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是依托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网络移动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传媒形式,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艺术类大学生作为一个思维活跃、个性突出的学生群体,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正确认识新媒体的特点,合理、有效地运用新媒体,改进和丰富工作思路和方法,可以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61-02
一、新媒体的特点与价值影响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关于新媒体的基本特点,美国俄裔新媒体艺术家列维·曼诺维奇提出了五项基本内容,即:以数字的方式展示;模块化;自动化;可变性;转编码性。这些基本特点主要揭示了新媒体所具有的数字技术特征。[注1] 基于数字技术的优势,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呈现出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和虚拟性的特点。
新媒体以其技术优势和传播方式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迅速抢占了受众市场,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巨大。
一是新媒体传播对社会伦理的冲击。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应用使人际关系产生了更多的复杂的不确定因素,手机、摄像头等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个人生活空间被前所未有的曝光,使得个人隐私等社会伦理问题日益凸显。
二是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强势文化影响问题。受新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广泛影响,人们对新媒体信息的依赖日趋严重,青少年从新媒体接触信息已成为其信息资源和文化养成的重要渠道。“人们所接受的信息的一致性非常容易导致一切民族和一切地域文化的一元化,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变得一致”。
三是新媒体带来的现实世界虚拟化问题。新媒体的虚拟化特性极易导致青年大学生对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混淆,导致个体成长在新媒体虚拟世界中的开放性和现实世界中的封闭性,对个体形成了极多不利因素。
二、新媒体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及分析
艺术专业学生具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思维活跃,求新求异意识较强,但思想深度不够。表现为艺术专业学生富有创造性和浪漫色彩,考虑问题时往往容易忽略现实基础。情感丰富,心理较为感性,情绪易受干扰,有时会产生偏激思想,不能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发展。对政治时事、国家大事缺乏关注,在这些方面较为单纯和幼稚。
(2)注重突出个性,自我意识强烈,缺乏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组织性、纪律性不强。在日常行为方式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
(3)社会实践能力较强,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轻文化。重视课外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偏爱专业性、实践性强的课程,缺乏人文素质,知识面较窄,对于理论性课程、一般文化基础课学习积极性相对较低。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活跃,崇尚自由有着专业背景的影响,艺术创作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跳跃性思维,不受现实世界空间与时间的束缚,从不同于常人的视角突破创新。
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包括艺术类大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少年都有着深刻影响。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的复杂性既有专业特殊性的原因,也有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新媒体的出现增加了教育的难度。
2.新媒体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自由传播、传播者的平民化、传媒机构的企业化、信息的虚拟化、不良信息泛滥等扰乱信息传播环境,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1)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难度。新媒体时代的校园信息化,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发布和使用空间更加自由。大学生从新媒体中获得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一些消极思想和文化、反马克思主义论调的渗透以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5.16
2 杜兰晓、吕媛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43~47
3 王员、邬江萍.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战略地位[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6(11)
4 马珺.关于高校积极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77~78
5 王向阳.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战略地位[J].科教文汇,2009(4):5~6
6 胡幼梅、田瑞华.高校如何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J].河南社会科学,1998(5):82~84
7 陈鸿雁、苑帅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实效性解析[J].职业时空,2009(4),5:171~172
8 万光侠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 王华、简志宏. 高校基层团组织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方式探讨[J].科技信息,2008(32):400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61-02
一、新媒体的特点与价值影响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关于新媒体的基本特点,美国俄裔新媒体艺术家列维·曼诺维奇提出了五项基本内容,即:以数字的方式展示;模块化;自动化;可变性;转编码性。这些基本特点主要揭示了新媒体所具有的数字技术特征。[注1] 基于数字技术的优势,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呈现出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和虚拟性的特点。
新媒体以其技术优势和传播方式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迅速抢占了受众市场,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巨大。
一是新媒体传播对社会伦理的冲击。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应用使人际关系产生了更多的复杂的不确定因素,手机、摄像头等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个人生活空间被前所未有的曝光,使得个人隐私等社会伦理问题日益凸显。
二是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强势文化影响问题。受新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广泛影响,人们对新媒体信息的依赖日趋严重,青少年从新媒体接触信息已成为其信息资源和文化养成的重要渠道。“人们所接受的信息的一致性非常容易导致一切民族和一切地域文化的一元化,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变得一致”。
三是新媒体带来的现实世界虚拟化问题。新媒体的虚拟化特性极易导致青年大学生对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混淆,导致个体成长在新媒体虚拟世界中的开放性和现实世界中的封闭性,对个体形成了极多不利因素。
二、新媒体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及分析
艺术专业学生具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思维活跃,求新求异意识较强,但思想深度不够。表现为艺术专业学生富有创造性和浪漫色彩,考虑问题时往往容易忽略现实基础。情感丰富,心理较为感性,情绪易受干扰,有时会产生偏激思想,不能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发展。对政治时事、国家大事缺乏关注,在这些方面较为单纯和幼稚。
(2)注重突出个性,自我意识强烈,缺乏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组织性、纪律性不强。在日常行为方式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
(3)社会实践能力较强,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轻文化。重视课外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偏爱专业性、实践性强的课程,缺乏人文素质,知识面较窄,对于理论性课程、一般文化基础课学习积极性相对较低。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活跃,崇尚自由有着专业背景的影响,艺术创作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跳跃性思维,不受现实世界空间与时间的束缚,从不同于常人的视角突破创新。
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包括艺术类大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少年都有着深刻影响。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的复杂性既有专业特殊性的原因,也有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新媒体的出现增加了教育的难度。
2.新媒体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自由传播、传播者的平民化、传媒机构的企业化、信息的虚拟化、不良信息泛滥等扰乱信息传播环境,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1)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难度。新媒体时代的校园信息化,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发布和使用空间更加自由。大学生从新媒体中获得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一些消极思想和文化、反马克思主义论调的渗透以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5.16
2 杜兰晓、吕媛媛.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43~47
3 王员、邬江萍.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战略地位[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6(11)
4 马珺.关于高校积极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77~78
5 王向阳.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战略地位[J].科教文汇,2009(4):5~6
6 胡幼梅、田瑞华.高校如何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J].河南社会科学,1998(5):82~84
7 陈鸿雁、苑帅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实效性解析[J].职业时空,2009(4),5:171~172
8 万光侠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 王华、简志宏. 高校基层团组织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方式探讨[J].科技信息,2008(3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