宫红场旧址为中心点的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彭伊娜接着郑书记的话茬说:“海丰可以在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基础上,发展集红色、绿色、蓝色(海洋)、紫色(宗教)以及古色于一体的旅游战略,以构建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红色旅游区。”在彭伊娜这番慢条斯理的谈话中,我们不时地感受到她对故乡发展的设想和憧憬,体现了一位新时代共产党员和政协委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无论是在边走边访的时候,还是在中午的欢迎宴上,彭伊娜的谈话总是不经意地流露出“为社会,为人民”的理想情怀,那些本来很大、很空的话听着却是情真意切:“活着不能只为了自己,真的要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事情。我们不是什么伟大人物,但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点事情。”彭伊娜总是细声细语,言辞恳切,“国家其实也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好了,人民也就好了。我们自己才能好。我们在抱怨种种社会问题的时候,其实不妨问问自己:我们每个人真的都尽力了吗?”
“爷爷是一位有真诚信仰的理想主义者和勇于实践的社会变革者”
上午参观完红宫红场、彭湃故居和得趣书室等红色革命旧址之后,中午稍作休息,下午2点半,我们专访组与彭伊娜在海丰县委招待所进行了座谈。专访组请她谈谈她自己对爷爷的感情和评价,她欣然应允。彭伊娜对爷爷的评价除了有往事的叙述,还带着对祖父那一代共产党人的崇敬。“爷爷是一位有真诚信仰的共产主义者和勇于实践的社会变革者”彭伊娜和很多烈士后代一样,并没有见过爷爷彭湃,但她阅读了海量的资料,对爷爷的点点滴滴都熟稔于心,笑盈盈地谈起自己对爷爷的评价和感情。
彭伊娜说:“爷爷是一位对信仰真诚、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彭湃出身大地主家庭,家有‘鸦飞不过的田产’。他曾自述:全家男女老幼不上三十口,但被统辖的农民男女老幼不下千五百人,平均一人就有五十个农民做奴隶。“你要看他之前留学的照片,会发现他的穿着特别讲究。他的五弟回忆说当时家很富足,我爷爷生活特别精艺,衣服皱一点、脏一点都不穿的,但革命后,就很朴实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地主家庭的少爷,却烧毁自家田契,将自己变成无产者,选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引,以变革中国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他毕生献身的理想及事业。彭伊娜说:“家里虽然富有,但爷爷目睹国家贫穷落后,民族积弱被欺,农民生活困苦,他对友人陆精治说:‘我选定此类专业,为的是将来研究我国政治经济,秉志改革。’爷爷在日本接触和比较了各种时髦的理论,经过对比、思考后郑重而坚定地选择了马列主义。”
彭湃一生都为所选定的理想去实践和奉献,并坚持到最后牺牲一刻。在33岁牺牲时,他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彭伊娜说:“爷爷对自身的信仰非常真诚而坚定,即使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低谷阶段也从未动摇。”彭湃的中学同学、著名的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是个搞学问的知识分子,他对彭湃对理想的忠诚和坚定深感佩服,他说:“我打心里佩服他。不管在什么时期阶段,我都拿他做一个榜样。在抗日战争时期,我想起了他的榜样力量,使我不敢置外于我们民族的革命。”
彭伊娜说,“爷爷是一个无私奉献,一心一意为中国最大多数劳动者谋利益,受广大群众爱护、尊敬的共产党领袖”。
彭湃是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中国农民运动的著名领袖。他于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中共党员,曾任中共第五届、第六届中央委员,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任中央农委书记和江苏省委书记。在开展农民运动的斗争中,彭湃赢得了农民的无限热爱和信赖。瞿秋白曾说:“彭湃是中国劳苦的农民群众顶爱的、顶尊重的领袖,在海陆丰农民的眼中,看得像父母兄弟一样的亲热。恐怕除湖南的毛泽东同志以外,再没有别的同志能够和他相比了。”
1929年彭湃在上海就义后,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屠杀工农领袖宣言》的告全国人民书,对彭湃等烈士的重大历史贡献和英勇斗争事迹做出高度评价,指出:“他们这样的革命斗争的历史早已深入全国广大劳动群众的心中,而成为广大群众最爱护的领袖。谁不知广东有彭湃,谁不知彭湃是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 号召工农群众“继续革命领袖的精神奋斗”。
彭湃自1922年6月开始到农村从事农民运动,脱下西装革履,换上了农装草鞋,深入农村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当年7月,在海丰建立了第一个六人农会;半年后,1923年1月成立海丰总农会,会员已达两万余户,十万人之多。到1923年7月,农会已扩大到全广东省,覆盖面达100万人之众。
农民运动为什么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发展得那么快呢?彭伊娜认为“切实、无私地为农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无私奉献,是让农民相信爷爷的最主要原因。”1922年6月的一天,在海丰龙舌埔戏将开演的前一刻,彭湃拿着一大堆田契走上台来,发表了一番令人震惊的演说:彭家的田不是彭家的,更不是彭湃的,这些田是农民兄弟终年辛勤劳动的成果。他指出,这种剥削农民的不合理制度,必须彻底废除。说罢,彭湃一张张地宣布田契上的田地方位、亩数和佃户姓名,然后当场烧毁,并庄严宣布:从今日起,他分家所得的那份田地全部归耕种的农民所有。台下的农民沸腾了,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彭伊娜说:爷爷创办的农会是真心实意为农民谋利益。他们带领农民联合起来减租减息,抵抗苛捐杂税;为农民办免费教育,教农民记账、算数、打算盘,不受地主的骗;办农民医药房,凭农会会员证看病,不收诊费,药费折半;帮农民去跟地主、官府打官司,调和争端,解决纠纷;还有扶贫济困,救济孤老和研究改良农业发展生产的办法。农民通过参加农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生活都受惠。所以农民兄弟视他为真实的朋友,称他为“彭菩萨”。
谈到此处,彭伊娜引用胡锦涛总书记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说:“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爷爷正是在农民运动中践行了这一准则,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利益,才在开展革命过程中真正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彭伊娜说:“爷爷也是一位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社会变革者”。
“回国前,爷爷就认为,中国是农民占多数,中国的革命要依靠农民。”彭伊娜说,从日本回国后,他就把目光转向了广阔的农村,“下决心到农村去做实际运动”。 彭伊娜对爷爷的敢于实践的变革精神娓娓道来,在她的柔声细语中,我们不禁为彭湃的精神所感动。
“他只身一人到农村去调查农民生活状况,发动农民觉醒。初到农村,爷爷穿着一身讲究的衣服,乡下人以为他来收租讨账,躲着他。后来他换上农装,戴上竹笠,光着脚板走到田间地头考察农民生活,学习用通俗的语言与农民交谈。他是个海归富家子,却毫不迟疑地深入到农村,融入到农民中。”
瞿秋白在《纪念彭湃》一文写道:“他是做群众工作的模范,他是能真正深入到群众里面的同志。”徐向前《奔向海陆丰》一文中的彭湃更是让人心头一热:“他个头不高,身着普通农民的衣服,脚穿草鞋,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和群众谈心、交朋友。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像一家人似的。在农民家里吃饭,饭碗上沾着鸡屎,他毫不在乎,端起碗来就吃。”
“爷爷不仅深入实际,还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创造了党内多个第一。彭伊娜继续讲道。党史专家叶佐能表示“彭湃既是海陆丰的,也是全国的,他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多方面的探索,展示了光辉的历史功绩,其中包括最早掀起大规模的农民运动,第一个创建农会、第一个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个创建苏维埃政权,建立第一支农民自卫军,第一个进行了土地改革,第一个写下了关于农民运动教科书《海丰农民运动报告》,以及开办第一所党校——东江特委党校等。”
彭湃所领导的这些创新实践,为中国革命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经验。1927年12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发表《中国第一个苏维埃》一文,对海丰苏维埃政权给予了高度评价。1928年1月3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通过的文件列举了海丰9个方面的经验,认为:“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的胜利、经验应运用到一切农民暴动中去。”
在彭伊娜看来,“爷爷还是一位相貌柔美、才情横溢、情感丰富、宽容谦虚,有着高尚人格和感染力的革命者。”
“‘文革’时期,我以为革命者都是生硬无趣,没有什么情感的。后来慢慢才发现,爷爷才情横溢、情感丰富、宽容谦虚,而且相貌柔美,与我过去想象的革命者完全不一样。”彭伊娜说,彭湃是出了名的才子,多才多艺,精通诗文、绘画。“我们回去扫墓,看到他亲自给他过世的祖母设计的西洋风格的墓碑,还有他设计的农会会旗、红场的大门,都很简约,设计感很强,现在看还很新潮呢。”彭伊娜说道。
“他很浪漫。他去日本留学,和在家乡的妻子——我的奶奶约定,中秋节一起隔洋远望圆月升起。那个年代夫妻很少在外面拉着手的,可我爷爷拉着我奶奶的手漫步在大街上。他对朋友有情有义,他和周总理以及战友的感情都是特别好。总理第一次见到我伯父的时候,就说:‘孩子,终于找到你了。我是你爸爸的好朋友,我从法国回来是你爸爸在广州接我的,而且把自己的床铺让给我睡,将房子让给我住。’”彭伊娜深情地回忆着爷爷有情有义的一面。
“爷爷还是一个谦虚宽容的人。他当教育局长时给学生讲经济学,从不高高站在讲台上,他站到学生们中间,或和他们围坐在草地上讲,像朋友。”彭湃在广州担任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的时候,钟敬文先生还埋头在书堆里。那时有些革命者会鄙视没参加革命的人,但彭湃对他说:每个人应该踏实地去走他自己所挑选的道路。这使钟老特别感动,终身敬重、崇拜彭湃。
彭伊娜说:“因为爷爷这样的革命者的无私忠诚奉献,坚定真诚实践,以及他们的才情和高尚人格,革命的理想才闪耀出吸引人的魅力。”彭湃的家人原本是反对他革命的,结果都被他所感染,成为这一伟大革命理想的支持者,前赴后继走上革命路,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坚强战士。彭湃母亲周凤被毛泽东主席亲切地称为“革命母亲”。
作为老革命的后代,彭伊娜坦言,爷爷给他们的不是光环,更多的是约束、责任和精神上的激励。在举国上下欢庆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彭湃爷爷等革命先烈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使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理想需要践行,我们的父辈们用生命换来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而社会的文明进步还需我们继承先辈们的理想,一代代人继续努力。”
在整个下午的座谈中,我们专访组的所有成员在聆听彭伊娜的讲述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激动的心,都不禁为彭湃的革命精神和高尚人格所感染。
(执笔:陈雷刚)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我们《红广角》专访组一行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踏上革命圣地海丰——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先驱彭湃故里,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专访组访问了专程前来的彭湃的孙女彭伊娜和彭湃故乡的父老乡亲,参观了海丰红宫红场、彭湃故居、得趣书室等红色革命史迹。在边走边谈中,彭伊娜讲了大革命时期红土地——海丰的历史贡献和她对海丰发展红色旅游的憧憬,并深情地追忆了祖父的伟大革命理想和实践。
7月8日,我们专访组在深圳与彭伊娜女士会面进行简短座谈后,便从深圳开车出发,沿深惠东部沿海高速、深汕高速,疾行一个半小时,远处山头“彭湃故里,商机澎湃”的八个红色大字跃入眼帘,彭伊娜见到眼前鲜艳夺目的标语,深情地凝视着小车窗外的田野,对我们说:“这里就是我和爷爷的故乡,大革命时期爷爷他们在这里洒下热血和汗水,这是一片红土地!”。
我的故乡:大革命时期的红土地
7月8日上午,我们专访组偕同彭伊娜女士在汕尾、海丰党史部门负责同志的陪同下首先参观了红宫红场旧址。聆听着讲解员罗晓梅充满激情的讲解,我们仿佛经受了一次充分的革命洗礼。在走访中,专访组还适时地请彭伊娜谈起她自身对故乡的感情和期望。
“我虽然没有出生在故乡,但是提到故乡,我心中总有一种炽热的情感,因为那不仅仅是故乡,这片土地还承载着家乡人民对中国革命的奉献和给彭家的哺育之恩。”彭伊娜几度哽咽地说道,“这里的人民在中国革命初期和低潮时期,为支持革命,保护革命火种,作出了无私奉献和牺牲。为了保护彭湃烈士的后代——我的父亲,这片土地的人民冒着杀头的危险,将父亲隐姓埋名抚养长大;红军烈士李如华的妻子,给女儿断奶,用奶水哺养我父亲彭洪;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失败后,国民党实行斩草除根政策,四处搜索我大伯彭士禄,这里的老百姓拼死保护,将其隐藏起来,历经千难万险交给党组织护送到了延安”。
“对故乡总有一种牵挂之情,我的多位亲人的身影曾闪耀在这块土地上,除爷爷之外,我们家还有五位烈士,爷爷的发妻我的奶奶蔡素屏、爱人许冰、三哥彭汉垣、七弟彭述、侄儿彭陆都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 谈到此处,彭伊娜满含悲戚之情。
家乡在“文革”时期曾爆发“反彭湃事件”,回忆父亲“文革”中被批斗至死,彭伊娜已经很坦然了。“平反昭雪后,我们没有要求严惩凶手。因为彭家的冤案是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问题,不应冤冤相报,否则永无了结。”
清晨,清风阵阵,红宫红场旧址,挺拔的木棉树、轩峻的红台、朱漆的大门红色的墙……一批批游客走进来,就像走进昨天的峥嵘岁月。讲解员深情地介绍说,1927年,彭湃领导海陆丰人民举行了3次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当年11月18日至21日,海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诞生了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当时,代表大会会场四周用红漆粉刷,这座建于明代的学宫从此改名为“红宫”。
在红宫红场旧址参观时,我们专访组看到:全国第一个农会的会旗会徽,大革命时期革命志士的血书、血衣,起义用过的大刀、长矛、枪炮……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的革命文物陈列室,安放着彭湃和他的战友们生前的日常用品、笔迹、革命刊物等革命历史文物。文物沉默不语,却勾起那些遥远的红色记忆。我们时而驻足观看,时而与讲解员交流心得,时而拍照留念。
过去,红宫红场曾以千秋之笔书写峥嵘岁月的革命史诗;如今,海丰红宫红场旧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日还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讲解员罗晓梅说:“近几年来,年均接待游客、参观者达36万多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宋平、钱其琛、田纪云、李长春、张德江先后前来瞻仰彭湃铜像和参观红宫红场,他们中很多人以崇敬的心情,欣然命笔,为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留下了珍贵的墨宝,激励新的一代创造美好的未来。”
从红宫红场旧址出来,我们来到了彭湃故居。在彭湃故居附近,彭湃烧田契壁雕、“六人农会”铜像、得趣书室等铭记先烈业绩和精神的革命旧址屹立此地。彭湃在这里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他的革命精神在这片红土地上留下了深刻印记,成为他和海丰农民运动和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这些彭湃当年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海内外中华儿女前来参观、凭吊以及举行各种教育活动。在彭伊娜的导引下,我们专访组在这里细细端详——
彭湃故居座落在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桥东社龙津河畔,始建于清末,主楼两层,面宽三间12.9米,进深10.9米,前廊仿西式建筑,风火式山墙,总建筑面积266平方米,彭湃在此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周恩来和东征军的苏联军事顾问鲍罗廷、加伦曾在此住宿、工作。原屋毁于1925年6月,1986年按原貌修复。彭湃故居外墙全部为一种朴素简约的白色覆盖,站在故居前面,感觉这种以“白”为主的色调胜过任何一种人为的大红大绿的涂抹,让温暖直抵人的心灵。
彭湃的书斋“得趣书室”就在故居东侧。面宽三间,风火山墙,建筑面积96平方米。1922年夏,彭湃与妻子蔡素屏搬到这里居住,并在这里组织了六人农会小组。第一次东征时,周恩来曾在此帮助建立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中共海陆丰地委刚成立时也在这里办公。1923年元旦,成千上万的农民聚集在这里庆祝海丰总农会成立。1927年冬,海丰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在这里举行数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焚烧田契471088张,租簿58027本。它是海丰农民运动和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
参观完彭湃故居等革命旧址后,彭伊娜的话闸子打开了。“海丰在中国革命史上举足轻重,影响很大”。说起海丰的革命史,彭伊娜如数家珍。尤其重要的是,海陆丰是中国第一个苏维埃工农兵政权诞生之地,被誉为“东方小莫斯科”。《红色起点——南昌起义实录》一书有这样的评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海陆丰’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创造的第一块农村革命基地,早已驰名天下,如同光彩四射的灯塔,吸引着大海中迷航的船只……。”彭伊娜说:“了解历史后,才明白徐向前元帅笔下的‘奔向海陆丰’的历史悲壮;才明白‘海陆丰’在共产党90年苦难光辉的革命历史中产生过的重要影响;才明白彭湃爷爷在‘海陆丰’的革命实践及其经验在共产党早期革命起过的作用。”
海陆丰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们敢为天下先,英勇奋斗,不怕牺牲,无数革命志士前赴后继,不屈不挠,一直战斗到全国解放。为了展示海丰对中国革命的突出贡献,彭伊娜列举了一组数字,形象地说明了革命战争时期海丰人的历史功绩:海陆丰是大革命时期的红土地,在革命战争年代,仅海丰县就有60个红色村庄被反动派焚毁,受害革命群众达四、五万人,占当时全县人口的十分之一,牺牲三万余人,其中属土地革命时期牺牲者占90%以上,有姓名查考被评为烈士的三千多人,绝大多数牺牲者是无名英雄。除红宫红场、彭湃故居等革命旧址外,海丰已普查到革命遗址66处。
但这个中国革命最早的老苏区,却仍是广东相对贫困地区。彭伊娜回忆道:“去年五月回家乡,一位年轻的乡亲带我去看一个烈士村,这个小小的自然村,大革命时期牺牲的烈士竟达100多人,近年村里集资修建了一个烈士墓。在烈士墓前,他对我说:‘海丰是中国第一个苏维埃诞生之地,当年多少人为革命牺牲了,可全国第一批红色旅游经典区竟没列入海丰。广东人埋头赚钱,都忘掉当年革命历史和这些牺牲的人了。’他的话让我感到一种责任。国家富裕了,我们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贡献的老区人民,不能忘记革命精神的传承。”于是,在今年政协会议上她提交了《广东不可缺席红色旅游》的提案,她认为红色旅游是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民心工程,更是一项良心工程和脱贫工程,将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等红色景点列入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并给予支持,可给老苏区的发展注入新动力。该提案得到了汪洋书记和招玉芳副省长批示,相关建议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中午,在海丰县委举行的欢迎宴上,我们专访组还借机采访了海丰县委书记郑佳,他深情地说:“海丰这些革命前辈所演绎的历史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都是海丰人源源不尽的精神养料和前进标杆,我们不仅要对历史保留下来的革命遗址保护好,更要利用好,发挥其强大的精神感召力。近年来,海丰县委、县政府加大对革命旧址的保护力度,维修和配套建设了一大批革命旧址和红色景点,逐步形成了以红宫红场旧址为中心点的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彭伊娜接着郑书记的话茬说:“海丰可以在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基础上,发展集红色、绿色、蓝色(海洋)、紫色(宗教)以及古色于一体的旅游战略,以构建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红色旅游区。”在彭伊娜这番慢条斯理的谈话中,我们不时地感受到她对故乡发展的设想和憧憬,体现了一位新时代共产党员和政协委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无论是在边走边访的时候,还是在中午的欢迎宴上,彭伊娜的谈话总是不经意地流露出“为社会,为人民”的理想情怀,那些本来很大、很空的话听着却是情真意切:“活着不能只为了自己,真的要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事情。我们不是什么伟大人物,但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点事情。”彭伊娜总是细声细语,言辞恳切,“国家其实也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好了,人民也就好了。我们自己才能好。我们在抱怨种种社会问题的时候,其实不妨问问自己:我们每个人真的都尽力了吗?”
“爷爷是一位有真诚信仰的理想主义者和勇于实践的社会变革者”
上午参观完红宫红场、彭湃故居和得趣书室等红色革命旧址之后,中午稍作休息,下午2点半,我们专访组与彭伊娜在海丰县委招待所进行了座谈。专访组请她谈谈她自己对爷爷的感情和评价,她欣然应允。彭伊娜对爷爷的评价除了有往事的叙述,还带着对祖父那一代共产党人的崇敬。“爷爷是一位有真诚信仰的共产主义者和勇于实践的社会变革者”彭伊娜和很多烈士后代一样,并没有见过爷爷彭湃,但她阅读了海量的资料,对爷爷的点点滴滴都熟稔于心,笑盈盈地谈起自己对爷爷的评价和感情。
彭伊娜说:“爷爷是一位对信仰真诚、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彭湃出身大地主家庭,家有‘鸦飞不过的田产’。他曾自述:全家男女老幼不上三十口,但被统辖的农民男女老幼不下千五百人,平均一人就有五十个农民做奴隶。“你要看他之前留学的照片,会发现他的穿着特别讲究。他的五弟回忆说当时家很富足,我爷爷生活特别精艺,衣服皱一点、脏一点都不穿的,但革命后,就很朴实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地主家庭的少爷,却烧毁自家田契,将自己变成无产者,选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引,以变革中国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他毕生献身的理想及事业。彭伊娜说:“家里虽然富有,但爷爷目睹国家贫穷落后,民族积弱被欺,农民生活困苦,他对友人陆精治说:‘我选定此类专业,为的是将来研究我国政治经济,秉志改革。’爷爷在日本接触和比较了各种时髦的理论,经过对比、思考后郑重而坚定地选择了马列主义。”
彭湃一生都为所选定的理想去实践和奉献,并坚持到最后牺牲一刻。在33岁牺牲时,他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彭伊娜说:“爷爷对自身的信仰非常真诚而坚定,即使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低谷阶段也从未动摇。”彭湃的中学同学、著名的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是个搞学问的知识分子,他对彭湃对理想的忠诚和坚定深感佩服,他说:“我打心里佩服他。不管在什么时期阶段,我都拿他做一个榜样。在抗日战争时期,我想起了他的榜样力量,使我不敢置外于我们民族的革命。”
彭伊娜说,“爷爷是一个无私奉献,一心一意为中国最大多数劳动者谋利益,受广大群众爱护、尊敬的共产党领袖”。
彭湃是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中国农民运动的著名领袖。他于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中共党员,曾任中共第五届、第六届中央委员,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任中央农委书记和江苏省委书记。在开展农民运动的斗争中,彭湃赢得了农民的无限热爱和信赖。瞿秋白曾说:“彭湃是中国劳苦的农民群众顶爱的、顶尊重的领袖,在海陆丰农民的眼中,看得像父母兄弟一样的亲热。恐怕除湖南的毛泽东同志以外,再没有别的同志能够和他相比了。”
1929年彭湃在上海就义后,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屠杀工农领袖宣言》的告全国人民书,对彭湃等烈士的重大历史贡献和英勇斗争事迹做出高度评价,指出:“他们这样的革命斗争的历史早已深入全国广大劳动群众的心中,而成为广大群众最爱护的领袖。谁不知广东有彭湃,谁不知彭湃是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 号召工农群众“继续革命领袖的精神奋斗”。
彭湃自1922年6月开始到农村从事农民运动,脱下西装革履,换上了农装草鞋,深入农村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当年7月,在海丰建立了第一个六人农会;半年后,1923年1月成立海丰总农会,会员已达两万余户,十万人之多。到1923年7月,农会已扩大到全广东省,覆盖面达100万人之众。
农民运动为什么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发展得那么快呢?彭伊娜认为“切实、无私地为农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无私奉献,是让农民相信爷爷的最主要原因。”1922年6月的一天,在海丰龙舌埔戏将开演的前一刻,彭湃拿着一大堆田契走上台来,发表了一番令人震惊的演说:彭家的田不是彭家的,更不是彭湃的,这些田是农民兄弟终年辛勤劳动的成果。他指出,这种剥削农民的不合理制度,必须彻底废除。说罢,彭湃一张张地宣布田契上的田地方位、亩数和佃户姓名,然后当场烧毁,并庄严宣布:从今日起,他分家所得的那份田地全部归耕种的农民所有。台下的农民沸腾了,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彭伊娜说:爷爷创办的农会是真心实意为农民谋利益。他们带领农民联合起来减租减息,抵抗苛捐杂税;为农民办免费教育,教农民记账、算数、打算盘,不受地主的骗;办农民医药房,凭农会会员证看病,不收诊费,药费折半;帮农民去跟地主、官府打官司,调和争端,解决纠纷;还有扶贫济困,救济孤老和研究改良农业发展生产的办法。农民通过参加农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生活都受惠。所以农民兄弟视他为真实的朋友,称他为“彭菩萨”。
谈到此处,彭伊娜引用胡锦涛总书记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说:“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爷爷正是在农民运动中践行了这一准则,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利益,才在开展革命过程中真正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彭伊娜说:“爷爷也是一位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社会变革者”。
“回国前,爷爷就认为,中国是农民占多数,中国的革命要依靠农民。”彭伊娜说,从日本回国后,他就把目光转向了广阔的农村,“下决心到农村去做实际运动”。 彭伊娜对爷爷的敢于实践的变革精神娓娓道来,在她的柔声细语中,我们不禁为彭湃的精神所感动。
“他只身一人到农村去调查农民生活状况,发动农民觉醒。初到农村,爷爷穿着一身讲究的衣服,乡下人以为他来收租讨账,躲着他。后来他换上农装,戴上竹笠,光着脚板走到田间地头考察农民生活,学习用通俗的语言与农民交谈。他是个海归富家子,却毫不迟疑地深入到农村,融入到农民中。”
瞿秋白在《纪念彭湃》一文写道:“他是做群众工作的模范,他是能真正深入到群众里面的同志。”徐向前《奔向海陆丰》一文中的彭湃更是让人心头一热:“他个头不高,身着普通农民的衣服,脚穿草鞋,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和群众谈心、交朋友。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像一家人似的。在农民家里吃饭,饭碗上沾着鸡屎,他毫不在乎,端起碗来就吃。”
“爷爷不仅深入实际,还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创造了党内多个第一。彭伊娜继续讲道。党史专家叶佐能表示“彭湃既是海陆丰的,也是全国的,他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多方面的探索,展示了光辉的历史功绩,其中包括最早掀起大规模的农民运动,第一个创建农会、第一个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个创建苏维埃政权,建立第一支农民自卫军,第一个进行了土地改革,第一个写下了关于农民运动教科书《海丰农民运动报告》,以及开办第一所党校——东江特委党校等。”
彭湃所领导的这些创新实践,为中国革命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经验。1927年12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发表《中国第一个苏维埃》一文,对海丰苏维埃政权给予了高度评价。1928年1月3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通过的文件列举了海丰9个方面的经验,认为:“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的胜利、经验应运用到一切农民暴动中去。”
在彭伊娜看来,“爷爷还是一位相貌柔美、才情横溢、情感丰富、宽容谦虚,有着高尚人格和感染力的革命者。”
“‘文革’时期,我以为革命者都是生硬无趣,没有什么情感的。后来慢慢才发现,爷爷才情横溢、情感丰富、宽容谦虚,而且相貌柔美,与我过去想象的革命者完全不一样。”彭伊娜说,彭湃是出了名的才子,多才多艺,精通诗文、绘画。“我们回去扫墓,看到他亲自给他过世的祖母设计的西洋风格的墓碑,还有他设计的农会会旗、红场的大门,都很简约,设计感很强,现在看还很新潮呢。”彭伊娜说道。
“他很浪漫。他去日本留学,和在家乡的妻子——我的奶奶约定,中秋节一起隔洋远望圆月升起。那个年代夫妻很少在外面拉着手的,可我爷爷拉着我奶奶的手漫步在大街上。他对朋友有情有义,他和周总理以及战友的感情都是特别好。总理第一次见到我伯父的时候,就说:‘孩子,终于找到你了。我是你爸爸的好朋友,我从法国回来是你爸爸在广州接我的,而且把自己的床铺让给我睡,将房子让给我住。’”彭伊娜深情地回忆着爷爷有情有义的一面。
“爷爷还是一个谦虚宽容的人。他当教育局长时给学生讲经济学,从不高高站在讲台上,他站到学生们中间,或和他们围坐在草地上讲,像朋友。”彭湃在广州担任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的时候,钟敬文先生还埋头在书堆里。那时有些革命者会鄙视没参加革命的人,但彭湃对他说:每个人应该踏实地去走他自己所挑选的道路。这使钟老特别感动,终身敬重、崇拜彭湃。
彭伊娜说:“因为爷爷这样的革命者的无私忠诚奉献,坚定真诚实践,以及他们的才情和高尚人格,革命的理想才闪耀出吸引人的魅力。”彭湃的家人原本是反对他革命的,结果都被他所感染,成为这一伟大革命理想的支持者,前赴后继走上革命路,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坚强战士。彭湃母亲周凤被毛泽东主席亲切地称为“革命母亲”。
作为老革命的后代,彭伊娜坦言,爷爷给他们的不是光环,更多的是约束、责任和精神上的激励。在举国上下欢庆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彭湃爷爷等革命先烈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使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理想需要践行,我们的父辈们用生命换来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而社会的文明进步还需我们继承先辈们的理想,一代代人继续努力。”
在整个下午的座谈中,我们专访组的所有成员在聆听彭伊娜的讲述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激动的心,都不禁为彭湃的革命精神和高尚人格所感染。
(执笔:陈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