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特质更加凸显,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内涵日益丰富,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受到广泛关注。作为新一代的教师,应充分认识自己从从事职业的专业性质,以专业人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争当一名专业化的优秀人民教师。
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想法产生办法,成功源自观念。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传统有关教师的研究主要考察教师的行为是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进而影响学生学业的,主要集中于研究教师的可观察到的外部行为。在新课程理念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观呢?下面简单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观点。
一、教师角色
(一)现代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二)现代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育教学研究并不都是教育家和教育行政官员的事,教师最有教育研究的资本,也是最有教育研究的便利条件。教师每天都面对着学生,学生们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概括、升华,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三)现代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结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只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四)现代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学习是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以教书育人为职责,担负着传承文化、培育新生代的历史重任,理应成为学习的先导。教师应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这是教师工作、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二、教学行为
(一)对待学生:尊重、赞赏
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二)教学过程:帮主、引导
教的职责在于帮助,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教學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真谛,不断激活生命、确证生命、丰富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与价值的过程。
(三)对待其他教育者:倾听、合作
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的培养学生。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应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对待自我:反思、创新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创新,教师应不断探索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能够从不同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做出新的解释,能够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物抱以重新的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
三、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世界上最好的系统是引向成功的”。决定教育系统优劣的正是教师,是教师的素质。所以,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教师的态度,教师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教师要满足社会发展与育人的需要,应该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素质:一是正确的教育理念,二是良好的职业形象,三是合理的知识结构,四是多向的教育交往,五是完善的能力结构,六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条件。对一名教师来说更加重要。它不仅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而且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或心理障碍常常和某些教师不健康心理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为此,教师在学生中间首先要注意保持乐观的心境,保持积极振奋的精神状态,不断追求事业心上的成就。其次,教师在学生面前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始终要将收获的喜悦送给学生。再有,教师要有宽容的心理、要能够容忍学生的无知,宽容学生的过错,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教师的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形象、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教师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的多样性。同时,教师素质有着特定的社会规定性,是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教师的素质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充实,不断具有新的内涵。
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想法产生办法,成功源自观念。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传统有关教师的研究主要考察教师的行为是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进而影响学生学业的,主要集中于研究教师的可观察到的外部行为。在新课程理念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观呢?下面简单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观点。
一、教师角色
(一)现代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二)现代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育教学研究并不都是教育家和教育行政官员的事,教师最有教育研究的资本,也是最有教育研究的便利条件。教师每天都面对着学生,学生们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概括、升华,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三)现代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结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只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四)现代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学习是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以教书育人为职责,担负着传承文化、培育新生代的历史重任,理应成为学习的先导。教师应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这是教师工作、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二、教学行为
(一)对待学生:尊重、赞赏
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二)教学过程:帮主、引导
教的职责在于帮助,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教學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真谛,不断激活生命、确证生命、丰富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与价值的过程。
(三)对待其他教育者:倾听、合作
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的培养学生。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应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对待自我:反思、创新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创新,教师应不断探索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能够从不同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做出新的解释,能够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物抱以重新的审视,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
三、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世界上最好的系统是引向成功的”。决定教育系统优劣的正是教师,是教师的素质。所以,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教师的态度,教师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教师要满足社会发展与育人的需要,应该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素质:一是正确的教育理念,二是良好的职业形象,三是合理的知识结构,四是多向的教育交往,五是完善的能力结构,六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条件。对一名教师来说更加重要。它不仅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而且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或心理障碍常常和某些教师不健康心理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为此,教师在学生中间首先要注意保持乐观的心境,保持积极振奋的精神状态,不断追求事业心上的成就。其次,教师在学生面前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始终要将收获的喜悦送给学生。再有,教师要有宽容的心理、要能够容忍学生的无知,宽容学生的过错,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教师的素质是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职业形象、育人知识与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教师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的多样性。同时,教师素质有着特定的社会规定性,是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教师的素质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充实,不断具有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