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先后提出的。内蒙古在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中很可能走进全国前列。这个论断最早是邓小平1987年提出来的。虽然那时小平同志还没有讲到“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但这一论断的先见之明是不言而喻的。可以断言:全区各族干部、群众,通过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内蒙古走进全国前列不但很有可能,而且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一、拥有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拥有走进前列的可能
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我区走进前列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区素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羊、煤、土、气”的美誉,是自然资源富集地区,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的前景十分广阔,这是第一个大优势。我区是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最早命名的全国民族团结模范自治区。近60年来,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社会和谐,这是第二个大优势。我区总面积居新疆、西藏之后列全国第三位,人口仅有2300多万,相对全国讲,影响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压力不算大,这是第三个大优势。这些优势,奠定了我区走进前列的社会和谐基础。
良好的机遇,助推我区走进前列。呼、包、银经济带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带,为我区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力度不断加大,有利于我区东部盟市加快发展;环渤海经济圈崛起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有利于我区在参与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中实现新的发展。这些都是难得的机遇。充分认识并牢牢把握这一新机遇,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我区就会继续保持持续快速走进前列的良好发展态势。
“十五”以来,我区能够实现较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充分认识并很好地抓住了机遇。比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有效改善了发展条件和环境;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抓住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机遇,做大做强具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化工产业,初步形成了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加快毗邻东北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发展,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的数据表明,我区正在一步步走进前列。“十五”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最好的时期,也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国家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内蒙古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均有前移,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22.77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第19位,比2004年上升3位,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居第3位,同比增长21.6%,增速居全国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135.5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第20位,比2004年上升1位,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居第3位,同比增长30.9%,增速居全国第1位;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56.88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第10位,比2004年上升2位,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居第2位,同比增长4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44.1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第19位,比2004年上升3位,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居第3位,同比增长15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77.45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第20位,比2004年上升3位,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居第4位,同比增长3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137元,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第14位,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居第5位,同比增长12.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989元,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第17位,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居第1位,同比增长14.7%,增速在全国31个省市区的位次由2004年的第6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1位。“十五”成就的取得,为我区“十一五”又快又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地。2006年上半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776.08亿元,同比增长18.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91亿元,增长29.9%;全区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314.1亿元,增长4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45.9亿元,增长15.6%……这一组来自自治区统计局的数字,足以证明今年以来我区经济总体上承接了“十五”以来的大好来势,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健康发展势头。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欠发达民族地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突出“更快更好发展”这个主题。更快,就是在发展速度上首先实现跨越。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所有的统筹和协调就无法实现。我区是作为欠发达民族地区,在发展速度上实现连续跨越,确保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更好,就是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佳、后劲更足、发展更协调。坚持科学发展观,最终要体现在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上,体现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增长上,体现在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上。我区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收入指标均未排在全国前10名,离走进前列仍有不小差距。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在更快发展的同时实现更好发展。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尽快构建起推进持续快速发展的产业战略支撑体系。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最主要的是突出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我区要紧紧围绕这“三大优势”,认真研究产业和产品定位,既要重点培育具备技术、成本、市场等潜在优势的新产业,使潜在优势迅速变成现实优势,进而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又要对具备现实优势的传统产业中的老企业加快改造步伐,靠优势产品来壮大优势产业。其次,加快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项目建设。要突出抓好新产业的开发性项目和传统产业中的老企业加快改造步伐,靠优势产品来壮大优势产业。其次,加快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项目建设。要突出抓好新产业的开发性项目和传统产业的技改性项目,特别是要千方百计抓好“牵一发而动全局”的重特大生产项目和新高技术项目。同时要着眼于增强后续发展能力,干一批、盯一批、谋划一批,努力形成梯度推进、良性循环的项目储备机制。
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在产业发展上,根据我区资源储量大、开发条件好的特点,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以煤、电、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工业,以煤、天然气、氯碱为主的化学工业,以钢、铝、硅和有色金属为主的冶金工业,以工程机械、运输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乳、肉、绒、粮加工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以稀土、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构建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体系。在区 域发展上,鼓励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个优势地区率先发展,使之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城市发展上,按照突出发展大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重点发展旗县所在地城镇的方针,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走有本地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应继续推进各项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民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各类要素市场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大机制,加快引进技术水平高、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努力承接高水平的产业转移。积极参与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经济协作,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加大“向北开放”力度,加强与俄罗斯和蒙古国的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继续围绕大范围配置资源,以积极吸纳国内外资本、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调整开放政策,创新开放方式,拓宽开放领域,加强招商引资;按照互惠互利和合作双赢的原则,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推动与俄蒙资源的开发和合作,争取取得重大进展。同时进一步加快满洲里、二连浩特等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口岸经济。
遵循经济规律,处理好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一是正确处理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我区是欠发达地区,需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速度须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增长和消耗降低的基础上,把速度和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统一起来。二是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要努力完成当前目标,又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既要集中力量抓好事关全局的关键性工程,又要未雨绸缪抓好事关长远的基础性工作。三是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实现局部快速发展与全局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
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区是农牧业大区,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重点放在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积极推进农村牧区各项改革、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搞好扶贫工作上。同时,要坚持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村牧区的方针,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以产业化、城镇化带动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减少农牧民数量,增加农牧民收入。稳定、完善、强化扶持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牧业发展后劲。我区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当前,应紧紧抓住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机遇,进一步创新体制、扩大开放、加强合作。积极引导和支持东部盟市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快与东三省实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产业对接和政策对接,着力打造贯通东西、联结内外的铁路、公路和电力大通道。加强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合理调配,形成“资源共享、互补有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同时,继续鼓励和支持优势地区加快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积极支持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努力改变其落后面貌。从我区来看,科技、教育、文化等发展滞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最要困素,也是造成一些地区贫困的深层次原因。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真正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三、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内蒙古建设
建设和谐内蒙古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还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包括民族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族群众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正确对待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民族团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始终保持同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群众路线,把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方针,采取各种措施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和维护各族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群众的利益要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抓紧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要用足、用好国家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和扶贫开发进程,力争使我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集聚区和贫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突破。近年来,我区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与经济的较快增长相比,居民收入的增速相对缓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应把促进就业、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加大开发式扶贫力度,继续推进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维护好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矛盾,维护民族团结,是民族地区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及其活动,坚决维护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要逐步建立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的机制,建立健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机制,建立健全打击敌对势力、维护社会稳定的机制。
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区是首都北京的生态屏障,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应坚持积极、科学、合理的方针,服从服务于国家资源能源发展的战略大局,加快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产业布局到废弃物管理和再利用,始终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原则,把节约放在首位,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巩固荒漠化、沙化“整体遏制,局部改善”的良好态势,继续建设好各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构筑祖国北疆的生态屏障;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大力采用先进技术装备,严格控制高污染项目,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作者单位:实践杂志社)
一、拥有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拥有走进前列的可能
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我区走进前列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区素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羊、煤、土、气”的美誉,是自然资源富集地区,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的前景十分广阔,这是第一个大优势。我区是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最早命名的全国民族团结模范自治区。近60年来,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社会和谐,这是第二个大优势。我区总面积居新疆、西藏之后列全国第三位,人口仅有2300多万,相对全国讲,影响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压力不算大,这是第三个大优势。这些优势,奠定了我区走进前列的社会和谐基础。
良好的机遇,助推我区走进前列。呼、包、银经济带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带,为我区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力度不断加大,有利于我区东部盟市加快发展;环渤海经济圈崛起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有利于我区在参与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中实现新的发展。这些都是难得的机遇。充分认识并牢牢把握这一新机遇,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我区就会继续保持持续快速走进前列的良好发展态势。
“十五”以来,我区能够实现较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充分认识并很好地抓住了机遇。比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有效改善了发展条件和环境;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抓住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机遇,做大做强具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化工产业,初步形成了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加快毗邻东北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发展,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的数据表明,我区正在一步步走进前列。“十五”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最好的时期,也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国家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内蒙古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均有前移,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22.77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第19位,比2004年上升3位,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居第3位,同比增长21.6%,增速居全国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135.5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第20位,比2004年上升1位,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居第3位,同比增长30.9%,增速居全国第1位;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56.88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第10位,比2004年上升2位,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居第2位,同比增长4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44.1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第19位,比2004年上升3位,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居第3位,同比增长15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77.45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第20位,比2004年上升3位,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居第4位,同比增长3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137元,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第14位,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居第5位,同比增长12.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989元,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第17位,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居第1位,同比增长14.7%,增速在全国31个省市区的位次由2004年的第6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1位。“十五”成就的取得,为我区“十一五”又快又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地。2006年上半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776.08亿元,同比增长18.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91亿元,增长29.9%;全区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314.1亿元,增长4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45.9亿元,增长15.6%……这一组来自自治区统计局的数字,足以证明今年以来我区经济总体上承接了“十五”以来的大好来势,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健康发展势头。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欠发达民族地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突出“更快更好发展”这个主题。更快,就是在发展速度上首先实现跨越。没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所有的统筹和协调就无法实现。我区是作为欠发达民族地区,在发展速度上实现连续跨越,确保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更好,就是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佳、后劲更足、发展更协调。坚持科学发展观,最终要体现在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上,体现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增长上,体现在城乡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上。我区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收入指标均未排在全国前10名,离走进前列仍有不小差距。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在更快发展的同时实现更好发展。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尽快构建起推进持续快速发展的产业战略支撑体系。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最主要的是突出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我区要紧紧围绕这“三大优势”,认真研究产业和产品定位,既要重点培育具备技术、成本、市场等潜在优势的新产业,使潜在优势迅速变成现实优势,进而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又要对具备现实优势的传统产业中的老企业加快改造步伐,靠优势产品来壮大优势产业。其次,加快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项目建设。要突出抓好新产业的开发性项目和传统产业中的老企业加快改造步伐,靠优势产品来壮大优势产业。其次,加快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项目建设。要突出抓好新产业的开发性项目和传统产业的技改性项目,特别是要千方百计抓好“牵一发而动全局”的重特大生产项目和新高技术项目。同时要着眼于增强后续发展能力,干一批、盯一批、谋划一批,努力形成梯度推进、良性循环的项目储备机制。
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在产业发展上,根据我区资源储量大、开发条件好的特点,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以煤、电、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工业,以煤、天然气、氯碱为主的化学工业,以钢、铝、硅和有色金属为主的冶金工业,以工程机械、运输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乳、肉、绒、粮加工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以稀土、生物制药、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构建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体系。在区 域发展上,鼓励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个优势地区率先发展,使之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城市发展上,按照突出发展大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重点发展旗县所在地城镇的方针,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走有本地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应继续推进各项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民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各类要素市场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大机制,加快引进技术水平高、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努力承接高水平的产业转移。积极参与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经济协作,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加大“向北开放”力度,加强与俄罗斯和蒙古国的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继续围绕大范围配置资源,以积极吸纳国内外资本、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调整开放政策,创新开放方式,拓宽开放领域,加强招商引资;按照互惠互利和合作双赢的原则,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推动与俄蒙资源的开发和合作,争取取得重大进展。同时进一步加快满洲里、二连浩特等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口岸经济。
遵循经济规律,处理好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一是正确处理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我区是欠发达地区,需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速度须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增长和消耗降低的基础上,把速度和效益、数量与质量有机统一起来。二是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要努力完成当前目标,又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既要集中力量抓好事关全局的关键性工程,又要未雨绸缪抓好事关长远的基础性工作。三是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坚决贯彻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实现局部快速发展与全局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
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区是农牧业大区,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重点放在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积极推进农村牧区各项改革、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搞好扶贫工作上。同时,要坚持工业反哺农牧业、城市支持农村牧区的方针,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以产业化、城镇化带动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减少农牧民数量,增加农牧民收入。稳定、完善、强化扶持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牧业发展后劲。我区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当前,应紧紧抓住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机遇,进一步创新体制、扩大开放、加强合作。积极引导和支持东部盟市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快与东三省实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产业对接和政策对接,着力打造贯通东西、联结内外的铁路、公路和电力大通道。加强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合理调配,形成“资源共享、互补有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同时,继续鼓励和支持优势地区加快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积极支持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努力改变其落后面貌。从我区来看,科技、教育、文化等发展滞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最要困素,也是造成一些地区贫困的深层次原因。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真正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三、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内蒙古建设
建设和谐内蒙古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还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包括民族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族群众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正确对待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民族团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始终保持同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群众路线,把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方针,采取各种措施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和维护各族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群众的利益要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抓紧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要用足、用好国家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和扶贫开发进程,力争使我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集聚区和贫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突破。近年来,我区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与经济的较快增长相比,居民收入的增速相对缓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应把促进就业、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加大开发式扶贫力度,继续推进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维护好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矛盾,维护民族团结,是民族地区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及其活动,坚决维护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要逐步建立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的机制,建立健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机制,建立健全打击敌对势力、维护社会稳定的机制。
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区是首都北京的生态屏障,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应坚持积极、科学、合理的方针,服从服务于国家资源能源发展的战略大局,加快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产业布局到废弃物管理和再利用,始终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原则,把节约放在首位,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巩固荒漠化、沙化“整体遏制,局部改善”的良好态势,继续建设好各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构筑祖国北疆的生态屏障;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大力采用先进技术装备,严格控制高污染项目,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作者单位:实践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