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先生与《髹饰录解说》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1cy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漆器是中国古代传统手工艺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制作和使用漆器的,史料记载很少。《韩非子·十过篇》记:“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文献所记载的“舜作食器涂黑漆”以及“禹作祭器,外涂黑漆,内涂红漆”表明,距今四五千年的舜、禹时代,食器和祭器(礼器)已经涂漆。科学的考古发掘证明,舜、禹时代先民确实已经使用了漆器。但在比舜、禹早二千多年,即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利用自然资源制作出了能够使用的漆器。
  中国第一部见于著录的专门漆书是五代时朱尊度撰写的《漆经》(《宋史·艺文志》),可惜早已失传。现在能看到的记述古代漆器的专著,仅存《髹饰录》一书。
  《髹饰录》的作者黄成,号大成,又名黄平沙,是明代隆庆(1567-1572年)前后的一位著名漆工。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载:“穆宗(隆庆)时,新安黄平沙造剔红,可比园厂,花果人物之妙,刀法圆活清朗。”清代吴骞《尖阳丛笔》载:“元时攻漆器者有张成、杨茂二家,擅名一时。明隆庆时,新安黄平沙造剔红,一合三千文。”见于记录的仅有这些,黄成的生平事迹及传世髹漆实物,尚待考。“髹饰”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古代用漆漆物曰“髹”,“饰”有文饰之意。前人或言漆工,或言漆器,常用这个字来概括。故《髹饰录》即“关于漆工及漆器的记录”。
  《髹饰录》一书在明天启五年(1625)又经嘉兴斜塘的著名漆工杨明逐条加注,并撰写了序言。黄成撰写的《髹饰录》总结了前人和他人积累的髹漆经验,比较全面地记述了有关漆器工艺的方方面面。杨明为其作注后,丰富了大量资料,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内容更加翔实。
  《髹饰录》共分乾、坤两集,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乾集”凡两章,论髹具和工则:《利用第一》,记制造漆器的材料、工具、设备,《揩法第二》简论髹漆工则,列举各类漆器装饰可能产生的过失,叙述过失产生的原因。《坤集》凡十六章,涵盖三方面内容,前十四章把漆器装饰分为十四大类,逐类予以介绍,《质法第十七》叙述漆器胎股的制造,《尚古第十八》讲解古漆器的断纹、修复和漆器的仿造。《髹饰录》一书对于今人了解中国古代漆器的发展、制作方法、漆器品种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时也较全面地反映了明代漆器制作工艺的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黄成原文采用了一种比喻方法,甚至影射附会的写法,以至隐晦难懂,每条文字少则十几字,多也不过二三十字。杨明为其逐条作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的缺憾,但仍感不甚明了。王世襄先生的重大贡献在于,将这部难于读懂读明白的“天书”,逐词逐句的解释,并将黄成原文及杨明注中的名辞、术语编成索引,可以相互参校,综合诠释。
  当代漆器研究专家王世襄先生的《髹饰录解说》,作者前后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通过对古代漆器的分析研究和对现代漆工匠师的请教访问,以及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印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髹饰录》作深入浅出的注释、讲解和研究,并适当地配上多幅漆器图片加以说明。由于此书的文字量较多,配更多图片不便,故为了更好的诠释《髹饰录》的内容,王老又用大量漆器实物图片编成《中国漆器》一册,该图册可作为《髹饰录解说》的附图部分,以资参阅。正如《髹饰录解说》凡例中所言“为‘髹饰录’作解说尽量用漆器实物印证,书后附引证实物目录,以备检查”。王老的注释变原书隐晦难懂为通俗易懂,对书中所谈的漆器工艺更容易理解;并引用了231件文物来说明问题,更为形象具体。王老在注释的同时,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和《髹饰录》的内容结合起来加以分析研究,并将“近年重要的考古发现补充了进去,并收进了一些能够看到的近年国外材料。对若干漆器品种及其装饰风格的继承问题,也试着提出个人看法,供漆器生产者参考”。王老的注释解说不仅提高了《髹饰录》原有的史料价值,而且使《髹饰录解说》成为一部重要的漆工艺研究著作,为博物馆工作者和漆器制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髹饰录解说》一书,分凡例、前言、朱启钤先生序、朱启钤先生髹饰录弁言、杨明髹饰录原序以及髹饰录内容。为了便于读者查阅,王老在书后增加了附一,漆器门类及名称表。附二,引证漆器实物目录。髹饰录解说索引。
  《髹饰录》是我国唯一的古代漆工专著,但早已失传,日本享和年间,时当我国清代乾、嘉之际,木村孔恭氏藏钞本一部于“蒹葭堂”,世称“蒹葭堂钞本”。明治维新以后,蒹葭堂钞本进入日本官方书库——浅草文库,又辗转进入帝室博物馆——今东京国立博物馆。故蒹葭堂钞本是《髹饰录》传世的唯一孤本,《髹饰录》研究的唯一依据。民国初,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在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支那美术史》中得见介绍《髹饰录》文字,遂致函大村西崖,索求到蒹葭堂钞本《髹饰录》的复钞本,于是撰写弁言,请罗振玉题签,1927年刻板付印二百本,世称“丁卯朱氏刻本”。
  王世襄先生承朱启钤先生的面授进行解说一事,初稿始于1949年冬,一直到1958年秋写成,并出版了《髹饰录解说》油印本,又经1965年和1977年两次补充修改,1983年3月文物出版社第一次印刷,出版了平装和精装本。1998年再版。
  1972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索予明先生向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索求到蒹葭堂钞本复印本,交付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印刊出,1974年索予明先生据蒹葭堂钞本写成《髹饰录解说》,由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南京东南大学教授张燕女士,以蒹葭堂钞本为据,于2005年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了《髹饰录图说》。
  时光荏苒,今年正值王世襄先生百岁华诞,想起王老为《髹饰录》注释前后历经三十余年,不禁百感交集,这种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在如今浮躁的大环境下多么值得提倡,值得学习。
  (责任编辑:阮富春)
其他文献
学政作为清代中央选派任用的管理地方学务专职官员,专司管理、督察一省文化、教育事务,由皇帝直接任命,多从六部侍郎、其他京衙正印官及翰林院、詹事府、给事中、监察御史中选任,多以进士出身者担任,其书法水平无疑是当时文人中的佼佼者。  清代题匾送匾之风颇为盛行,匾额的应用已成定式,除了其基本的标识功用外,在朝廷,它成为赏赐大臣、培植亲信的一种工具;在地方,它成为褒奖耆英、宣教贞节、弃恶扬善的一种措施,封建
期刊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推动了我国国家的近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清帝的退位又宣告横亘我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灰飞烟灭;然而这种国家的更迭完全不同于我国历史上的其他时期:由一个君主专制王朝向另一个君主专制王朝的递嬗,蜕变为君主专制王朝向近代国家的过渡;而民国恰恰扮演了这个过渡者的角色,其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择取也无不彰显出“新”的气息:这种“新”的气息与历史上各朝鼎革不同,它包含了较多的时代话语,而
期刊
台北宇珍国际艺术在台湾长年致力于中国文物艺术领域,推出拍品屡创佳绩,有目共睹。本季秋拍将于10月26日登场,预展为10月18-25日,地点在台北市重庆南路二段15号中华文化总会大楼。本次呈现两场精致专场,分别为“金相玉质一乾舜堂珍藏专拍”及“重要中国瓷杂工艺精品”,共计280余件拍品,品项丰富,精彩可期。  金相玉质一乾舜堂珍藏专拍  乾舜堂主人收藏古董珍玩逾三十年,以求真、求精、求雅、求稀的宗旨
期刊
匾额作为传统民俗文化艺术,是灿烂的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尤以其形制高古、书法精隽而具有特有的艺术表达魅力,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艺术功用。  中国匾额历史悠久,据史载可知,匾额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已出现,而后历代相仍,可谓匾海洋洋,其艺术性、学术性和实用性之高深广博实不让其他学术门类。  众所周知,汉文字书法及其内涵为构成匾额的主体要素。匾额书法大都由历代书法家、著名学者或社会贤达题写。又缘匾额一般
期刊
对于每一位香水族而言,最初的喜爱往往源于对味道的感觉,而这香氛在时光的流逝中却很难散去。关于香水的记忆,也许零散,但算得上绵长。  我的中学时代恰逢改革开放之初,曾因喷香水被老师批评。那时,对很多人而言,香水还是稀罕物。多年以后回想,当初之所以用香水,除了女孩子对于香氛的喜爱外,更多的信息应该是潜意识里的叛逆,和对乖乖女符号的厌倦与挑战。  大学时代,香水的记忆自然与南国校园里的周末舞会相连,那是
期刊
近年,沉香很热。这种沉香热古已有之。  在中国文治顶峰的宋代,中国人骨子里的审美定型了。中国文人玩香是有传统的,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经过唐和五代的递延,至宋代形成了完整、系统的规制。《宋史》卷一八五载:“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惟香之利博,故以官为市焉。”宋代宫廷里普遍使用沉香,上至天子,下至文臣对沉香情有独钟。“书画皇帝”宋徽宗《听琴》画中,就是以炉香为伴而操琴。北宋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素
期刊
我国的香文化发展始于夏,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传承于明清至今。在古代,香文化是道德的标范,是衡量一个人人格取向的尺度,是人们情操与心性修养的目标与检验标准。古人玩香,玩的是文化、品位、健康。而在当下,香文化的回归,更透露出现代人对内心细致、通透的重新追求。  在世界所有香料当中,沉香作为顶级香料是“沉檀龙麝”之首,集天地气味一体,散食色欲为一方,被喻为植物中的钻石。清明上河图描绘汴梁时,有
期刊
展出五个月,观众超过60万人。  300多人的学术报告厅,挤进了将近500人!  一场展览,两家博物馆,248件展品中珍贵文物达136件……  简单的数据背后,蕴藏着的却是一股沉香文化热潮。  2013年12月28日,由山东博物馆、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空灵之约——中国沉香文化展”在山博开展,如今已近尾声。这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展览,也是国内首场由国有馆与民办馆合办的沉香文化展,不仅“顺应
期刊
老沉香艺术品不再一枝独秀  5月11日下午,北京翰海春拍现场:当代木雕艺术家李凤强创作的沉香一苇渡江摆件(图一)拍至2880万元,加上佣金,成交价3312万元。这件高118厘米、重约6750克的沉香木雕作品,创造了中国市场上沉香艺术品的高价纪录。  来自印度尼西亚达拉干的10060克沉水沉香料(图二)随后也从2000万元拍至3622.5万元,再破纪录。  此前,沉香木雕刻艺术品的高价保持者是清乾隆
期刊
玉文化是中华大地上最早系统体现远古时期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一项独特的物质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七千年甚至更早。公元前3500年前后,中华大地形成了多支高度发达的用玉考古学文化,如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崧泽文化等,并以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为代表达到顶峰。这一阶段,透闪石软玉已经成为玉器的主体材料,玉器的种类和组合也成为了社会政治集团规模和聚落等级的反映,琢玉工艺上更是非常成熟。公元前2300年前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