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虽然数学在高中教学中比较抽象,但学生好奇心强,蕴含着无限的创新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实际,更新教育观念,实施创新教育,巧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当今时代科技、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高中数学教育要结合学校当前的教学实际,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行为必须有创新的理念作支持。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转变学生观,建立新的师生观,即建立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民主、平等、合作关系,还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质量观、教学评价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掌握创新教育理论知识和方法,才会不断地在教学活动和日常交往中表现出创新倾向,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潜能,坚定学生创新的理念,从而不断地进行创新思考、探索,发现创新品质和能力,为造就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二、重视课堂教学,树立学生创新能力
1.结合教材讲清概念。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常常显得枯燥无味、呆板、生硬,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解数学概念时,要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研究探索的能力。
2.联系教学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高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但思维能力比较弱所以数学教材必须联系学生心理,根据学生的特点,要进行修改,编制不同的数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同时,将必学数学知识渗透到生活实际当中,多讲、精讲把相关的数学知识,巧妙的安排在教学里面,使学生娱乐、好奇、主动的接受问题和发现问题。
三、巧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突出“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着眼于怎样用“讲”来启发、引导、组织和激发学生的“学”,改变那种教师不停地讲、不停地在黑板上写,学生埋头抄的现象,利用数学特有的逻辑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积极思考问题。
2.采用“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就是以问题建构教学主题,把问题知识化,让学生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形成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合理呈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异中求优,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持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求答案,产生尽可能多的、尽可能新的、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十分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3.提倡“协作式”教学。通过学生互相协作学习,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创造能力。通过课后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不是“一刀切”,允许有个性差异,是一种层次化的教学方法。
4.善于“对比”教学。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抓住高等数学中的数与形、常量与变量、定量与定性、局部与整体、有限与无限、特殊与一般、微分与积分、线性与非线性、离散与连续等各种矛盾做文章,采用对比法教学。此外,在数学中还应注重新旧知识的对比、正确与错误的对比、公式间的对比、不同解题方法之间的对比等等。
5.加强“直观”教学。高中教育中的数学教学,不在于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多高,对数学公式、定理的论证多么完美,关键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解题方法的培养学。高中数学教师所要做的是尽量运用猜想、画图、类比等直观性教学法,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和数学方法直观化、简单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四、加强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运算能力和运算技巧的培养。而对于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大多毕业以后不会要求他们用严格的逻辑来证明一个纯数学问题或公式。在数学课教学中开设一些实践课,利用数学软件,在电脑中求导数、积分、解微分方程、把函数展开成幂级数等复杂的运算,都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知识的传授,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拓宽了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渠道。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过程,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此过程中,学生可体验到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而且通过学生对数学建模全过程的参与与自我尝试,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对开拓学生视野,养成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忠林.数学思维理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数学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徐龙封.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路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5).
[4]周大平.走出教育的误区[J].瞭望,2004,(23).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当今时代科技、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高中数学教育要结合学校当前的教学实际,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行为必须有创新的理念作支持。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转变学生观,建立新的师生观,即建立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民主、平等、合作关系,还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质量观、教学评价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掌握创新教育理论知识和方法,才会不断地在教学活动和日常交往中表现出创新倾向,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潜能,坚定学生创新的理念,从而不断地进行创新思考、探索,发现创新品质和能力,为造就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二、重视课堂教学,树立学生创新能力
1.结合教材讲清概念。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常常显得枯燥无味、呆板、生硬,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解数学概念时,要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研究探索的能力。
2.联系教学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高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但思维能力比较弱所以数学教材必须联系学生心理,根据学生的特点,要进行修改,编制不同的数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同时,将必学数学知识渗透到生活实际当中,多讲、精讲把相关的数学知识,巧妙的安排在教学里面,使学生娱乐、好奇、主动的接受问题和发现问题。
三、巧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突出“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着眼于怎样用“讲”来启发、引导、组织和激发学生的“学”,改变那种教师不停地讲、不停地在黑板上写,学生埋头抄的现象,利用数学特有的逻辑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积极思考问题。
2.采用“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就是以问题建构教学主题,把问题知识化,让学生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形成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合理呈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异中求优,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持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求答案,产生尽可能多的、尽可能新的、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十分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3.提倡“协作式”教学。通过学生互相协作学习,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创造能力。通过课后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不是“一刀切”,允许有个性差异,是一种层次化的教学方法。
4.善于“对比”教学。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抓住高等数学中的数与形、常量与变量、定量与定性、局部与整体、有限与无限、特殊与一般、微分与积分、线性与非线性、离散与连续等各种矛盾做文章,采用对比法教学。此外,在数学中还应注重新旧知识的对比、正确与错误的对比、公式间的对比、不同解题方法之间的对比等等。
5.加强“直观”教学。高中教育中的数学教学,不在于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多高,对数学公式、定理的论证多么完美,关键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解题方法的培养学。高中数学教师所要做的是尽量运用猜想、画图、类比等直观性教学法,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和数学方法直观化、简单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四、加强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运算能力和运算技巧的培养。而对于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大多毕业以后不会要求他们用严格的逻辑来证明一个纯数学问题或公式。在数学课教学中开设一些实践课,利用数学软件,在电脑中求导数、积分、解微分方程、把函数展开成幂级数等复杂的运算,都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知识的传授,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拓宽了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渠道。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过程,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此过程中,学生可体验到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而且通过学生对数学建模全过程的参与与自我尝试,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对开拓学生视野,养成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习惯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忠林.数学思维理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数学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徐龙封.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路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5).
[4]周大平.走出教育的误区[J].瞭望,2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