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那是2009年8月3日的下午,一辆失控的摩托车朝着3名学生冲了过来,韩国祥校长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没有太多的选择,把身处危险中的学生推向路边,而自己却被摩托车撞起两米多高,飞出七八米远,倒在血泊中再也没有站起来。韩国祥先进事迹得到国家教育部,省、绥化市和肇东市各级组织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台、黑龙江卫视等各大媒体的报道,他被省民政厅追认为革命烈士,被评为感动龙江十大新闻人物,被教育部评为2009年度新闻人物。
韩国祥校长是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一个典范,也是我们永远学习的一面旗帜。我们要学习他热爱学生、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学习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学习他以人为本、顾全大局的优秀品格。这就是韩国祥校长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精神积淀着农村小学教师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朴素情感,凝聚着无数教师执著于农村教育的坚定信念,凸显了为师者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引领着我们求真务实的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韩国祥以人为本、顾全大局的精神,引领我们构建和谐集体。
那是在韩校长去世不久,领导派孙大龙老师做代理校长,因为我们大家都很敬重韩校长,对新领导一时还不适应,当时他的压力也很大。他上任伊始,在全校开展了“学习韩校长,我该怎样做”的大讨论活动。在活动中孙校长动情地说:“韩校长走了,这是我们不忍面对的事实,可是韩校长希望我们做的,绝不仅仅是这些,下面就从我说起,学习韩校长,我该怎样做?”一语激起千层浪,之后的讨论很激烈,也很成功。孙校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像韩校长一样天天接送通勤教师,继续为我们制做教具,无偿给我们做午饭……学校的细微之处,他考虑得非常周全。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韩校长的影子,感受到了昔日的温暖。渐渐地大家的心齐了,劲儿足了,工作的目标也更明确了。我们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学习韩国祥先进事迹结合起来,学校共收集整理出师生及村民的合理建议36条,其中接送通勤教师、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卫生箱等23条已经落实。就这样孙校长带着我们慢慢的从韩校长辞世的阴影中走出来,我们这支和谐团队又焕发了勃勃生机。
韩国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我们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团结协作,助人为乐,坚持献身农村教育。
离开韩校长的日子,我们才渐渐的发现韩校长平凡生活中点点滴滴是那样的不平凡,最让我们感动的就是他为人师表、助人为乐。韩老师理解我们通勤教师的辛苦,每天为我们生炉子、扫雪,安排好我们在校期间的生活,我们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都默默地用出色的工作去回报他的关爱。如今,我们在工作中稍有懈怠,就会想起韩校长。农村学校教学点分散,教师短缺,为了开全学科,开满学时,我们采取到各校走教的形式上课。今年开学初,我们几个市里通勤教师也都抢着报了名,两台自行车,每天20多里路,尽管很辛苦,可是我们没有人叫苦叫累,都感觉到工作很神圣、生活很充实。
韩国祥校长的爱就像种子一样在这块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引领着我们的每一位老师,感染着每一位家长、教育着每一位学生,影响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全校教师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校园的环境好了,学习氛围更浓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镇排头,各项工作得到省、市各级组织的充分肯定,我校近几年连续被评为全市师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韩国祥热爱学生,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指导我们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提升我们育人为本、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08年冬天,我们全校教师自发地组织开展了弱势群体大调查活动,老师们利用寒假前两个周末休息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家访,我们走遍了附近12个村屯,进行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尤其是单亲儿童、留守儿童、贫困儿童、残疾儿童的地址、电话、家庭基本情况进行了详实的记录。通过这次走访,我们改善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也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清晰地记得有个叫王震的学生,他父母离婚,父亲左手被四轮车绞断,母亲改嫁后也不管他了,他濒临于辍学的困境,当韩老师知道他的情况后,主动和他结成对子,在他爸爸受伤住院那段时间,就把王震安排到自己的家里,天天负责他的上学和日常生活,在他的帮助下,王震得以继续学习,健康的成长。如今,韩校长走了,关心照顾像王震一样的孩子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我们的肩上,全校9名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和贫困学生结对子,通过定期家访、主动为学生课后辅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等各种形式关爱学生,为学生服务,以实际行动来学习和传承韩校长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汇聚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力量来振兴农村教育。
今年春天,为了纪念我们可敬可爱的韩校长,新光小学校全体师生上了一堂特殊的劳动课。我们围绕着韩校长为了保护学生安全而挑的那条沟种了一圈花,现在是鲜花盛开的季节,那条沟的周围已是一片花海。我们坚信那条沟壑是他隽刻在教育事业上最深沉的爱,而他的师德精神一定会在这片培育英雄的沃土上遍野花开。
韩国祥精神是我们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把这种精神作为我校的立校之本、兴校之基、强校之魂。今后,我们将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勤于进取,扎根农村、献身教育,用忘我的工作和优异的业绩去告慰韩校长的在天之灵,在农村这所小学校里,书写教育发展的新辉煌。■
编辑/牛小源
韩国祥校长是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一个典范,也是我们永远学习的一面旗帜。我们要学习他热爱学生、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学习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学习他以人为本、顾全大局的优秀品格。这就是韩国祥校长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精神积淀着农村小学教师对乡村教育事业的朴素情感,凝聚着无数教师执著于农村教育的坚定信念,凸显了为师者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引领着我们求真务实的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韩国祥以人为本、顾全大局的精神,引领我们构建和谐集体。
那是在韩校长去世不久,领导派孙大龙老师做代理校长,因为我们大家都很敬重韩校长,对新领导一时还不适应,当时他的压力也很大。他上任伊始,在全校开展了“学习韩校长,我该怎样做”的大讨论活动。在活动中孙校长动情地说:“韩校长走了,这是我们不忍面对的事实,可是韩校长希望我们做的,绝不仅仅是这些,下面就从我说起,学习韩校长,我该怎样做?”一语激起千层浪,之后的讨论很激烈,也很成功。孙校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像韩校长一样天天接送通勤教师,继续为我们制做教具,无偿给我们做午饭……学校的细微之处,他考虑得非常周全。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韩校长的影子,感受到了昔日的温暖。渐渐地大家的心齐了,劲儿足了,工作的目标也更明确了。我们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学习韩国祥先进事迹结合起来,学校共收集整理出师生及村民的合理建议36条,其中接送通勤教师、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卫生箱等23条已经落实。就这样孙校长带着我们慢慢的从韩校长辞世的阴影中走出来,我们这支和谐团队又焕发了勃勃生机。
韩国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我们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团结协作,助人为乐,坚持献身农村教育。
离开韩校长的日子,我们才渐渐的发现韩校长平凡生活中点点滴滴是那样的不平凡,最让我们感动的就是他为人师表、助人为乐。韩老师理解我们通勤教师的辛苦,每天为我们生炉子、扫雪,安排好我们在校期间的生活,我们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都默默地用出色的工作去回报他的关爱。如今,我们在工作中稍有懈怠,就会想起韩校长。农村学校教学点分散,教师短缺,为了开全学科,开满学时,我们采取到各校走教的形式上课。今年开学初,我们几个市里通勤教师也都抢着报了名,两台自行车,每天20多里路,尽管很辛苦,可是我们没有人叫苦叫累,都感觉到工作很神圣、生活很充实。
韩国祥校长的爱就像种子一样在这块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引领着我们的每一位老师,感染着每一位家长、教育着每一位学生,影响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全校教师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校园的环境好了,学习氛围更浓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镇排头,各项工作得到省、市各级组织的充分肯定,我校近几年连续被评为全市师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韩国祥热爱学生,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指导我们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提升我们育人为本、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08年冬天,我们全校教师自发地组织开展了弱势群体大调查活动,老师们利用寒假前两个周末休息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家访,我们走遍了附近12个村屯,进行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尤其是单亲儿童、留守儿童、贫困儿童、残疾儿童的地址、电话、家庭基本情况进行了详实的记录。通过这次走访,我们改善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也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清晰地记得有个叫王震的学生,他父母离婚,父亲左手被四轮车绞断,母亲改嫁后也不管他了,他濒临于辍学的困境,当韩老师知道他的情况后,主动和他结成对子,在他爸爸受伤住院那段时间,就把王震安排到自己的家里,天天负责他的上学和日常生活,在他的帮助下,王震得以继续学习,健康的成长。如今,韩校长走了,关心照顾像王震一样的孩子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我们的肩上,全校9名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和贫困学生结对子,通过定期家访、主动为学生课后辅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等各种形式关爱学生,为学生服务,以实际行动来学习和传承韩校长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汇聚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力量来振兴农村教育。
今年春天,为了纪念我们可敬可爱的韩校长,新光小学校全体师生上了一堂特殊的劳动课。我们围绕着韩校长为了保护学生安全而挑的那条沟种了一圈花,现在是鲜花盛开的季节,那条沟的周围已是一片花海。我们坚信那条沟壑是他隽刻在教育事业上最深沉的爱,而他的师德精神一定会在这片培育英雄的沃土上遍野花开。
韩国祥精神是我们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把这种精神作为我校的立校之本、兴校之基、强校之魂。今后,我们将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勤于进取,扎根农村、献身教育,用忘我的工作和优异的业绩去告慰韩校长的在天之灵,在农村这所小学校里,书写教育发展的新辉煌。■
编辑/牛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