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褚昱辰(2000.10-),女,汉族,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38)班学生。
月明,夜空中挂着几缕薄云。男子干枯苍老的手掌轻轻按住女子饱经风霜的面颊,一个沙哑的男音响起:“好了,马上就滴完眼药了。”没什么波澜的声音中埋著一种黏重的情绪。
四五岁的我站在门口静静看着这一幕,似观礼,也似朝圣。从那时以后,每每在书中看到“陪伴”一词,总会忍不住用手指轻轻摩挲,像擦拭旧相框一般。那相框里,便装着这幅画面。也正是从那时起,我看到“陪伴”这个词语时总觉得很亲切可感,大概是因为我曾被它的光芒洗礼过吧。
那男人,是我爷爷;那女人,是我奶奶。偶尔听长辈们谈论起爷爷奶奶的青年时代,说爷爷身子骨单薄,在打理田地上没什么天赋,确是十里八乡闻名的木匠。而奶奶则有些手笨,不善于做些刺绣女红之类的精巧活计,却是强壮的代名词,一人能干两个成年男子份额的农活。每当这时,我总觉得有些诧异:自我记事起,奶奶就是病弱的,糖尿病在奶奶刚过花甲之年时便不请自来,从此便赖着不走了。
爷爷当年有很多徒弟,自从爷爷多年前宣布再也不制作木器了以后,他们就代替了爷爷,为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们打制着大大小小的物件。可是,总还是有人找上门来请爷爷帮忙做个雕花,做个时髦的木音响,做个其他人都做不圆满的圆角的柜子,可爷爷都谢绝了。说来也奇怪,我总觉得爷爷打的每一件家具都很扎实,又正值心中藏不住疑惑的年纪,便向爷爷询问缘由。我忘不了爷爷那天的眼神,空渺的目光从浑浊的眼眸中透出来,望向我。他说,打一桩木,就是打一桩木,一件制品从无到有,是个孕育生命的过程,这是需要陪的。一块木头到他手中,只要还没有完整地成形,就不会想着下一块木头的事情。
现在,为奶奶滴眼药水、注射胰岛素是爷爷日日必做的功课。
凉薄的月色染了枝头和云稍,又将光线从窗棂中投射下来,化作离散的光雾,照亮了奶奶的侧脸。爷爷打开点灯,望向了坐在床边的奶奶。她的皮肤已经松垮下垂了,零零星星地,还有一些只属于老年人的斑点。
爷爷的手很粗糙,除却紧而厚的茧之外还有着不少细密的裂口。他拿起酒精棉棒给奶奶的皮肤消毒,然后轻轻扎入针管,缓缓推动活塞。我未曾有幸见到爷爷雕花的过程,只能从爷爷昔日的作品中寻得一点端倪。但我所可以肯定的是,他在做这一切的时候,比他雕刻一切繁密的花纹都要更缜密仔细。大概也就是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爷爷为什么不再接木工的活了:在手头的檀香,还在雕着花呢。
他们的表情都很平静,没有热烈的情绪,有的只是经岁月淘洗过的一种安然陪伴。
月遇丛云,花遇和风,假如这些缥缈的瞬间定格住,便失去了超脱的仙气,变得质朴了起来,也就变成了陪伴。
我渐渐大了,在我约莫十岁的时候,一向健康的爷爷忽然病倒了,日日夜夜,咳喘不停,每一声呼吸都像是年久失修的破旧风箱开合的声音。虽然爷爷仍是坚持着要给奶奶打针,但两人的关系却在微妙地变化。傍晚六七点钟,夕阳寸寸沉下山头,晚霞慢慢散去,那月影倒慢慢分明了些,几分光洒在爷爷奶奶的卧房,也不知是来自方才显出身形的月还是尚有一寸余晖的日落黄昏。奶奶端了一碗温凉的水,坐在躺卧于床上的爷爷身边,爷爷嘴唇动了动,像是要说些什么。奶奶抢先一步说,“儿他们拦着我不让我干些家务……唉,只烧个水,你喝了,我也好受些。”于是爷爷最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她将水放在嘴边吹了又吹,小心地递给了爷爷,用手扶着碗,专心看着爷爷喝下去。爷爷的皱纹慢慢舒展,聚成一抹浅浅的笑。房间中很安静。
陪伴是双向的,不是一人拥炉火而眠,而是彼此在寒冷的夜里互相取暖。陪伴很多时候也是无须言语的,那是一种似云逐月归的默契。
今年暑假,爷爷安静地离开了。正如他一辈子安静地生活。太阳早已落下,余热尚未散尽,夜晚的烦热地让知了厌倦了喋喋不休的絮语。
奶奶没有呜咽。
次日,爷爷的棺要抬走了,奶奶依然没有癫狂地哭嚷,看上去无喜无悲的样子。
奶奶在爷爷的坟前站了很久。
奶奶回家之后,总坐在爷爷最常坐的老藤椅上,摇着爷爷磨得反光的蒲扇。
婶婶想要帮奶奶打胰岛素,奶奶不让,说自己会打。大家都不相信,谁都知道奶奶的手并不巧。奶奶很犟,一定要打给人看看,于是姑姑和婶婶只好密切监视着奶奶,让她自己来。谁知道,奶奶竟然极其娴熟地打完了。奶奶的眼睛凝视着窗帘的挂杆,那是爷爷打的最后一件家具,是专门给奶奶打的。挂窗帘子,在那时候可是新奇的东西。就这样凝望着,奶奶说,“自打老四病了之后,就在教我打针了。”爷爷在同辈中排行第四,奶奶年轻时叫爷爷四哥,等年纪老了之后就改口叫老四了。
屋子里突然安静了下来,没有什么人愿去惊扰这份静谧。奶奶仍坐在藤椅上,摇着蒲扇,目光在窗帘上流连。
这一世陪你走过去,没留下什么名垂青史的伟绩。过程很是安静,尽头唯有释然。拉着你的手,相顾无言,笑意满盈。走到最后一个路口前,遥遥的我便知道再也没法陪你走下去了,那么就提前说好再见,嘱托你好好适应没有我的人生。然后我离去了,离去也是柔和的,那痛苦、悲伤与不舍无需以喧嚷来宣泄。
陪伴是一种无言流转的挚爱,随生命诞生而出现,却不因生命凋亡而全然消散湮灭。也许,当爱从年少相逢的金风玉露逐渐蜕变为年迈白首的相濡以沫时,方才是真正的“胜却人间无数”吧。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月明,夜空中挂着几缕薄云。男子干枯苍老的手掌轻轻按住女子饱经风霜的面颊,一个沙哑的男音响起:“好了,马上就滴完眼药了。”没什么波澜的声音中埋著一种黏重的情绪。
四五岁的我站在门口静静看着这一幕,似观礼,也似朝圣。从那时以后,每每在书中看到“陪伴”一词,总会忍不住用手指轻轻摩挲,像擦拭旧相框一般。那相框里,便装着这幅画面。也正是从那时起,我看到“陪伴”这个词语时总觉得很亲切可感,大概是因为我曾被它的光芒洗礼过吧。
那男人,是我爷爷;那女人,是我奶奶。偶尔听长辈们谈论起爷爷奶奶的青年时代,说爷爷身子骨单薄,在打理田地上没什么天赋,确是十里八乡闻名的木匠。而奶奶则有些手笨,不善于做些刺绣女红之类的精巧活计,却是强壮的代名词,一人能干两个成年男子份额的农活。每当这时,我总觉得有些诧异:自我记事起,奶奶就是病弱的,糖尿病在奶奶刚过花甲之年时便不请自来,从此便赖着不走了。
爷爷当年有很多徒弟,自从爷爷多年前宣布再也不制作木器了以后,他们就代替了爷爷,为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们打制着大大小小的物件。可是,总还是有人找上门来请爷爷帮忙做个雕花,做个时髦的木音响,做个其他人都做不圆满的圆角的柜子,可爷爷都谢绝了。说来也奇怪,我总觉得爷爷打的每一件家具都很扎实,又正值心中藏不住疑惑的年纪,便向爷爷询问缘由。我忘不了爷爷那天的眼神,空渺的目光从浑浊的眼眸中透出来,望向我。他说,打一桩木,就是打一桩木,一件制品从无到有,是个孕育生命的过程,这是需要陪的。一块木头到他手中,只要还没有完整地成形,就不会想着下一块木头的事情。
现在,为奶奶滴眼药水、注射胰岛素是爷爷日日必做的功课。
凉薄的月色染了枝头和云稍,又将光线从窗棂中投射下来,化作离散的光雾,照亮了奶奶的侧脸。爷爷打开点灯,望向了坐在床边的奶奶。她的皮肤已经松垮下垂了,零零星星地,还有一些只属于老年人的斑点。
爷爷的手很粗糙,除却紧而厚的茧之外还有着不少细密的裂口。他拿起酒精棉棒给奶奶的皮肤消毒,然后轻轻扎入针管,缓缓推动活塞。我未曾有幸见到爷爷雕花的过程,只能从爷爷昔日的作品中寻得一点端倪。但我所可以肯定的是,他在做这一切的时候,比他雕刻一切繁密的花纹都要更缜密仔细。大概也就是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爷爷为什么不再接木工的活了:在手头的檀香,还在雕着花呢。
他们的表情都很平静,没有热烈的情绪,有的只是经岁月淘洗过的一种安然陪伴。
月遇丛云,花遇和风,假如这些缥缈的瞬间定格住,便失去了超脱的仙气,变得质朴了起来,也就变成了陪伴。
我渐渐大了,在我约莫十岁的时候,一向健康的爷爷忽然病倒了,日日夜夜,咳喘不停,每一声呼吸都像是年久失修的破旧风箱开合的声音。虽然爷爷仍是坚持着要给奶奶打针,但两人的关系却在微妙地变化。傍晚六七点钟,夕阳寸寸沉下山头,晚霞慢慢散去,那月影倒慢慢分明了些,几分光洒在爷爷奶奶的卧房,也不知是来自方才显出身形的月还是尚有一寸余晖的日落黄昏。奶奶端了一碗温凉的水,坐在躺卧于床上的爷爷身边,爷爷嘴唇动了动,像是要说些什么。奶奶抢先一步说,“儿他们拦着我不让我干些家务……唉,只烧个水,你喝了,我也好受些。”于是爷爷最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她将水放在嘴边吹了又吹,小心地递给了爷爷,用手扶着碗,专心看着爷爷喝下去。爷爷的皱纹慢慢舒展,聚成一抹浅浅的笑。房间中很安静。
陪伴是双向的,不是一人拥炉火而眠,而是彼此在寒冷的夜里互相取暖。陪伴很多时候也是无须言语的,那是一种似云逐月归的默契。
今年暑假,爷爷安静地离开了。正如他一辈子安静地生活。太阳早已落下,余热尚未散尽,夜晚的烦热地让知了厌倦了喋喋不休的絮语。
奶奶没有呜咽。
次日,爷爷的棺要抬走了,奶奶依然没有癫狂地哭嚷,看上去无喜无悲的样子。
奶奶在爷爷的坟前站了很久。
奶奶回家之后,总坐在爷爷最常坐的老藤椅上,摇着爷爷磨得反光的蒲扇。
婶婶想要帮奶奶打胰岛素,奶奶不让,说自己会打。大家都不相信,谁都知道奶奶的手并不巧。奶奶很犟,一定要打给人看看,于是姑姑和婶婶只好密切监视着奶奶,让她自己来。谁知道,奶奶竟然极其娴熟地打完了。奶奶的眼睛凝视着窗帘的挂杆,那是爷爷打的最后一件家具,是专门给奶奶打的。挂窗帘子,在那时候可是新奇的东西。就这样凝望着,奶奶说,“自打老四病了之后,就在教我打针了。”爷爷在同辈中排行第四,奶奶年轻时叫爷爷四哥,等年纪老了之后就改口叫老四了。
屋子里突然安静了下来,没有什么人愿去惊扰这份静谧。奶奶仍坐在藤椅上,摇着蒲扇,目光在窗帘上流连。
这一世陪你走过去,没留下什么名垂青史的伟绩。过程很是安静,尽头唯有释然。拉着你的手,相顾无言,笑意满盈。走到最后一个路口前,遥遥的我便知道再也没法陪你走下去了,那么就提前说好再见,嘱托你好好适应没有我的人生。然后我离去了,离去也是柔和的,那痛苦、悲伤与不舍无需以喧嚷来宣泄。
陪伴是一种无言流转的挚爱,随生命诞生而出现,却不因生命凋亡而全然消散湮灭。也许,当爱从年少相逢的金风玉露逐渐蜕变为年迈白首的相濡以沫时,方才是真正的“胜却人间无数”吧。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