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七”内省法助力学生高质量学习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arll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省”是个体对自己所感知到的外部世界的理解与建构,内省的是外物与自己的关系,而非单纯的心理经验或纯粹的现象。以此为基础,人们产生对外部世界的情感,形成自己的意志,最终在每个人心中形成内外结合的完整刻记。因此,内省基于记忆,系于感知,终于理解与建构,显于情感、意志、灵性的生成。在此意义上,内省是教育发生的关键,可以使知识建构真正实现,可以使自我导向的学习成为习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生态。
  内省分为“基本需求内省”“好奇内省”和“追求内省”。“基本需求内省”是生命个体为了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发生的“内省”。“好奇内省”是指因为“好奇”而发生的“内省”,通常也是儿童灵动能力在某方面突出的表现,需要成年人给予保护并加以引导。“追求内省”是指生命个体对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了持续的关系态,注入了情感,形成了追求“内省”对象的意志倾向,“内省”动力足、方向明确、“内省”透彻。追求内省,往往是生命个体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能够做出突出贡献的关键。[1]
  基于“三内省”理论和科学学习方法,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我们设计了“课堂教学‘一三七’内省法”。“一”指一节课,“三”指一节课中的三个内省环节,即课前、课中、课末;“七”指内省三环节完成的七项主要任务,即“三唤起四省察”。简单说就是,每一节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三个环节的“三唤起四省察”“内省”参与。
  “一三七”内省法
  1.课前内省
  “课前内省”,也可称为“基本学习需求内省”,在预备铃响到正式上课之间进行,用时1分钟左右。一般上课,老师在与学生互致问候后,直接进入教学环节,但很可能,学生们身体来到了这门课的教室,心和脑还停留在上门课的内容。
  “课前内省”的基本步骤如下:学生在座位上坐好,或在操场、体育馆站好,闭上眼睛;老师以轻柔舒缓的声音给出“内省”提示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打开心灵和大脑,做好“三唤起”:唤起自己与所学知识的链接、唤起自己与相关旧知识的联系、唤起知识与现实世界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唤起”使师生很快营造出学习这门课的时空氛围,学生在大脑愉悦放松下建立起链接和联系,进入本节课的真正学习状态。师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展开教与学,学习效率、教学质量都会大幅度提高。
  2.课中内省
  “课中内省”又叫“学习好奇内省”,在新知识学习或难点复习后进行。“课中内省”的主要作用在于,教师在新知识教学告一段落后,指导学生静下心来沉思,省察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的准确程度;省察自己的知识建构情况,主动发现自己的真正理解和老师讲解及知识本身的差异,形成并满足学习好奇。
  “课中内省”主要包括“慎思”“明辨”两步,有的学生会自觉进行“深探”。具體步骤如下:
  慎思。闭上眼睛,通过自问自答,做出自己的解释,观察自己记住了什么;自己教自己,给自己讲述自己记住并理解的内容;发现自己不理解和感到好奇的问题。以上内省结果标注在课本对应部分,待“明辨”时解决。
  明辨。组内同学互相倾听表述,并互相质疑,满足好奇;小组形成内省质疑后统一表述;教师在各组内省质疑时进行倾听,发现学生学习中的普遍问题和好奇;每组汇报各自的统一表述;教师将准确的表述传达给全班同学;每个同学大声复述教师的表述,将科学概念或知识锚定于心。
  深探。有的学生会生成更多好奇,将之简要记在课本后面或“内省笔记”上,留待后面学习中探索解决。
  3.课末内省
  “课末内省”也可称为“学习追求内省”,在布置课后作业前进行。
  “课末内省”环节包括两个省察:教师指导学生闭目沉思,省察自己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省察整个学习过程的情感、意志,决定课后作业的选择。目的是促使学生强化自己与所学知识和真实世界的链接,清晰自己的学习追求,实现自我导向的学习,即“无论有没有他人的帮助,都主动地判断自己的学习需求、制定学习目标、识别他们的人的和物质的学习资源、选择和实施适当的学习策略以及评估学习成果”[2]。
  “扰启”“内省”“质疑”“实践”并称为理想教育文化的教学方法论,其中,“内省”串联起“扰启”“质疑”“实践”,是教育或学习真正发生的关键,是教育所有相关方都应参与的过程。本文仅从课堂教学中“内省”实施的角度提出了“一三七”内省法,以期助力学生进行高质量学习,获得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学科,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激发求异思维  创新型人才的第一个表现为:喜欢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标新立异,积极努力探索未知问题,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及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把握程度,是鉴别一个人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例如,在分数除以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是学生获取阅读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篇幅的原因,语文課本上的选文多数只有片段,学生仅仅从片段的阅读是很难真正体会到文章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饱满以及作者是如何巧妙设计文章结构的。但是,整本书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讲,如果篇幅过长,学生恐难以读懂内容,就会感到枯燥与乏味,甚至很快就忘记自己所阅读的内容,这样的阅读显然效果不佳。如何将新教材与整本书阅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语文课堂
新高考背景下,如何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助力学生选课选考成为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通过整合资源、开发课程,并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评价、个性指导,积极开展学生生涯教育活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1.完善生涯教育课程,满足不同学生选课选考需要  学校依据“以人为本、多元开放、自主选择”的原则,在现有课程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建设生涯发展指导教育三级立体分层的课程结构。  公共必修
基于育人情怀所涵盖的社会向度的师德伦理、学生向度的人文精神以及自身向度的教师关怀三方面,结合北京交通大学关工委原主任孙永春的育人事迹进行详细分析,探明教师育人情怀
从本质上来说,小学数学就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学科。数形结合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就是将直观形象的位置关系、几何图形与抽象难懂的数量关系和数学语言结合起来,通过“以数解形”或者“以形助数”的方式对抽象问题进行具体化处理,对复杂问题进行简单化处理,达到降低理解难度、优化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  1.抽象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数学意义所指的“意义”是人们公认的事物的性质、规
小学生初步的数学素养包括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和相应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等。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而产生的一些体验和意识的积累,会渐成为一种经验——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经验如果能被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就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我认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大致需要经过“经历、内化、迁移”三个阶段。  1.经历:获得经验  一是经历过程“生活化”。数学教学是结果
短视频具有受众广、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参与感强、内容多元化、制作简单等特点,引发了传统媒介信息传递的巨大变革,目前用户已达8.73亿,占全部网民的88.3%。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成为当下的热点。以北京科技大学“大国钢铁”课程为例,探索短视频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作用及实践运用。
全球加速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在“新文科”建设语境下,“新艺科”紧随新一轮科技革命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带来转变,以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面向未来,进行跨学科领域交叉与融
“phonevoice”(影像发声法)通过组织课堂观察者(教师)拍摄学生学习过程照片并进行教学研讨的方式激发教师真正深入地理解课堂生态,促进教师群体不断基于学生学习的事实进行反思,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开展“影像发声法”的实践,需要注重五个方面的要求。  1.明确研究主题  课堂观察的目的不是评价执教教师,而是真正深入理解课堂的生态,特别是理解学生到底是如何学习的。因此,课例研究聚焦每一位参与教
期刊
摘 要:“十四五”期间,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随着高考综合改革在全国范围的稳步推进,新高考生源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继而成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试点省份跟踪评价来看,新高考生源知识结构与学业质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统考 选考”的考试科目设置、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安排、多元招生录取模式等都可能给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带来隐忧,应该引起充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