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确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学精神的教学过程的观念。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教学设计效应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有利于养成学生的创新潜质及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自主交流的能力的学习材料。
[关键词]新理念;教学设计;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过程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引发出来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求教师首先要确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过程的观念。
一、 历史教学过程是阶段性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要让学生了解祖国和人类的历史,阶段性地认识过程:一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对陌生的祖国历史和人类历史有一个感性的体验,从而产生一种要了解自己的祖先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强烈愿望;二是通过教学不断积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使这种体验与感知从蒙胧的状态逐步过渡到建立在准确、科学的知识基础上的清晰阶段,进而对过去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了解和把握;三是通过基本的技能训练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与培养,使学生能对客观的历史过程形成主观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一种观察历史现象的科学态度和作出较为正确解释的能力;四是在体验、学习、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认同感,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历史教学重结论更应重过程
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序。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都有其外在条件,内在的原因和自身的逻辑。而这些条件原因和逻辑关系都是通过具体的人、事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中产生的。这些条件、原因、逻辑关系就构成了历史事件的基本框架和线索,只要把它弄清楚了,成型的事件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就会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历史教学在弄清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时候,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热情和高尚的人格也就渐渐地自然养成。
三、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教学过程的基础
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有所改变。学习应该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这就需要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须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学习是一种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概括,再到实际应用认识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感知——概括”,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的感知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才可能得出知识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是“概括——应用”,就是把掌握的知识、结论应用于实践中去。可见,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两次飞跃,才可能实现知识的内化,能力和人格的养成。在具体的教学中强化过程,也就是强化历史知识的连贯性,对学生思维训练的逻辑性和人格培养的规律性。
四、创新教育应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展开
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发散性思维是构成创新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人的联想力和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从一个角度向不同侧面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进而寻求获得问题解决的全部可能。历史教育传授给学生的是人类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不同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方案及结果。换句话说,历史课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产生的可能性,问题解决的条件、途径和可能导致的新问题。提出了新的问题,因而去分析问题,创设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案,引导学生将现有的知识、经验、思考与人类历史问题解决方案相比较并进行新的选择。这种新的选择就是鼓励培养学生批判性意识地苏醒,就是创新的训练和实践。通过这种训练和实践,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长足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历史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历史课的创新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在现代生活中作出见多识广的决策。在聆听历史智慧、汲取历史教训的同时,作出对当今现代人所面临的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科学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问题的较为科学的理解和抉择,从而促使学生在问题的理解中创新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 周正旺
[关键词]新理念;教学设计;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过程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引发出来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求教师首先要确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过程的观念。
一、 历史教学过程是阶段性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要让学生了解祖国和人类的历史,阶段性地认识过程:一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对陌生的祖国历史和人类历史有一个感性的体验,从而产生一种要了解自己的祖先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强烈愿望;二是通过教学不断积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使这种体验与感知从蒙胧的状态逐步过渡到建立在准确、科学的知识基础上的清晰阶段,进而对过去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了解和把握;三是通过基本的技能训练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与培养,使学生能对客观的历史过程形成主观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一种观察历史现象的科学态度和作出较为正确解释的能力;四是在体验、学习、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认同感,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历史教学重结论更应重过程
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序。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都有其外在条件,内在的原因和自身的逻辑。而这些条件原因和逻辑关系都是通过具体的人、事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中产生的。这些条件、原因、逻辑关系就构成了历史事件的基本框架和线索,只要把它弄清楚了,成型的事件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就会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历史教学在弄清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时候,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热情和高尚的人格也就渐渐地自然养成。
三、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教学过程的基础
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有所改变。学习应该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这就需要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须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学习是一种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概括,再到实际应用认识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感知——概括”,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的感知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才可能得出知识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是“概括——应用”,就是把掌握的知识、结论应用于实践中去。可见,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两次飞跃,才可能实现知识的内化,能力和人格的养成。在具体的教学中强化过程,也就是强化历史知识的连贯性,对学生思维训练的逻辑性和人格培养的规律性。
四、创新教育应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展开
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发散性思维是构成创新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人的联想力和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从一个角度向不同侧面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进而寻求获得问题解决的全部可能。历史教育传授给学生的是人类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不同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方案及结果。换句话说,历史课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产生的可能性,问题解决的条件、途径和可能导致的新问题。提出了新的问题,因而去分析问题,创设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案,引导学生将现有的知识、经验、思考与人类历史问题解决方案相比较并进行新的选择。这种新的选择就是鼓励培养学生批判性意识地苏醒,就是创新的训练和实践。通过这种训练和实践,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长足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历史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历史课的创新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在现代生活中作出见多识广的决策。在聆听历史智慧、汲取历史教训的同时,作出对当今现代人所面临的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科学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问题的较为科学的理解和抉择,从而促使学生在问题的理解中创新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