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掌握课本所涉及的数学教材知识并不困难,但要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还必须在教材分析上面下认真领悟。教师都明白,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而备好课的关键之一是依据教学大纲的精神,深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作一些心得与体会;
小学数学的内容,这些知识本身比较简单,但出现在课本中,无论是知识系统的安排还是内容呈现的方式,都会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以往的教学经验,做出周密的考虑和精心的加工,一般可以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先做结构分析,搞清教材的系统性,再以知识结构为导向,进行各部分的内容分析和习题解析。
1、教材结构分析
既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好是通览全套教材,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全貌,特别是弄清本册教材与前后册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在联,在,此基础上,分析本册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涉及哪几个领域,哪几个单元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然后深入每个单元分析这一单元内容的承前启后,也就是搞清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是什么,它又能为学习哪些后继内容提供基础或作出铺垫,教师只有通晓教材的体系,明了知识的前因后果,才有可能设计出合理、可行的高效教学方案。
分析教学内容承前启后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以某一知识为起点,顺向往后,有如“综合法”,明确“启后”,即理清由此往后有关知识的头绪;另一种以某一知识为终点,逆向往前,有如“分析法”,找出前面有关基础知识的联系。例如:三年级下册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为基础的后继知识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小数乘法等等;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是:一位数乘两位数、整十数乘两位数口算、万以内加法等等。
2、教学内容分析。
(1)从科学理性的层次去探析教学内容
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师不仅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还要求教师掌握如何准确而又浅显地表达这些内容的方式,很多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其特定的阶段性和未来性,既要确切表达现阶段的含义,又要避免讲得过硬,与以后的学习产生矛盾,这是数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由于在小学阶段只初步介绍轴对称,不出现旋转对称及其特例中心对称,所以只能讲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2)从思想性、智力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与科学精神,现实意义,如某一具体的数学知识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它可以从怎样的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来,又可以解决哪些现实问题;科学精神,如实事求是的态度,思辨、质疑的意识等,二是数学知识的人文内涵与一般的教育实际意义,人文内涵,如人类认识数学的某些史料;一般的教育意义,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机地渗透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有意识地培养那些良好学习习惯等。
教学内容的智力性是指在该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哪些环节可以展开怎样的智力活动,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哪些地方可以进行怎样的引申、开拓,或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思考等。
(3)从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某一范围(如一册、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内容中举足轻重的、最重要的内容,或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中,边的特征是学习的重点,以往,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不是基础知识,就是基本能力。现在,随着数学教学目标呈现多样性的趋势,教学的重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双基”,数学的某些基本思想方法、探究过程的某种体验、体会,同样可能成为教与学的难点。
所谓教学难点,是指那些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例如:在多位数减法中,退位减法学生容易出错,是学习的难点;在退位减法中连续退位的减法,如1003-756,退位的过程更为复杂,是教与学的难点,显然,教学难点主要是相对学生来说的。
所谓教学关键,是指那些对学生顺利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容,例如,学习两位数乘多位数,关键是掌握计算步骤和部分积的对应方法,因为每一步的具体计算都是学生已有的技能。
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有时具有同一性,可能全部重叠或部分重叠,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各部分内容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对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来说,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都是掌握把除数由小数转化为整数的方法。
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准确地找出教学的难点或关键呢?这是一个具体问题具体探讨的过程,它既需要掌握适当的技巧,又需要一定的经验支撑,一般地,确定教学的重点,主要通过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有经验的教师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上的插图、理解教材上的旁注、对话、提示、结论等内容,不放过教材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字,因为教材的编写明确体现了教学的思路,明确提示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了教学的未来教学重点。
要找出教学的难点或关键,只分析教材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分析学生,了解学生学习时的真实困难程度,以及困惑所在,教师及时把握了解教与学的重点,也就是明确了教学时应该突出什么、抓住什么,哪些可以分散,那些需要預先铺垫,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实现教学目标的首要条件.
小学数学的内容,这些知识本身比较简单,但出现在课本中,无论是知识系统的安排还是内容呈现的方式,都会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以往的教学经验,做出周密的考虑和精心的加工,一般可以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先做结构分析,搞清教材的系统性,再以知识结构为导向,进行各部分的内容分析和习题解析。
1、教材结构分析
既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好是通览全套教材,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全貌,特别是弄清本册教材与前后册教材相关部分的内在联,在,此基础上,分析本册教材,有哪几个单元,涉及哪几个领域,哪几个单元是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然后深入每个单元分析这一单元内容的承前启后,也就是搞清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是什么,它又能为学习哪些后继内容提供基础或作出铺垫,教师只有通晓教材的体系,明了知识的前因后果,才有可能设计出合理、可行的高效教学方案。
分析教学内容承前启后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以某一知识为起点,顺向往后,有如“综合法”,明确“启后”,即理清由此往后有关知识的头绪;另一种以某一知识为终点,逆向往前,有如“分析法”,找出前面有关基础知识的联系。例如:三年级下册以两位数乘两位数为基础的后继知识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小数乘法等等;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是:一位数乘两位数、整十数乘两位数口算、万以内加法等等。
2、教学内容分析。
(1)从科学理性的层次去探析教学内容
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师不仅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还要求教师掌握如何准确而又浅显地表达这些内容的方式,很多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其特定的阶段性和未来性,既要确切表达现阶段的含义,又要避免讲得过硬,与以后的学习产生矛盾,这是数学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由于在小学阶段只初步介绍轴对称,不出现旋转对称及其特例中心对称,所以只能讲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2)从思想性、智力性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与科学精神,现实意义,如某一具体的数学知识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它可以从怎样的现实背景中抽象出来,又可以解决哪些现实问题;科学精神,如实事求是的态度,思辨、质疑的意识等,二是数学知识的人文内涵与一般的教育实际意义,人文内涵,如人类认识数学的某些史料;一般的教育意义,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机地渗透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有意识地培养那些良好学习习惯等。
教学内容的智力性是指在该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哪些环节可以展开怎样的智力活动,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哪些地方可以进行怎样的引申、开拓,或展开进一步的探索、思考等。
(3)从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角度去分析教学内容
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某一范围(如一册、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内容中举足轻重的、最重要的内容,或最基本、最精华的部分,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中,边的特征是学习的重点,以往,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不是基础知识,就是基本能力。现在,随着数学教学目标呈现多样性的趋势,教学的重点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双基”,数学的某些基本思想方法、探究过程的某种体验、体会,同样可能成为教与学的难点。
所谓教学难点,是指那些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例如:在多位数减法中,退位减法学生容易出错,是学习的难点;在退位减法中连续退位的减法,如1003-756,退位的过程更为复杂,是教与学的难点,显然,教学难点主要是相对学生来说的。
所谓教学关键,是指那些对学生顺利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容,例如,学习两位数乘多位数,关键是掌握计算步骤和部分积的对应方法,因为每一步的具体计算都是学生已有的技能。
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有时具有同一性,可能全部重叠或部分重叠,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各部分内容的学习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对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来说,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都是掌握把除数由小数转化为整数的方法。
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准确地找出教学的难点或关键呢?这是一个具体问题具体探讨的过程,它既需要掌握适当的技巧,又需要一定的经验支撑,一般地,确定教学的重点,主要通过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有经验的教师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教材上的插图、理解教材上的旁注、对话、提示、结论等内容,不放过教材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字,因为教材的编写明确体现了教学的思路,明确提示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了教学的未来教学重点。
要找出教学的难点或关键,只分析教材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分析学生,了解学生学习时的真实困难程度,以及困惑所在,教师及时把握了解教与学的重点,也就是明确了教学时应该突出什么、抓住什么,哪些可以分散,那些需要預先铺垫,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实现教学目标的首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