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没有好的提问就不会有成功的教法,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切不可把提问当作课堂教学的点缀,只求表面上轰轰烈烈,而不讲求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Discusses the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inquiry shallowly the validity
Xia Wanzhong
【Abstract】The classroom inquiry is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an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link, is inspires the student thought that the instruction elementary knowledge, the control teaching process, carries on the classroom feedback important means. It passes through i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roughout, immediate influence classroom instruction success or failure. In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er, if will not have the good inquiry not to have successfully teaches the law, also will not be able to achieve the ideal teaching effect. Treats the classroom inquiry should prudently to be each teacher’s bounden responsibility, cuts cannot treat as the inquiry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embellishment, only asks on the surface imposing, but does not emphasize the actual effect.
【Key words】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inquiry; Validity
近年来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课堂上的提问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问题琐碎。有些教师认为问题越多,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越能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越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从上课开始,教师设计了琐碎繁多、深浅不适的问
题,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挤占了学生阅读品味文章的时间,这种违背教学规律和单元达标要求的的提问形式,使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1 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现象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课堂提问,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励他们在思维火花迸溅的愉悦体验中,自觉而专注地学习与探求。从而高效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这一点正越来越被广大语文教师所认识和接受,为打破语文教学“一讲到底,满堂灌”的现象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可发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根据观察与体会,许多语文教师在运用提问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存在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1)不着边际,大而空泛。所提问题远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空洞浮泛,令学生无从下手,甚至丈二和尚难摸头脑,反而浪费了许多课堂教学时间。
(2)枝蔓繁杂,凌乱无序。一堂课内问题提了不少,葡萄串似地一嘟噜一嘟噜,不分大小轻重主次,呼啦圈般连着往学生头上套,变“一灌到底”为“一问到底”,但因为问题的设计求量不求质,使学生缠入问题的网中,失去了学习目标。
(3)兴之所至,随意性强。因为缺少精心组织与严密设计,上课时凭临时发挥,胡乱发问,如天马行空,任意来去,使学生如坠五里雾,茫然无绪,不知所从所归。
(4)浅显直露,过于简单。由于对教材与学生实际缺少深层把握,或过于低估学生的理解能力,所提问题如十里平川,一目了然,疑不成疑了,反不能使学生品尝到“跳一跳”后摘到果子的快感。于是出现了老师好心办坏事,学生了无兴趣的局面。
(5)深奥难懂,过于艰深。这是另一种极端,问题的设计与推出缺少台阶,整个儿一个“高精尖”,令学生难以企及;或冷涩偏僻,角度切入绝对化,让学生在目瞪口呆中犯傻。老师的水平似乎显得高高地,学生呢,自然是“启而不发”,木头一根了。
(6)“以成败论英雄”。有的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期望学生的回答能与教师或书本上的所谓“正确”或“标准答案”说法一致,如有的学生回答的不一样,还未等他说完,就迫不及待地打断:错了,不必说了。其实,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的思路、标准答案南辕北辙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对待,即使学生回答是完全错误的,教师也应倾听他说完再给予评解,说不定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作为教师应及时予以讲评纠错才是。作为教师对于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同学,要注意千万不要采取“以成败论英雄”的方针,学生回答对了,当然很好,即使答错了,我们也应当给予鼓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的回答问题才能始终活跃,没有思想负担。
2 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
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要掌握好“提问”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所谓好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那么如何才能激起学生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兴趣?教师的 “问” 的质量,在这里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那么如何来提高我们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2.1 精心设计,抓住问点
2.1.1 提问要抓学生兴趣点: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在出示课题后,我告诉学生,这是父母对我的同一件作品的不同评价,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的时候也特别投入。例如,一堂看图写话课,课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学生购物图,问道:“你猜他们要去干什么?”“你会买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这一连串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亢奋状态。这也为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例如,教学《这条小鱼在乎》一文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水洼里的小鱼,适时提问:“我的命运会怎样?”通过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变成了一条生命处在危险边缘的小鱼,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发言积极踊跃。他们体会到,小鱼的无助,小男孩的善良,在体验交流中,文章的中心思想已跃然纸上,每一个孩子用心都能感受到。
2.1.2 提问要抓思维发散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别的任务。提问应有合理的跨度,这是指提问不能空泛,使学生无从思考;也不能太肤浅,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
例如: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除了商人所说的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可以找到骆驼,你还有什么方法?通过对多种答案的讨论,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
又如:我在教学《称赞》一课时,发现学生仅仅通过文本所得到的感悟是有限的,只是模糊地知道称赞别人是好的,不能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于是我组织了一次辩论赛:“我们需要称赞吗?”我并没有从称赞好不好入手,而是让学生经过辩论自己体验到我们的生活需要称赞。学生先从文本的理解到生活的体验,就是一个空间的跨度,而两者是有联系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在这里我让学生学会争论,常言道:真理越辩越明。争论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就一个共同话题集体评议,说出自己的观点,课堂辩论能营造出宽松民主的氛围,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特色之一。
2.1.3 提问要抓知识疑难点: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还是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为例,让学生围绕“我的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不同?”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很多同学认为父亲太严厉,甚至有点不尽人情。于是再让学生细细体会写父亲的句子后,学生才发现父亲这样也是一种爱,只不过他的表达方式不同。
2.2 创设情境,把握火候:“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提问火候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
提问的课堂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更不能“惩罚问”。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 出反应。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2.3 优化环境,促进思维: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问题总有一点难度,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培养答问积极性,教师至少有两种策略: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跳一跳,摘果子”的求胜心。心理学上称好奇为直接兴趣,求胜则是儿童的天性,二者都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思维的正诱因。二是热情鼓励。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词,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对于后进生,还可用一些浅显问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推动积极思维。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丑菊》一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看了作者眼中的丑菊,你喜欢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一问既出,他环视四周,不少学生的脸上都带着些许疑惑,但鲜有人举手,他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再一次让学生细细地研读文本,并适时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老师也参与其中,见时机成熟便开始交流。生:我喜欢丑菊。因为作家伯伯说它只有铜钱大小、娇小、美丽。它是黄色的,又是铜钱一般大小。师:喔,它的颜色、形状深深地吸引了你。生:我不喜欢丑菊,我觉得丑菊长得太小气了,不像那些荷花一样长得那么大气。生:丑菊长得不叫小气,而叫“娇小”。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觉得娇小的话才美。师:是的,其实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皆是美:娇小有娇小的美,大气有大气的美。生:我觉得丑菊很自傲,不美。因为它面对太阳就开花,迎着太阳转。师:迎着太阳转就是自傲吗?生:我不同意你的这种看法。丑菊的心一直面向阳光,它将微笑送给太阳,就像在感谢太阳送给大地温暖,从不面对黑暗的一面,我觉得从这里可以看出它不仅是外表(花瓣)美,它的心也美。生:我也有同样的感受。你看每当晚上时,丑菊有点冷了,缩成一团,让花心躲在里面睡觉,每当白天,太阳出来了,丑菊就伸展花瓣,展开笑颜。师:听了你们的感受,老师很感动。你们和丑菊一样,心里藏着阳光,用你们美好的心将咱们的丑菊都想活了。
在这则案例中,教师抓住了学生争辩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即喜欢与不喜欢丑菊,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探讨的话题,也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好机会 。于是,教师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在争辩中使自己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和谐统一,教师则适时地“煽风点火”,使争辩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争辩的深入中,学生的思维、智慧产生共鸣和撞击,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融合,从而将整个课堂推向高潮。
2.4 面向全体,因生施问: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使其在成功中勃发思维的激情。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课堂提问必须结合教学实际,要问得其人、问得其所。
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让多样化、趣味化的提问取代单一、枯躁无味的提问,并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营造出良好的、积极的、活跃的、有创意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有效提问要避免的是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Discusses the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inquiry shallowly the validity
Xia Wanzhong
【Abstract】The classroom inquiry is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an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link, is inspires the student thought that the instruction elementary knowledge, the control teaching process, carries on the classroom feedback important means. It passes through i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roughout, immediate influence classroom instruction success or failure. In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er, if will not have the good inquiry not to have successfully teaches the law, also will not be able to achieve the ideal teaching effect. Treats the classroom inquiry should prudently to be each teacher’s bounden responsibility, cuts cannot treat as the inquiry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embellishment, only asks on the surface imposing, but does not emphasize the actual effect.
【Key words】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inquiry; Validity
近年来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课堂上的提问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问题琐碎。有些教师认为问题越多,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越能营造热闹的课堂氛围,越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从上课开始,教师设计了琐碎繁多、深浅不适的问
题,剥夺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挤占了学生阅读品味文章的时间,这种违背教学规律和单元达标要求的的提问形式,使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失去了提问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1 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现象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课堂提问,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励他们在思维火花迸溅的愉悦体验中,自觉而专注地学习与探求。从而高效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这一点正越来越被广大语文教师所认识和接受,为打破语文教学“一讲到底,满堂灌”的现象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可发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根据观察与体会,许多语文教师在运用提问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时,还存在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1)不着边际,大而空泛。所提问题远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空洞浮泛,令学生无从下手,甚至丈二和尚难摸头脑,反而浪费了许多课堂教学时间。
(2)枝蔓繁杂,凌乱无序。一堂课内问题提了不少,葡萄串似地一嘟噜一嘟噜,不分大小轻重主次,呼啦圈般连着往学生头上套,变“一灌到底”为“一问到底”,但因为问题的设计求量不求质,使学生缠入问题的网中,失去了学习目标。
(3)兴之所至,随意性强。因为缺少精心组织与严密设计,上课时凭临时发挥,胡乱发问,如天马行空,任意来去,使学生如坠五里雾,茫然无绪,不知所从所归。
(4)浅显直露,过于简单。由于对教材与学生实际缺少深层把握,或过于低估学生的理解能力,所提问题如十里平川,一目了然,疑不成疑了,反不能使学生品尝到“跳一跳”后摘到果子的快感。于是出现了老师好心办坏事,学生了无兴趣的局面。
(5)深奥难懂,过于艰深。这是另一种极端,问题的设计与推出缺少台阶,整个儿一个“高精尖”,令学生难以企及;或冷涩偏僻,角度切入绝对化,让学生在目瞪口呆中犯傻。老师的水平似乎显得高高地,学生呢,自然是“启而不发”,木头一根了。
(6)“以成败论英雄”。有的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期望学生的回答能与教师或书本上的所谓“正确”或“标准答案”说法一致,如有的学生回答的不一样,还未等他说完,就迫不及待地打断:错了,不必说了。其实,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的思路、标准答案南辕北辙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对待,即使学生回答是完全错误的,教师也应倾听他说完再给予评解,说不定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作为教师应及时予以讲评纠错才是。作为教师对于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同学,要注意千万不要采取“以成败论英雄”的方针,学生回答对了,当然很好,即使答错了,我们也应当给予鼓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的回答问题才能始终活跃,没有思想负担。
2 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
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要掌握好“提问”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所谓好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那么如何才能激起学生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兴趣?教师的 “问” 的质量,在这里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那么如何来提高我们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2.1 精心设计,抓住问点
2.1.1 提问要抓学生兴趣点: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在出示课题后,我告诉学生,这是父母对我的同一件作品的不同评价,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的时候也特别投入。例如,一堂看图写话课,课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学生购物图,问道:“你猜他们要去干什么?”“你会买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这一连串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亢奋状态。这也为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例如,教学《这条小鱼在乎》一文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水洼里的小鱼,适时提问:“我的命运会怎样?”通过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变成了一条生命处在危险边缘的小鱼,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发言积极踊跃。他们体会到,小鱼的无助,小男孩的善良,在体验交流中,文章的中心思想已跃然纸上,每一个孩子用心都能感受到。
2.1.2 提问要抓思维发散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更具有特别的任务。提问应有合理的跨度,这是指提问不能空泛,使学生无从思考;也不能太肤浅,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并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
例如: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除了商人所说的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可以找到骆驼,你还有什么方法?通过对多种答案的讨论,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
又如:我在教学《称赞》一课时,发现学生仅仅通过文本所得到的感悟是有限的,只是模糊地知道称赞别人是好的,不能与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于是我组织了一次辩论赛:“我们需要称赞吗?”我并没有从称赞好不好入手,而是让学生经过辩论自己体验到我们的生活需要称赞。学生先从文本的理解到生活的体验,就是一个空间的跨度,而两者是有联系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在这里我让学生学会争论,常言道:真理越辩越明。争论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就一个共同话题集体评议,说出自己的观点,课堂辩论能营造出宽松民主的氛围,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特色之一。
2.1.3 提问要抓知识疑难点: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还是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为例,让学生围绕“我的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不同?”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很多同学认为父亲太严厉,甚至有点不尽人情。于是再让学生细细体会写父亲的句子后,学生才发现父亲这样也是一种爱,只不过他的表达方式不同。
2.2 创设情境,把握火候:“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提问火候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
提问的课堂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更不能“惩罚问”。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 出反应。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2.3 优化环境,促进思维: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问题总有一点难度,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培养答问积极性,教师至少有两种策略: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跳一跳,摘果子”的求胜心。心理学上称好奇为直接兴趣,求胜则是儿童的天性,二者都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思维的正诱因。二是热情鼓励。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词,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对于后进生,还可用一些浅显问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推动积极思维。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丑菊》一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看了作者眼中的丑菊,你喜欢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一问既出,他环视四周,不少学生的脸上都带着些许疑惑,但鲜有人举手,他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再一次让学生细细地研读文本,并适时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老师也参与其中,见时机成熟便开始交流。生:我喜欢丑菊。因为作家伯伯说它只有铜钱大小、娇小、美丽。它是黄色的,又是铜钱一般大小。师:喔,它的颜色、形状深深地吸引了你。生:我不喜欢丑菊,我觉得丑菊长得太小气了,不像那些荷花一样长得那么大气。生:丑菊长得不叫小气,而叫“娇小”。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觉得娇小的话才美。师:是的,其实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皆是美:娇小有娇小的美,大气有大气的美。生:我觉得丑菊很自傲,不美。因为它面对太阳就开花,迎着太阳转。师:迎着太阳转就是自傲吗?生:我不同意你的这种看法。丑菊的心一直面向阳光,它将微笑送给太阳,就像在感谢太阳送给大地温暖,从不面对黑暗的一面,我觉得从这里可以看出它不仅是外表(花瓣)美,它的心也美。生:我也有同样的感受。你看每当晚上时,丑菊有点冷了,缩成一团,让花心躲在里面睡觉,每当白天,太阳出来了,丑菊就伸展花瓣,展开笑颜。师:听了你们的感受,老师很感动。你们和丑菊一样,心里藏着阳光,用你们美好的心将咱们的丑菊都想活了。
在这则案例中,教师抓住了学生争辩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即喜欢与不喜欢丑菊,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探讨的话题,也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好机会 。于是,教师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在争辩中使自己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和谐统一,教师则适时地“煽风点火”,使争辩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争辩的深入中,学生的思维、智慧产生共鸣和撞击,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融合,从而将整个课堂推向高潮。
2.4 面向全体,因生施问: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有助于培养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使其在成功中勃发思维的激情。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课堂提问必须结合教学实际,要问得其人、问得其所。
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让多样化、趣味化的提问取代单一、枯躁无味的提问,并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营造出良好的、积极的、活跃的、有创意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有效提问要避免的是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