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通过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在技师学院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迫切需要,又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此为中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实现。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读本》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技师学院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通过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的战略任务。这是当代国情与时代特征的必然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技师学院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门院校,其教学对象是直接联系劳动群众的高技能人才;这决定其学生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客体,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主体。在技师学院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迫切需要,又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此为中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实现。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基础
(一)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不是束之高阁,供少数社会精英欣赏的理论,而是为了指引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当一种理论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被群众掌握,恰恰是其最有生命力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事业,只有人民群众掌握先进的理论成果,才能产生改造社会的热情。在技师学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让广大高技能人才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自己人生实践的指导理论,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先锋作用;成为马列主义理论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断把这种理论传授给身边的群众,使其成为大家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自觉追求。
(二)迫切性。
高校校园是各种思想交锋的主阵地,大学生求知欲强、校园环境相对宽松,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形形色色的思想和文化通过各种途径涌向大学校园。“今天的校园不再是封闭的、纯净的‘象牙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一种五光十色、泥沙俱下、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空间”[2]。面对校园海量信息,要求大学思想政治老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高校思想宣传阵地,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帮助青年学生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
(三)可行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是2010年人社部颁布的《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实施方案中的核心课程,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技师学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读本》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基础,讲述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如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解决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二、技师学院马列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信仰缺失。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信仰的缺失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健全,使得资本主义的逐利性侵蚀大学校园。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呈现多元化、世俗化、功利化。极少数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的评价唯“货币化”,认为权、钱、势就是人生的一切,不再相信任何理论,缺乏客观评价社会能力。
(二)实践缺位。
实践产生理论源泉,理论价值在于通过指导实践活动来体现。由于当前教学体制原因,高校校园与社会相对隔离,一方面,高校教师缺乏参加社会实践,缺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很难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大学生缺少社会实践,很少走出校园,因此,很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有感性认识,也就无法理解书本中的理论。
(三)主体错位。
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主要是以教师“填鸭式”讲授为主,没有发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灌输式教育越来越让学生抵触,教师在上面对着教材照本宣科,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各行其是;不管你理不理解,接不接受,反正我讲了。二是教条式讲解越来越让人厌烦。教学内容死板,空话、套话连篇,案例陈旧,缺乏新意;脱离现实生活。教学内容不要说人脑,连人耳都困难。三是应付式考核越来越让人麻木:学生考试仅仅为了获得该门课程学分。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爱思考,个性强,若不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
三、技师学院马列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理念创新,提高受教育主体的学习意愿。
1.课堂教学突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学习动力在于对理论认同,学习目的是为了应用,理论最终如果不能指导社会实践,就是无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想在技师学院课堂取得成功,必须让被教育者觉得该理论可以依赖,产生归宿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读本》课教师树立学以致用教学的理念,突出政治理论教育的实用性。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学生最为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解答、释疑,满足学生的情感和理论需要,使之能在受教育过程中找到科学理论来指导他们的学习、生活。
2.课堂教学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种方法观念。马列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活学活用。不仅要把教材读透、读烂、而且要读出精髓,悟出真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所学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在学习工作中成为知行合一的马列主义者。 (二)内容创新,突出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1.赋予教学内容鲜明的民族特色。东西方民族的文化差异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我国传统的文化相结合,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诞生于欧洲的马列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切实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才能被中国人民接受、认可。“民族特色”首先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会说汉语,用民族语言对马克思主义做出新表述,语言风格做到像毛主席说的那样,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用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做出阐释、解读、概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结合起来,赢得人民群众和学生情感与价值认同。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在教学过程中,把马列主义同我国古典文化结合起来,突出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将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中国优秀传统引进课堂及学生生活。
2.突出教学内容时代性。恩格斯曾尖锐地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只有具有鲜明时代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具备实现那个时代的掌握群众的价值。”[2](第四卷268)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目前我国时代特征做出科学判断。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只有不断回答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大学生才能充分体会和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落到实处。因此时代性要求课堂教学直面社会热点,用“新鲜事”讲清“硬道理”、用“身边事”讲清“新道理”、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解决时代最关切的问题。引导学生用马列主义立场去分析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和不足,突出理论的时代需求,突出培养学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贯穿在整过教学内容之中。
(三)方法创新,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技师学院的学生相对来说,文化基础较差,由于中考、高考的失败,对政治课本观点多持否定态度,对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逆反心理较强。这就要求教师在重视课堂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课外教育的作用。一是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隐形教育资源,它对学生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校园文化活动大多出于上级布置任务;过于偏重娱乐功能,缺乏政治教育意识。比如各种形式主题板报评比,很少关注板报内容,评比设计过多侧重版面形式和色彩。因此,把校园文体活动的娱乐性和教育性有机结合,赋予校园文化活动政治内涵,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完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的宣传。二是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体系。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的监控和引导。通过校园网、BBS校园学报等公共平台,解读马克思主义,弘扬主流文化,加强互动引导,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地位。通过推荐主流媒体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加深对课本理论的理解运用。三是引导学生社团的发展,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组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化和具体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贯穿于社团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考核创新,构建评价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能力,教学的成果最终体现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传统考核基本上采取闭卷考试,实行一份试卷定成绩,侧重理论考核。建议采用综合考核模式:平时、期中、期末成绩相结合,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这三者结合起来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判定依据。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出勤和课堂表现;期中考试以实践为主,内容以社会调查、时政评析形式。社会实践可以结合课本让学生调查自己身边的热点问题,比如谈谈淮安在打造台资高地过程中如何统筹推进祖国统一。期末闭卷考试,主要考查课本理论知识。在试题的设置上,偏重于主观试题,注重能力的考核,侧重于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谈谈假如我是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打算在全国“两会”准备什么样提案议案(突出反映教育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新的使命。率先在技师学院校园普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激发学生学习马列主义的自觉意识,使之成为技师学院的毕业生今后的理论信仰,并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地宣传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才能主动承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使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A].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欧永红.现代传媒对高校“两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高教研究,2009(36).
[4]卢永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2月.
[5]李新芝.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改革的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8卷(1).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读本》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技师学院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通过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的战略任务。这是当代国情与时代特征的必然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技师学院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门院校,其教学对象是直接联系劳动群众的高技能人才;这决定其学生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客体,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主体。在技师学院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迫切需要,又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此为中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实现。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基础
(一)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不是束之高阁,供少数社会精英欣赏的理论,而是为了指引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当一种理论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被群众掌握,恰恰是其最有生命力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事业,只有人民群众掌握先进的理论成果,才能产生改造社会的热情。在技师学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让广大高技能人才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自己人生实践的指导理论,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先锋作用;成为马列主义理论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断把这种理论传授给身边的群众,使其成为大家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自觉追求。
(二)迫切性。
高校校园是各种思想交锋的主阵地,大学生求知欲强、校园环境相对宽松,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形形色色的思想和文化通过各种途径涌向大学校园。“今天的校园不再是封闭的、纯净的‘象牙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一种五光十色、泥沙俱下、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空间”[2]。面对校园海量信息,要求大学思想政治老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高校思想宣传阵地,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帮助青年学生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
(三)可行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是2010年人社部颁布的《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实施方案中的核心课程,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技师学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读本》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基础,讲述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如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解决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二、技师学院马列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信仰缺失。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信仰的缺失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健全,使得资本主义的逐利性侵蚀大学校园。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呈现多元化、世俗化、功利化。极少数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的评价唯“货币化”,认为权、钱、势就是人生的一切,不再相信任何理论,缺乏客观评价社会能力。
(二)实践缺位。
实践产生理论源泉,理论价值在于通过指导实践活动来体现。由于当前教学体制原因,高校校园与社会相对隔离,一方面,高校教师缺乏参加社会实践,缺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很难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大学生缺少社会实践,很少走出校园,因此,很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有感性认识,也就无法理解书本中的理论。
(三)主体错位。
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主要是以教师“填鸭式”讲授为主,没有发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灌输式教育越来越让学生抵触,教师在上面对着教材照本宣科,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各行其是;不管你理不理解,接不接受,反正我讲了。二是教条式讲解越来越让人厌烦。教学内容死板,空话、套话连篇,案例陈旧,缺乏新意;脱离现实生活。教学内容不要说人脑,连人耳都困难。三是应付式考核越来越让人麻木:学生考试仅仅为了获得该门课程学分。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爱思考,个性强,若不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
三、技师学院马列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理念创新,提高受教育主体的学习意愿。
1.课堂教学突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学习动力在于对理论认同,学习目的是为了应用,理论最终如果不能指导社会实践,就是无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想在技师学院课堂取得成功,必须让被教育者觉得该理论可以依赖,产生归宿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读本》课教师树立学以致用教学的理念,突出政治理论教育的实用性。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学生最为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解答、释疑,满足学生的情感和理论需要,使之能在受教育过程中找到科学理论来指导他们的学习、生活。
2.课堂教学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种方法观念。马列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活学活用。不仅要把教材读透、读烂、而且要读出精髓,悟出真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所学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在学习工作中成为知行合一的马列主义者。 (二)内容创新,突出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1.赋予教学内容鲜明的民族特色。东西方民族的文化差异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我国传统的文化相结合,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诞生于欧洲的马列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切实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才能被中国人民接受、认可。“民族特色”首先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会说汉语,用民族语言对马克思主义做出新表述,语言风格做到像毛主席说的那样,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用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做出阐释、解读、概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结合起来,赢得人民群众和学生情感与价值认同。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在教学过程中,把马列主义同我国古典文化结合起来,突出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将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中国优秀传统引进课堂及学生生活。
2.突出教学内容时代性。恩格斯曾尖锐地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只有具有鲜明时代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具备实现那个时代的掌握群众的价值。”[2](第四卷268)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目前我国时代特征做出科学判断。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只有不断回答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大学生才能充分体会和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落到实处。因此时代性要求课堂教学直面社会热点,用“新鲜事”讲清“硬道理”、用“身边事”讲清“新道理”、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解决时代最关切的问题。引导学生用马列主义立场去分析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和不足,突出理论的时代需求,突出培养学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贯穿在整过教学内容之中。
(三)方法创新,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技师学院的学生相对来说,文化基础较差,由于中考、高考的失败,对政治课本观点多持否定态度,对传统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逆反心理较强。这就要求教师在重视课堂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课外教育的作用。一是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隐形教育资源,它对学生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校园文化活动大多出于上级布置任务;过于偏重娱乐功能,缺乏政治教育意识。比如各种形式主题板报评比,很少关注板报内容,评比设计过多侧重版面形式和色彩。因此,把校园文体活动的娱乐性和教育性有机结合,赋予校园文化活动政治内涵,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完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的宣传。二是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体系。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的监控和引导。通过校园网、BBS校园学报等公共平台,解读马克思主义,弘扬主流文化,加强互动引导,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地位。通过推荐主流媒体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加深对课本理论的理解运用。三是引导学生社团的发展,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组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化和具体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贯穿于社团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考核创新,构建评价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能力,教学的成果最终体现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传统考核基本上采取闭卷考试,实行一份试卷定成绩,侧重理论考核。建议采用综合考核模式:平时、期中、期末成绩相结合,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这三者结合起来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判定依据。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出勤和课堂表现;期中考试以实践为主,内容以社会调查、时政评析形式。社会实践可以结合课本让学生调查自己身边的热点问题,比如谈谈淮安在打造台资高地过程中如何统筹推进祖国统一。期末闭卷考试,主要考查课本理论知识。在试题的设置上,偏重于主观试题,注重能力的考核,侧重于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谈谈假如我是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打算在全国“两会”准备什么样提案议案(突出反映教育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新的使命。率先在技师学院校园普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激发学生学习马列主义的自觉意识,使之成为技师学院的毕业生今后的理论信仰,并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地宣传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才能主动承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使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A].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欧永红.现代传媒对高校“两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高教研究,2009(36).
[4]卢永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2月.
[5]李新芝.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改革的思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8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