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从沿海发达城市起调研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分析我国东西部城市经济差距较大的现实下,指出沿海发达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的对策。目的是因地制宜的大力发展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消费市场。
沿海发达城市 社区居民 体育消费 行为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一直呈高速增长的态势,期间得益于沿海便利条件下的城市经济尤为发展迅捷,由此引发了大中小型城市社区建设热潮。在此形势下,经济基础相对发达的沿海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人口以及体育政策得到了有效发展。社区居民开始在工作之余愈益关注自身的身心效能。在此需求下,社区体育凭籍独特的休闲、便利功能迅速受到人们的追捧,并自成体系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育市场。基于此,笔者试从沿海发达城市视角来寻究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市场开发的良策,目的是又快又好的发展我国的城市社区体育市场。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阅读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有关发达城市社区体育领域的文章,通过在线阅览方式查阅了中国期刊网各体育期刊、杂志中的相关内容,力求有广泛深厚的理论支撑。
2.22.2调查法
为了解沿海发达城市社区体育的基本情况,采用了个案调查和访谈法以获得相关资料。
2.3归纳、演绎法
通过对文献资料和调查材料进行归纳分析,使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3.有关的概念界定
3.1“社区体育”的概念
在我国,“社区体育”第一次作为一个专门用语提出始于20世纪90年代。现如今,社区体育随着大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步伐业已成为我国社会体育发展进程中的一种非常活跃的体育形态。从体育社会学的角度看,它打破了行业系统的纵向关系,逐步建立起新的社会体育横向发展关系,创造了社会体育的新模式。近年来,伴随着社区体育人口的持续增加,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加大对社区体育进行探索。并对社区体育的定义形成了几种观点。
1997年4月2日由原国家体委、国家教民政部、建设部和文化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对社区体育的定义:“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吕树庭等认为:“社区体育是社区成员以社会感情为契机,以自发性为原则,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依托,利用人工(设施)或自然环境,在行政的支援下,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为目的,有计划进行的组织化的体育活动。 张瑞存、侯介华等人认为:“社区体育是指在城市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条件,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活动。”
3.2消费行为的概念
“消费行为”,在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的《经济大典》中对消费行为(亦称消费者行为)作了如下界定:“泛指受主体思想意识和观念的支配,有目的的购买、消耗和享用各种消费对象(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劳务)的活动。”在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林白鹏主编的《消费经济辞典》对消费行为也作了如下定义:“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进行的消费活动”。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版、苏勇主编《消费者行为学》中根据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把消费行为定义为:“感知、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的动态互动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易职能的行为基础”
4.我国沿海发达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现状
4.1沿海发达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保证体育消费能力的前提。由于沿海发达城市居民经济基础良好,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金额较之西部城市社区居民支配程度显著。以上海城市居民为例,据申亮等人2006年的调查,每年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下的上海居民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20. 2% ,而消费在50- 100元/年和100- 300元/年的居民则分别占到所调查人数的21. 1%和17. 5%,三者之和共记58. 8%。数据表明上海市居民体育消费总体水平并不高,这显然与上海居民良好的经济条件相“脱节”。进一步追踪形成此消费怪圈的各种内隐和外显的制约因素时发现,总体体育消费水平的较低源于社会阶层的迥异,从消费水平看,下层和中下层的体育消费在100元/年以下的比例合计超过50%,而上层和中上层的体育消费在100元/年以下的比例较低仅为38%左右,在700元/年以上的比例中却大大超过其它阶层。由此可见,上海市总体体育消费水平偏低主要受下层和中下层居民消费水平的制肘,处于这一阶层的居民大多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从事职业较差,影响了其体育消费的意识和能力,且他们居住的区域大多远离上海城区,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获取体育场所便捷的优势,也或多或少的弱化了他们体育消费的欲望。相反以社区为中心聚居的社区居民社会阶层相对较高,同时坐拥丰富的体育消费资源,使得高消费的人群比例明显增加,自然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偏高也就不难理解了。
4.2沿海发达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类型
一般来说,体育消费类型主要有实物型体育消费和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实物型体育消费指人们用货币购买各种和体育活动有关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综合。包括体育服装、器材和体育音像品的消费等。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则指用货币购买各类体育服务消费资料的总称。它包含参与型体育消费和观赏型体育消费两类。调研沿海发达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类型发现,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类型种类繁多,比如上海市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而香港、澳门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以参与型体育消费为主,说明我国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类型以合理化为主要特征。
4.3沿海发达城市社区居民体育资源不均衡现象
我国沿海发达城市总体而言各区县因所处城市位置的不同,造成了沿海发达城市内部社区体育资源不均衡现象。主要特征是中心老城区社区体育资源相对匮乏,而新兴综合一体化构建的社区体育资源相对丰富。尤其是大型别墅群体育设施尤为齐全。
5.结论
5.1沿海发达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类型。调研沿海发达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类型发现,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类型种类繁多,比如上海市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而香港、澳门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以参与型体育消费为主,说明我国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类型以合理化为主要特征。
5.2我国沿海发达城市总体而言各区县因所处城市位置的不同,造成了沿海发达城市内部社区体育资源不均衡现象。主要特征是中心老城区社区体育资源相对匮乏,而新兴综合一体化构建的社区体育资源相对丰富。
参考文献
[1]经济大典.第一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983)
[2]吴振坤.新编简明经济学词典.第一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3]聂清德. 长、株、潭经济圈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2006
[4]上海社会阶层与消费行为。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申亮,肖焕禹.不同社会阶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6(6)
沿海发达城市 社区居民 体育消费 行为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一直呈高速增长的态势,期间得益于沿海便利条件下的城市经济尤为发展迅捷,由此引发了大中小型城市社区建设热潮。在此形势下,经济基础相对发达的沿海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人口以及体育政策得到了有效发展。社区居民开始在工作之余愈益关注自身的身心效能。在此需求下,社区体育凭籍独特的休闲、便利功能迅速受到人们的追捧,并自成体系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育市场。基于此,笔者试从沿海发达城市视角来寻究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市场开发的良策,目的是又快又好的发展我国的城市社区体育市场。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阅读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有关发达城市社区体育领域的文章,通过在线阅览方式查阅了中国期刊网各体育期刊、杂志中的相关内容,力求有广泛深厚的理论支撑。
2.22.2调查法
为了解沿海发达城市社区体育的基本情况,采用了个案调查和访谈法以获得相关资料。
2.3归纳、演绎法
通过对文献资料和调查材料进行归纳分析,使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3.有关的概念界定
3.1“社区体育”的概念
在我国,“社区体育”第一次作为一个专门用语提出始于20世纪90年代。现如今,社区体育随着大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步伐业已成为我国社会体育发展进程中的一种非常活跃的体育形态。从体育社会学的角度看,它打破了行业系统的纵向关系,逐步建立起新的社会体育横向发展关系,创造了社会体育的新模式。近年来,伴随着社区体育人口的持续增加,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加大对社区体育进行探索。并对社区体育的定义形成了几种观点。
1997年4月2日由原国家体委、国家教民政部、建设部和文化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对社区体育的定义:“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吕树庭等认为:“社区体育是社区成员以社会感情为契机,以自发性为原则,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依托,利用人工(设施)或自然环境,在行政的支援下,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为目的,有计划进行的组织化的体育活动。 张瑞存、侯介华等人认为:“社区体育是指在城市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条件,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活动。”
3.2消费行为的概念
“消费行为”,在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的《经济大典》中对消费行为(亦称消费者行为)作了如下界定:“泛指受主体思想意识和观念的支配,有目的的购买、消耗和享用各种消费对象(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劳务)的活动。”在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林白鹏主编的《消费经济辞典》对消费行为也作了如下定义:“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进行的消费活动”。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版、苏勇主编《消费者行为学》中根据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把消费行为定义为:“感知、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的动态互动过程,是人类履行生活中交易职能的行为基础”
4.我国沿海发达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现状
4.1沿海发达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保证体育消费能力的前提。由于沿海发达城市居民经济基础良好,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金额较之西部城市社区居民支配程度显著。以上海城市居民为例,据申亮等人2006年的调查,每年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下的上海居民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20. 2% ,而消费在50- 100元/年和100- 300元/年的居民则分别占到所调查人数的21. 1%和17. 5%,三者之和共记58. 8%。数据表明上海市居民体育消费总体水平并不高,这显然与上海居民良好的经济条件相“脱节”。进一步追踪形成此消费怪圈的各种内隐和外显的制约因素时发现,总体体育消费水平的较低源于社会阶层的迥异,从消费水平看,下层和中下层的体育消费在100元/年以下的比例合计超过50%,而上层和中上层的体育消费在100元/年以下的比例较低仅为38%左右,在700元/年以上的比例中却大大超过其它阶层。由此可见,上海市总体体育消费水平偏低主要受下层和中下层居民消费水平的制肘,处于这一阶层的居民大多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从事职业较差,影响了其体育消费的意识和能力,且他们居住的区域大多远离上海城区,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获取体育场所便捷的优势,也或多或少的弱化了他们体育消费的欲望。相反以社区为中心聚居的社区居民社会阶层相对较高,同时坐拥丰富的体育消费资源,使得高消费的人群比例明显增加,自然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偏高也就不难理解了。
4.2沿海发达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类型
一般来说,体育消费类型主要有实物型体育消费和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实物型体育消费指人们用货币购买各种和体育活动有关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综合。包括体育服装、器材和体育音像品的消费等。非实物型体育消费则指用货币购买各类体育服务消费资料的总称。它包含参与型体育消费和观赏型体育消费两类。调研沿海发达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类型发现,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类型种类繁多,比如上海市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而香港、澳门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以参与型体育消费为主,说明我国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类型以合理化为主要特征。
4.3沿海发达城市社区居民体育资源不均衡现象
我国沿海发达城市总体而言各区县因所处城市位置的不同,造成了沿海发达城市内部社区体育资源不均衡现象。主要特征是中心老城区社区体育资源相对匮乏,而新兴综合一体化构建的社区体育资源相对丰富。尤其是大型别墅群体育设施尤为齐全。
5.结论
5.1沿海发达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类型。调研沿海发达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类型发现,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类型种类繁多,比如上海市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而香港、澳门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以参与型体育消费为主,说明我国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类型以合理化为主要特征。
5.2我国沿海发达城市总体而言各区县因所处城市位置的不同,造成了沿海发达城市内部社区体育资源不均衡现象。主要特征是中心老城区社区体育资源相对匮乏,而新兴综合一体化构建的社区体育资源相对丰富。
参考文献
[1]经济大典.第一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983)
[2]吴振坤.新编简明经济学词典.第一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3]聂清德. 长、株、潭经济圈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2006
[4]上海社会阶层与消费行为。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申亮,肖焕禹.不同社会阶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