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中多渠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548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往往与其他学科一样,把传授知识当作唯一的,甚至是最高的目的,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式教学继承有余,而发展不足,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在于教育,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交际运用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方式。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仅要教好课,而且要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获得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阔学生创新思维的视野。在创新教学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联系知识动态设疑质疑,鼓励学生寻根问底,不轻信结论,不迷信教师。教师讲课时不做精加工,不把馒头嚼烂喂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找规律、概括特点等,自己构建知识结构、建立逻辑关系,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让学生在追寻知识奥秘的过程中形成标新立异、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和顽强品质。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理念,要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让他们一步步走进知识的殿堂;特别注重学生思维发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把语文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
  
  二、创设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设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前提,师生关系以及生生之间交往的平等性,能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与自由、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宽容、亲情与友爱,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对待学生,贴近和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性格、心理、兴趣、爱好、家庭等各方面的情况,与学生做知心朋友。教师要及时地赞赏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赞许的微笑、一句及时的表扬,都能给学生以莫大的鼓舞,给学生以积极、自信、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应学会赞赏学生:赞赏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特长,赞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赞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赞赏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降低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深入到学生中,与学生一起讨论、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充分肯定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培养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启发学生思考“还有什么”,不要把学生思维限制在“一”上,而是努力促使学生去探索“多”。
  
   三、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途径
  
  合作探究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实现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模式。其基本模式是:尝试——探究——合作——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能为学生创新学习创建最宽裕的学习环境,创造最优越的学习条件,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引导。一要鼓励学生敢试、敢探究。对于探究成功的,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之对探究充满信心而敢去试一试;对探究有困难或失败的,要及时给予启发引导,鼓励再试。二是做好准备工作。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组织好尝试前的旧知识复习,为学生搭起探究的“桥梁”,做好探究的准备,打好探究成功的基础。三要巧妙设计探究题。探究题要让学生“探”有方向、“探”有目标、“探”有所获。如: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中,让学生探究当“我”见到阿长为“我”买的《山海经》时,“我”为什么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身都震悚起来?一般学生可能会说:她为我买了梦寐以求的《山海经》。这答案不能说它错了,只能说不够准确,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结合全文的内容、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等,让学生畅所欲言,尽可能出新。这样,就在阅读体验中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合作探究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技巧就在于能够机智地敏锐地看到孩子的那种要求上进的心理,给予信任,加以适当的引导。”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用激励性的言辞进行表扬。在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激励、表扬尤为重要,这就如阳光雨露一样滋润学生心中创新的嫩芽。
  
  四、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语文课堂的特质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们往往由于有疑始而悟出问题,由问题进而进行探究,由探究而甄别和消除疑问,发现和获得真理性的知识,因此有疑是觉悟之机。质疑、释疑的过程就是创新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质疑,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是,现实的语文课堂,质疑、释疑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看似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和创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为改变这样的现状,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可以把质疑与写作结合起来。如:有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了疑问,由于没有及时表达出来,后来就忘了。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疑问写出来,方式有:(1)阅读中遇到疑问,可以在书上加眉批,或夹注,或作符号;(2)用文字把疑问写出来,如读书笔记等;(3)把质疑、释疑的过程写下来。(4)把疑问带出课堂,拓展延伸,把标新立异的奇思妙想写出来。
  读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发展再造想象。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让学生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位教师在教《七根火柴》这篇小说时,要求学生补写“昨夜”暴雨的环境。他这样引导:在这样的暴雨中,无名战士是怎样度过这漫漫长夜的呢?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并展开热烈的讨论。随后,教师及时布置作文题《暴雨中的一夜》,要求学生对暴雨、对无名战士的心理作出描绘。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改写或续写活动。如:我们可让学生想象菲利普夫妇被于勒发现时的情景,若瑟夫的姐夫又如何等,扩写或改写《我的叔叔于勒》。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努力探究,想尽一切办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空,用教师“教”的創新火种去点燃学生“学”的创新火焰,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孕育学生创新思维的乐园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广阔天地。
  (责任编辑 韦 雄)
其他文献
从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十多年来,我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有惧怕心理,主要是觉得难学,就是很认真地去背去记的学生,100分制的试题能得到八九十分,也难以说出连贯的几句英语,听力也普遍薄弱。我感到要解决这种问题,还得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入手。“教”是指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始终保持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学”是指学生要学好英语,必须多读、多讲、多操练,才能将
该文尝试以道家恩想的“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为出发点,探索“气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的联系,并从另一方面探讨了“气空间”与“风水”理论之间的关系。
专业发展学校是美国教师教育的突破口和新动力,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在美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专业发展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显现出几个明显特点,透视美国专业发展学校的办学特点
该文结合在广州大学城、珠海大学园区等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实践体会,对政府和业主管理模式、管理层次、集权与分权、招投标与标后管理、施工总承包管理和劳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
从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开展导读工作的重要性、读者的网络阅读特点、网络阅读的方法以及信息服务创新和加强读者信息能力培养诸方面综述了网络环境下高图书校馆开展导读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