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实行文科综合开闭卷结合的中考改革后,历史材料解析是一年比一年难,材料一年比一年丰富,很多学生是谈“材”色变!作为教师,我一再强调,无论怎么变,万变不离其中,肯定逃不出“教材”和“课程标准”。但如没有具体的方法性的指导,再怎么说也无法稳定“军心”。现就从审题与答题两个方面谈谈我的几点应答策略。
首先谈谈审题技巧。审题是答题的关键。慢工出细活,审题一定应慢,应细,不放过所给材料包括问题中的任何一个信息。我把它归纳为“六审一画再锁定”。“六审”指一审题引:写在题前引出材料的那句话,它可能揭示材料所讲内容的核心。二审材料:抓住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作者的观点立场。三审材料出处:出处有时就是对材料内容或观点的归纳。四审问题:明白所问问题的指向,前后问题的关系,与教材的结合点。五审分值:根据分值判断要答几个要点以及所答内容的详略。六审教材:从教材中找到与材料相关的内容。“一画”指在读题时抓住所有信息的关键点并勾画下来,结合问题,准确领会出题者的意图。进而结合教材与题意锁定答案来源。
先来看看文字型材料的审题:
17世纪以来,近代化与整体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中的左侧目录体现了研究者眼中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2分)
(2)“工业革命”在这一主题下应强调哪些成果?(6分)
(3)右侧目录反映了本章叙述的视角是什么?(2分)
在学生做这道题时,失分率很大,尤其是1、3问错误率很高。此题关键在于“审题引”。其实细看这道题,此题“题引”(近代化与整体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便是突破口,他已告知当时时代的主流,再结合材料中的“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等相关信息便知1、3问所考主旨便是“近代化”与“全球化”,答案就隐藏在此题题引中。
此题还有一个小技巧在于“审分值”。第二小问:关键词是“工业革命成果”、“6分”。按照一般历史答题规范6分便应从三个角度回答。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学生答题不全面,减少失误性丢分。
再来看看图表题的审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比材料中的图一与图二,指出其变化(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2分)。
此题的文字描述非常少。它的突破口是“棉布”——“棉花”;“印度输入英国”——“英国输入印度”;“1814—1835年”。由此便知变化的原因与“工业革命”有关。此题的审材料还必须学会看柱状统计图,先单个比较,再两者对比比較;先比较绝对数量,再比较相对数量。
上面两题是初中学生反应难度较大的题,但真的是“万变不离其中”。任何较难的材料都有突破口,不放过材料中的任何一个信息找到它,必定分析出材料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便可锁定答案来源。再看分值思考答题角度与详略,便可减少失误。
再来谈谈答题技巧。一道题答案的组成包括语言、格式和内容的完整性。我把它概括为“三化”:即“语言书面化,格式清晰化,内容完整化”。其中最难的便是语言。现在历史材料的问题很灵活,很多学生没有找到与教材的联系,便喜欢自己编答案,这种答案失分率很高。一定记住:要用书面语言,要用历史术语!一定透过现象看本质,看清问题实质与教材哪一问题一致。答案要么在书上,要么在材料中。即便需要归纳,肯定也是老师课堂反复强调的结论,千万不能用自己的口水话去随意阐述。至于是否阐释完整,可依据分数来定,尽可能全面细致多角度。对于文科答案,格式卷面也非常重要。我们要求答案格式清晰,书写工整,一定做到段落化:分点提一行;要点化:每一点从一个角度阐释;序号化:每一点前标上序号①②③等。
诚然,历史材料千变万化,历史问题多不可测。但我想,任何形式它都是历史内容的一个载体。透过形式,分析出它所指向的历史事件,再抓住历史事件的所讲要素,找到材料、问题、教材三者的结合点,难者,实易也!
首先谈谈审题技巧。审题是答题的关键。慢工出细活,审题一定应慢,应细,不放过所给材料包括问题中的任何一个信息。我把它归纳为“六审一画再锁定”。“六审”指一审题引:写在题前引出材料的那句话,它可能揭示材料所讲内容的核心。二审材料:抓住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作者的观点立场。三审材料出处:出处有时就是对材料内容或观点的归纳。四审问题:明白所问问题的指向,前后问题的关系,与教材的结合点。五审分值:根据分值判断要答几个要点以及所答内容的详略。六审教材:从教材中找到与材料相关的内容。“一画”指在读题时抓住所有信息的关键点并勾画下来,结合问题,准确领会出题者的意图。进而结合教材与题意锁定答案来源。
先来看看文字型材料的审题:
17世纪以来,近代化与整体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中的左侧目录体现了研究者眼中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2分)
(2)“工业革命”在这一主题下应强调哪些成果?(6分)
(3)右侧目录反映了本章叙述的视角是什么?(2分)
在学生做这道题时,失分率很大,尤其是1、3问错误率很高。此题关键在于“审题引”。其实细看这道题,此题“题引”(近代化与整体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便是突破口,他已告知当时时代的主流,再结合材料中的“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等相关信息便知1、3问所考主旨便是“近代化”与“全球化”,答案就隐藏在此题题引中。
此题还有一个小技巧在于“审分值”。第二小问:关键词是“工业革命成果”、“6分”。按照一般历史答题规范6分便应从三个角度回答。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学生答题不全面,减少失误性丢分。
再来看看图表题的审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比材料中的图一与图二,指出其变化(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2分)。
此题的文字描述非常少。它的突破口是“棉布”——“棉花”;“印度输入英国”——“英国输入印度”;“1814—1835年”。由此便知变化的原因与“工业革命”有关。此题的审材料还必须学会看柱状统计图,先单个比较,再两者对比比較;先比较绝对数量,再比较相对数量。
上面两题是初中学生反应难度较大的题,但真的是“万变不离其中”。任何较难的材料都有突破口,不放过材料中的任何一个信息找到它,必定分析出材料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便可锁定答案来源。再看分值思考答题角度与详略,便可减少失误。
再来谈谈答题技巧。一道题答案的组成包括语言、格式和内容的完整性。我把它概括为“三化”:即“语言书面化,格式清晰化,内容完整化”。其中最难的便是语言。现在历史材料的问题很灵活,很多学生没有找到与教材的联系,便喜欢自己编答案,这种答案失分率很高。一定记住:要用书面语言,要用历史术语!一定透过现象看本质,看清问题实质与教材哪一问题一致。答案要么在书上,要么在材料中。即便需要归纳,肯定也是老师课堂反复强调的结论,千万不能用自己的口水话去随意阐述。至于是否阐释完整,可依据分数来定,尽可能全面细致多角度。对于文科答案,格式卷面也非常重要。我们要求答案格式清晰,书写工整,一定做到段落化:分点提一行;要点化:每一点从一个角度阐释;序号化:每一点前标上序号①②③等。
诚然,历史材料千变万化,历史问题多不可测。但我想,任何形式它都是历史内容的一个载体。透过形式,分析出它所指向的历史事件,再抓住历史事件的所讲要素,找到材料、问题、教材三者的结合点,难者,实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