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持续深入,素质教育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高中阶段的教学也因此而有所改变。作为链接中等与高等教育的一个纽带,高中时期的教育在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当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高中对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的培养,引起了全体教师的高度关注。作为理科的学科代表之一,高中物理的教学要求学生积极树立创新精神,但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却推行填鸭式教育,因此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实现全面发展。所以,高中物理教学亟待创新,就此本文探讨了这方面的五个基点。
关键词 创新;高中物理教学;基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4-0017-01
作为兼具极强逻辑性和严谨性的一门科学性学科,高中物理在高中教学体系当中的地位很重要。但在教学实践却显示,许多高中生均感到学习高中物理存在很大的难度。同时物理知识大多晦涩生硬,加之课堂教学模式也十分枯燥,所以,高中生普遍缺乏浓厚的物理学习兴趣。为此,高中物理教学需要创新。
一、创新教学理念
高中物理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以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满足为教学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方面,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关心学生,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并帮助学生正确树立探究性思想和价值观。此外,教师还应转移教学重心,多提供给学生一些动手实践的机会,以便将教学质量提高。例如,在讲解“曲线运动”这节课时,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讲解课本例题,学生并不需要探究。但基于创新理念,教师便可以更强调“用”。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倒叙”,引导学生先观察曲线运动现象,再开始操作,提出并解决问题。如此一来,则可以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创新教学内容
为了顺应新课程的改革,高中物理也适当调整了教学内容和结构。目前的高中物理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这两部分。其中的必修课要求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针对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则可以通过选修课程来扩充物理知识范围。教师在课堂上,也应与时俱进,从课本内容和学生情况出发,适当创新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牛顿第二定律”这节课时,可以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先介绍与定律有关的一些典故,使其弄清其中缘由。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便能大致认识物理知识,从而将物理教学质量有效提高。
三、创新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学校也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物理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营造更形象、生动学习环境,使其展开有效学习。例如,在讲解原子核组成、电源电动势等知识时,由于实验教材较少介绍实验原理等,导致学生不能全面把握知识,而借助多媒体,并可以直观地呈现实验原理等,从而帮助学生增强理解力,使其能更加地学习,最终的教学效果也很理想。
四、创新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指传授和接受知识的关系。在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下,师生也渐渐摆脱了传统的关系定位,而建立了一种引导教学和自主学习的融洽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学習物理知识,并加强对他们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指导他们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培养健康的情感。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学生也可以通过多途径和方式来获取知识,来自教师的传授已不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这时教师应深入学生当中,平等地和学生一起学习,以增进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从而有效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加入合作学习,师生之间也应多互助讨论。通过分组等设计,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使其畅所欲言,积极表达观点,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这节课时,便可以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沟通,使其既学到了知识,又体会班集体的温暖、感受团队的力量,还可以创新师生关系。
五、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时,必须确定对物理知识的实践运用,科学地整合教材内容,不断改善教学结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积极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全面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入先进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创新对学生学习有利的教学方法,并创新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将教学质量提高。例如,教师在讲解“力的合成”这节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加入力的合成游戏中。首先,安排两个男生从不一样角度来跟四个女生进行拔河比赛,最后四个女生获胜;然后,再调整拔河形式,为女生方设计两根绳,使其从不一样的角度来拔河,最后男生获胜;接着,再次更改拔河形式,安排两个男生从不一样的角度来跟一个男生拔河比赛,最后一个男生赢了。这样除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外,还能将其思维激活,引导其自主学习,帮助他们提升物理水平和能力。
六、结语
总之,为了满足新课改的要求,高中物理应创新教学,具体应从创新教学的理念、内容、手段、师生关系、方法这五个基点上努力,并以此来不断深化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观念,积极打造高效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以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金发.分析高中物理教学创新的五个基点[J].成功(教育),2013(05):212.
关键词 创新;高中物理教学;基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4-0017-01
作为兼具极强逻辑性和严谨性的一门科学性学科,高中物理在高中教学体系当中的地位很重要。但在教学实践却显示,许多高中生均感到学习高中物理存在很大的难度。同时物理知识大多晦涩生硬,加之课堂教学模式也十分枯燥,所以,高中生普遍缺乏浓厚的物理学习兴趣。为此,高中物理教学需要创新。
一、创新教学理念
高中物理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以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满足为教学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方面,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关心学生,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并帮助学生正确树立探究性思想和价值观。此外,教师还应转移教学重心,多提供给学生一些动手实践的机会,以便将教学质量提高。例如,在讲解“曲线运动”这节课时,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讲解课本例题,学生并不需要探究。但基于创新理念,教师便可以更强调“用”。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倒叙”,引导学生先观察曲线运动现象,再开始操作,提出并解决问题。如此一来,则可以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创新教学内容
为了顺应新课程的改革,高中物理也适当调整了教学内容和结构。目前的高中物理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这两部分。其中的必修课要求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针对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则可以通过选修课程来扩充物理知识范围。教师在课堂上,也应与时俱进,从课本内容和学生情况出发,适当创新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牛顿第二定律”这节课时,可以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先介绍与定律有关的一些典故,使其弄清其中缘由。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便能大致认识物理知识,从而将物理教学质量有效提高。
三、创新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学校也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物理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营造更形象、生动学习环境,使其展开有效学习。例如,在讲解原子核组成、电源电动势等知识时,由于实验教材较少介绍实验原理等,导致学生不能全面把握知识,而借助多媒体,并可以直观地呈现实验原理等,从而帮助学生增强理解力,使其能更加地学习,最终的教学效果也很理想。
四、创新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指传授和接受知识的关系。在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下,师生也渐渐摆脱了传统的关系定位,而建立了一种引导教学和自主学习的融洽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学習物理知识,并加强对他们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指导他们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培养健康的情感。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学生也可以通过多途径和方式来获取知识,来自教师的传授已不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这时教师应深入学生当中,平等地和学生一起学习,以增进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从而有效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加入合作学习,师生之间也应多互助讨论。通过分组等设计,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使其畅所欲言,积极表达观点,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这节课时,便可以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沟通,使其既学到了知识,又体会班集体的温暖、感受团队的力量,还可以创新师生关系。
五、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时,必须确定对物理知识的实践运用,科学地整合教材内容,不断改善教学结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积极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全面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入先进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创新对学生学习有利的教学方法,并创新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将教学质量提高。例如,教师在讲解“力的合成”这节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加入力的合成游戏中。首先,安排两个男生从不一样角度来跟四个女生进行拔河比赛,最后四个女生获胜;然后,再调整拔河形式,为女生方设计两根绳,使其从不一样的角度来拔河,最后男生获胜;接着,再次更改拔河形式,安排两个男生从不一样的角度来跟一个男生拔河比赛,最后一个男生赢了。这样除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外,还能将其思维激活,引导其自主学习,帮助他们提升物理水平和能力。
六、结语
总之,为了满足新课改的要求,高中物理应创新教学,具体应从创新教学的理念、内容、手段、师生关系、方法这五个基点上努力,并以此来不断深化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观念,积极打造高效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以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金发.分析高中物理教学创新的五个基点[J].成功(教育),2013(0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