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客在投喂时,动物的嘴和人的手之间是没有任何障碍的,很有可能导致游客手部被咬伤或发生二次伤害。此外,习惯被投喂的动物对人类有心理预期。如果它没有从游客手中得到食物,就会主动跟随,去扒车、翻包甚至作出攻击行为。
10月17日,在上海野生动物园猛兽区(车入区),一名饲养员在该区域实施作业时,遭到熊的攻击,不幸身亡。
在野生动物园近距离观察猛兽,与孩子在寓教于乐间亲近大自然,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游乐方式之一。然而,近年来,动物园猛兽攻击游客及饲养员的悲剧频现。哪些情况下动物容易对人有攻击行为?我们观赏时都要注意什么?
攻击是动物天性
西宁野生动物园副园长齐新章介绍,通常,大家会有常识方面的偏差,实际上,人和猛兽之间的接触没有什么情况下是安全的。只要人类在猛兽面前出现,攻击人类是很自然的行为,这是野兽野性的表现。动物园猛兽攻击人类有几种情况:
一是玩耍。比如体型较大的狮子、老虎等,它们玩耍的具体体现形式就是模仿捕猎,会用爪子去抓,会用嘴去咬,但当它体型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人类造成伤害。血的味道会刺激猛兽野性,从而发生将人类吃掉的行为。还有一类是草食动物,比如体型比较大的马或鹿,见到饲养员会表现出撒欢的举动,随便踢一下就可能造成人类骨折。
二是把人类视为威胁。比如动物园工作人员在救护动物时,处理伤口产生疼痛时,动物可能会进行攻击。再比如像猴子这一类动物,饲养员进入其活动空间的一些举动会被误解,也许饲养员只是在扫地,但在动物看来以为要打它。另外,在哺乳期的动物,会认为人类威胁到它的幼崽安全,便会进行攻击。
三是动物將人类当成食物,这方面主要针对大型猛兽。猛兽在其区域内活动时,突然间出现一个人,尤其是体型小的人类或是小孩,在因为恐惧无法站立时,会让猛兽释放天性,从而进行猎捕。
不投食、不触摸,遵守规则是安全的最大保障
悲剧屡屡发生,如何防范是关键。齐新章说:“能够减少危险的最好方式就是文明参观、文明游园,不要去跟野生动物进行零隔障交流,不要投食,不要触摸。”
他认为,在动物园,保障人类安全有几方面需要注意。首先是禁止投食。国内很多动物园为了盈利售卖饲料,这很难禁止投食行为。同时,游客在投喂时,动物的嘴和人的手之间是没有任何障碍的,很有可能导致游客手部被咬伤或发生二次伤害。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张劲硕表示,习惯被投喂的动物对人类有心理预期。如果它没有从游客手中得到食物,就会主动跟随,去扒车、翻包甚至作出攻击行为。
齐新章还建议,不要触摸鹦鹉或大型鸟类,即使动物园设置了这种参观互动方式,尽量也不要去触摸。从安全角度看,有一些在动物身上携带的病原体,通过触摸行为会传到人身上,有可能就会导致某种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只有护栏的参观方式,家长切记不要抱着孩子参观。因为人的重心一般在1.4米以下,不会翻下去,但抱小孩的重心可能在1.5至1.6米,一不小心可能会摔到动物活动区域。”齐新章说。
此外,动物园经常会发生猛兽打架的“趣事”。但张劲硕指出,在野外,老虎、熊都是独居动物,有很强的领地意识。进入动物园群居后,要通过打斗分出高下,会有很大的精神压力。“咬人的一般都是总被欺负的。平时别的老虎都拼不过,现在有人类进入它的领地,它一定会攻击人,来释放压力。”
堵上安全漏洞,动物园创收应有更高级的做法
危险的不仅仅是野生动物,我国野生动物园普遍面临管理、理念等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共有49个野生动物园。笔名花蚀的科普作家曾走访过许多中国的动物园。他发现,野生动物园的防护设施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地方新建的野生动物园非常差”。他见过最差的一家,游客在里面可以随意投喂,动物来源、饲养方式有问题,还有很多安全漏洞——一个老大爷去打扫熊圈,拿着一把扫帚就进去了。
花蚀认为,让猛兽靠近车这种运营模式会带来风险。“因为人不好控制,有极大安全隐患。人如果下车怎么办?你防不了。”
齐新章呼吁,动物园应认清自身定位和职能,在做好野生动物保护的同时,发挥好保护教育的作用,引导公众正确看待和对待野生动物。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保护动物、保障工作人员和游客安全。
“靠投喂动物、娱乐动物赚钱是非常低级的,还停留在百年前的动物园水平。”张劲硕说,“创收应该有更高级的做法。”比如,可以请高级别专家来做科普讲解、昆虫标本制作、饲料加工体验活动。
张劲硕相信,落后的理念和管理方式,早晚都会像马戏团一样退出动物园。而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动物园一定会继续变好”。
(《科技日报》等)
10月17日,在上海野生动物园猛兽区(车入区),一名饲养员在该区域实施作业时,遭到熊的攻击,不幸身亡。
在野生动物园近距离观察猛兽,与孩子在寓教于乐间亲近大自然,是百姓喜闻乐见的游乐方式之一。然而,近年来,动物园猛兽攻击游客及饲养员的悲剧频现。哪些情况下动物容易对人有攻击行为?我们观赏时都要注意什么?
攻击是动物天性
西宁野生动物园副园长齐新章介绍,通常,大家会有常识方面的偏差,实际上,人和猛兽之间的接触没有什么情况下是安全的。只要人类在猛兽面前出现,攻击人类是很自然的行为,这是野兽野性的表现。动物园猛兽攻击人类有几种情况:
一是玩耍。比如体型较大的狮子、老虎等,它们玩耍的具体体现形式就是模仿捕猎,会用爪子去抓,会用嘴去咬,但当它体型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人类造成伤害。血的味道会刺激猛兽野性,从而发生将人类吃掉的行为。还有一类是草食动物,比如体型比较大的马或鹿,见到饲养员会表现出撒欢的举动,随便踢一下就可能造成人类骨折。
二是把人类视为威胁。比如动物园工作人员在救护动物时,处理伤口产生疼痛时,动物可能会进行攻击。再比如像猴子这一类动物,饲养员进入其活动空间的一些举动会被误解,也许饲养员只是在扫地,但在动物看来以为要打它。另外,在哺乳期的动物,会认为人类威胁到它的幼崽安全,便会进行攻击。
三是动物將人类当成食物,这方面主要针对大型猛兽。猛兽在其区域内活动时,突然间出现一个人,尤其是体型小的人类或是小孩,在因为恐惧无法站立时,会让猛兽释放天性,从而进行猎捕。
不投食、不触摸,遵守规则是安全的最大保障
悲剧屡屡发生,如何防范是关键。齐新章说:“能够减少危险的最好方式就是文明参观、文明游园,不要去跟野生动物进行零隔障交流,不要投食,不要触摸。”
他认为,在动物园,保障人类安全有几方面需要注意。首先是禁止投食。国内很多动物园为了盈利售卖饲料,这很难禁止投食行为。同时,游客在投喂时,动物的嘴和人的手之间是没有任何障碍的,很有可能导致游客手部被咬伤或发生二次伤害。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张劲硕表示,习惯被投喂的动物对人类有心理预期。如果它没有从游客手中得到食物,就会主动跟随,去扒车、翻包甚至作出攻击行为。
齐新章还建议,不要触摸鹦鹉或大型鸟类,即使动物园设置了这种参观互动方式,尽量也不要去触摸。从安全角度看,有一些在动物身上携带的病原体,通过触摸行为会传到人身上,有可能就会导致某种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只有护栏的参观方式,家长切记不要抱着孩子参观。因为人的重心一般在1.4米以下,不会翻下去,但抱小孩的重心可能在1.5至1.6米,一不小心可能会摔到动物活动区域。”齐新章说。
此外,动物园经常会发生猛兽打架的“趣事”。但张劲硕指出,在野外,老虎、熊都是独居动物,有很强的领地意识。进入动物园群居后,要通过打斗分出高下,会有很大的精神压力。“咬人的一般都是总被欺负的。平时别的老虎都拼不过,现在有人类进入它的领地,它一定会攻击人,来释放压力。”
堵上安全漏洞,动物园创收应有更高级的做法
危险的不仅仅是野生动物,我国野生动物园普遍面临管理、理念等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共有49个野生动物园。笔名花蚀的科普作家曾走访过许多中国的动物园。他发现,野生动物园的防护设施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地方新建的野生动物园非常差”。他见过最差的一家,游客在里面可以随意投喂,动物来源、饲养方式有问题,还有很多安全漏洞——一个老大爷去打扫熊圈,拿着一把扫帚就进去了。
花蚀认为,让猛兽靠近车这种运营模式会带来风险。“因为人不好控制,有极大安全隐患。人如果下车怎么办?你防不了。”
齐新章呼吁,动物园应认清自身定位和职能,在做好野生动物保护的同时,发挥好保护教育的作用,引导公众正确看待和对待野生动物。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保护动物、保障工作人员和游客安全。
“靠投喂动物、娱乐动物赚钱是非常低级的,还停留在百年前的动物园水平。”张劲硕说,“创收应该有更高级的做法。”比如,可以请高级别专家来做科普讲解、昆虫标本制作、饲料加工体验活动。
张劲硕相信,落后的理念和管理方式,早晚都会像马戏团一样退出动物园。而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动物园一定会继续变好”。
(《科技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