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情感的显性体验
1.冷中含情。语文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教师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予以“冷处理”。比如你夹着书本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却发现教室里十分混乱。有的在交头接耳,有的在打斗疯玩。即使他们看到老师来了,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嬉戏追逐之中,有的则陶醉在课间休息时的趣谈中而未清醒。具有这种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在课堂上,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会出现一种反激的浪花如一股回旋的倒流,情不自禁地表现出言谈举止的“出格”。这时教师不宜马上讲课,更不要大声呵斥。一般来说,上节课刚结束不久,课程变换后,学生需要一个短暂的放松时间以重新调整身心倾向。你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站上讲台,只用一种平静的目光扫视学生一周,形成一种吸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语文学习目标上来。或者,在黑板上板书醒目的课题,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学生转瞬就会各归原位,安静下来。也可以稍停片刻,接着低声讲话,也会很快恢复教学秩序。
2.严中寓情。就是采用一套奖优罚劣的措施,树立正气,激励积极力量或行为,抵制消极因素,并长期坚持,形成制度。这要以奖优为主,罚劣为辅。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如口头表扬,增加操行分等;罚劣切不可采用讽刺、威胁、隔离、体罚等手段,应当努力将惩罚变为一种学生愉快的自我教育。
3.旁敲传情。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做小动作、接话茬、喧闹、过分放肆等违纪现象,教师理应当机立断处理。不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干扰只是瞬间的一种失控表现,并不是有预谋的行为。教师应慎重地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自尊心,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使对方知道他的行为已被老师注视而应立即纠正。如盯他一眼,朝他点点头,轻轻敲击一下他面前的书桌,或站在他身旁略为停留,或叫他本人或周围学生答问、板演等。通过微妙的方式把信息传递过去。这样,师生情感容易沟通,见效快。
4.小组激情。语文课堂教学一般分有学习小组,4~8人不拘。每组既有优生,又有中等生、后进生。组长可由优生、后进生、中等生轮流担任。一方面使他们彼此学习,互相帮助和督促;另一方面使他们“正人先正己”,人人都成管理者。发现某个学生进步时,鼓励其不断起跳,释放潜能;发现某个学生退步时,及时做好转化工作。而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级别,提出新的要求。这种管理,既有可靠的组织保证,又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收到学习、身心同时进步的效果。
5.自我束情。当语文教学已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基本养成,自控力、自制力都大大提高。这时可由学生自我管理情感。“管”是为了达到不管,这是我们教育教学管理的最高境界。这时教师重在指导学生情感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学会管理情感。同时加大语文改革力度,采用各种方式,使听说读写都成为一个个开放的情感系统,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自我情感的管理习惯和能力更加适合时代要求。
二、情感的隐性体验
1.以情唤情。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搞小动作,这是难免的,这是中学生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即使再高明的语文教师授课,甚至组织公开课,也难免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譬如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必须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恻时,教师必须以沉郁、凄凉的心情感染学生。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应平正、愉快;议论文的思维逻辑或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严肃、深成、振奋。这些情感借助教材和一定教学手段,传递给学生,它会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
2.含蓄传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音和节奏等加以组合变换,把声音的声、色、情融为一体,运用到语气上,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出现的违纪行为进行诱导和影响。响鼓不用重锤,学生听到教师“弦外之音”,从而领会到教师的意图和良苦用心,于是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映,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这种办法既巧妙地解决了那个学生自己的问题,又不至于影响其他人的注意力。达到和谐的情感交流。
3.目光传情。人眼为窗,可以传情传神。教师课堂上视野所及,可以眉目传情,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学生面朝窗口,思想“跑马”,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将自己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传递给学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
4.动作传情。教师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能传达情感信息,是课堂上师生互相感知的意识信号。如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召唤、传情的特殊本领,可以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导引学生意识,可以把自己的意图、语文的宗旨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教师启示的思路去学习、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创造。
5.环境育情。环境对情感交流的影响是隐形的,却是有力的。好的环境可以让学生精力更加集中,更容易激发学生心理潜能。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可以创造出优秀的集体,优秀的集体又以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班风、学风,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心理趋向。这种良性循环,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能。
1.冷中含情。语文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教师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予以“冷处理”。比如你夹着书本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却发现教室里十分混乱。有的在交头接耳,有的在打斗疯玩。即使他们看到老师来了,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嬉戏追逐之中,有的则陶醉在课间休息时的趣谈中而未清醒。具有这种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在课堂上,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会出现一种反激的浪花如一股回旋的倒流,情不自禁地表现出言谈举止的“出格”。这时教师不宜马上讲课,更不要大声呵斥。一般来说,上节课刚结束不久,课程变换后,学生需要一个短暂的放松时间以重新调整身心倾向。你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站上讲台,只用一种平静的目光扫视学生一周,形成一种吸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语文学习目标上来。或者,在黑板上板书醒目的课题,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学生转瞬就会各归原位,安静下来。也可以稍停片刻,接着低声讲话,也会很快恢复教学秩序。
2.严中寓情。就是采用一套奖优罚劣的措施,树立正气,激励积极力量或行为,抵制消极因素,并长期坚持,形成制度。这要以奖优为主,罚劣为辅。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如口头表扬,增加操行分等;罚劣切不可采用讽刺、威胁、隔离、体罚等手段,应当努力将惩罚变为一种学生愉快的自我教育。
3.旁敲传情。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做小动作、接话茬、喧闹、过分放肆等违纪现象,教师理应当机立断处理。不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干扰只是瞬间的一种失控表现,并不是有预谋的行为。教师应慎重地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自尊心,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使对方知道他的行为已被老师注视而应立即纠正。如盯他一眼,朝他点点头,轻轻敲击一下他面前的书桌,或站在他身旁略为停留,或叫他本人或周围学生答问、板演等。通过微妙的方式把信息传递过去。这样,师生情感容易沟通,见效快。
4.小组激情。语文课堂教学一般分有学习小组,4~8人不拘。每组既有优生,又有中等生、后进生。组长可由优生、后进生、中等生轮流担任。一方面使他们彼此学习,互相帮助和督促;另一方面使他们“正人先正己”,人人都成管理者。发现某个学生进步时,鼓励其不断起跳,释放潜能;发现某个学生退步时,及时做好转化工作。而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级别,提出新的要求。这种管理,既有可靠的组织保证,又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收到学习、身心同时进步的效果。
5.自我束情。当语文教学已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基本养成,自控力、自制力都大大提高。这时可由学生自我管理情感。“管”是为了达到不管,这是我们教育教学管理的最高境界。这时教师重在指导学生情感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学会管理情感。同时加大语文改革力度,采用各种方式,使听说读写都成为一个个开放的情感系统,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自我情感的管理习惯和能力更加适合时代要求。
二、情感的隐性体验
1.以情唤情。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搞小动作,这是难免的,这是中学生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即使再高明的语文教师授课,甚至组织公开课,也难免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譬如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必须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恻时,教师必须以沉郁、凄凉的心情感染学生。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应平正、愉快;议论文的思维逻辑或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严肃、深成、振奋。这些情感借助教材和一定教学手段,传递给学生,它会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
2.含蓄传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音和节奏等加以组合变换,把声音的声、色、情融为一体,运用到语气上,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出现的违纪行为进行诱导和影响。响鼓不用重锤,学生听到教师“弦外之音”,从而领会到教师的意图和良苦用心,于是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映,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这种办法既巧妙地解决了那个学生自己的问题,又不至于影响其他人的注意力。达到和谐的情感交流。
3.目光传情。人眼为窗,可以传情传神。教师课堂上视野所及,可以眉目传情,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学生面朝窗口,思想“跑马”,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将自己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传递给学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
4.动作传情。教师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能传达情感信息,是课堂上师生互相感知的意识信号。如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召唤、传情的特殊本领,可以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导引学生意识,可以把自己的意图、语文的宗旨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教师启示的思路去学习、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创造。
5.环境育情。环境对情感交流的影响是隐形的,却是有力的。好的环境可以让学生精力更加集中,更容易激发学生心理潜能。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可以创造出优秀的集体,优秀的集体又以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班风、学风,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心理趋向。这种良性循环,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