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根据北京、上海、重庆三城市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重庆与北京、上海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差距,论证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SWOT分析,研究重庆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优势与机遇、劣势与威胁,最后结合北京、上海的经验提出了发展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SWOT分析
随着知识资源的爆炸性扩张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从传统服务业中分化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外发展实践已充分证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协同互进。直辖以来,重庆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得到高速发展,但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
一、重庆、北京、上海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比较分析
(一)北京、上海、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在就业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各地方产业结构正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1、依托产业升级,北京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金融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北京现代服务业的优势行业,北京主要依托电子信息和其他新兴技术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实现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逐步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新格局,成为全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2008年,北京第三产业总产值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73.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达到34%,逐步成为北京市支柱产业。
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上海经济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上海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城市功能的根本性转变,形成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服务业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上升的主要推手。
3、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迎来历史发展机遇。基于直辖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拉动,重庆地区经济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其中第三产业的增长尤为突出,高于第一、第二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为重庆市场经济注入强大发展动力。10年来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不断攀升,2008年占全市GDP的13.8%,但与北京、上海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
(二)基于变异系数法的北京、上海、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较
通过运用变异系数法计算1999-2008年北京、上海和重庆三城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值的变异系数,结果显示三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值绝对数整体均呈上升态势,其中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值增长尤为快速。如表1所示,1999-2008年间三地区间的变异系数呈逐年递减趋势,由1999年的0.586递减为2008年的0.475,表明10年间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快速增长,与北京、上海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北京、上海、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值变异系数表,如表1所示。
(三)北京、上海、重庆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揭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收集1999-2008年北京、上海、重庆三地区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值与区域总产值,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三城市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都对区域GDP有较大贡献,上海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GDP的拉动作用尤为明显,对GDP的影响系数为5.173;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GDP的影响系数为3.702;北京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GDP的影响系数为4.028。由此可以认为,北京、上海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其支柱产业,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也将成为推动重庆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重庆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SWOT分析
北京、上海的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强大促进作用,因此,随着我国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提升对重庆经济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成为重庆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SWOT分析图,如图1所示。
由图1分析可以看到,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威胁同在。重庆具备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逐渐成为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结合部,对周边省份具有强大的区域辐射力和带动力;重庆基础综合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造了软硬环境;西部大开发为重庆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各项利好因素,更为重庆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供了有力支撑。重庆两江新区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重要导向的战略定位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供了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但起步较晚的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能力的不足,较差的技术协作能力和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业务水平,不仅直接制约了该产业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制造业对其的推动作用的发挥。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产业集中度不够,尚未形成相关产业的融合,与企业间没有实现良好的专业分工与协作、创新资源的共享以及实现优势的互补,极大地制约了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同时,重庆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面临着诸多的外部环境威胁,来自长三角地区和以成都、西安为代表的西部其他城市的竞争压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流失都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构成威胁。
三、发展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发展服务业的意识,加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管理体制建设
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要从根本上转变过去“重生产、轻流通;重管制、轻服务;重速度、轻协调”的传统发展观念,重庆市政府要从政策环境上给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宏观调控,从观念上重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实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战略。另外,建立健全行业管理机制是保障。与国内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相比,重庆服务业行业监管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多头管理与低效监管并存,推诿、缺位现象严重;现有监管能力难以适应新经营方式的监管要求。重庆市政府急需加强规划,建立综合协调机构,加强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研究,并做好跨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协同完成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任务。
(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相关工作的规划
政府要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过渡,由侧重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向全社会企业的管理过渡,政企分开、划清职责,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逐步健全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通过协会制定行规行约,实行行业管理,不断强化其协调、服务等职能。国内其他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区已经出台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规划,重庆市虽然已经完成多项重要专题规划,但缺乏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重庆市“十二五”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规划,对指导重庆市服务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三)完善配套制度,支持和保障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稳健发展
一方面借鉴北京、上海等城市经验,在专利、商标、版权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立法工作,使重庆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相关知识产权得到法律法规的充分保护,加大宣传,提高全民和企业的维权意识,同时完善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尽快与国际接轨,用以规范市场环境;另一方面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应当积极推进和完善相关行业协会的组建,促成产业联盟的形成,搭建产业内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各企业之间的交流、企业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同区域内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间的经验交流。通过行业协会的聚拢效应,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
(四)促进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互动融合
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要充分利用重庆制造业的发展优势和对知识密集型服务越来越强烈的需求,推进自身的发展为服务企业创造宽松、有利的发展环境,通过鼓励制造业企业外包等方式拓展有效需求,积极培育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引导其快速发展壮大,实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真正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重庆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在制造业产业升级进程中,应支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适度超前发展,强化与制造业企业的联动,加强知识外溢,打造技术、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和升级中的引导作用,通过战略管理和创新手段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制造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
(五)培育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加速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和企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重庆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应鼓励企业借鉴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企业的培训机制、薪酬体制、员工持股制度和人才管理方式,积极消化国内外先进信息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加快服务业人才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减缓入世后服务业人才外流的负面影响,提升行业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充分利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与发达地区高校的合作,联合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政府应鼓励高等学校与国外高水平的大学进行多形式的合作教学,努力构建以企业为研发主体、产学官研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机制。整合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高校以及科研等单位的科技信息资源,形成一定范围内的共享机制,积极搭建研发成果产业化平台,加速研发成果产业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六)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提升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整体竞争力
重庆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应当充分利用重庆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产业,借助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契机,使得知识要素与传统生产力要素之间相互促进。随着客户需求偏好不断转变,竞争市场逐渐强调个性化产品,知识密集型企业要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来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从而缓解竞争压力,避免恶性竞争,通过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提升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代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6).
2、吴敬琏.中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J].管理世界,2006(8).
3、傅正华,魏永莲.北京创新型服务业SWOT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3).
4、应勤俭.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及路径选择[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4).
5、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J].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2006(5).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关键词: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SWOT分析
随着知识资源的爆炸性扩张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从传统服务业中分化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外发展实践已充分证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协同互进。直辖以来,重庆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得到高速发展,但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
一、重庆、北京、上海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比较分析
(一)北京、上海、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在就业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各地方产业结构正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1、依托产业升级,北京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金融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北京现代服务业的优势行业,北京主要依托电子信息和其他新兴技术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实现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逐步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新格局,成为全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2008年,北京第三产业总产值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73.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达到34%,逐步成为北京市支柱产业。
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上海经济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上海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城市功能的根本性转变,形成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服务业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上升的主要推手。
3、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迎来历史发展机遇。基于直辖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拉动,重庆地区经济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其中第三产业的增长尤为突出,高于第一、第二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为重庆市场经济注入强大发展动力。10年来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不断攀升,2008年占全市GDP的13.8%,但与北京、上海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
(二)基于变异系数法的北京、上海、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较
通过运用变异系数法计算1999-2008年北京、上海和重庆三城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值的变异系数,结果显示三地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值绝对数整体均呈上升态势,其中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值增长尤为快速。如表1所示,1999-2008年间三地区间的变异系数呈逐年递减趋势,由1999年的0.586递减为2008年的0.475,表明10年间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快速增长,与北京、上海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北京、上海、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值变异系数表,如表1所示。
(三)北京、上海、重庆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揭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收集1999-2008年北京、上海、重庆三地区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值与区域总产值,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三城市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都对区域GDP有较大贡献,上海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GDP的拉动作用尤为明显,对GDP的影响系数为5.173;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GDP的影响系数为3.702;北京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GDP的影响系数为4.028。由此可以认为,北京、上海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其支柱产业,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也将成为推动重庆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重庆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SWOT分析
北京、上海的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强大促进作用,因此,随着我国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提升对重庆经济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成为重庆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SWOT分析图,如图1所示。
由图1分析可以看到,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威胁同在。重庆具备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逐渐成为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结合部,对周边省份具有强大的区域辐射力和带动力;重庆基础综合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造了软硬环境;西部大开发为重庆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各项利好因素,更为重庆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供了有力支撑。重庆两江新区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重要导向的战略定位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供了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但起步较晚的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能力的不足,较差的技术协作能力和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业务水平,不仅直接制约了该产业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制造业对其的推动作用的发挥。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产业集中度不够,尚未形成相关产业的融合,与企业间没有实现良好的专业分工与协作、创新资源的共享以及实现优势的互补,极大地制约了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同时,重庆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面临着诸多的外部环境威胁,来自长三角地区和以成都、西安为代表的西部其他城市的竞争压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流失都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构成威胁。
三、发展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发展服务业的意识,加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管理体制建设
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要从根本上转变过去“重生产、轻流通;重管制、轻服务;重速度、轻协调”的传统发展观念,重庆市政府要从政策环境上给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宏观调控,从观念上重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实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战略。另外,建立健全行业管理机制是保障。与国内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相比,重庆服务业行业监管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多头管理与低效监管并存,推诿、缺位现象严重;现有监管能力难以适应新经营方式的监管要求。重庆市政府急需加强规划,建立综合协调机构,加强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战略研究,并做好跨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协同完成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任务。
(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相关工作的规划
政府要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过渡,由侧重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向全社会企业的管理过渡,政企分开、划清职责,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逐步健全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通过协会制定行规行约,实行行业管理,不断强化其协调、服务等职能。国内其他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区已经出台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规划,重庆市虽然已经完成多项重要专题规划,但缺乏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重庆市“十二五”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规划,对指导重庆市服务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三)完善配套制度,支持和保障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稳健发展
一方面借鉴北京、上海等城市经验,在专利、商标、版权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立法工作,使重庆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相关知识产权得到法律法规的充分保护,加大宣传,提高全民和企业的维权意识,同时完善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尽快与国际接轨,用以规范市场环境;另一方面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应当积极推进和完善相关行业协会的组建,促成产业联盟的形成,搭建产业内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各企业之间的交流、企业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同区域内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间的经验交流。通过行业协会的聚拢效应,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
(四)促进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互动融合
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要充分利用重庆制造业的发展优势和对知识密集型服务越来越强烈的需求,推进自身的发展为服务企业创造宽松、有利的发展环境,通过鼓励制造业企业外包等方式拓展有效需求,积极培育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引导其快速发展壮大,实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真正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重庆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在制造业产业升级进程中,应支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适度超前发展,强化与制造业企业的联动,加强知识外溢,打造技术、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和升级中的引导作用,通过战略管理和创新手段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制造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
(五)培育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加速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和企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重庆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应鼓励企业借鉴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企业的培训机制、薪酬体制、员工持股制度和人才管理方式,积极消化国内外先进信息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加快服务业人才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减缓入世后服务业人才外流的负面影响,提升行业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充分利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与发达地区高校的合作,联合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政府应鼓励高等学校与国外高水平的大学进行多形式的合作教学,努力构建以企业为研发主体、产学官研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机制。整合政府有关部门、企业、高校以及科研等单位的科技信息资源,形成一定范围内的共享机制,积极搭建研发成果产业化平台,加速研发成果产业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六)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提升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整体竞争力
重庆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应当充分利用重庆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产业,借助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契机,使得知识要素与传统生产力要素之间相互促进。随着客户需求偏好不断转变,竞争市场逐渐强调个性化产品,知识密集型企业要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来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从而缓解竞争压力,避免恶性竞争,通过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提升重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代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6).
2、吴敬琏.中国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J].管理世界,2006(8).
3、傅正华,魏永莲.北京创新型服务业SWOT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3).
4、应勤俭.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及路径选择[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4).
5、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J].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2006(5).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