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群体面临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学业问题、就业压力和人际关系等问题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和困扰。如果心理压力得不到疏导和缓解会导致心理承受力相对薄弱的大学生陷入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校园安定和社会和谐。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 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178-02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和成因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当大学生面临巨大困难或受到突发事件刺激时,由于无力应对出现的困境产生心理冲突和心理困惑,从而引发严重的心理失衡状态。[1]大学生心理危机往往具有突发性、潜在性和危险性等特点。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会出现异常的表现。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
1.认知出现偏差。陷入心理危机状态的大学生往往会产生错误的思维定势,他们会以偏概全,以自我为中心,出现认知偏差甚至认知上的偏执。当面对不良事件时他们会产生糟糕至极的想法,看不到事物积极的方面,产生非常消极的观念。出现心理危机状态的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也会存在自负或自卑的偏差。有的认为自己非常优秀、怀才不遇,有的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盲目自卑、自暴自弃。
2.情绪极不稳定。在心理危机的状态下,大学生会出现情绪波动大的特点,甚至出现情绪反应与现实的处境不相称的反应。例如出现暴躁、自闭、严重抑郁、过度焦虑等情绪表现。有的大学生可能出现淡漠、悲观、绝望、躁狂、生活兴趣减退等表现。
3.行为表现极端。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大学生行为表现会出现异常,有的出现睡眠和饮食障碍,有的表现为孤僻、敌对、与人缺乏正常的沟通,有的大学生会出现吸烟、酗酒、暴饮暴食等行为,有的表现为破坏性行为、攻击性行为甚至自杀倾向行为。
4.人际关系不良。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障碍存在问题的大学生,往往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在人际交往的社会过渡期,一旦出现人际关系问题,容易导致心情苦闷、生活压抑、孤独寂寞,长期持续更易导致心理危机。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
引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原因也有外在诱因。内在原因主要包括混乱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合理的应对方式,人格特征及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等。外在原因主要是家庭、社会中的各种危机源对大学生的刺激,
1.混乱的人生观和矛盾的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和社会的互动的结果,是个体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和个体成长发展的指南针。大学生心理危机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冲突在心理方面的表现。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通过对外部多元价值观念的认知和理解,并逐渐接纳某种主要价值观念,在其内化为主体价值观的过程中,经常面临抉择和整合,容易导致主体的矛盾和混乱,导致自我否定和冲突感。有的大学生面对人生的选择会体验到多种价值需要之和的矛盾。有的大学生会体验到自身内外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容易导致对自我的怀疑和否定自我,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失衡,产生心理危机。
2.人格特质问题。人格也称个性,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容易陷入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往往在个性方面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有的大学生性情暴躁,情绪难于控制,做事急躁,情绪极易冲动,一旦遇到激惹,容易导致过激行为。有的大学生性格敏感、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在困难面前常常怯懦、自卑、优柔寡断,挫折承受力低。有的大学生自控能力差,情绪体验比较深刻,行为容易受情绪所左右。有的大学生社会交际面窄,不善与人交流与沟通,适应社会的能力欠缺。有的大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面对压力不能自己缓解。有的大学生遇难即退,面对压力事件不能主动应对,而回避现实,消极退避,当退无可退时极易产生心理危机。
3.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感。一般可以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大学生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地预防心理危机。反之,如果大学生缺乏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一旦发生心理危机,就很难自行摆脱。
4.应激事件的刺激。可能导致心理危机发生的诸多因素和生活事件称为心理危机源。通常,心理危机源是指个体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发的创伤事件和持续的紧张与压力等。大学生的应激事件一般涉及家庭、学校和就业。家境的贫寒、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变故和亲人离世是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诱因。学校中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感问题是诱发心理危机的常见因素。就业压力过大也是导致心理危机的重要外因。过度的应激超过了个人承受紧张刺激的能力,便会引发个体产生消极状态使人陷入心理危机,甚至出现心理疾病和各类神经症。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对策
(一)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对自身的情绪状态正确认识与调控,纠正大学生的错误认知和不正确的思维方式,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抗压能力,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在不同阶段对大学生常见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大一以学生的适应和生涯规划为主要任务,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有效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大二、大三的学生注重自身成长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四学生以就业为主,帮助学生缓解压力,适应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了解、认识和应对心理危机,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
要建立校、院、班三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学校提供专业培训,通过心理委员深入学生,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危机,并第一时间向院(系)相关教师和部门汇报异常情况。院(系)要安排专人负责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院(系)负责教师接到心理委员的报告后,要有开展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困惑,判断事件的严重程度,对确定为危机的事件,要立即向院(系)负责领导汇报,同时上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校职能部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采取有力措施判断学生的危机状态,及时开展心理干预工作,指导学院切实保障学生安全,对超出工作能力范围的状况,要及时转介或送医治疗。
(三)优化心理危机干预教师队伍
加强心理危机干预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教师队伍结构和构成,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技能培训,提高对心理危机的判断和识别能力,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和水平,对危机学生开展必要的干预和疏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脱离危机状态。指导院(系)辅导员和学生家长开展危机学生的陪护工作,指导他们为学生提供帮助。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吸引学生自觉参与,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建立和完善朋辈心理互助体系,营造团结、和谐、向上的校园心理氛围,疏导和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高留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心理健康教育,2010(10).66.
[2]赵鑫.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防范措施研究[D].硕士论文辽宁大学,2012.
[3]易晓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与干预过程[J].校园心理,2009(04):260.
责任编辑:彭海多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 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178-02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和成因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当大学生面临巨大困难或受到突发事件刺激时,由于无力应对出现的困境产生心理冲突和心理困惑,从而引发严重的心理失衡状态。[1]大学生心理危机往往具有突发性、潜在性和危险性等特点。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会出现异常的表现。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
1.认知出现偏差。陷入心理危机状态的大学生往往会产生错误的思维定势,他们会以偏概全,以自我为中心,出现认知偏差甚至认知上的偏执。当面对不良事件时他们会产生糟糕至极的想法,看不到事物积极的方面,产生非常消极的观念。出现心理危机状态的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也会存在自负或自卑的偏差。有的认为自己非常优秀、怀才不遇,有的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盲目自卑、自暴自弃。
2.情绪极不稳定。在心理危机的状态下,大学生会出现情绪波动大的特点,甚至出现情绪反应与现实的处境不相称的反应。例如出现暴躁、自闭、严重抑郁、过度焦虑等情绪表现。有的大学生可能出现淡漠、悲观、绝望、躁狂、生活兴趣减退等表现。
3.行为表现极端。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大学生行为表现会出现异常,有的出现睡眠和饮食障碍,有的表现为孤僻、敌对、与人缺乏正常的沟通,有的大学生会出现吸烟、酗酒、暴饮暴食等行为,有的表现为破坏性行为、攻击性行为甚至自杀倾向行为。
4.人际关系不良。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障碍存在问题的大学生,往往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在人际交往的社会过渡期,一旦出现人际关系问题,容易导致心情苦闷、生活压抑、孤独寂寞,长期持续更易导致心理危机。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
引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内在原因也有外在诱因。内在原因主要包括混乱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合理的应对方式,人格特征及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等。外在原因主要是家庭、社会中的各种危机源对大学生的刺激,
1.混乱的人生观和矛盾的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和社会的互动的结果,是个体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和个体成长发展的指南针。大学生心理危机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冲突在心理方面的表现。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通过对外部多元价值观念的认知和理解,并逐渐接纳某种主要价值观念,在其内化为主体价值观的过程中,经常面临抉择和整合,容易导致主体的矛盾和混乱,导致自我否定和冲突感。有的大学生面对人生的选择会体验到多种价值需要之和的矛盾。有的大学生会体验到自身内外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容易导致对自我的怀疑和否定自我,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失衡,产生心理危机。
2.人格特质问题。人格也称个性,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容易陷入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往往在个性方面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有的大学生性情暴躁,情绪难于控制,做事急躁,情绪极易冲动,一旦遇到激惹,容易导致过激行为。有的大学生性格敏感、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在困难面前常常怯懦、自卑、优柔寡断,挫折承受力低。有的大学生自控能力差,情绪体验比较深刻,行为容易受情绪所左右。有的大学生社会交际面窄,不善与人交流与沟通,适应社会的能力欠缺。有的大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面对压力不能自己缓解。有的大学生遇难即退,面对压力事件不能主动应对,而回避现实,消极退避,当退无可退时极易产生心理危机。
3.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感。一般可以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大学生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地预防心理危机。反之,如果大学生缺乏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一旦发生心理危机,就很难自行摆脱。
4.应激事件的刺激。可能导致心理危机发生的诸多因素和生活事件称为心理危机源。通常,心理危机源是指个体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发的创伤事件和持续的紧张与压力等。大学生的应激事件一般涉及家庭、学校和就业。家境的贫寒、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变故和亲人离世是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诱因。学校中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感问题是诱发心理危机的常见因素。就业压力过大也是导致心理危机的重要外因。过度的应激超过了个人承受紧张刺激的能力,便会引发个体产生消极状态使人陷入心理危机,甚至出现心理疾病和各类神经症。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对策
(一)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对自身的情绪状态正确认识与调控,纠正大学生的错误认知和不正确的思维方式,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抗压能力,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在不同阶段对大学生常见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大一以学生的适应和生涯规划为主要任务,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有效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大二、大三的学生注重自身成长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四学生以就业为主,帮助学生缓解压力,适应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了解、认识和应对心理危机,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
要建立校、院、班三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学校提供专业培训,通过心理委员深入学生,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危机,并第一时间向院(系)相关教师和部门汇报异常情况。院(系)要安排专人负责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院(系)负责教师接到心理委员的报告后,要有开展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困惑,判断事件的严重程度,对确定为危机的事件,要立即向院(系)负责领导汇报,同时上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校职能部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采取有力措施判断学生的危机状态,及时开展心理干预工作,指导学院切实保障学生安全,对超出工作能力范围的状况,要及时转介或送医治疗。
(三)优化心理危机干预教师队伍
加强心理危机干预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教师队伍结构和构成,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技能培训,提高对心理危机的判断和识别能力,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和水平,对危机学生开展必要的干预和疏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脱离危机状态。指导院(系)辅导员和学生家长开展危机学生的陪护工作,指导他们为学生提供帮助。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吸引学生自觉参与,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建立和完善朋辈心理互助体系,营造团结、和谐、向上的校园心理氛围,疏导和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高留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心理健康教育,2010(10).66.
[2]赵鑫.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防范措施研究[D].硕士论文辽宁大学,2012.
[3]易晓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与干预过程[J].校园心理,2009(04):260.
责任编辑:彭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