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精神永在 烂漫师德花开

来源 :黑龙江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那是2009年8月3日的下午,一辆失控的摩托车朝着3名学生冲了过来,韩国祥校长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没有太多的选择,把身处危险中的学生推向路边,而自己却被摩托车撞起两米多高,飞出七八米远,倒在血泊中再也没有站起来。韩国祥先进事迹得到国家教育部,省、绥化市和肇东市各级组织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台、黑龙江卫视等各大媒体的报道,他被省民政厅追认为革命烈士,被评为感动龙江十大新闻人物,被教育部评为2009年度新闻人物。
  韩国祥校长是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一个典范,也是我们永远学习的一面旗帜。我们要学习他热爱学生、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学习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学习他以人为本、顾全大局的优秀品格。这就是韩国祥校长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精神积淀着农村小学教师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朴素情感,凝聚着无数教师执著于农村教育的坚定信念,凸显了为师者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引领着我们求真务实的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韩国祥以人为本、顾全大局的精神,引领我们构建和谐集体。
  那是在韩校长去世不久,领导派孙大龙老师做代理校长,因为我们大家都很敬重韩校长,对新领导一时还不适应,当时他的压力也很大。他上任伊始,在全校开展了“学习韩校长,我该怎样做”的大讨论活动。在活动中孙校长动情地说:“韩校长走了,这是我们不忍面对的事实,可是韩校长希望我们做的,绝不仅仅是这些,下面就从我说起,学习韩校长,我该怎样做?”一语激起千层浪,之后的讨论很激烈,也很成功。孙校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像韩校长一样天天接送通勤教师,继续为我们制做教具,无偿给我们做午饭……学校的细微之处,他考虑得非常周全。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韩校长的影子,感受到了昔日的温暖。渐渐地大家的心齐了,劲儿足了,工作的目标也更明确了。我们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学习韩国祥先进事迹结合起来,学校共收集整理出师生及村民的合理建议36条,其中接送通勤教师、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卫生箱等23条已经落实。就这样孙校长带着我们慢慢的从韩校长辞世的阴影中走出来,我们这支和谐团队又焕发了勃勃生机。
  韩国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我们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团结协作,助人为乐,坚持献身农村教育。
  离开韩校长的日子,我们才渐渐的发现韩校长平凡生活中点点滴滴是那样的不平凡,最让我们感动的就是他为人师表、助人为乐。韩老师理解我们通勤教师的辛苦,每天为我们生炉子、扫雪,安排好我们在校期间的生活,我们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都默默地用出色的工作去回报他的关爱。如今,我们在工作中稍有懈怠,就会想起韩校长。农村学校教学点分散,教师短缺,为了开全学科,开满学时,我们采取到各校走教的形式上课。今年开学初,我们几个市里通勤教师也都抢着报了名,两台自行车,每天20多里路,尽管很辛苦,可是我们没有人叫苦叫累,都感觉到工作很神圣、生活很充实。
  韩国祥校长的爱就像种子一样在这块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引领着我们的每一位老师,感染着每一位家长、教育着每一位学生,影响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全校教师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校园的环境好了,学习氛围更浓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镇排头,各项工作得到省、市各级组织的充分肯定,我校近几年连续被评为全市师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韩国祥热爱学生,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指导我们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提升我们育人为本、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08年冬天,我们全校教师自发地组织开展了弱势群体大调查活动,老师们利用寒假前两个周末休息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家访,我们走遍了附近12个村屯,进行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尤其是单亲儿童、留守儿童、贫困儿童、残疾儿童的地址、电话、家庭基本情况进行了详实的记录。通过这次走访,我们改善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也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清晰地记得有个叫王震的学生,他父母离婚,父亲左手被四轮车绞断,母亲改嫁后也不管他了,他濒临于辍学的困境,当韩老师知道他的情况后,主动和他结成对子,在他爸爸受伤住院那段时间,就把王震安排到自己的家里,天天负责他的上学和日常生活,在他的帮助下,王震得以继续学习,健康的成长。如今,韩校长走了,关心照顾像王震一样的孩子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我们的肩上,全校9名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和贫困学生结对子,通过定期家访、主动为学生课后辅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等各种形式关爱学生,为学生服务,以实际行动来学习和传承韩校长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汇聚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力量来振兴农村教育。
  今年春天,为了纪念我们可敬可爱的韩校长,新光小学校全体师生上了一堂特殊的劳动课。我们围绕着韩校长为了保护学生安全而挑的那条沟种了一圈花,现在是鲜花盛开的季节,那条沟的周围已是一片花海。我们坚信那条沟壑是他隽刻在教育事业上最深沉的爱,而他的师德精神一定会在这片培育英雄的沃土上遍野花开。
  韩国祥精神是我们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把这种精神作为我校的立校之本、兴校之基、强校之魂。今后,我们将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勤于进取,扎根农村、献身教育,用忘我的工作和优异的业绩去告慰韩校长的在天之灵,在农村这所小学校里,书写教育发展的新辉煌。■
   编辑/牛小源
其他文献
—— 关于《黑龙江教育》2011年办刊思路     《黑龙江教育》是我省的大型教育时政期刊,从2011年起,我们将在内容上、结构上作大的调整,进行全面改版。要以张信副厅长提出的“加强教育宣传,为龙江的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己任,在原有的基础上强化教育新闻,快速反映全省教育界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及时传递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教育政策,深度解读教育决策法规,及时提供国内外和省内外的教育
期刊
总想对教师这个职业作一个形象意义上的对照,思来想去,便觉得“行者”一词是最妥帖不过的了。  师者如行者,永难停歇下行进的脚步。路途漫漫,无休无止。征途的恢弘、壮阔与生命的渺小、纤弱似乎注定了行者生命历程中的沧桑。但同时,也注定了行者生命价值的伟大。这是在“付出生命而获得生命”过程中的人性的涅槃。  叶嘉莹教授曾言:“以有限的生命做无限的事业,以悲观的态度过乐观的生活。”她以此言关照自己的工作、生活
期刊
近年来,鸡西市在基本完成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工程之后,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他们把工作重心由硬件建设转移到提升内涵质量上来,并把切入点放在了教师队伍建设上。为此,他们将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了让教师恪守职业操守和克服职业倦怠两个方面。围绕这两个问题,他们确立了争做“三爱”(爱校、爱岗、爱生)“四有”(有理想追求、有工作激情、有创新能力、有职业操守)的师德师风建设主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
期刊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先。如何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一直是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近年来,我们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和师德建设规律,探索新形势下师德由外在向内在、由他律向自律、由自发向自觉的转变,美化教师心灵,提升优雅境界,促进广大教师从优秀走向优雅。    一、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打造教师优雅环境    教师学习、工作的时间大部分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
期刊
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广大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明显增强,“上好学校,找好老师,受好教育”的愿望日益迫切。多年来,我区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采取师德主题牵动,坚持一年一个主题,将师德建设工作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永恒动力常抓不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用师德主题教育落实师德目标    一是确立了师德总目标。我们把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教师提出的
期刊
白云跟炊烟正在谈心,一阵狂风把白云吹跑了。“再见吧,炊烟妹妹!”白云难过地说,“我不知道又要被赶到哪儿去了!”  “你多保重——该死的狂风,就会欺负白云大姐!”炊烟狠狠地咀咒了一句。  “你说什么?”狂风横眉立目地质问炊烟,“我就会欺负白云?难道你不怕我?”  “我怕你干啥?你有什么了不起的?”  “哈哈,嘴还挺硬呢,让我给你点颜色瞧瞧!”狂风说完,就向炊烟扑了过去,一下子就把炊烟按倒了。然而一点
期刊
新时期的师德培训工作,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增生着新的内涵与外延。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校教育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全新的“三独”时代——独生子女教师,教育着独生子女学生,面对着独生子女家长。  可是,独生子女教师,带来的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在一个班级的教室里,一位既不是家长,也不是做家政工作的中年妇女,在帮助打扫教室,一问,原来是这个班老师的妈妈。据这位老师的妈妈说,这位老师在家里长
期刊
作家小传    郑渊洁,作家,一个人写一本月刊23年世界纪录保持者,皮皮鲁讲堂老师,皮皮鲁作文大赛评委会主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评选委员会委员。1955年出生于河北石家庄一个军人家庭,在北京长大。1977年选择用母语写作当做谋生手段。他是1985年创刊至今的《童话大王》的唯一撰稿人,创刊23年总印数逾亿册。其作品字数达两千万字。皮皮鲁、鲁西西、罗克、舒克和贝塔是他笔下的人物。《皮皮鲁总动员
期刊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商人,大家都叫他大财主马克。他很冷酷,从来不帮助穷人。如果他在家门附近看到乞丐,不是叫仆人去赶,就是放狗去咬。  有一天,三个贫穷的老人到马克家里来要饭,马克正要解开像狼一样凶狠的大狗去驱赶,他的小女儿安娜斯塔亚走到他身边说:  “爸爸,今天晚上,叫几个贫穷的老人住一夜吧……求求您了!”  父亲无法拒绝女儿的请求,答应叫他们住在顶楼上。夜深人静时,安娜斯塔亚等家里人都睡熟了,悄悄
期刊
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46年5月4日,64年峥嵘岁月赋予了她光荣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64年间,学校曾得到毛泽东主席、朱鎔基总理两代国家领导人的复信鼓励;这里传承着以第一任校长李延禄(合江省政府主席)为代表的“延安精神”;这里是享誉全国的“五心”教育发源地,这里有数以万计的学子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为什么一所边陲城市的中学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我们认为,这里有一种力量在支撑,有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