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紫禁城内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气氛,曾两度发动宫廷政变,四次垂帘听政,统治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寿终正寝。随后,她被以皇帝葬礼规格葬于清东陵。在中国历史上,享受如此葬礼的女人是绝无仅有的。
百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在史书中探究慈禧出身的时候,却找不到任何记载。慈禧到底出生在哪里?她的身世中又有怎样的悬疑?
1989年6月的一天,一位不速之客走进了山西省长治市市委办公楼,拜访时任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刘奇。这个叫赵发旺的上秦村村民见到刘奇后,自称是慈禧的五辈外甥,还带来了同村几位宋姓村民的一封联署信,口口声声要为慈禧太后平反。
“平反”一词是指把判错的案件或做错的政治结论改正过来,但历史对慈禧公正的评价早已是白纸黑字、板上钉钉,“平反”一词又怎么会用在慈禧的身上呢?经过仔细询问,从赵发旺的表述中刘奇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赵发旺说:慈禧太后是上秦村人,就出自自己的外婆家,姓宋……这次自己来找刘奇的目的,就是请求刘奇帮他们把慈禧出身这个问题搞清楚、定下来(图1)。
(1)慈禧太后
刘奇很惊讶,慈禧的后代怎么会出现在上秦村呢?虽然“平反”属于用词不当,但从赵发旺言谈举止上看,他蛮认真的,说得有板有眼,好像不是在胡编乱造。何况,就凭慈禧的那份名声,即便真有关系的人都巴不得躲得远远的,他却主动往上凑。于是,刘奇决定去上秦村看个究竟。
节外生枝“抢”慈禧
上秦村,位于长治西南7公里外的平川之上。刘奇一进村,便按照村民的指点来到了村西头一个已经很久无人居住的破败院落前。据这所老宅的主人宋安则讲,当年慈禧就出生于这所迄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的典型山西民居中(图2)。当然,一家之言不足为凭,刘奇又向其他村民了解情况。谁知这一问不打紧,人们是如数家珍,七嘴八舌说个不休:据说,当年这座老宅的主人宋家家道殷实、生活富足。道光十五年阴历十月初十,宋家添了一个女孩,生下时与他人的不同之处是这个女孩的两只脚脚心里各长有一个瘊子。这个女孩后取名叫宋龄娥,十分乖巧、懂事,深受父母的喜爱。然而好景不长,一个大涝之年,洪水冲毁了田地,宋家因失去了衣食之源而骤然破败。为了让宋龄娥讨个活命,其父母只好忍痛把她卖到潞安府做使女……原来,慈禧的事情在这里几乎人尽皆知。人们几乎异口同声告诉刘奇:慈禧小时就是在这所院落里长大的。自从她进宫当了娘娘,村里人就将这所院落称为娘娘院,世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
(2)上秦村人尽皆知的“慈禧故居”,相传慈禧就是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她的童年时光
刘奇在上秦村的调查刚有些眉目的时候,10公里外西坡村又有人来找到刘奇,提出了新的说法并举出了自己的证据:慈禧不是出生在上秦村,而出生在西坡村。同样是在道光十五年,西坡村贫穷的王增昌夫妇喜得一女,这个女孩的两只脚底也各有一个瘊子,王增昌夫妇为她取名王小慊。王小慊三岁那年母亲病逝,妻子的病逝对贫困的王增昌来说无异是雪上加霜。无奈之下,王增昌决定卖掉小慊,为她找条生路。而买方,正是上秦村的宋家。后来,宋家又将王小慊转卖到了潞安府。不仅如此,现西坡村有一棵千年古槐,传说当年小慊经常在下面玩耍;在西坡村外的田地间还有一座孤坟,坟前的石碑上赫然刻着“慈禧太后生母之墓”几个大字;更重要的是,村民王培英家还保存有一本家谱,家谱上注有一段“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的文字(图3)……
(3)图组:西坡村的“慈禧生母墓”和村民王培英家保存至今的家谱。这是西坡村村民认定慈禧是本村人的“有力证据”
然而,宋家后代矢口否认王家与慈禧有关。随即,两村“慈禧的后人们”为“抢”慈禧唇枪舌剑地争执开了。刘奇从双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中,找到了一个关键的共同点:慈禧在幼年时被卖到了潞安府,而且是卖到了当时潞安府的父母官惠征家。
深究细考诞新说
惠征何许人也?刘奇回到办公室后开始遍查史籍。
正史中记载:惠征乃慈禧之父。曾长期担任笔贴式之职,后历任文选司主事、验封司员外郎、保源局监督、山西归绥道、安徽宁池广太道等职。清史档案非常惜墨,其中又有很多含混的地方,因此虽然史料中并没有惠征在潞安府做官的明确记载。可刘奇还是经过进一步查找、分析,发现了惠征曾在潞安府做官的蛛丝马迹:
史载当时的潞安知府是多慧,在道光二十四至二十六年间他曾经离开潞安府赴京城“引见”,就是面见皇帝述职,接受考核,等待提拔重用、另委新职。在这一期间内,吏部会委人来代行他的职务,并考察他以往的政绩。而这个人便是惠征,因为在他的履历表中,道光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间是空白的。刘奇认为:由于只是个临时性的代理工作,所以档案中就没有记载。
在接下来的寻访中,刘奇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宋龄娥伺候惠征夫人洗脚。知府夫人提醒宋龄娥说:“我这一只脚底下有一个瘊子,你不要使劲抠它。”当地民间有“脚心瘊,住高楼”的说法,是日后大富大贵的一种标志。谁想,正小心翼翼地服侍夫人的宋龄娥却不经意间说出了一句令夫人大为吃惊的话:“我两个脚心各有一个瘊子。”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夫人心里为之一震。自此,夫人便对这个丫头刮目相看,并在心中暗暗地酝酿了一个计划:满族人家的女儿都要参加皇家选秀,只有在被淘汰下来后方能许人,而有钱有势的人家谁也不愿将自己的亲生骨肉送到宫中去苦挨那“深宫怨”。当时惠征的女儿已经10岁,按照规定马上就要面临选秀。由于宋龄娥正好与女儿年纪相当,因此惠征夫人便琢磨出了一个冒名顶替的办法:她收养了宋龄娥,让她改姓叶赫那拉,更名玉兰,并在潞安府西花厅设立书房,与自己的亲生女儿一起精心培养……直到咸丰二年,17岁的慈禧代惠征的女儿应选入宫。
这个故事并非无源之水、空穴来风,刘奇在接下来的查阅中发现:曾经服侍过慈禧的御前女官裕容龄,在她1957年出版的《清宫琐记》中写到:“慈禧,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生于潞安府衙西花厅……”;曾为慈禧画过像的美国画家卡尔著的《慈禧写照记》中,刘奇也找到了这样一句话:外间传述,谓慈禧太后家世极为微贱,初仅为他家使女,厥后始选入大内,登宝位焉……这些记述与王宋两家的说法不谋而合。
经过多年调查,刘奇收集到大量关于慈禧生于长治的传说。这些传说逐渐在刘奇心中勾勒出一个“长治说”的梗概:
道光年间,西坡村王增昌夫妇生有一女,取名王小慊。由于妻子早亡,家庭贫困,王增昌把女儿卖给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名宋龄娥。不料宋家亦因天灾而骤然破败,宋龄娥又被转卖到潞安府知府惠征家做使女。后来,宋龄娥被惠征收养,顶替他的亲生女儿参加选秀并且应选入宫,一步步成为皇太后。
新证频现推波助澜
以往,学界普遍认可的说法是慈禧生于北京。据慈禧二弟桂祥之曾孙那根正讲:我们的家谱曾有记载,慈禧是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阴历十月初十)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现辟才胡同)内惠征家宅的(图4)。可惜,家谱在“文革”中被“破四旧”了,惠征老宅前几年也因危房改造被拆除了……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刘奇总觉得慈禧的出身可能确含有不可告人的隐情。因为,其间发现的一系列“怪细节”以及一些间接证据似乎都倾向于慈禧是汉人、生于山西长治的说法:
(4)位于北京西城原劈柴胡同内的惠征旧宅
一是英国人爱德华·贝尔在《中国末代皇帝》一书中写道:“慈禧长得过于纤瘦,脚更是小得不成样子。”而刘奇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一张老照片上发现了慈禧脚上的异常——她的脚确实很小(图5)。而满族妇女历来都是天足;
(5)慈禧存世照片中偶现的“三寸金莲”。由于汉人不同于满人有裹脚之俗,因此这也就成为一派学者认定慈禧不是满人的重要依据之一
再就是裕德龄在她的《御香缥缈录》中曾写道:“有一点是很诧异的,老佛爷对于满文,实在认识得很少,少到差不多可以说完全不认识。” 慈禧身为清朝皇太后,却不懂满文,这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刘奇也因此而认定:慈禧是汉人,而非满人。
还有,虽然清廷有一套严格禁止汉女参选的选妃制度,但刘奇经查阅大量史料发现,还是有旗人不惜铤而走险抱养汉族女孩来冒名顶替的。最终刘奇认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参选的秀女中绝对没有汉族,慈禧顶替惠征之女而被选进宫中是有可能的。
(图6)……
(6)图组:《慈禧写照记》、《御香缥缈录》、《清宫琐记》等这些与慈禧生前有过接触的人留下的宝贵回忆资料,为当今史家探源慈禧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有力的佐证
就在刘奇初步认定慈禧是汉人的时候,学界有人对长治说的证据之一——王培英的家谱提出了质疑:王培英的家谱不仅是写在一个破旧账本上的,而且在干支纪年后还加注了公元纪年。由于老百姓以往修谱习惯上是不会用公元纪年的,因此很多人认为他的家谱是伪造的。但刘奇经研究后认为:这本家谱记录了1794年(乾隆59年)~1970年之间王家的六代传人,跨时176年,如果没有根据,王培英是不可能凭空编造出这本家谱的。
正当难以判断王陪英家谱真伪的时候,上秦村赵发旺的表弟宋六则又给刘奇送来了一些在自家炕洞里找到的陈旧的带有字迹的碎纸片,据他讲,这是慈禧入宫后写给宋家的信……经拼合修复,虽然从大致内容上尚不能断定残信是慈禧写给宋家的,但有几点却透出了这封信非比寻常:一是据记载慈禧有个非常信赖的代笔人叫缪素筠,是位女性书画家。残信上的字跟她的笔迹有些相似之处;再是刘奇还在残信的纸片中发现了一块信封的残片,上面的笔迹和残信中的笔迹大相径庭。经与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一张普遍被认为是慈禧亲笔的便条进行比照,信封上的字与慈禧亲笔中一些字的笔画非常相似(图7)。
(7)图组:残信上的字迹与慈禧代笔人缪素筠的字迹、信封上的字迹与慈禧亲笔字迹的比照
时隔不久,宋六则又给刘奇送来了一个牛皮夹子。这个皮夹子内侧有火烫表格,右侧印着帝后的生辰,要求注意庆贺;左侧则是他们的祭日,要求按时祭祀。有关专家鉴定残信信纸及皮夹子确出自大内(图8)。
(8)图组:残信用纸是以竹子和棉花为原料混合制成,为宫廷专用;皮夹子乃皮夹式帝后宗祀谱,光绪年间制品,符合清廷工规,亦为皇家之物
不难想象: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一个农民家庭是不可能有这些物件的。但仅凭这些,慈禧生于山西长治的说法还是不免令人产生怀疑。要使上述说法成立,还必须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
疑点重重 尚待深考
于是,刘奇继续查阅、收集史料中记载及民间流传的有关慈禧的点点滴滴,试图从中找到能证明慈禧生于山西长治说法的间接证据。
刘奇先是在光绪二十八年的内务府《差务杂录》中查到,慈禧在祭奠她父母文书的下款程式中,称其父惠征为‘先考惠二老太爷’,称其母为‘先妣惠二老太太’”。而这样称呼亡故的父母,无论从礼法上还是习惯上都极为不妥;继而刘奇又通过查阅《清代十三朝宫闱秘史》、《清宫二年记》、《清稗类钞》之《孝钦后自述》篇及曾服侍过慈禧的太监信修明写的《老太监的回忆》等文献,发现慈禧不仅极不尊敬惠征夫人,而且还有大量类似抱怨其的言语。那么,慈禧为什么会这样对待自己的母亲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记录呢?难道慈禧不是惠征夫妇亲生、或者她真是生于乡间吗?
继而从民间流传的有关慈禧日常生活的喜好、为人处世中,刘奇也发现了慈禧似乎与山西、与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慈禧60寿辰时,一个上党梆子剧团进京为她祝寿,慈禧非常高兴,并赐名“乐意班”。上党梆子所用语言的地方性极强,如果慈禧与长治毫无关联,她怎么会对晦涩难懂的上党梆子如此喜爱呢?
慈禧日常爱吃和常吃一种叫“团子”的食品。“团子”是长治地区老百姓爱吃的一种特有的食品。它是由玉米面混合黄米面做皮,包以豆沙和红枣馅蒸制而成的,家家户户在过年时都要制做。老人们常说,慈禧曾用长治人做御厨,专门为她做团子吃。据说,清宫御膳房流传下来的名吃“小窝头”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长治地区现在还流传着很多关于慈禧的故事,不仅是听戏、食物,就是用人,慈禧也爱用长治人做御厨、奶妈、御前侍卫等。据说慈禧曾偏袒长治犯官,提拔、重用长治人及汉族官员,照顾山西商人及汉民(图9)……
(9)图组:地方剧“上党梆子”和食品“团子”。慈禧为何会对这些长治“土特产”偏爱有加,似乎也从一个层面说明“长治说”非空穴来风
这些在长治广为流传的说法难道都是杜撰吗?或许慈禧与长治确有割舍不断的缘份?
慈禧当政之时,中华民族历经劫难。作为决策者,慈禧的所作所为与她的脾气、禀性不无关系,而这些,都是自童年就开始形成的。但是,由于她童年历史的缺失,令历史难以还原一个真实的慈禧。史料的只言片语,也无法解答百年的疑问。
我们依旧不能停止探寻,慈禧究竟来自何方?
百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在史书中探究慈禧出身的时候,却找不到任何记载。慈禧到底出生在哪里?她的身世中又有怎样的悬疑?
1989年6月的一天,一位不速之客走进了山西省长治市市委办公楼,拜访时任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刘奇。这个叫赵发旺的上秦村村民见到刘奇后,自称是慈禧的五辈外甥,还带来了同村几位宋姓村民的一封联署信,口口声声要为慈禧太后平反。
“平反”一词是指把判错的案件或做错的政治结论改正过来,但历史对慈禧公正的评价早已是白纸黑字、板上钉钉,“平反”一词又怎么会用在慈禧的身上呢?经过仔细询问,从赵发旺的表述中刘奇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原委。赵发旺说:慈禧太后是上秦村人,就出自自己的外婆家,姓宋……这次自己来找刘奇的目的,就是请求刘奇帮他们把慈禧出身这个问题搞清楚、定下来(图1)。
(1)慈禧太后
刘奇很惊讶,慈禧的后代怎么会出现在上秦村呢?虽然“平反”属于用词不当,但从赵发旺言谈举止上看,他蛮认真的,说得有板有眼,好像不是在胡编乱造。何况,就凭慈禧的那份名声,即便真有关系的人都巴不得躲得远远的,他却主动往上凑。于是,刘奇决定去上秦村看个究竟。
节外生枝“抢”慈禧
上秦村,位于长治西南7公里外的平川之上。刘奇一进村,便按照村民的指点来到了村西头一个已经很久无人居住的破败院落前。据这所老宅的主人宋安则讲,当年慈禧就出生于这所迄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的典型山西民居中(图2)。当然,一家之言不足为凭,刘奇又向其他村民了解情况。谁知这一问不打紧,人们是如数家珍,七嘴八舌说个不休:据说,当年这座老宅的主人宋家家道殷实、生活富足。道光十五年阴历十月初十,宋家添了一个女孩,生下时与他人的不同之处是这个女孩的两只脚脚心里各长有一个瘊子。这个女孩后取名叫宋龄娥,十分乖巧、懂事,深受父母的喜爱。然而好景不长,一个大涝之年,洪水冲毁了田地,宋家因失去了衣食之源而骤然破败。为了让宋龄娥讨个活命,其父母只好忍痛把她卖到潞安府做使女……原来,慈禧的事情在这里几乎人尽皆知。人们几乎异口同声告诉刘奇:慈禧小时就是在这所院落里长大的。自从她进宫当了娘娘,村里人就将这所院落称为娘娘院,世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
(2)上秦村人尽皆知的“慈禧故居”,相传慈禧就是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她的童年时光
刘奇在上秦村的调查刚有些眉目的时候,10公里外西坡村又有人来找到刘奇,提出了新的说法并举出了自己的证据:慈禧不是出生在上秦村,而出生在西坡村。同样是在道光十五年,西坡村贫穷的王增昌夫妇喜得一女,这个女孩的两只脚底也各有一个瘊子,王增昌夫妇为她取名王小慊。王小慊三岁那年母亲病逝,妻子的病逝对贫困的王增昌来说无异是雪上加霜。无奈之下,王增昌决定卖掉小慊,为她找条生路。而买方,正是上秦村的宋家。后来,宋家又将王小慊转卖到了潞安府。不仅如此,现西坡村有一棵千年古槐,传说当年小慊经常在下面玩耍;在西坡村外的田地间还有一座孤坟,坟前的石碑上赫然刻着“慈禧太后生母之墓”几个大字;更重要的是,村民王培英家还保存有一本家谱,家谱上注有一段“王小慊后来成为慈禧太后”的文字(图3)……
(3)图组:西坡村的“慈禧生母墓”和村民王培英家保存至今的家谱。这是西坡村村民认定慈禧是本村人的“有力证据”
然而,宋家后代矢口否认王家与慈禧有关。随即,两村“慈禧的后人们”为“抢”慈禧唇枪舌剑地争执开了。刘奇从双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中,找到了一个关键的共同点:慈禧在幼年时被卖到了潞安府,而且是卖到了当时潞安府的父母官惠征家。
深究细考诞新说
惠征何许人也?刘奇回到办公室后开始遍查史籍。
正史中记载:惠征乃慈禧之父。曾长期担任笔贴式之职,后历任文选司主事、验封司员外郎、保源局监督、山西归绥道、安徽宁池广太道等职。清史档案非常惜墨,其中又有很多含混的地方,因此虽然史料中并没有惠征在潞安府做官的明确记载。可刘奇还是经过进一步查找、分析,发现了惠征曾在潞安府做官的蛛丝马迹:
史载当时的潞安知府是多慧,在道光二十四至二十六年间他曾经离开潞安府赴京城“引见”,就是面见皇帝述职,接受考核,等待提拔重用、另委新职。在这一期间内,吏部会委人来代行他的职务,并考察他以往的政绩。而这个人便是惠征,因为在他的履历表中,道光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间是空白的。刘奇认为:由于只是个临时性的代理工作,所以档案中就没有记载。
在接下来的寻访中,刘奇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宋龄娥伺候惠征夫人洗脚。知府夫人提醒宋龄娥说:“我这一只脚底下有一个瘊子,你不要使劲抠它。”当地民间有“脚心瘊,住高楼”的说法,是日后大富大贵的一种标志。谁想,正小心翼翼地服侍夫人的宋龄娥却不经意间说出了一句令夫人大为吃惊的话:“我两个脚心各有一个瘊子。”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夫人心里为之一震。自此,夫人便对这个丫头刮目相看,并在心中暗暗地酝酿了一个计划:满族人家的女儿都要参加皇家选秀,只有在被淘汰下来后方能许人,而有钱有势的人家谁也不愿将自己的亲生骨肉送到宫中去苦挨那“深宫怨”。当时惠征的女儿已经10岁,按照规定马上就要面临选秀。由于宋龄娥正好与女儿年纪相当,因此惠征夫人便琢磨出了一个冒名顶替的办法:她收养了宋龄娥,让她改姓叶赫那拉,更名玉兰,并在潞安府西花厅设立书房,与自己的亲生女儿一起精心培养……直到咸丰二年,17岁的慈禧代惠征的女儿应选入宫。
这个故事并非无源之水、空穴来风,刘奇在接下来的查阅中发现:曾经服侍过慈禧的御前女官裕容龄,在她1957年出版的《清宫琐记》中写到:“慈禧,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生于潞安府衙西花厅……”;曾为慈禧画过像的美国画家卡尔著的《慈禧写照记》中,刘奇也找到了这样一句话:外间传述,谓慈禧太后家世极为微贱,初仅为他家使女,厥后始选入大内,登宝位焉……这些记述与王宋两家的说法不谋而合。
经过多年调查,刘奇收集到大量关于慈禧生于长治的传说。这些传说逐渐在刘奇心中勾勒出一个“长治说”的梗概:
道光年间,西坡村王增昌夫妇生有一女,取名王小慊。由于妻子早亡,家庭贫困,王增昌把女儿卖给上秦村宋四元家,改名宋龄娥。不料宋家亦因天灾而骤然破败,宋龄娥又被转卖到潞安府知府惠征家做使女。后来,宋龄娥被惠征收养,顶替他的亲生女儿参加选秀并且应选入宫,一步步成为皇太后。
新证频现推波助澜
以往,学界普遍认可的说法是慈禧生于北京。据慈禧二弟桂祥之曾孙那根正讲:我们的家谱曾有记载,慈禧是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阴历十月初十)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现辟才胡同)内惠征家宅的(图4)。可惜,家谱在“文革”中被“破四旧”了,惠征老宅前几年也因危房改造被拆除了……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刘奇总觉得慈禧的出身可能确含有不可告人的隐情。因为,其间发现的一系列“怪细节”以及一些间接证据似乎都倾向于慈禧是汉人、生于山西长治的说法:
(4)位于北京西城原劈柴胡同内的惠征旧宅
一是英国人爱德华·贝尔在《中国末代皇帝》一书中写道:“慈禧长得过于纤瘦,脚更是小得不成样子。”而刘奇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一张老照片上发现了慈禧脚上的异常——她的脚确实很小(图5)。而满族妇女历来都是天足;
(5)慈禧存世照片中偶现的“三寸金莲”。由于汉人不同于满人有裹脚之俗,因此这也就成为一派学者认定慈禧不是满人的重要依据之一
再就是裕德龄在她的《御香缥缈录》中曾写道:“有一点是很诧异的,老佛爷对于满文,实在认识得很少,少到差不多可以说完全不认识。” 慈禧身为清朝皇太后,却不懂满文,这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刘奇也因此而认定:慈禧是汉人,而非满人。
还有,虽然清廷有一套严格禁止汉女参选的选妃制度,但刘奇经查阅大量史料发现,还是有旗人不惜铤而走险抱养汉族女孩来冒名顶替的。最终刘奇认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参选的秀女中绝对没有汉族,慈禧顶替惠征之女而被选进宫中是有可能的。
(图6)……
(6)图组:《慈禧写照记》、《御香缥缈录》、《清宫琐记》等这些与慈禧生前有过接触的人留下的宝贵回忆资料,为当今史家探源慈禧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有力的佐证
就在刘奇初步认定慈禧是汉人的时候,学界有人对长治说的证据之一——王培英的家谱提出了质疑:王培英的家谱不仅是写在一个破旧账本上的,而且在干支纪年后还加注了公元纪年。由于老百姓以往修谱习惯上是不会用公元纪年的,因此很多人认为他的家谱是伪造的。但刘奇经研究后认为:这本家谱记录了1794年(乾隆59年)~1970年之间王家的六代传人,跨时176年,如果没有根据,王培英是不可能凭空编造出这本家谱的。
正当难以判断王陪英家谱真伪的时候,上秦村赵发旺的表弟宋六则又给刘奇送来了一些在自家炕洞里找到的陈旧的带有字迹的碎纸片,据他讲,这是慈禧入宫后写给宋家的信……经拼合修复,虽然从大致内容上尚不能断定残信是慈禧写给宋家的,但有几点却透出了这封信非比寻常:一是据记载慈禧有个非常信赖的代笔人叫缪素筠,是位女性书画家。残信上的字跟她的笔迹有些相似之处;再是刘奇还在残信的纸片中发现了一块信封的残片,上面的笔迹和残信中的笔迹大相径庭。经与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一张普遍被认为是慈禧亲笔的便条进行比照,信封上的字与慈禧亲笔中一些字的笔画非常相似(图7)。
(7)图组:残信上的字迹与慈禧代笔人缪素筠的字迹、信封上的字迹与慈禧亲笔字迹的比照
时隔不久,宋六则又给刘奇送来了一个牛皮夹子。这个皮夹子内侧有火烫表格,右侧印着帝后的生辰,要求注意庆贺;左侧则是他们的祭日,要求按时祭祀。有关专家鉴定残信信纸及皮夹子确出自大内(图8)。
(8)图组:残信用纸是以竹子和棉花为原料混合制成,为宫廷专用;皮夹子乃皮夹式帝后宗祀谱,光绪年间制品,符合清廷工规,亦为皇家之物
不难想象: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一个农民家庭是不可能有这些物件的。但仅凭这些,慈禧生于山西长治的说法还是不免令人产生怀疑。要使上述说法成立,还必须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
疑点重重 尚待深考
于是,刘奇继续查阅、收集史料中记载及民间流传的有关慈禧的点点滴滴,试图从中找到能证明慈禧生于山西长治说法的间接证据。
刘奇先是在光绪二十八年的内务府《差务杂录》中查到,慈禧在祭奠她父母文书的下款程式中,称其父惠征为‘先考惠二老太爷’,称其母为‘先妣惠二老太太’”。而这样称呼亡故的父母,无论从礼法上还是习惯上都极为不妥;继而刘奇又通过查阅《清代十三朝宫闱秘史》、《清宫二年记》、《清稗类钞》之《孝钦后自述》篇及曾服侍过慈禧的太监信修明写的《老太监的回忆》等文献,发现慈禧不仅极不尊敬惠征夫人,而且还有大量类似抱怨其的言语。那么,慈禧为什么会这样对待自己的母亲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记录呢?难道慈禧不是惠征夫妇亲生、或者她真是生于乡间吗?
继而从民间流传的有关慈禧日常生活的喜好、为人处世中,刘奇也发现了慈禧似乎与山西、与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慈禧60寿辰时,一个上党梆子剧团进京为她祝寿,慈禧非常高兴,并赐名“乐意班”。上党梆子所用语言的地方性极强,如果慈禧与长治毫无关联,她怎么会对晦涩难懂的上党梆子如此喜爱呢?
慈禧日常爱吃和常吃一种叫“团子”的食品。“团子”是长治地区老百姓爱吃的一种特有的食品。它是由玉米面混合黄米面做皮,包以豆沙和红枣馅蒸制而成的,家家户户在过年时都要制做。老人们常说,慈禧曾用长治人做御厨,专门为她做团子吃。据说,清宫御膳房流传下来的名吃“小窝头”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长治地区现在还流传着很多关于慈禧的故事,不仅是听戏、食物,就是用人,慈禧也爱用长治人做御厨、奶妈、御前侍卫等。据说慈禧曾偏袒长治犯官,提拔、重用长治人及汉族官员,照顾山西商人及汉民(图9)……
(9)图组:地方剧“上党梆子”和食品“团子”。慈禧为何会对这些长治“土特产”偏爱有加,似乎也从一个层面说明“长治说”非空穴来风
这些在长治广为流传的说法难道都是杜撰吗?或许慈禧与长治确有割舍不断的缘份?
慈禧当政之时,中华民族历经劫难。作为决策者,慈禧的所作所为与她的脾气、禀性不无关系,而这些,都是自童年就开始形成的。但是,由于她童年历史的缺失,令历史难以还原一个真实的慈禧。史料的只言片语,也无法解答百年的疑问。
我们依旧不能停止探寻,慈禧究竟来自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