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品德与社会》中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是教师目前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挖掘教材激发热情、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辨析导行强化情感、课外延伸升华情感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指出品德与社会教学只有坚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才能激发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情感教育 解决
《新课标》要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注重提高学生的情感认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规范学生的情感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如何把情感教育贯穿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挖掘教材,激发热情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热情。
第一,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会亲近教师,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乐于听教师上的品德与社会课。
第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可以是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可以通过播放录音,录象片断等,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可以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也可以以多种方法結合起来,引发学生情感的萌动,使他们对课堂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教学内容和教学配备的大量的插图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加强教材内容的融合,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随时增补教材内容,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丰富教学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要想让学生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必须创设适当的情境氛围。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去体会不同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情理交融”的境界。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创设生动的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
我在执教《家人的爱》这一课时,首先带领学生欣赏歌曲《游子吟》,通过音乐的渲染,把学生带入浓浓的爱意中,去感受自己在父母关爱下的点点滴滴。并结合语文课《妈妈的账单》,观看录像思考:“爱需不需要回报、怎样去回报父母无价的爱······”这样,不仅加强了《品德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做法进行一次审视,同时也给他们今后的行动做向导,并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不要回报的。这样,以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家人的爱,由此而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激发了学生对父母的感情。如,在教《我的家乡》这一课时,在“谁不说俺家乡好”的音乐声中,我声情并茂地描述家乡的优美景色、丰富的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产生情感共鸣。用语言描绘情境确有其感染性,教师的情感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调动了整个课堂气氛。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渐形成清晰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和道德观,而这正是情感教育的目的。
三、辨析导行,强化情感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辨析题或有现实意义的两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强化道德情感,深入明理,促进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例如:在教学《我是参与者》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练习:星期天,班上要搞一个集体慰问老人的活动,谢东家离养老院很近,每周都要抽时间到敬老院去帮助老人打理清洁,昨天中午已去过。这个星期天他原打算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看熊锚,谢东该怎么办呢?在讨论中,学生有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一种认为,谢东应该服从班集体的安排,到敬老院参加慰问老人的活动;另一种认为谢东经常到敬老院帮助老人,这次好不容易与爸爸妈妈到动物园去看熊猫,应该与爸爸妈妈到动物园去。此时,我并没有简单地作出判断,而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从而找到了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谢东参加星期天的班集体活动,与爸爸妈妈到动物园看熊猫活动移到下一周星期天,并由谢东向父母解释清楚。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热爱集体的情感得到了强化,进一步理解了“做集体的主人”的内涵。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我们的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课外延伸,努力做到课内外、科内外、校内外行为训练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良好的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将课堂学习的主题延伸至课外生活,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内化道德认识,而且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如,要让学生理解和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怎么才能让学生理解的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教师就应当重点抓好知事、明理、动情、养成等环节,必须把学生带到社会上,去进行调查了解、参观访问,用事实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的国情而定的,她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祖国更加强盛、人民富裕、社会稳定、人人安居乐业等,来自于每一个具体的事实,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和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比较顺利地从情感认识向情感行为升华,真正起到课虽止,情未尽的作用。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良好的情感教育十分重要,一点一滴的情感内化都付出了教育者的心血,学生情感的生成和教师情感的投入与教学活动所营造的情感氛围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只有坚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才能激发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情感教育 解决
《新课标》要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注重提高学生的情感认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规范学生的情感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如何把情感教育贯穿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挖掘教材,激发热情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热情。
第一,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会亲近教师,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乐于听教师上的品德与社会课。
第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可以是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可以通过播放录音,录象片断等,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可以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也可以以多种方法結合起来,引发学生情感的萌动,使他们对课堂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教学内容和教学配备的大量的插图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加强教材内容的融合,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随时增补教材内容,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丰富教学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要想让学生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必须创设适当的情境氛围。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去体会不同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情理交融”的境界。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创设生动的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
我在执教《家人的爱》这一课时,首先带领学生欣赏歌曲《游子吟》,通过音乐的渲染,把学生带入浓浓的爱意中,去感受自己在父母关爱下的点点滴滴。并结合语文课《妈妈的账单》,观看录像思考:“爱需不需要回报、怎样去回报父母无价的爱······”这样,不仅加强了《品德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做法进行一次审视,同时也给他们今后的行动做向导,并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不要回报的。这样,以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家人的爱,由此而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激发了学生对父母的感情。如,在教《我的家乡》这一课时,在“谁不说俺家乡好”的音乐声中,我声情并茂地描述家乡的优美景色、丰富的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产生情感共鸣。用语言描绘情境确有其感染性,教师的情感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调动了整个课堂气氛。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渐形成清晰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和道德观,而这正是情感教育的目的。
三、辨析导行,强化情感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辨析题或有现实意义的两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强化道德情感,深入明理,促进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例如:在教学《我是参与者》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练习:星期天,班上要搞一个集体慰问老人的活动,谢东家离养老院很近,每周都要抽时间到敬老院去帮助老人打理清洁,昨天中午已去过。这个星期天他原打算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看熊锚,谢东该怎么办呢?在讨论中,学生有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一种认为,谢东应该服从班集体的安排,到敬老院参加慰问老人的活动;另一种认为谢东经常到敬老院帮助老人,这次好不容易与爸爸妈妈到动物园去看熊猫,应该与爸爸妈妈到动物园去。此时,我并没有简单地作出判断,而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从而找到了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谢东参加星期天的班集体活动,与爸爸妈妈到动物园看熊猫活动移到下一周星期天,并由谢东向父母解释清楚。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热爱集体的情感得到了强化,进一步理解了“做集体的主人”的内涵。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我们的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课外延伸,努力做到课内外、科内外、校内外行为训练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良好的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将课堂学习的主题延伸至课外生活,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内化道德认识,而且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如,要让学生理解和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怎么才能让学生理解的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教师就应当重点抓好知事、明理、动情、养成等环节,必须把学生带到社会上,去进行调查了解、参观访问,用事实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的国情而定的,她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祖国更加强盛、人民富裕、社会稳定、人人安居乐业等,来自于每一个具体的事实,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和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比较顺利地从情感认识向情感行为升华,真正起到课虽止,情未尽的作用。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良好的情感教育十分重要,一点一滴的情感内化都付出了教育者的心血,学生情感的生成和教师情感的投入与教学活动所营造的情感氛围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只有坚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才能激发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