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党中央、国务院对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的优惠政策,大量的农民工家长都不惜代价把孩子带进城市读书,享受城市的优质教育。这就给城市基础教育带来了一系列困难,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 城市教育 新的不公平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040-01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问题,早已成为一个社会焦点问题。
为了解决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望子成龙成凤的家长们纷纷放弃农村“就近入学”、“免费入学”的便利和优惠,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带进城市读书,享受城市的优质教育。这就给城市基础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无法解决的困难,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1 无法解决农民工子女大量涌入、持续涌入的困难
由于城市基础教育条件相对较好,教学质量较高,再加上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很多农民工不仅把自己的子女,甚至把亲戚朋友的子女也带进城市读书,享受城市的优质教育,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工子女突然涌入。
在西安市,2007年9月1日,雁塔区教育局杨振龙科长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居住地人口数量的增加,部分公办中小学所在的学区居民人数和范围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化。在雁塔区,108万人口中,有近40万属“新市民”,使大多数公办中小学教育资源出现了十分紧张的状况,部分学校为了满足学区学生就学需要,不得以出现了“大班额”现象。
在重庆市,2004年,全市199所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2007年就突然上升到332所,3年间增幅高达60%。即便如此,也无法满足大量的涌入。重庆市酉阳县民族小学、实验小学、桃花源小学各个年级均是“大班额”,有的班大到100个学生,调整后,多数班也在80人左右。
在乌鲁木齐市,2004年7月以前,在首府读小学的农民工子女不过3万人,2006年9月,已经超过7万。特别是取消借读费后,大量农民工子女突然涌入,让教育部门措手不及。在水磨沟区,截至2007年9月,农民工子女入学比例超过50%,并呈递增趋势。最典型的是市55中,5年前招生数只有300人,而今已达3000多人。在乌市,很多学校都超负荷,很多城市家长都担心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影响。
根据我们的调查,这种“涌入”的潮流还会越来越快,越来越猛。
2 流入地政府无法解决教育经费进一步紧张的困难
根据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两为主”原则和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城市政府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精神,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的经费是由地方人民政府埋单的。这就加大了流入地政府教育经费进一步紧张的困难。
在重庆市主城区,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逐年增多,城市接收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呈加速发展趋势,流入地政府的财政负担逐年加重,教育经费缺口增大。沙坪坝区定点学校每年对农民工子女免收借读费近300万元,非定点学校对农民工子女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借读费标准。定点学校虽有地方政府的部分补贴,但仍导致了教育经费的紧张。据有关部门测算,2008年全面免除借读费后,一年就将新增经费缺口1400余万。同时,因新增生源而增加的教育成本也将进一步增加。教育经费日益紧张,当地财政难以解决这一困难。
3 流入学校无法解决办学资源突然性不足的困难
农民工子女的涌入,必然要占用学校现有资源。由于学校现有资源是按预定规模配置的,面对农民工子女的大量涌入,几乎所有接纳农民工子女学校都深感教学资源的突然性不足。2007年9月1日,西安市雁塔区枣园小学600多名学生中,只有100多名是本地人,其余的都是农民工子女,占学生总人数的80%多,学校的教师、教室、教学设备等资源无法承受这种“涌入”的重负。
在西安市,类似的学校还有西安铁二小学、大白杨小学、范家村小学、枣园小学、青门小区希望小学等等。
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目前有11000多名进城农民工子女应接受义务教育,而全区11所定点学校在完成属地户籍学生的招生后,只能接收1939名进城农民工子女免收借读费入学,仅占全区进城农民工子女总数的17%。如果要解决剩下的9000多名进城农民工子女免收借读费入学,按照国家规定的每班45人的标准,至少还需要提供202个班,即需要再建5.5所36个班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4 难于解决农民工子女管理、教学和心理障碍问题
西安市枣园小学张校长说,农民工流动性大,导致他们的子女流动性也大,学校好不容易把一个学生按照自己学校的要求培养出来,因为他们父母的流动孩子又得转走;另一方面,每年还有一大批新生要转进来,转进来的孩子不适应学校的班级环境和学习环境,这给班主任以及学校的管理增添了很多困难。
其次,农民工子女从农村转来,与城市学生相比,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几乎是空白。根据我们在重庆市主城区中小学的调查,43%的孩子成绩较差或者很差,只有16%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或良好。重庆市人民小学丁校长说,这不仅给班级教学进度带来了难度,也给老师增加了补课(全免费)负担。又如重庆市巴南南华学校,本校学生小学已开始学英语,而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小学没有学英语,而是到初中才学英语。这不仅增加了教学难度,也导致了一些本地学生不愿和农民工子女同班读书,给教师教学和班级管理都带来了困难。而教师管理困难又让学生反过来认为老师不关心自己,冷淡自己,师生之间有一层情感隔阂。而“情感隔阂”又导致了教师难于管理,形成了恶性循环。
再次,根据我们的调查,由于农民工子女自认为“身份特殊”,普遍自卑,自闭、畏缩、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与人交往,不与人合作,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并且还难于教育与调适。
5 无法解决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育的困难
一是学前教育较为缺乏,很多孩子缺乏幼儿期的智力开发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据对重庆市主城区南岸一个社区的调查,60%的进城农民工未将3—6周岁的学前期的孩子送进幼儿园。二是部分进城农民工子女由于学业成绩等原因,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就读;而问卷调查显示,55%的进城农民工子女表示初中毕业后不愿离开城市,如果没有好的出路,他们就只有子承父业或游荡城市。这些孩子将成为新一代低学历、低技能的打工族或社会不稳定因素。
上述种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基础教育的正常发展,我们强烈呼吁:基础教育,别造成新的不公平!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才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 城市教育 新的不公平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040-01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问题,早已成为一个社会焦点问题。
为了解决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望子成龙成凤的家长们纷纷放弃农村“就近入学”、“免费入学”的便利和优惠,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带进城市读书,享受城市的优质教育。这就给城市基础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无法解决的困难,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1 无法解决农民工子女大量涌入、持续涌入的困难
由于城市基础教育条件相对较好,教学质量较高,再加上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很多农民工不仅把自己的子女,甚至把亲戚朋友的子女也带进城市读书,享受城市的优质教育,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工子女突然涌入。
在西安市,2007年9月1日,雁塔区教育局杨振龙科长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居住地人口数量的增加,部分公办中小学所在的学区居民人数和范围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化。在雁塔区,108万人口中,有近40万属“新市民”,使大多数公办中小学教育资源出现了十分紧张的状况,部分学校为了满足学区学生就学需要,不得以出现了“大班额”现象。
在重庆市,2004年,全市199所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2007年就突然上升到332所,3年间增幅高达60%。即便如此,也无法满足大量的涌入。重庆市酉阳县民族小学、实验小学、桃花源小学各个年级均是“大班额”,有的班大到100个学生,调整后,多数班也在80人左右。
在乌鲁木齐市,2004年7月以前,在首府读小学的农民工子女不过3万人,2006年9月,已经超过7万。特别是取消借读费后,大量农民工子女突然涌入,让教育部门措手不及。在水磨沟区,截至2007年9月,农民工子女入学比例超过50%,并呈递增趋势。最典型的是市55中,5年前招生数只有300人,而今已达3000多人。在乌市,很多学校都超负荷,很多城市家长都担心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影响。
根据我们的调查,这种“涌入”的潮流还会越来越快,越来越猛。
2 流入地政府无法解决教育经费进一步紧张的困难
根据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两为主”原则和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城市政府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精神,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的经费是由地方人民政府埋单的。这就加大了流入地政府教育经费进一步紧张的困难。
在重庆市主城区,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逐年增多,城市接收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呈加速发展趋势,流入地政府的财政负担逐年加重,教育经费缺口增大。沙坪坝区定点学校每年对农民工子女免收借读费近300万元,非定点学校对农民工子女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借读费标准。定点学校虽有地方政府的部分补贴,但仍导致了教育经费的紧张。据有关部门测算,2008年全面免除借读费后,一年就将新增经费缺口1400余万。同时,因新增生源而增加的教育成本也将进一步增加。教育经费日益紧张,当地财政难以解决这一困难。
3 流入学校无法解决办学资源突然性不足的困难
农民工子女的涌入,必然要占用学校现有资源。由于学校现有资源是按预定规模配置的,面对农民工子女的大量涌入,几乎所有接纳农民工子女学校都深感教学资源的突然性不足。2007年9月1日,西安市雁塔区枣园小学600多名学生中,只有100多名是本地人,其余的都是农民工子女,占学生总人数的80%多,学校的教师、教室、教学设备等资源无法承受这种“涌入”的重负。
在西安市,类似的学校还有西安铁二小学、大白杨小学、范家村小学、枣园小学、青门小区希望小学等等。
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目前有11000多名进城农民工子女应接受义务教育,而全区11所定点学校在完成属地户籍学生的招生后,只能接收1939名进城农民工子女免收借读费入学,仅占全区进城农民工子女总数的17%。如果要解决剩下的9000多名进城农民工子女免收借读费入学,按照国家规定的每班45人的标准,至少还需要提供202个班,即需要再建5.5所36个班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4 难于解决农民工子女管理、教学和心理障碍问题
西安市枣园小学张校长说,农民工流动性大,导致他们的子女流动性也大,学校好不容易把一个学生按照自己学校的要求培养出来,因为他们父母的流动孩子又得转走;另一方面,每年还有一大批新生要转进来,转进来的孩子不适应学校的班级环境和学习环境,这给班主任以及学校的管理增添了很多困难。
其次,农民工子女从农村转来,与城市学生相比,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几乎是空白。根据我们在重庆市主城区中小学的调查,43%的孩子成绩较差或者很差,只有16%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或良好。重庆市人民小学丁校长说,这不仅给班级教学进度带来了难度,也给老师增加了补课(全免费)负担。又如重庆市巴南南华学校,本校学生小学已开始学英语,而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小学没有学英语,而是到初中才学英语。这不仅增加了教学难度,也导致了一些本地学生不愿和农民工子女同班读书,给教师教学和班级管理都带来了困难。而教师管理困难又让学生反过来认为老师不关心自己,冷淡自己,师生之间有一层情感隔阂。而“情感隔阂”又导致了教师难于管理,形成了恶性循环。
再次,根据我们的调查,由于农民工子女自认为“身份特殊”,普遍自卑,自闭、畏缩、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与人交往,不与人合作,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并且还难于教育与调适。
5 无法解决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育的困难
一是学前教育较为缺乏,很多孩子缺乏幼儿期的智力开发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据对重庆市主城区南岸一个社区的调查,60%的进城农民工未将3—6周岁的学前期的孩子送进幼儿园。二是部分进城农民工子女由于学业成绩等原因,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就读;而问卷调查显示,55%的进城农民工子女表示初中毕业后不愿离开城市,如果没有好的出路,他们就只有子承父业或游荡城市。这些孩子将成为新一代低学历、低技能的打工族或社会不稳定因素。
上述种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基础教育的正常发展,我们强烈呼吁:基础教育,别造成新的不公平!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才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