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基础学科教学,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它的主要任务。所以教学内容相对封闭,教学方式相对程式化,教师被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结果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习能力、乃至个性被极大的束缚。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养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课堂的教学应引入改革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核心,改变学生偏重记忆、理解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的新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氛围,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发展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在于问的多,也不完全取决于“课堂气氛”,本质上应是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投入程度,形式上不仅是师生互动,还包含生生互动和学生的独立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键是启发性教学,教师善于创造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主动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探索问题,主动获得知识。
1.创设情景,变教向导
创设智力有挑战性的物理问题情境,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地创设有一定模糊度,在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给学生以利用原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猜想的机会,让学生去发现、探索,大胆猜测问题的答案。如:流体压强,可设置问题,取一个长颈漏斗,把一乒乓球罩在漏斗底下,用手托住,然后在长颈处用力吹气,松开手,让学生猜测乒乓球将怎样,学生说落在地下,但实验演示结果却大出所料,乒乓球向上运动。进而鼓励学生大胆去猜想这种有悖常理的现象的原因,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2.恰当点拨,变学为思
给学生以主动挥索,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这是实施自主创新课题的前提,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是学生个体或群体积极主动展开思维,探索活动的过程,也是主体发挥作用和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教师应给学生谈、思、议、练等主动活动所必备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教师独占。教师应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根据问题情境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
“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之间本身也是竞争多,合作少”,其创造性必受到限制和压抑,难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
二、正确处理容量和效率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物理教学中仍存在着重教轻学,重死记硬背,轻消化理解,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操作,重结构,轻过程的弊端,造成课堂教学节奏偏快,容量偏大,不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而且学生真正接受的信息量很少,教学效率低下。
1.把握学科特点,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课堂的实际效率,不是看课堂上信息的发布量,而是取决于学生信息的接收量。所以增大容量不是指教学内容绝对量的增加,不是把二节、三节的内容并在一起教,更不是在内容的堆砌上,而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物理思想、物理方法、思维能力上,物理学科研究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世界及其发生的一切物理变化以及人们进行的实验观察,它是实验观察与理性思维的产物,它的基础性不仅仅体现在知识方面,更在于科学思维的方法上,结合物理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形成、发生和发展过程,要引导学生对理论追根溯源,了解知识的背景,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态度,既传授知识,又传授学法,比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教好历史的回顾这一块内容,让学生认识人类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各有哪些物理学家,通过何种研究产生新的结论,又如何被实践所验证,这样做学生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又唯物主义的教育。加强科学方法的培养,如物理学科有“模型法”和“类比法”、“对称法”、“极限法”、“等效法”、“假设法”、“整体法”、“守恒法”、“递推法”、“逆推法”、“转换法”等,在学生学到知识的前提下,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能力得到提升。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加快课堂节奏
增大容量与加快节奏是有机统一的,容量增大必然要求有一定的速度,但加快节奏,绝不意味着课堂上匆匆忙忙地把尽量多的知识塞给学生,加快节奏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不在原地踏步,课堂内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使学生在50分钟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处理积极的思维状态,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教学内容横向要拓展,纵向要环环相扣。方法上,要变教为导,适当点拨,形式上要多样化。如:利用板画,实验,电影录相,摄影图片,三维动画,多媒体电脑等创设物理情境,变微观为直观,变抽象为具象,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能大大加快课堂节奏,提高效益。
三、正确处理“解题教学”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解题训练”是贯穿物理教学的始终,传统的教学观念,让不少老师和学生陷入题海,不断的重复训练容易让学生陷入死搬硬套,条件反射,思维僵化的误区,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创新精神受到压抑。“解题教学”仍然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旨,控制练习量,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精选例题,给学生预留思维的空间,优化习题评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精心筛选题目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认真筛选题目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既要杜绝“多、怪、超”,又要防止片面追求“新、奇、深”,选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基础性、层次性、针对性、有效性。 2.优化“习题教学”
习题教学不能就题讲题,要突出重点、突出能力的培养、突出解题习惯方法的培养,必须优化教法。例题讲解上要灵活多变,示范性例题,重点介绍如何读题、审题、寻找隐含信息,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经历的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准确调用知识解题,指导学如何检验结果的正确性等。要培养学生标识关键字、词、画研究对象草图,画物理过程示意图等良好习惯。巩固性例题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让学生做,多提问,让学生展示自己思路,培养动脑分析,动口表达、动手板演的良好习惯。习题讲评不能平铺直伤叙,逐题对答案,不能只讲错的,不讲对的,只讲题目,不联系知识、方法,只讲个性,不讲通性,不让学生质疑等。应在辨析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迁移中寻找共性。求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再加上注意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努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动口动手的能力,真正提高解题水平。
四、正确处理“学科教学”与“综合教学”的关系
实行“综理”考试,首先考查的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是考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目的还是考察学生的能力,避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1.学科内综合,重在学科能力的培养
充分认识学科内的综合能力培养是我们的立足点:立足于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构建本学科知识新的网络结构,促进学科能力的培养。一般而言,学科能力较强的,综合能力也较强。我们必须防止把学科间交叉,综合放在很高的高度,也不必用太多精力去处理别的学科的知识,这会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我们更不能把学生带入新一轮的综合试题的苦海,这会给学生带来更重的负担和心理压力,应使学生明白,只要把几门课认真学好,就应该能处理好学科间综合问题。
2.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综合重在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合训练多以现实中的问题命题,综合社会的热点、焦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相关的问题,这类问题有利于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以积极的态度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实际,增强面向实际的能力。所以学科间的综合,应重在创新能力的培养。
面向各种层面的学生,面向教学过程的不同内容和不同阶段,坚持以学生为主导,因材施教,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调动各种教学手段适应这个目标的实现。扎实基础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成效,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课堂的教学应引入改革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核心,改变学生偏重记忆、理解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的新的学习方式,创造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氛围,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发展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在于问的多,也不完全取决于“课堂气氛”,本质上应是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投入程度,形式上不仅是师生互动,还包含生生互动和学生的独立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键是启发性教学,教师善于创造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主动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探索问题,主动获得知识。
1.创设情景,变教向导
创设智力有挑战性的物理问题情境,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地创设有一定模糊度,在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给学生以利用原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猜想的机会,让学生去发现、探索,大胆猜测问题的答案。如:流体压强,可设置问题,取一个长颈漏斗,把一乒乓球罩在漏斗底下,用手托住,然后在长颈处用力吹气,松开手,让学生猜测乒乓球将怎样,学生说落在地下,但实验演示结果却大出所料,乒乓球向上运动。进而鼓励学生大胆去猜想这种有悖常理的现象的原因,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2.恰当点拨,变学为思
给学生以主动挥索,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这是实施自主创新课题的前提,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学习的起点,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是学生个体或群体积极主动展开思维,探索活动的过程,也是主体发挥作用和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教师应给学生谈、思、议、练等主动活动所必备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教师独占。教师应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根据问题情境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
“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之间本身也是竞争多,合作少”,其创造性必受到限制和压抑,难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
二、正确处理容量和效率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物理教学中仍存在着重教轻学,重死记硬背,轻消化理解,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操作,重结构,轻过程的弊端,造成课堂教学节奏偏快,容量偏大,不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而且学生真正接受的信息量很少,教学效率低下。
1.把握学科特点,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课堂的实际效率,不是看课堂上信息的发布量,而是取决于学生信息的接收量。所以增大容量不是指教学内容绝对量的增加,不是把二节、三节的内容并在一起教,更不是在内容的堆砌上,而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物理思想、物理方法、思维能力上,物理学科研究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世界及其发生的一切物理变化以及人们进行的实验观察,它是实验观察与理性思维的产物,它的基础性不仅仅体现在知识方面,更在于科学思维的方法上,结合物理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形成、发生和发展过程,要引导学生对理论追根溯源,了解知识的背景,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态度,既传授知识,又传授学法,比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教好历史的回顾这一块内容,让学生认识人类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各有哪些物理学家,通过何种研究产生新的结论,又如何被实践所验证,这样做学生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又唯物主义的教育。加强科学方法的培养,如物理学科有“模型法”和“类比法”、“对称法”、“极限法”、“等效法”、“假设法”、“整体法”、“守恒法”、“递推法”、“逆推法”、“转换法”等,在学生学到知识的前提下,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能力得到提升。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加快课堂节奏
增大容量与加快节奏是有机统一的,容量增大必然要求有一定的速度,但加快节奏,绝不意味着课堂上匆匆忙忙地把尽量多的知识塞给学生,加快节奏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不在原地踏步,课堂内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使学生在50分钟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处理积极的思维状态,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教学内容横向要拓展,纵向要环环相扣。方法上,要变教为导,适当点拨,形式上要多样化。如:利用板画,实验,电影录相,摄影图片,三维动画,多媒体电脑等创设物理情境,变微观为直观,变抽象为具象,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能大大加快课堂节奏,提高效益。
三、正确处理“解题教学”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解题训练”是贯穿物理教学的始终,传统的教学观念,让不少老师和学生陷入题海,不断的重复训练容易让学生陷入死搬硬套,条件反射,思维僵化的误区,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创新精神受到压抑。“解题教学”仍然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旨,控制练习量,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精选例题,给学生预留思维的空间,优化习题评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精心筛选题目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认真筛选题目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既要杜绝“多、怪、超”,又要防止片面追求“新、奇、深”,选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基础性、层次性、针对性、有效性。 2.优化“习题教学”
习题教学不能就题讲题,要突出重点、突出能力的培养、突出解题习惯方法的培养,必须优化教法。例题讲解上要灵活多变,示范性例题,重点介绍如何读题、审题、寻找隐含信息,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经历的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准确调用知识解题,指导学如何检验结果的正确性等。要培养学生标识关键字、词、画研究对象草图,画物理过程示意图等良好习惯。巩固性例题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让学生做,多提问,让学生展示自己思路,培养动脑分析,动口表达、动手板演的良好习惯。习题讲评不能平铺直伤叙,逐题对答案,不能只讲错的,不讲对的,只讲题目,不联系知识、方法,只讲个性,不讲通性,不让学生质疑等。应在辨析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迁移中寻找共性。求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再加上注意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努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动口动手的能力,真正提高解题水平。
四、正确处理“学科教学”与“综合教学”的关系
实行“综理”考试,首先考查的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是考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目的还是考察学生的能力,避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1.学科内综合,重在学科能力的培养
充分认识学科内的综合能力培养是我们的立足点:立足于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构建本学科知识新的网络结构,促进学科能力的培养。一般而言,学科能力较强的,综合能力也较强。我们必须防止把学科间交叉,综合放在很高的高度,也不必用太多精力去处理别的学科的知识,这会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我们更不能把学生带入新一轮的综合试题的苦海,这会给学生带来更重的负担和心理压力,应使学生明白,只要把几门课认真学好,就应该能处理好学科间综合问题。
2.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综合重在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合训练多以现实中的问题命题,综合社会的热点、焦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相关的问题,这类问题有利于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以积极的态度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实际,增强面向实际的能力。所以学科间的综合,应重在创新能力的培养。
面向各种层面的学生,面向教学过程的不同内容和不同阶段,坚持以学生为主导,因材施教,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调动各种教学手段适应这个目标的实现。扎实基础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成效,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