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含义、语文课外活动的含义、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关系,分析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真实性、合作性等特征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类型。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外活动
技师院校语文教学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是顺应课改的要求,改变语文教学中死记硬背、条块分割的学习方式的举措。同时,语文综合性学习也与语文课外活动密切相联,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语文课外活动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含义。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为目标的语文实践活动。(1)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本质上是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的活动,是为了实践、依靠实践、在实践中展开的学习,是立足于生活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如小组合作完成一份班刊或校刊,为某种产品设计一篇广告词等,均属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本质上是语文实践活动。(2)提高读写听说的综合能力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复杂而综合的特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由多种元素整合而成的“综合体”。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人们对这个“综合体”的理解也不相同。有人说它是读写听说的综合,有人说它是课内和课外的综合,也有人说它是语文知识和生活应用的综合等。
然而,不管我们对“综合”做出多少种分析,有一点是毋庸质疑的,在这诸多类型的“综合”中,必然存在主导与辅助、主要与次要的关系。不然,这种“综合”就会成为“大杂烩”,就会失去活力。在这众多的“综合”中,哪一种应居于主导位置呢?答案是强调读写听说的综合必然处于主导位置,促进语文能力的整体提升是其目的。读写听说的综合是各类综合的核心,其他各种形式的“综合”最终要为“读写听说的整体发展”服务。
2.语文课外活动的含义。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由学校或相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一种语文教育活动,如班级或学校文学社团组织的办刊、考察、汇演等活动,当地文联或报社组织的小记者团的采风、征文活动等。语文课外活动的发起者与指导者有的是语文教师,有的是学校内部的机构,有的是校外的教育机关,也有学生本人或学生社团。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相比较,语文课外活动的主题更多元,范围更广,方法更灵活,活动更加具有自主性。
3.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关系。在新课程实施前,语文課程中只有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种形式,两者界线分明,没有衔接与过渡,语文课内外“两张皮”的现象严重。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要将课内外连接起来,让课堂教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实践中,让课外的实践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而语文综合性学习兼有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双重特点。它需要占用一定比例的课堂教学时间,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这些都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特点,同时它的实践性和自主性较强,其任务需要拓展到课外来完成,这些又体现课外活动的特点。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1.语文性。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核心特征。其他各种形式的“综合”都需要围绕“读写听说”进行,不然,就可能导致理论的误读和实践的偏离。
2.真实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发生在情境中的、被真实任务驱动的活动,这种真实的情境构成了语言应用的条件。不然,语文学习就只能停留在抽象的规则层面,成为机械的符号操练。如学生听写字词、背诵文章尽管也是读写听说的活动,而它们只不过是在“背”语文,而不是“用语文”,缺乏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而让学生就学校餐厅的卫生给校长写一封建议书,或就某篇文章给低年级学生做一次讲座,语文活动就有了具体的情境和实际的用场,这样的学习才具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3.合作性。由真实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有意义生成的、洋溢着生命活力的系统。这时,师生单一知识传递换位于师生共同反思的关系。教师是学生言语行为和结果的指导者、评价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学生既是言语行为和结果的实施者、创造者,也是评价者、改进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身份更为平等,合作就更为密切。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类型
1.知识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知识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直接指向某种程序性知识的应用。整个语文实践活动的展开过程是程序性知识的运用过程,如调查研究、书报编辑、文献检索、演出等。
2.探究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这类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知识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取向正好相反,知识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围绕某种程序性知识的应用寻找研究话题,话题的研究是掌握程序性知识的手段;而探究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则是围绕话题展开探究,根据话题的性质选用不同的程序性知识,此时,程序性知识只是手段和工具,对话题的研究则是最终的目的。如果知识性的语文综合性还只是实践演练的话,探究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实战”。
3.体验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体验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前两种类型有所不同,它的开放性更强,语文教师组织这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实践的机会和生活的经历,增加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至于学生能够在其中学到什么,教师之前并没有清晰而周全地预设。随着实践活动的展开,学生兴趣点逐渐聚焦,学习内容也才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外活动
技师院校语文教学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是顺应课改的要求,改变语文教学中死记硬背、条块分割的学习方式的举措。同时,语文综合性学习也与语文课外活动密切相联,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语文课外活动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含义。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为目标的语文实践活动。(1)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本质上是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的活动,是为了实践、依靠实践、在实践中展开的学习,是立足于生活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如小组合作完成一份班刊或校刊,为某种产品设计一篇广告词等,均属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本质上是语文实践活动。(2)提高读写听说的综合能力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复杂而综合的特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由多种元素整合而成的“综合体”。由于考虑的角度不同,人们对这个“综合体”的理解也不相同。有人说它是读写听说的综合,有人说它是课内和课外的综合,也有人说它是语文知识和生活应用的综合等。
然而,不管我们对“综合”做出多少种分析,有一点是毋庸质疑的,在这诸多类型的“综合”中,必然存在主导与辅助、主要与次要的关系。不然,这种“综合”就会成为“大杂烩”,就会失去活力。在这众多的“综合”中,哪一种应居于主导位置呢?答案是强调读写听说的综合必然处于主导位置,促进语文能力的整体提升是其目的。读写听说的综合是各类综合的核心,其他各种形式的“综合”最终要为“读写听说的整体发展”服务。
2.语文课外活动的含义。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由学校或相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一种语文教育活动,如班级或学校文学社团组织的办刊、考察、汇演等活动,当地文联或报社组织的小记者团的采风、征文活动等。语文课外活动的发起者与指导者有的是语文教师,有的是学校内部的机构,有的是校外的教育机关,也有学生本人或学生社团。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相比较,语文课外活动的主题更多元,范围更广,方法更灵活,活动更加具有自主性。
3.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关系。在新课程实施前,语文課程中只有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种形式,两者界线分明,没有衔接与过渡,语文课内外“两张皮”的现象严重。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要将课内外连接起来,让课堂教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的实践中,让课外的实践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而语文综合性学习兼有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双重特点。它需要占用一定比例的课堂教学时间,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这些都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特点,同时它的实践性和自主性较强,其任务需要拓展到课外来完成,这些又体现课外活动的特点。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1.语文性。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核心特征。其他各种形式的“综合”都需要围绕“读写听说”进行,不然,就可能导致理论的误读和实践的偏离。
2.真实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发生在情境中的、被真实任务驱动的活动,这种真实的情境构成了语言应用的条件。不然,语文学习就只能停留在抽象的规则层面,成为机械的符号操练。如学生听写字词、背诵文章尽管也是读写听说的活动,而它们只不过是在“背”语文,而不是“用语文”,缺乏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而让学生就学校餐厅的卫生给校长写一封建议书,或就某篇文章给低年级学生做一次讲座,语文活动就有了具体的情境和实际的用场,这样的学习才具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3.合作性。由真实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有意义生成的、洋溢着生命活力的系统。这时,师生单一知识传递换位于师生共同反思的关系。教师是学生言语行为和结果的指导者、评价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学生既是言语行为和结果的实施者、创造者,也是评价者、改进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身份更为平等,合作就更为密切。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类型
1.知识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知识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直接指向某种程序性知识的应用。整个语文实践活动的展开过程是程序性知识的运用过程,如调查研究、书报编辑、文献检索、演出等。
2.探究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这类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知识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取向正好相反,知识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围绕某种程序性知识的应用寻找研究话题,话题的研究是掌握程序性知识的手段;而探究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则是围绕话题展开探究,根据话题的性质选用不同的程序性知识,此时,程序性知识只是手段和工具,对话题的研究则是最终的目的。如果知识性的语文综合性还只是实践演练的话,探究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实战”。
3.体验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体验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前两种类型有所不同,它的开放性更强,语文教师组织这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实践的机会和生活的经历,增加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至于学生能够在其中学到什么,教师之前并没有清晰而周全地预设。随着实践活动的展开,学生兴趣点逐渐聚焦,学习内容也才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