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包括优质生源的培育、制定培养方案、思政和奖助、导师团队、实验设计和课题研究、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论文写作与发表等重要内容。针对目前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旨在建立一套充分体现南海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学科特色的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水平。
关键词:水产;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4-0076-03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is the key link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t includes high-quality students, the formulation of training program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cholarship and grants, tutor team,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research, raising innovative ability and team spirit, writing or publishing paper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of aquatic science at present,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aim to establish a set of high-level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mode that fully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fisher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of fisheries.
Keywords: fisheries;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reform
黨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研究生教育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所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否科学,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解决生源和硬件条件缺陷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研究生人才。因此,世界各国的高校在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中都十分重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将教学和科研统一起来,在教学方面注重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在科研方面最初以学术性探索和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目前是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随着科技对社会发展贡献作用的不断增强,世界各国的高校都越来越重视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生产需求的结合,通过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紧密合作来开展研究生教育,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并推动科研成果和发明创造的不断产生并实现产业化[1]。
中国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具有自身的特点,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发展时间很短,发展过程又经历了众多巨大的波折,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还存在许多影响研究生培养制度提高的问题:研究生教育思想观念滞后;培养模式僵化,培养计划流于形式;师资队伍和导师小组建设有待加强;毕业论文及答辩把关不严等,这些都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共性问题,相关高校及专家学者也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如今,国内研究生教育已经到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从数量增加转向质量提升,国内对于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从未止步,目前的相关研究则聚焦在不同专业培养模式改革[2]、培养创新、国际化培养、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等方面[3]。本文就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和改革思路进行研究,旨在建立一套充分体现南海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学科特色的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水平。
一、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现状
(一)生源质量不高
水产学科属于农学,在全国开设该专业的单位较少,属于典型的小学科,但是水产整个产业目前发展比较迅速,对本科生的需求往往较大,导致本专业考研人数较少。水产专业属艰苦专业,许多学生在选择考研的时候会优先选择“双一流”高校。地方高校生源基本靠调剂来完成,学生专业背景差别较大,几乎涵盖了生物科学、动物科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和农学的所有学科。专业实践基础薄弱,导致在培养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补充专业知识。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已经严重影响到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导师队伍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导师素质有待提高,师生结构不匹配,部分导师学术道德欠缺,对研究生监督指导意识薄弱。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应成为研究生科研的指路人,学术道德上的楷模,思想上的良师益友。但目前研究生导师的综合素质与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尚有差距。有些导师责任心不强对研究生进行“放养”,导致出现导师不导,学生不学的局面。水产专业是应用较强的学科,有些导师在基础研究方面比较薄弱,有些在应用推广方面较差,不能很好满足本专业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还有些研究生导师急功近利,在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方面自我约束不够,更不能很好的教育指导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没能将立德树人的要求摆在首要位置。 (三)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大多采取较为固定化的模式,在国家大力提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单位还没能适应从学术型培养到专业型培养的观念上的转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力度不够,创新能力不强。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还占多数,新型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慕课、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应用较少。管理方面没能对研究生群体进行有效引导,在党支部、班团建设方面,没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研究生往往沉浸在繁重的科研任务中忽略了对党的理论的学习,对时政的了解以及综合能力的训练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不够,参加学术交流的热情不高,导致对前沿知识的了解不够,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另外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没能充分把握核心,扩展外延,形成特色鲜明的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一)实施优质生源工程
1. 以学科平台为基础实施本科生科研人才提升计划
在本学科全面实施本科生科研人才提升计划,一是开展卓越农林人才计划,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契机,引导本科生朝科研人才方向发展;二是开展本科生进实验室项目,让本科生参与到导师的国家、省部级重要项目,提前训练科研能力;三是开展学科竞赛(水产技能大赛、生态鱼缸造景大赛等)增强本科生专业认同,全面提升本科生科研素养和科研意识为考研打好基础。
2. 依托重要科研项目加大奖助力度
依托国家、省部级项目,要求研究生全部参与到重要科研项目中,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研究生的奖助力度,设立新生特别奖学金,学院奖学金、导师助学金、企业奖学金等,减少研究生学业压力,保障研究生生活质量,形成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吸引更多的本科生报考。
3. 以学科特色和优势吸引优质生源
加强学科的宣传力度,在校内和校外开展招生宣传,派专业教师尤其是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走出去,以学术交流为契机,做好招生宣传。生源方面,一是争取“推免生”,二是增加第一志愿学生报考。
(二)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
1. 以科研团队为依托成立导师组
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多导师制是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由于存在生员学术背景不理想的问题,单独一个导师很难对几个学生欠缺的各方面知识和能力进行指导,因此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的研究生培养采取多导师制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同一个研究团队的老师来建立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导师小组,不但可以使研究生获得更加全面的指导,及时补充必需的专业知识,还可以充分发挥各位导师和助教的特长,使研究生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组建導师小组不但优化了研究生教学资源的配置,充分发挥了老教师的资源和经验优势,有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和新晋研究生导师培养,同时也增强了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可以取长补短,同心协力完成一些大型的研究课题。组建导师小组需要注意的是导师之间的合理分工和利益分配,形成经常性的交流和协调机制。
2. 科研与道德并重的高水平导师队伍
着手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道德水平高的导师队伍,在导师遴选过程中,注重科研水平和学术道德的考核,不定期的开展导师培训,加强导师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意识,让研究生不仅在导师身上学到专业知识,更能感受到其高尚的道德和人格魅力,达到以德促研的良好氛围。
(三)实施研究生质量提升工程
1. 以党建促研究生学术攀峰
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特色党支部为基础,促进研究生学术攀峰,通过一系列学术讲座,增进学术诚信,号召学术争先,增进大局意识,看齐意识,在研究生中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党支部带领班团群建设,全面开展学术攀峰、专业实践和考研引导服务,提升研究生责任意识,担当能力,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 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培养和科研能力提升计划
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研究生国际化视野,首先引进国内外专业的相关专家学者作为讲座教授,开设前沿课程学习。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招收沿线留学生,增进研究生国际交流[4]。其次与境外相关高校达成联合培养协议,以短期交流和长期合作相结合,增进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实施科研提升计划,以优秀学位论文、研究生创新计划培育为手段,提升科研能力[5]。
3. 以特色内涵发展制定培养方案
完善和更新研究生培养方案,坚持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突出南海现代渔业特色,着重培养研究生对基础知识、前沿知识、专业实验操作的学习和了解,打通二级学科方向的束缚,实施大水产学科培养,结合科研团队设置,形成鱼、虾、贝、藻、营养、病害防控、渔业资源、生物技术、渔业生态等优势互补的完整的高级渔业人才培养方案。
4. 建立完善的学术不端监督体制
实行学术不端“一票否决”制,通过日常宣传、导师引导、专题讲座等形式,在研究生中大力倡导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形成校、院、导师三重监督,实施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和全盲审,提高学术论文水平,促进学术诚信。
通过以上内容的实施,最终形成先进合理的培养机制即以高层次渔业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南海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为特色,校-院-导师组纵向管理,企业和科研院所等横向参与,形成主题明确、责任清晰多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一)生源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项目实施以来,水产学科生源质量得到大幅改善。制订了本科生科研人才培养计划,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活动已成功举办5届,提供科研课题254项,参与人数348人。学院考研人数从2013年28人增加到2019年127人,报考率从12.3%增加到41.9%。学院研究生招生情况逐年好转,一志愿报考上线人数从2013年5人提高到2019年52人。较明显的变化主要有三点,首先本校第一志愿报考率及录取率占到50%以上;其次外校生源一志愿报考率逐年增加;三是招生数量逐年上升,大大改变了以往导师多学生少的局面,保证每位年审合格的导师都能招到研究生,对科研业绩突出的导师还可以申请额外指标,满足了学科和科研发展需要。 (二)奖助体系日趋完善
学校加大了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资助力度,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基础上设立了学校的学业奖学金、新生特别奖学金。学院层面也设立了学院的学业奖学金和导师科研津贴。还积极利用校友资源和知名企业资源,设立了企业奖学金。奖助学金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吸引了优质生源的同时,保障了研究生学习期间没有经济压力,使其能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
(三)导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依托现有的科研团队成立了九个导师组,分别为鱼类种子工程与养殖、甲壳动物遗传育种与增养殖、贝类遗传育种及增养殖、珍珠培育与加工、藻类资源开发与养殖环境生态修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生动物医学、水产生物技术、海洋渔业资源与保护,涵盖了水产一级学科所有二级方向。将招生指标下放到导师组进行分配,依照科研团队业绩实行研究生招生指标奖励制,提高了导师和科研团队的积极性。实行导师招生资格年审制,加大导师培训力度,出台相应政策,落实和完善导师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淘汰不符合条件导师7人,博士生导师从2013年7人增加到2019年30人,硕士生导师从2013年43人,增加到2019年64人。导师具有国(境)外访学经历者32人,83%的导师具有博士学位。经过一系列改革,科研团队在学院范围内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导师也加强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初步建立起校、院、导师组的三层管理体系。
(四)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提升
项目实施以来,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大力提升。一是发表论文数量逐年上升,2016年研究生发表论文43篇,其中SCI收录5篇,CSCD核心库21篇;2017年研究生发表论文66篇,其中SCI收录17篇,CSCD核心库24篇;2018年研究生发表论文78篇,其中SCI收录30篇,CSCD核心库29篇;部分学生在《Reviews in Aquaculture》和《GigaScience》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是研究生參加学术会议人数逐年上升,2016年共有143人次参加学术会议,2017年共有166人次参加学术会议,2018年共有221人次参加学术会议,学生参加会议获奖人数累计73人次。三是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研究生独立或参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在不断增加;研究生参加全国农林高校研究生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一等奖。四是研究生国(境)内外交流日趋广泛,共招收留学生15名,研究生赴美国东卡罗来纳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台湾海洋大学等高校学习交流24人。五是严格把控学位论文质量关,历年学位论文盲审及抽检均零问题。六是研究生就业率和考取博士人数不断增加,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从2014年89.1%上升到2018年100%,约1/3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
四、保障措施
本项目依托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建设实施,水产学科为广东省一级学科攀峰重点学科,2015年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2018年入选广东省“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获得省财政8000余万元经费及政策支持。学校成立了高水平大学建设领导小组,水产学科也成立了水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组,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学科建设的管理及政策激励办法,开展了试点学院综合改革,从政策、组织和经费等各方面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以南海渔业为特色,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符合水产学科“冲一流”的策略。通过项目实施,应用效果明显,研究生招生质量逐年好转,导师队伍建设日渐规范,研究生培养方案日趋完善,培养质量大力提升,研究生发表论文数量逐渐增加,学术不端监督体系逐步建立。该研究可有效将研究生生源、导师、培养环节有机统一,操作性和推广性强。
参考文献:
[1]赵康,杨媛,李锋,等.基于产学研联合培养体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3):44-49.
[2]王霁霞,张颖.目标导向的类型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基于近十年读研目的调查的数据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7):39-44.
[3]刘毅,韩锦标.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创新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7(2):105-107.
[4]董渊,刘丽霞,张伟,等.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升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水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7):1-6.
[5]吕淑青,肖鹏.研究生教育协同创新培养机制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7(7):113-115.
关键词:水产;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4-0076-03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is the key link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t includes high-quality students, the formulation of training program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cholarship and grants, tutor team,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research, raising innovative ability and team spirit, writing or publishing paper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of aquatic science at present,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aim to establish a set of high-level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mode that fully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fisher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of fisheries.
Keywords: fisheries; postgraduate; training mode; reform
黨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研究生教育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所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否科学,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解决生源和硬件条件缺陷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研究生人才。因此,世界各国的高校在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中都十分重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将教学和科研统一起来,在教学方面注重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在科研方面最初以学术性探索和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目前是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随着科技对社会发展贡献作用的不断增强,世界各国的高校都越来越重视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生产需求的结合,通过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紧密合作来开展研究生教育,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并推动科研成果和发明创造的不断产生并实现产业化[1]。
中国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具有自身的特点,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发展时间很短,发展过程又经历了众多巨大的波折,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还存在许多影响研究生培养制度提高的问题:研究生教育思想观念滞后;培养模式僵化,培养计划流于形式;师资队伍和导师小组建设有待加强;毕业论文及答辩把关不严等,这些都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共性问题,相关高校及专家学者也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如今,国内研究生教育已经到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从数量增加转向质量提升,国内对于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从未止步,目前的相关研究则聚焦在不同专业培养模式改革[2]、培养创新、国际化培养、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等方面[3]。本文就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和改革思路进行研究,旨在建立一套充分体现南海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学科特色的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水平。
一、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现状
(一)生源质量不高
水产学科属于农学,在全国开设该专业的单位较少,属于典型的小学科,但是水产整个产业目前发展比较迅速,对本科生的需求往往较大,导致本专业考研人数较少。水产专业属艰苦专业,许多学生在选择考研的时候会优先选择“双一流”高校。地方高校生源基本靠调剂来完成,学生专业背景差别较大,几乎涵盖了生物科学、动物科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和农学的所有学科。专业实践基础薄弱,导致在培养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补充专业知识。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已经严重影响到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导师队伍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导师素质有待提高,师生结构不匹配,部分导师学术道德欠缺,对研究生监督指导意识薄弱。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应成为研究生科研的指路人,学术道德上的楷模,思想上的良师益友。但目前研究生导师的综合素质与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尚有差距。有些导师责任心不强对研究生进行“放养”,导致出现导师不导,学生不学的局面。水产专业是应用较强的学科,有些导师在基础研究方面比较薄弱,有些在应用推广方面较差,不能很好满足本专业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还有些研究生导师急功近利,在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方面自我约束不够,更不能很好的教育指导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和规范,没能将立德树人的要求摆在首要位置。 (三)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创新
目前,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大多采取较为固定化的模式,在国家大力提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单位还没能适应从学术型培养到专业型培养的观念上的转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改革力度不够,创新能力不强。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还占多数,新型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慕课、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应用较少。管理方面没能对研究生群体进行有效引导,在党支部、班团建设方面,没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研究生往往沉浸在繁重的科研任务中忽略了对党的理论的学习,对时政的了解以及综合能力的训练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不够,参加学术交流的热情不高,导致对前沿知识的了解不够,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另外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没能充分把握核心,扩展外延,形成特色鲜明的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水产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一)实施优质生源工程
1. 以学科平台为基础实施本科生科研人才提升计划
在本学科全面实施本科生科研人才提升计划,一是开展卓越农林人才计划,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契机,引导本科生朝科研人才方向发展;二是开展本科生进实验室项目,让本科生参与到导师的国家、省部级重要项目,提前训练科研能力;三是开展学科竞赛(水产技能大赛、生态鱼缸造景大赛等)增强本科生专业认同,全面提升本科生科研素养和科研意识为考研打好基础。
2. 依托重要科研项目加大奖助力度
依托国家、省部级项目,要求研究生全部参与到重要科研项目中,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研究生的奖助力度,设立新生特别奖学金,学院奖学金、导师助学金、企业奖学金等,减少研究生学业压力,保障研究生生活质量,形成完善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吸引更多的本科生报考。
3. 以学科特色和优势吸引优质生源
加强学科的宣传力度,在校内和校外开展招生宣传,派专业教师尤其是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走出去,以学术交流为契机,做好招生宣传。生源方面,一是争取“推免生”,二是增加第一志愿学生报考。
(二)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
1. 以科研团队为依托成立导师组
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多导师制是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由于存在生员学术背景不理想的问题,单独一个导师很难对几个学生欠缺的各方面知识和能力进行指导,因此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的研究生培养采取多导师制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同一个研究团队的老师来建立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导师小组,不但可以使研究生获得更加全面的指导,及时补充必需的专业知识,还可以充分发挥各位导师和助教的特长,使研究生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组建導师小组不但优化了研究生教学资源的配置,充分发挥了老教师的资源和经验优势,有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和新晋研究生导师培养,同时也增强了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可以取长补短,同心协力完成一些大型的研究课题。组建导师小组需要注意的是导师之间的合理分工和利益分配,形成经常性的交流和协调机制。
2. 科研与道德并重的高水平导师队伍
着手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道德水平高的导师队伍,在导师遴选过程中,注重科研水平和学术道德的考核,不定期的开展导师培训,加强导师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意识,让研究生不仅在导师身上学到专业知识,更能感受到其高尚的道德和人格魅力,达到以德促研的良好氛围。
(三)实施研究生质量提升工程
1. 以党建促研究生学术攀峰
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特色党支部为基础,促进研究生学术攀峰,通过一系列学术讲座,增进学术诚信,号召学术争先,增进大局意识,看齐意识,在研究生中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党支部带领班团群建设,全面开展学术攀峰、专业实践和考研引导服务,提升研究生责任意识,担当能力,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 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培养和科研能力提升计划
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研究生国际化视野,首先引进国内外专业的相关专家学者作为讲座教授,开设前沿课程学习。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招收沿线留学生,增进研究生国际交流[4]。其次与境外相关高校达成联合培养协议,以短期交流和长期合作相结合,增进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实施科研提升计划,以优秀学位论文、研究生创新计划培育为手段,提升科研能力[5]。
3. 以特色内涵发展制定培养方案
完善和更新研究生培养方案,坚持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突出南海现代渔业特色,着重培养研究生对基础知识、前沿知识、专业实验操作的学习和了解,打通二级学科方向的束缚,实施大水产学科培养,结合科研团队设置,形成鱼、虾、贝、藻、营养、病害防控、渔业资源、生物技术、渔业生态等优势互补的完整的高级渔业人才培养方案。
4. 建立完善的学术不端监督体制
实行学术不端“一票否决”制,通过日常宣传、导师引导、专题讲座等形式,在研究生中大力倡导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形成校、院、导师三重监督,实施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和全盲审,提高学术论文水平,促进学术诚信。
通过以上内容的实施,最终形成先进合理的培养机制即以高层次渔业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南海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为特色,校-院-导师组纵向管理,企业和科研院所等横向参与,形成主题明确、责任清晰多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一)生源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项目实施以来,水产学科生源质量得到大幅改善。制订了本科生科研人才培养计划,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活动已成功举办5届,提供科研课题254项,参与人数348人。学院考研人数从2013年28人增加到2019年127人,报考率从12.3%增加到41.9%。学院研究生招生情况逐年好转,一志愿报考上线人数从2013年5人提高到2019年52人。较明显的变化主要有三点,首先本校第一志愿报考率及录取率占到50%以上;其次外校生源一志愿报考率逐年增加;三是招生数量逐年上升,大大改变了以往导师多学生少的局面,保证每位年审合格的导师都能招到研究生,对科研业绩突出的导师还可以申请额外指标,满足了学科和科研发展需要。 (二)奖助体系日趋完善
学校加大了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资助力度,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基础上设立了学校的学业奖学金、新生特别奖学金。学院层面也设立了学院的学业奖学金和导师科研津贴。还积极利用校友资源和知名企业资源,设立了企业奖学金。奖助学金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吸引了优质生源的同时,保障了研究生学习期间没有经济压力,使其能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
(三)导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依托现有的科研团队成立了九个导师组,分别为鱼类种子工程与养殖、甲壳动物遗传育种与增养殖、贝类遗传育种及增养殖、珍珠培育与加工、藻类资源开发与养殖环境生态修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生动物医学、水产生物技术、海洋渔业资源与保护,涵盖了水产一级学科所有二级方向。将招生指标下放到导师组进行分配,依照科研团队业绩实行研究生招生指标奖励制,提高了导师和科研团队的积极性。实行导师招生资格年审制,加大导师培训力度,出台相应政策,落实和完善导师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淘汰不符合条件导师7人,博士生导师从2013年7人增加到2019年30人,硕士生导师从2013年43人,增加到2019年64人。导师具有国(境)外访学经历者32人,83%的导师具有博士学位。经过一系列改革,科研团队在学院范围内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导师也加强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初步建立起校、院、导师组的三层管理体系。
(四)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提升
项目实施以来,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大力提升。一是发表论文数量逐年上升,2016年研究生发表论文43篇,其中SCI收录5篇,CSCD核心库21篇;2017年研究生发表论文66篇,其中SCI收录17篇,CSCD核心库24篇;2018年研究生发表论文78篇,其中SCI收录30篇,CSCD核心库29篇;部分学生在《Reviews in Aquaculture》和《GigaScience》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是研究生參加学术会议人数逐年上升,2016年共有143人次参加学术会议,2017年共有166人次参加学术会议,2018年共有221人次参加学术会议,学生参加会议获奖人数累计73人次。三是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研究生独立或参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在不断增加;研究生参加全国农林高校研究生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一等奖。四是研究生国(境)内外交流日趋广泛,共招收留学生15名,研究生赴美国东卡罗来纳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台湾海洋大学等高校学习交流24人。五是严格把控学位论文质量关,历年学位论文盲审及抽检均零问题。六是研究生就业率和考取博士人数不断增加,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从2014年89.1%上升到2018年100%,约1/3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
四、保障措施
本项目依托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建设实施,水产学科为广东省一级学科攀峰重点学科,2015年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2018年入选广东省“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获得省财政8000余万元经费及政策支持。学校成立了高水平大学建设领导小组,水产学科也成立了水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组,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学科建设的管理及政策激励办法,开展了试点学院综合改革,从政策、组织和经费等各方面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以南海渔业为特色,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符合水产学科“冲一流”的策略。通过项目实施,应用效果明显,研究生招生质量逐年好转,导师队伍建设日渐规范,研究生培养方案日趋完善,培养质量大力提升,研究生发表论文数量逐渐增加,学术不端监督体系逐步建立。该研究可有效将研究生生源、导师、培养环节有机统一,操作性和推广性强。
参考文献:
[1]赵康,杨媛,李锋,等.基于产学研联合培养体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3):44-49.
[2]王霁霞,张颖.目标导向的类型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基于近十年读研目的调查的数据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7):39-44.
[3]刘毅,韩锦标.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创新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7(2):105-107.
[4]董渊,刘丽霞,张伟,等.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升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水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7):1-6.
[5]吕淑青,肖鹏.研究生教育协同创新培养机制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7(7):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