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加党的十七大的甘肃省代表团中,有唯一的一位农民代表,他就是泾川县党原乡丁寨村党总支书记、全国农广校优秀学员——王德良。
十多年来,王德良坚持学习,依靠科技发展养猪业,带领全村群众致富,彻底改变全村贫穷面貌。正是在他的带领下,使丁寨这个昔日落后的村庄,成了陇东高原上远近闻名的“工厂化养猪专业村”和“小康示范村”。
1995年,时任丁寨村主任的王德良,感觉贫穷像影子一样跟着丁寨村农民的脚步。他知道,要想与贫穷划清界限,只有依靠科技,于是他报考了县农广校中专班。两年间,他像干渴的土地一样,吮吸着农广校洒播的每一滴知识的甘露,被当地农广校评为优秀学员。毕业后,他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王德良捕捉致富信息,琢磨最佳的致富契机,经过和村干部认真合计,决定立足本地资源,集中财力和精力发展养猪产业。
1997年,王德良身体力行带领群众建起了12座标准化养猪温棚,养猪48头。他深知这头一仗的重要性,乡亲们可都看着呢。为了打好产业开发的第一仗,他每天出入于各家温棚里,指导农户进行科学饲养;晚上,他又翻阅各种养猪书籍,为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寻找答案。他起早睡晚,脚步匆匆,像一只旋转不已的陀螺。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第一批育肥猪出栏时,每户净赚了3000多元。王德良的第一步获得了成功,对发展也更有信心 。
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10多年来,养猪产业曾经历3次冲击。尤其是1999年的第一次波动,当时由于疫病流行,生猪价格急剧下跌。市场波动引发了群众的思想波动,一些养猪户索性低价抛售,打算“连窝端”了砸摊子。王德良顶着重重压力,一边稳定群众情绪,遏制卖猪停业的势头;一边实行“一防两保”:建立防疫组织,全面治病、防病;保母猪,保仔猪。终于在关键时刻救住了刚刚起步的养猪产业。
严酷的环境和不懈的探索更加催化了这位干部的成熟。
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让王德良进一步认识到,只有用知识武装头脑,才能带领群众致富。2004年,他又一次报考了县农广校的畜牧养殖大专班,强烈的责任感和求知欲,使他成为最好学的学员。两年中,他认真地学完了每一门课,使自己成了真正的养猪“专家”。 由于他成绩突出、学以致用,2005年,被中央农广校授予“优秀学员”的光荣称号。
随着主导产业的初步确立及养殖效益的逐渐显现,全村的养猪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涌现出了3个养猪百头以上的大型户。王德良深谋远虑,积极建立抵抗市场风险的机制。2002年,丁寨村集中土地60亩,办起了畜牧科技示范园,组建了陇新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把全村的养猪“大船”和“小船”组成了“联合舰队”。紧接着,又确定了走品牌化经营的路子,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陇新”牌商标,以集团化和品牌化为丁寨养猪产业撑起了强有力的“保护伞”。
10年来,在王徳良的带领下,丁寨村实现了一业突破、整村推进。2006年,全村生猪饲养量达到4.3万头,出栏育肥猪和仔猪3.76万头。涌现出了3个养猪超级户(养猪1000头以上)、187个养猪大型户(100头以上)和117个养猪标准户(50头以上),使丁寨村变成陇东高原上有名的“工厂化养猪专业村”。
养猪业铺就了丁寨人的小康路,鼓起了丁寨人的钱袋子。农民的生活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全村建设小康楼和小康屋的250多户,有76%的农户达到了小康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升到4225元。如今的丁寨人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问起这巨大变化的来源,丁寨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全是村支书王德良带领我们干出来的啊!我们跟着他走,心里感觉很踏实。”
出席完十七大回来的王德良信心百倍地说:我一定不会辜负全村人的厚望,要继续带领乡亲们把养猪产业做大做强。
甘肃省泾川县农广校 高金龙
十多年来,王德良坚持学习,依靠科技发展养猪业,带领全村群众致富,彻底改变全村贫穷面貌。正是在他的带领下,使丁寨这个昔日落后的村庄,成了陇东高原上远近闻名的“工厂化养猪专业村”和“小康示范村”。
1995年,时任丁寨村主任的王德良,感觉贫穷像影子一样跟着丁寨村农民的脚步。他知道,要想与贫穷划清界限,只有依靠科技,于是他报考了县农广校中专班。两年间,他像干渴的土地一样,吮吸着农广校洒播的每一滴知识的甘露,被当地农广校评为优秀学员。毕业后,他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王德良捕捉致富信息,琢磨最佳的致富契机,经过和村干部认真合计,决定立足本地资源,集中财力和精力发展养猪产业。
1997年,王德良身体力行带领群众建起了12座标准化养猪温棚,养猪48头。他深知这头一仗的重要性,乡亲们可都看着呢。为了打好产业开发的第一仗,他每天出入于各家温棚里,指导农户进行科学饲养;晚上,他又翻阅各种养猪书籍,为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寻找答案。他起早睡晚,脚步匆匆,像一只旋转不已的陀螺。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第一批育肥猪出栏时,每户净赚了3000多元。王德良的第一步获得了成功,对发展也更有信心 。
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10多年来,养猪产业曾经历3次冲击。尤其是1999年的第一次波动,当时由于疫病流行,生猪价格急剧下跌。市场波动引发了群众的思想波动,一些养猪户索性低价抛售,打算“连窝端”了砸摊子。王德良顶着重重压力,一边稳定群众情绪,遏制卖猪停业的势头;一边实行“一防两保”:建立防疫组织,全面治病、防病;保母猪,保仔猪。终于在关键时刻救住了刚刚起步的养猪产业。
严酷的环境和不懈的探索更加催化了这位干部的成熟。
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让王德良进一步认识到,只有用知识武装头脑,才能带领群众致富。2004年,他又一次报考了县农广校的畜牧养殖大专班,强烈的责任感和求知欲,使他成为最好学的学员。两年中,他认真地学完了每一门课,使自己成了真正的养猪“专家”。 由于他成绩突出、学以致用,2005年,被中央农广校授予“优秀学员”的光荣称号。
随着主导产业的初步确立及养殖效益的逐渐显现,全村的养猪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涌现出了3个养猪百头以上的大型户。王德良深谋远虑,积极建立抵抗市场风险的机制。2002年,丁寨村集中土地60亩,办起了畜牧科技示范园,组建了陇新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把全村的养猪“大船”和“小船”组成了“联合舰队”。紧接着,又确定了走品牌化经营的路子,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陇新”牌商标,以集团化和品牌化为丁寨养猪产业撑起了强有力的“保护伞”。
10年来,在王徳良的带领下,丁寨村实现了一业突破、整村推进。2006年,全村生猪饲养量达到4.3万头,出栏育肥猪和仔猪3.76万头。涌现出了3个养猪超级户(养猪1000头以上)、187个养猪大型户(100头以上)和117个养猪标准户(50头以上),使丁寨村变成陇东高原上有名的“工厂化养猪专业村”。
养猪业铺就了丁寨人的小康路,鼓起了丁寨人的钱袋子。农民的生活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全村建设小康楼和小康屋的250多户,有76%的农户达到了小康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升到4225元。如今的丁寨人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问起这巨大变化的来源,丁寨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全是村支书王德良带领我们干出来的啊!我们跟着他走,心里感觉很踏实。”
出席完十七大回来的王德良信心百倍地说:我一定不会辜负全村人的厚望,要继续带领乡亲们把养猪产业做大做强。
甘肃省泾川县农广校 高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