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用钢琴弹《小苹果》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fanniaon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甭管俗雅,孩子快乐就行。
  一位妈妈问:我是古典音乐盲,想提升自己,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该从何入手听西方古典音乐?没等我回答,她解释说:看到一岁半的闺女天天听到广场舞的音乐就扭屁股,真是痛心呀!我这才知道,原来她是想和孩子一起听。
  如果是给孩子听的音乐,我推荐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德彪西、施特劳斯这些音乐舒缓、明亮、快乐的。贝多芬就不推荐,情绪太激烈,当然,青春期孩子喜欢是另一回事,但是我觉得不适合小朋友听。
  其实听西方古典音乐,除了选择听什么,如何听也很重要。
  我推荐每天早上起床时打开音乐,让一家人在优美的音乐中开始新的一天,会很美好。另外,音乐声音不宜太大,如果将音乐的声音调小,你会发现,依然很清晰优美,而且可以让你安静下来,认真去听。太大的声音反而对孩子的听力不好。
  对小孩子来说,每次听音乐的时间不必太长,15到20分钟即可。但是可以反复听,一张经典的唱片,连续听一个月都没有问题,经典的美就在于耐听,就像经典的文学作品,深刻、博大,你会发现越听越好听,反复听过之后,你才能发现其中蕴含的很多美的细节,如果仅仅听一遍,是体会不到的。
  如果你的孩子喜欢听《小苹果》,我觉得不是什么问题,流行歌曲浅显,孩子容易从中发现快乐,有什么不好?我女儿前几天因为喜欢听《小苹果》,让我陪她从钢琴上一个琴键一个琴键找音,最后自己弹出了《小苹果》的曲子。这就是兴趣。
  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兴趣更重要的东西。
其他文献
孩子对啥都好奇,图钉、玻璃、硬币……都能吞到肚子里,如果嘴够大,雄心壮志是吃掉飞机大炮。儿科医生鱼小南在门诊上经常遇到这种事,这不,今天又来了一位。
期刊
浙江发生了一件耸人听闻的事,一名母亲,将一岁多的儿子摔死在地上,她对自己过激行为的解释是:跟丈夫吵架,心情不好。这一视频发到网上后,激起民愤,骂声一片。  大家义愤填膺,道德审判声音最高。但当完审判官,我们还是再来思考一下这件事到底在说什么。  她心情不好。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跟在心情好时做的事肯定会有差别,心情好时刷盘刷碗,心情不好时摔盘摔碗。在这个案子中,丈夫对妻子挺疼爱,但自从有了孩子之后,
期刊
往昔  40年前,十月的一个下午,美国纽约。  4岁的乔希·米勒,在自家后院里玩耍,妈妈正在厨房做饭。门铃响了,乔希马上冲出去开门。在厚重的铁门的另一侧,站着邻居家的大哥哥。乔希把门打开时被泼了一脸硫酸。  乔希全身17%的地方烧伤,其中有11%是三度烧伤,大部分在脸部。乔希经历了无数次手术,经历了无数次难忍的疼痛。  乔希学会了用拐杖,然后住进了布鲁克林高地的盲人疗养院。爸爸用儿童攀玩架做了个上
期刊
专家解答≡王玉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教授)  编辑≡孙立峰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话对刚刚“上任”的爸爸妈妈来说,挺合适,不过这火却是心头之火。不管出生前做过多少准备,面对一个看上去无比柔弱的小生命,还是有些手足无措。  我在看门诊时,经常遇到家长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宝宝风风火火闯医院,而且是全家总动员,个个焦虑、情绪紧张。等家长心急如焚地说完宝宝的症状后,我发现很多是新生宝宝期常见的现象,是正常的,
期刊
高中有个同学牙不好,常常半夜疼得睡不着觉,第二天听课没精神,后来落榜复读,老师找他谈话:你呀,先把牙治好!  这事让我挺震动的,后来做了妈妈,对于女儿知非的牙齿就格外关注。知非六岁的时候,有天晚上我突然发现她牙上有个黑色的小点,开始以为是食物残渣,仔细一看,是龋齿。  第二天我就带知非去了牙科。医生说:发现及时,补起来就行,不用紧张。  因为特重视孩子的牙齿,所以不管是牙具还是牙膏我都特上心,孩子
期刊
女大学生失联事件接连发生,探寻一下事件背后的细节,就会发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孩子自我保护意识不足。这跟家庭教育有极大关系。  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会在孩子出门的那一天从天而降,需要从小培养。  其实,孩子天生是有自我保护意识的,傻大胆的孩子,一般都是小时候家长包办太多了。  家长逐渐放手,孩子的自我保护的智慧才会蹭蹭长。
期刊
要不是因为工作关系,给我100块钱我也不看央视“中国最美孝心少年”这样的晚会。我知道,我一定会流很多眼泪,但真的,我不是感动,是憋屈!  2014年评上的10位最美孝心少年,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的也不过16岁(16岁的这个孩子,也是从5岁起就开始“尽孝”了)。如果孩子们的“最美”,是用父母的“失职”换来的,不评也罢!评选缺乏最起码的儿童权利的视角,缺少尊重保护儿童权利的意识!  主持人白岩松在晚会
期刊
孩子刚开始独立出行,家长先跟一跟  看刘同学说得那么热闹,我这当爹的得补充两句了。估计你们肯定把刘同学他爹给想象成一个脑门上顶着个“二”的人,或者铁石心肠到丧心病狂的家伙,而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  决定让刘同学自己从杭州回齐齐哈尔,我和他妈开始也担心,毕竟孩子才十二三岁。我们俩商量了一下,决定让他试试。但前提是,我们得跟一跟。当然不是我们跟在刘同学屁股后面,而是把这事托付给了在机场工作的朋友。  
期刊
过度保护,要么让孩子成为胆小鬼,要么成为傻大胆儿。  女儿杨杨很小的时候,我们在姥姥家住。客厅小,东西杂,孩子想下地玩,姥姥也是好心,也许怕碰着孩子,始终把孩子抱得紧紧的。杨杨到9个多月时,还不会爬。  怎么办?我果断决定,收拾出一间屋子,让孩子在里面尽情折腾。  我把刀子、剪子、螺丝刀等等尖锐的东西移出去,把玻璃杯、热水瓶等易碎的东西也移出去,让孩子接触到的东西都是安全无害的。  不到一个星期,
期刊
小朋友进入一岁七个月之后,越来越爱说“不”——一个可以挑战权威、构建自我的美妙无比的字。  吃饭了!不想吃。玩好了回家吧!不呀!睡觉了!不!妈妈讲故事再睡!我要喝水、我要换尿布布、妈妈涂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家伙每天都要让我在她的肚子、手、脚、额头上蘸点唾沫才肯入睡。  后来,我无意中发现,利用孩子的“不”来解决难题格外有效。比如,对付挑食问题,除了变着花样给食物上色、化妆、变身,还有一个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