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感,即读者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的捕捉到的深层意义。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叶圣陶先生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提出:“语感是对词汇的感觉力”。并倡导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感训练,他认为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语感教学并没有受到重视,长期以来偏重知识轻视乃至忽视语感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分低能”。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 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要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当《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觉能力”的教学要求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我国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的滞后,尤其是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课程目标后,“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至于成了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点。
一、培养语感的意义
1、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培养语感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语文的实践和个体经验感悟的创造过程。阅读中,学生就可以凭借语感去感知理解运用。在感知理解时,可选择和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相似的语言块,归纳到自己的语言信息库中去,这是“同化”;对于与自己语言经验不相适应的语句,也能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而适应这种新的语言现象,这是“顺应”。经过反复的语言运用,学生的认知结构也会更趋于完善,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性会逐渐增强,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语感就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因为语言文字并不只带有机械的语义知识。而往往带有作者很强的感情色彩,同一个词或一句在不同的话境中也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来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而同时语文知识要通过大量言语对象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觉,从而附着于学生的心理结构,这样的语文知识才能转化为一定的语言能力。
3、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一方面任何思维活动要建立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人类的思维成果也必须依靠语言才能得到表达、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通过思维才能表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才能成为交际的工具。语感强的人能敏锐地感觉到语言材料的重点、情感,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正如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美育。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是一个理性的认识过程,而必须要学生融入经验、情感等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直觉形象进行了感受,审美情趣得以激发,这其实就是一个审美教学的过程。美的形象性和语感的直觉特征是统一的。审美教育要通过培养良好的语感来完成。
二、培养语感的具体方法
1、训练朗读能力,感受语感。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地融为一体,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此外加强朗读示范。注重朗读技巧。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⑴要注重语音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时,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⑵要注意停顿;⑶要注意语气;⑷要注意语速适当。语速快慢取决于文章的情节内涵和人物情感。通常表现欢快、愤怒激情的语速要快,表现忧郁、痛苦心情的语速要慢;⑸要注意语调抑扬。“激情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避免“千文一腔”。另外采取多样形式。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对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
2、指导背诵,积淀语感。语文课本上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指导学生朗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体味文脉的起伏、义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的精华,使他们便于学习借鉴。没有背诵之功,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背诵的方法有多种。尤其要重视“感知与试背结合法”。这种方法就是对要背诵的材料品读上几遍后就尝试回忆,然后再品读,品读后再尝试回忆,循环往复,直到把材料完全回忆起来为止。最后,挖掘教学内容,领悟语感。语感是建立在一定语言内容基础上的。因此,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上下工夫,使学生领悟语感。⑴体味语境。语言离开了语言环境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⑵扩展教材内容,强化语感。
总之,语感训练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感训练的主阵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 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要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当《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觉能力”的教学要求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我国语文教学中语感教学的滞后,尤其是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课程目标后,“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至于成了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点。
一、培养语感的意义
1、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培养语感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语文的实践和个体经验感悟的创造过程。阅读中,学生就可以凭借语感去感知理解运用。在感知理解时,可选择和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相似的语言块,归纳到自己的语言信息库中去,这是“同化”;对于与自己语言经验不相适应的语句,也能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而适应这种新的语言现象,这是“顺应”。经过反复的语言运用,学生的认知结构也会更趋于完善,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性会逐渐增强,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语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语感就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因为语言文字并不只带有机械的语义知识。而往往带有作者很强的感情色彩,同一个词或一句在不同的话境中也会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来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情。而同时语文知识要通过大量言语对象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觉,从而附着于学生的心理结构,这样的语文知识才能转化为一定的语言能力。
3、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一方面任何思维活动要建立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人类的思维成果也必须依靠语言才能得到表达、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通过思维才能表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才能成为交际的工具。语感强的人能敏锐地感觉到语言材料的重点、情感,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正如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美育。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是一个理性的认识过程,而必须要学生融入经验、情感等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直觉形象进行了感受,审美情趣得以激发,这其实就是一个审美教学的过程。美的形象性和语感的直觉特征是统一的。审美教育要通过培养良好的语感来完成。
二、培养语感的具体方法
1、训练朗读能力,感受语感。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地融为一体,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此外加强朗读示范。注重朗读技巧。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⑴要注重语音轻重。在读表现凝重鲜明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时,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时,要轻读;⑵要注意停顿;⑶要注意语气;⑷要注意语速适当。语速快慢取决于文章的情节内涵和人物情感。通常表现欢快、愤怒激情的语速要快,表现忧郁、痛苦心情的语速要慢;⑸要注意语调抑扬。“激情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避免“千文一腔”。另外采取多样形式。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单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对戏剧文学,则分角色读。也可以一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
2、指导背诵,积淀语感。语文课本上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指导学生朗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体味文脉的起伏、义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的精华,使他们便于学习借鉴。没有背诵之功,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背诵的方法有多种。尤其要重视“感知与试背结合法”。这种方法就是对要背诵的材料品读上几遍后就尝试回忆,然后再品读,品读后再尝试回忆,循环往复,直到把材料完全回忆起来为止。最后,挖掘教学内容,领悟语感。语感是建立在一定语言内容基础上的。因此,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上下工夫,使学生领悟语感。⑴体味语境。语言离开了语言环境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仅是文字符号而已;⑵扩展教材内容,强化语感。
总之,语感训练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以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充分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感训练的主阵地,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