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及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步入技术理性阶段,科学是世界的“唯一真理”,技术控制是对待世界的最好方式。这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也使教育不断走向“科学化”。随着国际上兴起的复杂思潮,自组织、无序性、生成性等新观念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不断影响着教育教学领域,历史教学的无序性也崭露头角。本文主要阐述历史教学的有序性与无序性,初步探寻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历史教学 有序性 无序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9-0033-01
(一)
随着“复杂性”思潮的发展,人们描绘了一个有别于笛卡尔、牛顿的以物理学为主导的世界图景,世界不再是决定论的、有序的、线性的,而是充斥着随机性、无序性和非线性。“今日主导教育教学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 ——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将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这一复杂的网络,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1]这种新的世界图景不断渗入到教学领域,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新视角,其中便包括历史教学的有序性和无序性。
“所谓有序性: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不仅指不变性、稳定性、规律性、重复性,而且指规定性、约束性、因果性、必然性,是使现象服从支配它们的规律;从更深层次讲,有序性意味着和谐、逻辑上的一致性,进行演绎或归纳成可以进行预见的可能性。”[2]据于此,有序性在历史课程教学中表现为:使课程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有序的、稳定的、反复的进行。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有条不紊地教,学生则井然有序地学,之后运用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统一评估,最终达到规格一致。这种有序性的历史教学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逐渐成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的无序性走进人们的视野。这种无序性体现在历史教学中则表现为:无序的、不稳定的教学事件使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等偏离预设的轨道,出现教师不可预见的教学生成,而这些问题和干扰正是促使教学生成的动力。
(二)
在我国,随着历史教学改革,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些许成果,但就教学实际而言,片面强调教学的有序性现象仍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控制为主、启发为辅的传统历史教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兴趣充耳不闻,限制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对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严加控制,一切按照统一的标准培育规格一致的“产品”。
以《西学东渐》一课教学目标为例: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结合《考试大纲》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背景、历史人物、历程及其影响。
2.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失败的原因。
从教学目标可看出,传统的有序性教学注重知识的学习,忽视能力和情感的培养。这种片面强调知识有序性的历史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应试教育理念,是历史教学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有序的教学目标是良好教学的必要条件。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序的课程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教育知识的学习,但在今天这个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意义建构、个性发展的时代,其弊端逐渐显现,不仅限制学生的深度发展,危害教师的教学生活、还使教学迷失了本体功能。此时,无序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维方式,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域,由于部分专家的盲目推崇,导致实际的教学出现另一种极端的现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活动教学,便出现了每个课堂、每个学科都进行活动教学的“壮观”场面。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仅强调历史教学的有序性或无序性中的一个方面都不利于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进行。创造性来源于有序基础上的无序,有序性是历史课程教学的前提,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历史教学须注意有序性和无序性的有机结合。
(三)
没有纯粹的有序性也没有纯粹的无序性,要实现历史教学有序性和无序性的结合,必须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深入改革。
首先,教学设计不仅要合理预设教学目标和过程,还要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之前,须在有序课堂的基础上产生教学的无序性,进而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弹性化的教学设计”。
其次,促进教学过程灵动性的实施。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有序过程,还是知识建构、生成和创新的无序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灵活性,根据实际的、具体的课堂情境调整教学思路。
最后,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情境性与多元性。在有序和无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评价的情境性。帕尔默说:“世上只有一种诚实的方法可用来精确地评价多元化的优质教学,就是身临其境。”因此,情境性评价要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了解特定的教学状况和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用预定的标准来匡正教学活动。
综上,历史课程教学有序性和无序性的有机结合,不仅能有效解决历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片面化问题,而且充分体现了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与内在规律,有利于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可见,历史教学有序性和无序性的有机结合,是深化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思想:自覺的科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姚林(1984-),女,山东济南人,董家镇中心小学教师。
姚妍君(1992-),女,山东济南人,山东齐河县第一中学历史教师。
【关键词】历史教学 有序性 无序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9-0033-01
(一)
随着“复杂性”思潮的发展,人们描绘了一个有别于笛卡尔、牛顿的以物理学为主导的世界图景,世界不再是决定论的、有序的、线性的,而是充斥着随机性、无序性和非线性。“今日主导教育教学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 ——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将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这一复杂的网络,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1]这种新的世界图景不断渗入到教学领域,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新视角,其中便包括历史教学的有序性和无序性。
“所谓有序性: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不仅指不变性、稳定性、规律性、重复性,而且指规定性、约束性、因果性、必然性,是使现象服从支配它们的规律;从更深层次讲,有序性意味着和谐、逻辑上的一致性,进行演绎或归纳成可以进行预见的可能性。”[2]据于此,有序性在历史课程教学中表现为:使课程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有序的、稳定的、反复的进行。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有条不紊地教,学生则井然有序地学,之后运用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统一评估,最终达到规格一致。这种有序性的历史教学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逐渐成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的无序性走进人们的视野。这种无序性体现在历史教学中则表现为:无序的、不稳定的教学事件使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等偏离预设的轨道,出现教师不可预见的教学生成,而这些问题和干扰正是促使教学生成的动力。
(二)
在我国,随着历史教学改革,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些许成果,但就教学实际而言,片面强调教学的有序性现象仍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控制为主、启发为辅的传统历史教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兴趣充耳不闻,限制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对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严加控制,一切按照统一的标准培育规格一致的“产品”。
以《西学东渐》一课教学目标为例: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结合《考试大纲》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背景、历史人物、历程及其影响。
2.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失败的原因。
从教学目标可看出,传统的有序性教学注重知识的学习,忽视能力和情感的培养。这种片面强调知识有序性的历史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应试教育理念,是历史教学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有序的教学目标是良好教学的必要条件。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序的课程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教育知识的学习,但在今天这个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意义建构、个性发展的时代,其弊端逐渐显现,不仅限制学生的深度发展,危害教师的教学生活、还使教学迷失了本体功能。此时,无序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维方式,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域,由于部分专家的盲目推崇,导致实际的教学出现另一种极端的现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活动教学,便出现了每个课堂、每个学科都进行活动教学的“壮观”场面。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仅强调历史教学的有序性或无序性中的一个方面都不利于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进行。创造性来源于有序基础上的无序,有序性是历史课程教学的前提,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历史教学须注意有序性和无序性的有机结合。
(三)
没有纯粹的有序性也没有纯粹的无序性,要实现历史教学有序性和无序性的结合,必须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深入改革。
首先,教学设计不仅要合理预设教学目标和过程,还要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之前,须在有序课堂的基础上产生教学的无序性,进而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弹性化的教学设计”。
其次,促进教学过程灵动性的实施。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有序过程,还是知识建构、生成和创新的无序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保持高度的灵活性,根据实际的、具体的课堂情境调整教学思路。
最后,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情境性与多元性。在有序和无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评价的情境性。帕尔默说:“世上只有一种诚实的方法可用来精确地评价多元化的优质教学,就是身临其境。”因此,情境性评价要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了解特定的教学状况和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用预定的标准来匡正教学活动。
综上,历史课程教学有序性和无序性的有机结合,不仅能有效解决历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片面化问题,而且充分体现了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与内在规律,有利于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可见,历史教学有序性和无序性的有机结合,是深化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思想:自覺的科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姚林(1984-),女,山东济南人,董家镇中心小学教师。
姚妍君(1992-),女,山东济南人,山东齐河县第一中学历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