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贫富差异的现象日益凸显。尤其是当前物价上涨和生活成本上升,更是对贫困生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虽然政府及高校采取措施对贫困生进行帮扶,但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及弥合贫富差异。笔者认为应完善相应的举措,提出了弥合校园贫富差异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贫困生 贫富差异 和谐校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无论从高等教育的规模还是从高等教育的质量上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从上世纪末到现在,高等教育的规模已达到世界水平,我国的高校在校生人数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逐年提高,一些高校经过多方努力,办学条件大大改善,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我国高等教育正从原先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促使高等教育经费需求迅速增长。这就要求打破高等教育经费单一由政府拨款向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最重要的变革就是从1994年开始实行的收费制度。学生需向学校交纳学费、书费、住宿费的规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收费制度并行的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渐凸现,尤其是高校学生贫富群体的差异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社会学家和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总的来说,高校学生贫富差异是整个社会贫富差异的一个缩影,是社会贫富分化造成的[1]。虽然高校现有的制度能从一定程度上帮扶贫困生群体,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异对贫困生的心理影响及对校园造成的“裂痕效应”。笔者通过对当前高校学生贫富差异现象的分析提出建议。
1 高校学生贫富差异产生的原因及现状分析
高校学生贫富差异现象是诸多因素导致的结果,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各自家庭收入的差别造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个人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90年代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个人收入的提高幅度更大,社会成员的收入分化也日趋明显。这主要集中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以及城市困难群体与收入稳定群体之间。首先,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还难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城市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有保障,但农村却没有政策保障,而且农民收入渠道狭窄,造成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较大。其次,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一些城市国有企业由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职工下岗,而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其收入锐减,成为城市里的困难群体。社会群体收入差距造成其家庭生活和后代生活水平的明显差异。这就是高校学生之间贫富差异的主要根源。另一方面,国家从1994年就开始实行高校学生收费制,因此家庭收入的高低对学生影响很大,特别对低收入家庭供子女上大学已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那么现在高校中,学生贫富差异的状况如何?我们通过分析这两个群体的大体状况就有初步了解。首先看贫困群体,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达20%,约240万,其中大部分来自农村,包括城市下岗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子女[2]。这些贫困生生活清贫,不仅难以交纳数额巨大的学费,连日常生活也难以维持,不得不四处奔波做兼职工作维持生计。而且这20%的比例只是一个整体统计,在个别地区和高校,在个别院系和专业可能还高于这个比例。贫困生的典型特点是大都承受着心理压力,不爱交际,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封闭自己。很多贫困生为了解决生活问题,不得不在课余从事兼职,如家教、促销、市场调查等。有的学校对贫困生有相应的补助,并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这也起到一定的帮扶作用,但很多贫困生为了解决生活问题,不得不在课余从事工作,如家教、促销、市场调查等。这些贫困生生活十分简朴,伙食和生活消费都力求低标准。有一个贫困生自己说道:“很多同学都有手机,他们互发短信。但我却不敢奢望。我连肉都不敢吃,哪会买得起手机。”[3]从这个贫困生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贫困生平日生活的简朴,个别贫困生生活十分艰难。我们再看看富裕群体的状况。与这些贫困生群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来自物质条件优越的富家子弟拥有高档的个人消费品,日常消费极高,请客吃饭出手阔绰,个别学生甚至开私家车上学。这样的学生尽管在高校学生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对校园的冲击力不小,特别对贫困学生的冲击非常强烈。有一个来自浙江的学生,父母是个体企业主,家庭经济条件优厚。他不仅拥有一部价值4000多元的三星手机,还有一部佳能数码相机,一台索尼笔记本电脑,日常都是身着名牌服饰。当同学问他,一月有多少零用钱时,他很得意地说道:“两千左右应该有的,但如果某段时间,因交际或别的需要,到三千也是有的。”每到假期,他都要自费出去旅游,几个假期下来,几乎游遍全国的名山大川。毫无疑问,这个学生仅仅是富裕学生群体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但富裕群体的高消费或炫耀性消费对整个高校校园消费风气影响很大,拉动了校园追求名牌、追求时尚的高消费趋势,富裕群体与贫困群体的距离拉大,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凸显,对校园和谐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2 校园贫富差异产生的消极影响
贫富群体的差异已把同龄学生划定在不同的位置上,一条由金钱刻画出来的裂痕把两个群体的学生分离开来。这种群体分化不仅对学生个人产生消极影响,还影响校园的和谐,进而在学生中产生“裂痕效应”[4]。
2.1 贫富差异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多数贫困生心理压力负担重,忧郁、苦恼。大学本来是破除门第,使每个学生平等受教育的场所,但贫富差异却破坏了这种平等,使贫困生难以面对现实,产生了重重心理负担。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马加爵,一个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的好学生,到大学后生活艰难,曾因无鞋穿而光着脚。被捕后在狱中,他穿上了他一生穿过的最好的衣服——囚服。“这是我穿过的最好衣服”。马加爵这句话让在场的警察落泪[5]。马加爵由于遭受同学的侮辱、歧视、嘲讽,对他的心理压力很大,进而走向极端。马加爵事件虽然是个极端个案,却反映出贫困大学生在受到经济贫困重压的同时,还承受着心理的重压。因此,贫富差异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危害不容忽视。
2.2 贫富差异使集体凝聚力降低,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难题
高校学生的贫富群体差距,无形中把学生区分开来。从学生的交际范围看,现在高校学生的交际范围往往以经济条件划分,能穿得起同品牌的衣服,用得起同品牌的消费品,同档次消费学生就有共同语言,并在一个交际圈内。相反,贫困生往往都有相似的家庭背景、生活节俭的习惯,而有共同语言。这种分化已很难使大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而班级内部由于这些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产生的裂痕正在显现[6]。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裂痕效应”使班集体凝聚力降低,班主任、辅导员觉得学生管理工作困难重重。
3 弥合高校学生贫富差异对贫困学生影响的建议
3.1 完善助学助困机制,大力帮扶贫困生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对贫困生的帮扶措施,包括助学贷款、勤工俭学、贫困生补助,贫困生奖学金以及各种社会团体、企业、个人设立的助困奖学金,如云南省的“红云助困奖学金”和“贫困女大学生奖学金”。这些措施对帮扶贫困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助学助困机制应进一步完善。首先,助学贷款总是显得僧多粥少,并非所有贫困生都能得到助学贷款[7]。这就需要中央和地方积极想办法扩大贫困生的受助面。其次,各高校要尽可能扩充勤工俭学岗位,不仅在校内,还可以面向社会和市场扩展。最后,要增加贫困生奖学金,通过多种渠道设立各种形式的贫困生助困奖学金和补贴。
3.2 重视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高校从某种层面说是社会的缩影,它集中反映了各种价值观念。在高校学生贫富群体日益显现差异的情况下,教育者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8]。首先,不论穷学生还是富学生都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通过各种讲座、影片、班会和院系学生会议让学生明白:“金钱不是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贫穷与富有不与个人能力、综合素质成对应关系。因此,贫困生要化贫困现状为动力,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现状,实现个人价值。富学生要以大肆花费父母辛苦得来的金钱为耻,更不可在校园内炫耀。”通过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弱化贫富群体之间的隔阂。
3.3 加强对贫困生的个体指导
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群体,自身也有脆弱之处。贫富差距使他们容易自卑,假如他们不能从教育者那里得到人文关怀,而仅仅得到物质资助,很容易在人际交往和集体活动中形成障碍,最终形成自闭[9]。马加爵事件的一个原因就是学校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对马加爵关怀不够,没有对他进行相应的个体指导。因此,院系的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要时常关怀贫困生,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对贫困生还要开展相应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使贫困生消除自卑、调整心态、完善人格。
3.4 树立贫困生楷模
树立贫困生楷模,就是要大力宣传个别优秀贫困生的事迹,让贫困生意识到:贫困不可耻、不可悲,能通过努力、奋斗改变现状。湖南怀化学院特困生洪战辉在中央电视台“2005年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说得好:“苦难的经历并不是我们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10]
高校学生贫富群体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可能彻底消除贫富差异,但教育者要关注这个问题。因为贫富群体差异引发的“裂痕效应”,会严重影响校园的和谐。如何弥合贫富群体的差异已成为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等学校要在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下,积极通过多种渠道尽可能弥合贫富差异,让高校校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参考文献:
[1][2][3][5][7]段建国,孟根龙主编.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50~252.
[4][6]匡促联.大学生贫富差距“裂痕效应”的应对偏差及其矫正[J].湖南社会科学,2007,(7):164~165.
[8]许浩.大学生贫富差距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J].桂海论丛,2006,(3):97.
[9]邹勇华.大学生贫富差距“裂痕效应”的挑战及对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9):53.
[10]《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洪战辉”颁奖词[EB/OL].http://ahau.edu.cn/showart.asp?id=38.2006-4-16
关键词:贫困生 贫富差异 和谐校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无论从高等教育的规模还是从高等教育的质量上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从上世纪末到现在,高等教育的规模已达到世界水平,我国的高校在校生人数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逐年提高,一些高校经过多方努力,办学条件大大改善,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我国高等教育正从原先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促使高等教育经费需求迅速增长。这就要求打破高等教育经费单一由政府拨款向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最重要的变革就是从1994年开始实行的收费制度。学生需向学校交纳学费、书费、住宿费的规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收费制度并行的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渐凸现,尤其是高校学生贫富群体的差异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社会学家和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总的来说,高校学生贫富差异是整个社会贫富差异的一个缩影,是社会贫富分化造成的[1]。虽然高校现有的制度能从一定程度上帮扶贫困生群体,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异对贫困生的心理影响及对校园造成的“裂痕效应”。笔者通过对当前高校学生贫富差异现象的分析提出建议。
1 高校学生贫富差异产生的原因及现状分析
高校学生贫富差异现象是诸多因素导致的结果,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各自家庭收入的差别造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个人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90年代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个人收入的提高幅度更大,社会成员的收入分化也日趋明显。这主要集中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以及城市困难群体与收入稳定群体之间。首先,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还难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城市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有保障,但农村却没有政策保障,而且农民收入渠道狭窄,造成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较大。其次,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一些城市国有企业由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职工下岗,而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其收入锐减,成为城市里的困难群体。社会群体收入差距造成其家庭生活和后代生活水平的明显差异。这就是高校学生之间贫富差异的主要根源。另一方面,国家从1994年就开始实行高校学生收费制,因此家庭收入的高低对学生影响很大,特别对低收入家庭供子女上大学已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那么现在高校中,学生贫富差异的状况如何?我们通过分析这两个群体的大体状况就有初步了解。首先看贫困群体,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达20%,约240万,其中大部分来自农村,包括城市下岗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子女[2]。这些贫困生生活清贫,不仅难以交纳数额巨大的学费,连日常生活也难以维持,不得不四处奔波做兼职工作维持生计。而且这20%的比例只是一个整体统计,在个别地区和高校,在个别院系和专业可能还高于这个比例。贫困生的典型特点是大都承受着心理压力,不爱交际,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封闭自己。很多贫困生为了解决生活问题,不得不在课余从事兼职,如家教、促销、市场调查等。有的学校对贫困生有相应的补助,并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这也起到一定的帮扶作用,但很多贫困生为了解决生活问题,不得不在课余从事工作,如家教、促销、市场调查等。这些贫困生生活十分简朴,伙食和生活消费都力求低标准。有一个贫困生自己说道:“很多同学都有手机,他们互发短信。但我却不敢奢望。我连肉都不敢吃,哪会买得起手机。”[3]从这个贫困生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贫困生平日生活的简朴,个别贫困生生活十分艰难。我们再看看富裕群体的状况。与这些贫困生群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来自物质条件优越的富家子弟拥有高档的个人消费品,日常消费极高,请客吃饭出手阔绰,个别学生甚至开私家车上学。这样的学生尽管在高校学生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对校园的冲击力不小,特别对贫困学生的冲击非常强烈。有一个来自浙江的学生,父母是个体企业主,家庭经济条件优厚。他不仅拥有一部价值4000多元的三星手机,还有一部佳能数码相机,一台索尼笔记本电脑,日常都是身着名牌服饰。当同学问他,一月有多少零用钱时,他很得意地说道:“两千左右应该有的,但如果某段时间,因交际或别的需要,到三千也是有的。”每到假期,他都要自费出去旅游,几个假期下来,几乎游遍全国的名山大川。毫无疑问,这个学生仅仅是富裕学生群体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但富裕群体的高消费或炫耀性消费对整个高校校园消费风气影响很大,拉动了校园追求名牌、追求时尚的高消费趋势,富裕群体与贫困群体的距离拉大,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凸显,对校园和谐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2 校园贫富差异产生的消极影响
贫富群体的差异已把同龄学生划定在不同的位置上,一条由金钱刻画出来的裂痕把两个群体的学生分离开来。这种群体分化不仅对学生个人产生消极影响,还影响校园的和谐,进而在学生中产生“裂痕效应”[4]。
2.1 贫富差异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多数贫困生心理压力负担重,忧郁、苦恼。大学本来是破除门第,使每个学生平等受教育的场所,但贫富差异却破坏了这种平等,使贫困生难以面对现实,产生了重重心理负担。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马加爵,一个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的好学生,到大学后生活艰难,曾因无鞋穿而光着脚。被捕后在狱中,他穿上了他一生穿过的最好的衣服——囚服。“这是我穿过的最好衣服”。马加爵这句话让在场的警察落泪[5]。马加爵由于遭受同学的侮辱、歧视、嘲讽,对他的心理压力很大,进而走向极端。马加爵事件虽然是个极端个案,却反映出贫困大学生在受到经济贫困重压的同时,还承受着心理的重压。因此,贫富差异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危害不容忽视。
2.2 贫富差异使集体凝聚力降低,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难题
高校学生的贫富群体差距,无形中把学生区分开来。从学生的交际范围看,现在高校学生的交际范围往往以经济条件划分,能穿得起同品牌的衣服,用得起同品牌的消费品,同档次消费学生就有共同语言,并在一个交际圈内。相反,贫困生往往都有相似的家庭背景、生活节俭的习惯,而有共同语言。这种分化已很难使大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活动,而班级内部由于这些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产生的裂痕正在显现[6]。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裂痕效应”使班集体凝聚力降低,班主任、辅导员觉得学生管理工作困难重重。
3 弥合高校学生贫富差异对贫困学生影响的建议
3.1 完善助学助困机制,大力帮扶贫困生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对贫困生的帮扶措施,包括助学贷款、勤工俭学、贫困生补助,贫困生奖学金以及各种社会团体、企业、个人设立的助困奖学金,如云南省的“红云助困奖学金”和“贫困女大学生奖学金”。这些措施对帮扶贫困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助学助困机制应进一步完善。首先,助学贷款总是显得僧多粥少,并非所有贫困生都能得到助学贷款[7]。这就需要中央和地方积极想办法扩大贫困生的受助面。其次,各高校要尽可能扩充勤工俭学岗位,不仅在校内,还可以面向社会和市场扩展。最后,要增加贫困生奖学金,通过多种渠道设立各种形式的贫困生助困奖学金和补贴。
3.2 重视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高校从某种层面说是社会的缩影,它集中反映了各种价值观念。在高校学生贫富群体日益显现差异的情况下,教育者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8]。首先,不论穷学生还是富学生都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通过各种讲座、影片、班会和院系学生会议让学生明白:“金钱不是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贫穷与富有不与个人能力、综合素质成对应关系。因此,贫困生要化贫困现状为动力,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现状,实现个人价值。富学生要以大肆花费父母辛苦得来的金钱为耻,更不可在校园内炫耀。”通过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弱化贫富群体之间的隔阂。
3.3 加强对贫困生的个体指导
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群体,自身也有脆弱之处。贫富差距使他们容易自卑,假如他们不能从教育者那里得到人文关怀,而仅仅得到物质资助,很容易在人际交往和集体活动中形成障碍,最终形成自闭[9]。马加爵事件的一个原因就是学校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对马加爵关怀不够,没有对他进行相应的个体指导。因此,院系的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要时常关怀贫困生,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对贫困生还要开展相应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使贫困生消除自卑、调整心态、完善人格。
3.4 树立贫困生楷模
树立贫困生楷模,就是要大力宣传个别优秀贫困生的事迹,让贫困生意识到:贫困不可耻、不可悲,能通过努力、奋斗改变现状。湖南怀化学院特困生洪战辉在中央电视台“2005年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上说得好:“苦难的经历并不是我们博得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10]
高校学生贫富群体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可能彻底消除贫富差异,但教育者要关注这个问题。因为贫富群体差异引发的“裂痕效应”,会严重影响校园的和谐。如何弥合贫富群体的差异已成为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等学校要在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下,积极通过多种渠道尽可能弥合贫富差异,让高校校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参考文献:
[1][2][3][5][7]段建国,孟根龙主编.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50~252.
[4][6]匡促联.大学生贫富差距“裂痕效应”的应对偏差及其矫正[J].湖南社会科学,2007,(7):164~165.
[8]许浩.大学生贫富差距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J].桂海论丛,2006,(3):97.
[9]邹勇华.大学生贫富差距“裂痕效应”的挑战及对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9):53.
[10]《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洪战辉”颁奖词[EB/OL].http://ahau.edu.cn/showart.asp?id=38.2006-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