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红伟:
现任融勤国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
法国语言文学学士,管理学金融学硕士。法国维亚大学客座讲师,波尔多经贸大学金融案例库国际部主任,瑞士环球金融大学访问学者,主持与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金融管理项目合作。
率领融勤团队,在上海建立了理财研究院,对江浙的一些商人进行VIP理财服务。希望能成为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专业机构。
一直致力于金融、货币银行,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并参与了大量的国际投融资案例。
对于国内的理财市场,孙红伟仅仅认同“从长远来看,是乐观的、积极的”。但从现状上看,“远远没有满足人们的需要”。
把理财市场数一数的话,表面上老百姓应该有很多的选择:银行、保险、基金、期货、证券和金融衍生品,等等。可是,当我们把各个门类逐一分析之后,突然之间就会发现—这些产品几乎都是同质化的;而且,有些产品风险过高,个人投资者必须承担自己不应该承担的风险,比如说里面的道德风险、职业经理人本身的素养和基金管理人的素养风险,等等;其实是让老百姓承担了和他收益不相称的一种风险。
还有国家政策风险,比如说,中国老百姓面对事实上长期以来的负利率,几乎没有任何办法。因为在里面没有企业行为,银行利率是国家定的,定了就要执行。孙红伟感叹:实事求是地讲,现在,中国老百姓在理财方面确实没有选择。
耐心是必需的
没有选择,不代表没有作为。孙红伟认为,“个人一定要有理财观念”。一般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各种各样一些资产,“大城市的白领家庭中,手里可能真的没钱吗?现金、房产等等,都是你的资产”。
孙红伟进一步解释说:实物资产和货币资产都是你的资产,包括个人信用这种无形的资产。比如,你到银行去贷款,这也是你的资产—准确说,是你的负债资产。所有这些资产都需要进行很好的匹配。比如,买房的时候,你是一次性付好,还是分期付款比较好;再比如买基金,你是买债券联动型基金,还是挂钩产品,还是买多利产品,等等;都有很多选择。
这些没有固定的答案,面对这样五花八门的个人投资产品,面对每个人对风险承受的不同看法,存在各种各样的“好方法”。而这些“好方法”经过专业人士或机构精密的测算,最后再经过定性、定量的分析后,一定会有非常合理的,或者说最佳的方案诞生。
但大多数人通常不按照这个逻辑去执行自己的投资行为,于是,最终的结果和当初的预期差距非常大。这其中包括:对复利的看法,投资回报率的正确解释,行业的分析等—这里面的确需要大量的金融知识。
孙红伟建议,对于非金融专业出身的大多数人来说,首先自己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金融知识,中国毕竟还没有非常专业的理财机构,这种状况下可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恰恰这个时候,也是市场最混乱的时候。所以,自己至少要懂一点基本金融原理。“有时间的话,不妨尽量自己做些必要的尝试,亲自玩一玩这些‘游戏’”。
“但只这样也是不够的,尤其对于没有时间的人,一定要和专业的金融机构,专业的理财师保持联系,他可以让你最大化地发挥你的价值”。孙红伟强调:中国的朋友一定不要有这样的希望—今天遇到理财师,明天就想赚钱。因为,理财师需要对你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你的口述和他对你的理解肯定会有不同”。这就像一个医生,为什么国外倡导家庭私人医生、社区医生呢?私人医生很早就知道你所有的毛病,所以,你有一天去看病时,这位私人医生就可以很快拿出最恰当的药方。“那么,我也建议中国的理财人群,尽量选择你信任的、好的理财师,长期和他合作。这样,他对你的掌握越强,对你理财思路的把握也就越成功。”
起于语言,止于金融
孙红伟很忙,又身兼Delta基金的董事,欧洲区和中国区都有很多的投资项目要做,所以,个人的时间不是很好控制。尽管如此,在原则上,孙红伟个人的投资行为还是自己操盘。其中的原由,与孙红伟大学时代的炒股经历密切相关。
与许多年轻人一样,孙红伟进入金融业是偶然的。在大学时,他读的第一个学位是法语学位。当时的孙红伟就想,将来影响世界或者改变世界的无外乎两大因素,一个是文化,一个是经济。语言和文化一脉相承,我学的是文化,但经济也不能放弃。
“那时很朴素的一种想法,就是学文化的,不能把经济偏废了。不然两条腿,一条腿硬,一条腿软,这不行”。大学一年级,孙红伟便和几个学各种不同语种的朋友考虑着怎样了解经济、切入经济了。那是20世纪90年代,当时中国的股市异常火暴,“当时也读了大量的书,光看书是不管用的。于是就去炒股”。
幸运的是,因为当时形势很好,在根本不懂的情况下,孙红伟前两次的入市操作居然赢得了钱。但幸运并没有接踵而来,第三次,孙红伟碰到了“黑色的一天”,“啪”一下,“之前挣的钱全赔进去了,而且本钱也差点搭上”。虽然直到现在,孙红伟仍对当年“黑色的一天”耿耿于怀,“但我仍然很感谢那段经历,因为我能最终深入金融界,就是从当年那种很朦胧的理财思想和行为中进入的”。
对于个人理财,孙红伟感觉“很简单”:先是对经济感兴趣,然后就去炒股,在炒股过程中经历了高潮,也经历了低谷。通过低谷的痛楚,意识到了这里面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思考,包括自己以后所走的金融路线,其实就是一种不断深刻理解金融内涵、并且不断理财的过程。
只不过后来,孙红伟理的财已不仅仅限于自己的了,还有企业的、基金的财,“但理财原则并没有改变,仍然是让资本首先保值,减少风险,然后争取尽量多的回报这么一个过程”。孙红伟表示:这就是我对理财的一个认识,从最懵懂的,到最深刻的。“我眼中的理财—就是用最小的风险,获得最大收益的一种行为”。
投资决策,事必躬亲
之所以百忙中自己仍要投身理财市场,孙红伟认为:首先,确实要有这样的精力。而且,他感觉这是保持自己对市场灵敏度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也许并没有那么多的资金,但我感觉参与很重要”,对孙红伟来说,更多时候,“投资回报率是关注的一个重点”。
作为一般的人来说,理财时更多地考虑投资回报率,基本就够了。而作为一个金融人,不仅要实现利润价值,更主要的还有—对市场的敏感。这样的话,才能够做到一个平衡,这是金融人的职责所在。
当然,“事必躬亲”也出于个人的兴趣。孙红伟告诉记者:他本身也是做这个行业的,确实需要第一手的资料,而第一手的资料必须依靠“自己做一些投资”,然后去把握那些核心的点。“包括融勤这个团队,一直都在鼓励我们在工作之余进行一些个人投资”。所以,诸如国际市场上的股票、基金、外汇、黄金等主流的产品,孙红伟都在关注,有时更要做一些尝试。
“国内呢,现在我比较关注A股市场,因为股权分置改革、全流通解决之后,我感觉确实有一些机会,也做了一些尝试,效果还不错,其他方面,比如艺术品投资曾经接触过,最近的确由于时间的关系在这方面接触的少了”。另外,国内还有几个市场也是孙红伟所关注的,“这就是包括我,还有代表集团进行很多投资在里面的,如房地产实物投资”。此外,孙红伟和他的团队也进行了一些资源型、能源型上游产业的投资,包括一些渠道的建设等,“当然,这个既有个人的投资行为,也有集团的参与。”
做金融的人天天和钱打交道,对风险是不是没有太大的问题,或者很胆大?孙红伟解释说:其实不是。金融做的时间久了,第一“会麻木”,对市场的敏感就不那么强了;第二会胆小,因为天天和钱打交道,神经会绷得很紧,经常会出现“为了抗风险而有意不去做一些事情,所以,通常亏钱的概率和大众比起来会少一些”。
[孙红伟·口述实录]:
等待第三方力量
目前国内市场上诸如银行、保险这样的理财机构,从长远来看——是不能抱太大希望的。因为我认为:作为理财的部门,一定要是第三方的,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
举个例子,如果我是银行,那我的理财只会理自己银行的产品。在我的银行里,如果恰巧没有最适合特定客户的产品时,我才有可能推荐其他银行的产品。但第三方不会,谁的产品好、最适合,就推荐谁的。
所以,从短期来看,银行、基金、保险等这些机构的理财俱乐部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中长期来看,最有前景的一定是第三方理财机构。
现任融勤国际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
法国语言文学学士,管理学金融学硕士。法国维亚大学客座讲师,波尔多经贸大学金融案例库国际部主任,瑞士环球金融大学访问学者,主持与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金融管理项目合作。
率领融勤团队,在上海建立了理财研究院,对江浙的一些商人进行VIP理财服务。希望能成为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专业机构。
一直致力于金融、货币银行,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并参与了大量的国际投融资案例。
对于国内的理财市场,孙红伟仅仅认同“从长远来看,是乐观的、积极的”。但从现状上看,“远远没有满足人们的需要”。
把理财市场数一数的话,表面上老百姓应该有很多的选择:银行、保险、基金、期货、证券和金融衍生品,等等。可是,当我们把各个门类逐一分析之后,突然之间就会发现—这些产品几乎都是同质化的;而且,有些产品风险过高,个人投资者必须承担自己不应该承担的风险,比如说里面的道德风险、职业经理人本身的素养和基金管理人的素养风险,等等;其实是让老百姓承担了和他收益不相称的一种风险。
还有国家政策风险,比如说,中国老百姓面对事实上长期以来的负利率,几乎没有任何办法。因为在里面没有企业行为,银行利率是国家定的,定了就要执行。孙红伟感叹:实事求是地讲,现在,中国老百姓在理财方面确实没有选择。
耐心是必需的
没有选择,不代表没有作为。孙红伟认为,“个人一定要有理财观念”。一般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各种各样一些资产,“大城市的白领家庭中,手里可能真的没钱吗?现金、房产等等,都是你的资产”。
孙红伟进一步解释说:实物资产和货币资产都是你的资产,包括个人信用这种无形的资产。比如,你到银行去贷款,这也是你的资产—准确说,是你的负债资产。所有这些资产都需要进行很好的匹配。比如,买房的时候,你是一次性付好,还是分期付款比较好;再比如买基金,你是买债券联动型基金,还是挂钩产品,还是买多利产品,等等;都有很多选择。
这些没有固定的答案,面对这样五花八门的个人投资产品,面对每个人对风险承受的不同看法,存在各种各样的“好方法”。而这些“好方法”经过专业人士或机构精密的测算,最后再经过定性、定量的分析后,一定会有非常合理的,或者说最佳的方案诞生。
但大多数人通常不按照这个逻辑去执行自己的投资行为,于是,最终的结果和当初的预期差距非常大。这其中包括:对复利的看法,投资回报率的正确解释,行业的分析等—这里面的确需要大量的金融知识。
孙红伟建议,对于非金融专业出身的大多数人来说,首先自己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金融知识,中国毕竟还没有非常专业的理财机构,这种状况下可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恰恰这个时候,也是市场最混乱的时候。所以,自己至少要懂一点基本金融原理。“有时间的话,不妨尽量自己做些必要的尝试,亲自玩一玩这些‘游戏’”。
“但只这样也是不够的,尤其对于没有时间的人,一定要和专业的金融机构,专业的理财师保持联系,他可以让你最大化地发挥你的价值”。孙红伟强调:中国的朋友一定不要有这样的希望—今天遇到理财师,明天就想赚钱。因为,理财师需要对你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你的口述和他对你的理解肯定会有不同”。这就像一个医生,为什么国外倡导家庭私人医生、社区医生呢?私人医生很早就知道你所有的毛病,所以,你有一天去看病时,这位私人医生就可以很快拿出最恰当的药方。“那么,我也建议中国的理财人群,尽量选择你信任的、好的理财师,长期和他合作。这样,他对你的掌握越强,对你理财思路的把握也就越成功。”
起于语言,止于金融
孙红伟很忙,又身兼Delta基金的董事,欧洲区和中国区都有很多的投资项目要做,所以,个人的时间不是很好控制。尽管如此,在原则上,孙红伟个人的投资行为还是自己操盘。其中的原由,与孙红伟大学时代的炒股经历密切相关。
与许多年轻人一样,孙红伟进入金融业是偶然的。在大学时,他读的第一个学位是法语学位。当时的孙红伟就想,将来影响世界或者改变世界的无外乎两大因素,一个是文化,一个是经济。语言和文化一脉相承,我学的是文化,但经济也不能放弃。
“那时很朴素的一种想法,就是学文化的,不能把经济偏废了。不然两条腿,一条腿硬,一条腿软,这不行”。大学一年级,孙红伟便和几个学各种不同语种的朋友考虑着怎样了解经济、切入经济了。那是20世纪90年代,当时中国的股市异常火暴,“当时也读了大量的书,光看书是不管用的。于是就去炒股”。
幸运的是,因为当时形势很好,在根本不懂的情况下,孙红伟前两次的入市操作居然赢得了钱。但幸运并没有接踵而来,第三次,孙红伟碰到了“黑色的一天”,“啪”一下,“之前挣的钱全赔进去了,而且本钱也差点搭上”。虽然直到现在,孙红伟仍对当年“黑色的一天”耿耿于怀,“但我仍然很感谢那段经历,因为我能最终深入金融界,就是从当年那种很朦胧的理财思想和行为中进入的”。
对于个人理财,孙红伟感觉“很简单”:先是对经济感兴趣,然后就去炒股,在炒股过程中经历了高潮,也经历了低谷。通过低谷的痛楚,意识到了这里面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思考,包括自己以后所走的金融路线,其实就是一种不断深刻理解金融内涵、并且不断理财的过程。
只不过后来,孙红伟理的财已不仅仅限于自己的了,还有企业的、基金的财,“但理财原则并没有改变,仍然是让资本首先保值,减少风险,然后争取尽量多的回报这么一个过程”。孙红伟表示:这就是我对理财的一个认识,从最懵懂的,到最深刻的。“我眼中的理财—就是用最小的风险,获得最大收益的一种行为”。
投资决策,事必躬亲
之所以百忙中自己仍要投身理财市场,孙红伟认为:首先,确实要有这样的精力。而且,他感觉这是保持自己对市场灵敏度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也许并没有那么多的资金,但我感觉参与很重要”,对孙红伟来说,更多时候,“投资回报率是关注的一个重点”。
作为一般的人来说,理财时更多地考虑投资回报率,基本就够了。而作为一个金融人,不仅要实现利润价值,更主要的还有—对市场的敏感。这样的话,才能够做到一个平衡,这是金融人的职责所在。
当然,“事必躬亲”也出于个人的兴趣。孙红伟告诉记者:他本身也是做这个行业的,确实需要第一手的资料,而第一手的资料必须依靠“自己做一些投资”,然后去把握那些核心的点。“包括融勤这个团队,一直都在鼓励我们在工作之余进行一些个人投资”。所以,诸如国际市场上的股票、基金、外汇、黄金等主流的产品,孙红伟都在关注,有时更要做一些尝试。
“国内呢,现在我比较关注A股市场,因为股权分置改革、全流通解决之后,我感觉确实有一些机会,也做了一些尝试,效果还不错,其他方面,比如艺术品投资曾经接触过,最近的确由于时间的关系在这方面接触的少了”。另外,国内还有几个市场也是孙红伟所关注的,“这就是包括我,还有代表集团进行很多投资在里面的,如房地产实物投资”。此外,孙红伟和他的团队也进行了一些资源型、能源型上游产业的投资,包括一些渠道的建设等,“当然,这个既有个人的投资行为,也有集团的参与。”
做金融的人天天和钱打交道,对风险是不是没有太大的问题,或者很胆大?孙红伟解释说:其实不是。金融做的时间久了,第一“会麻木”,对市场的敏感就不那么强了;第二会胆小,因为天天和钱打交道,神经会绷得很紧,经常会出现“为了抗风险而有意不去做一些事情,所以,通常亏钱的概率和大众比起来会少一些”。
[孙红伟·口述实录]:
等待第三方力量
目前国内市场上诸如银行、保险这样的理财机构,从长远来看——是不能抱太大希望的。因为我认为:作为理财的部门,一定要是第三方的,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
举个例子,如果我是银行,那我的理财只会理自己银行的产品。在我的银行里,如果恰巧没有最适合特定客户的产品时,我才有可能推荐其他银行的产品。但第三方不会,谁的产品好、最适合,就推荐谁的。
所以,从短期来看,银行、基金、保险等这些机构的理财俱乐部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中长期来看,最有前景的一定是第三方理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