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庸在他的《书剑恩仇录》里描述了一个神奇的碗,这个碗是用岩盐精心雕刻加工而成的,不论是没放盐的手抓肉、烤肉,还是其他食物,只要在这个碗里擦一下,原本寡淡无味的食物便会有了浓浓的滋味,味美可口。
我时常想起这只碗,认为不可思议,更觉得神奇。感叹之余我不觉哑然失笑,那只不过是是小说里作者虚构杜撰的故事,何必如此当真。
不久,在新疆阿克苏工作的同学来乌鲁木齐,我为他接风洗尘。席间,我说起金庸的那只碗,他一本正经地说:“金庸写的那只神碗就出自我们拜城县,而且我们已经向自治区成功地为它取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通行证,这种碗还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
于是,我们三个好友驾驶越野车踏上了探寻神碗之路。
1010公里的路程我们马不停蹄地向前赶,到达阿克苏已经是傍晚了。吃完饭我们倒头便睡,都希望明天能有充沛的精力去拜城一睹神碗的风采。
同学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叫沙吾提·艾山的村民家里。不一会儿,主人端着一个柳条筐走了出来,筐里有一个用艾德莱斯绸包着的物件。
我们都觉得有些奇怪。只见主人笑呵呵地把筐小心放在地上,打开包在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古铜色的大圆盘,他说:“朋友,来看看吧,这个嘛,就是我家的宝贝,是专门用来招待贵客的盐盘子,我们的手抓肉嘛,就放在这里面吃,味道好得很!”
这个让我神往的宝物表面上并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陈旧的颜色倒像一件久无问津的弃物。我蹲下身小心地在盘子的边缘摸了摸,把指头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一股淡淡的咸味便在嘴里扩散开来。
沙吾提·艾山老人说他是村里惟一通晓盐碗、盐盘制作工艺的人了,他的手艺秘诀是家传的。由于盐碗制作工序多、成本高,现在没了市场需求,差不多已经被人们遗忘了。
制作盐盘的材料是从盐山上取的。盐山脚下有叫个盐头山的小村子,千百年来,村民以采盐为生,一些岩盐质地坚硬,适宜凿刻,不知哪位古人突发灵感,磨制出了第一个古拙的盐碗。
从此,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古代先民们便用盐盘、盐碗当厨房家什。盐碗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晶莹剔透,倒像是普通石头凿出的,外观笨重,但用这些碗碟盛的食物即可食用,不需再放盐。
后来,有些头脑灵活的人,在加工盐盘、盐碗的时候雕凿上各种各样的花纹图形,做工越来越精美。这些纹饰华丽、用料考究的碗、盘行销新疆的各个地方。那个时候,使用盐碗是有钱人的象征。
解放前后,拜城、托克逊一带的居民还有使用盐碗的,但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由于盐器的制作工艺费时、费力,几乎不生产了,它们成了稀罕玩意儿, 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在解放前,盐碗是比较盛行的,那时,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了贵客,主人都会拿出包裹了一层又一层的盐器来,将清水煮的羊肉盛在盐碗或者盐盘里,手抓肉的咸淡全凭客人蘸几下盘子,味道十分鲜美。
“这东西嘛,好是好,就是太贵重了,老百姓天天用,用不起!”说起盐碗的往昔,沙吾提·艾山欷歔不已。每次招待完客人,盐碗就会变轻、变薄,因此它们寿命有限,如不加节制地使用,很快碗壁就会穿通,所以在使用时要格外精细。
解放后,各类物资供应充盈,轻巧美观,价格便宜的碗随处可见,盐碗因价格过高失去了人们的宠爱,同时政府要求食用碘盐,防止地方病,因为盐碗不含碘,政府禁止使用土盐,这也成了盐器消失的一个因素。
艾山老人说自己祖祖辈辈守着盐山,和盐打了一辈子交道,缺了盐,生活就没了乐趣和滋味。
说着说着,沙吾提·艾山的神情有些黯然,他说:“可惜了做盐盘子的这门手艺啊,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学,太费时间了,做起来麻烦得很!“
听完老人讲述盐盘的历史,我们的心情变得有些沉重,立时有了去看盐山的冲动。于是,我们辞别了沙吾提·艾山老人,开车前往盐山。
车开出不到20分钟,前面已经无路可走了。同学指着一个光秃秃的土坡说,那就是盐山。眼前的盐山寸草不生,低矮丑陋,完全没有我想象中山的灵秀和俊逸,更没有盐的洁白和生机,令人失望。
走近盐山,呈现在面前的情景却让我大为惊叹。
整个山体在经年雨水的冲刷溶解下嶙峋峥嵘,千奇百怪,似一条将要挣脱束缚、腾空而起巨龙。“巨龙”的腹部是整块的白色盐晶体,犹如一堵不规则的墙体,在山腰部位形成了一个个高大的盐晶体峭壁。
抬头望去,整个盐山的高度大概100米,到处是自然形成的形状诡异的岩盐。倒悬的岩盐有的像从天而降的利剑,有的像一个刺破苍穹的锥子,有的似吹毛利刃的大马刀,总让人担心一不小心会被倒挂在山上或者被“盐刀”、“盐锥”、“盐剑”刺中身体。
听同学说,我们看到的只是盐山表面的一部分,在盐山下面是近百米厚的盐层,其貌不扬的盐山含盐量高达80%以上,真正名副其实。至于它的形态像一座土山,是由于经年雨雪侵蚀冲刷山体表面的的盐分,盐随着水渗入山体,或直接流向了山下的盐池,残留的土石与未溶解的盐形成的混合物则留在了表面。所以,在远处看到的只是“败絮其外,金玉其中”的盐山 。
同学说,我们脚下的这座盐山储量在8亿吨以上,够全世界的人吃十年,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大的盐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愿让世人惊叹的盐山和用岩盐雕凿而成的盐器能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带来丰腴和富足,更希望这种古朴自然的手工艺源源不断地流传下去,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和向往。
我时常想起这只碗,认为不可思议,更觉得神奇。感叹之余我不觉哑然失笑,那只不过是是小说里作者虚构杜撰的故事,何必如此当真。
不久,在新疆阿克苏工作的同学来乌鲁木齐,我为他接风洗尘。席间,我说起金庸的那只碗,他一本正经地说:“金庸写的那只神碗就出自我们拜城县,而且我们已经向自治区成功地为它取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通行证,这种碗还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
于是,我们三个好友驾驶越野车踏上了探寻神碗之路。
1010公里的路程我们马不停蹄地向前赶,到达阿克苏已经是傍晚了。吃完饭我们倒头便睡,都希望明天能有充沛的精力去拜城一睹神碗的风采。
同学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叫沙吾提·艾山的村民家里。不一会儿,主人端着一个柳条筐走了出来,筐里有一个用艾德莱斯绸包着的物件。
我们都觉得有些奇怪。只见主人笑呵呵地把筐小心放在地上,打开包在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古铜色的大圆盘,他说:“朋友,来看看吧,这个嘛,就是我家的宝贝,是专门用来招待贵客的盐盘子,我们的手抓肉嘛,就放在这里面吃,味道好得很!”
这个让我神往的宝物表面上并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陈旧的颜色倒像一件久无问津的弃物。我蹲下身小心地在盘子的边缘摸了摸,把指头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一股淡淡的咸味便在嘴里扩散开来。
沙吾提·艾山老人说他是村里惟一通晓盐碗、盐盘制作工艺的人了,他的手艺秘诀是家传的。由于盐碗制作工序多、成本高,现在没了市场需求,差不多已经被人们遗忘了。
制作盐盘的材料是从盐山上取的。盐山脚下有叫个盐头山的小村子,千百年来,村民以采盐为生,一些岩盐质地坚硬,适宜凿刻,不知哪位古人突发灵感,磨制出了第一个古拙的盐碗。
从此,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古代先民们便用盐盘、盐碗当厨房家什。盐碗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晶莹剔透,倒像是普通石头凿出的,外观笨重,但用这些碗碟盛的食物即可食用,不需再放盐。
后来,有些头脑灵活的人,在加工盐盘、盐碗的时候雕凿上各种各样的花纹图形,做工越来越精美。这些纹饰华丽、用料考究的碗、盘行销新疆的各个地方。那个时候,使用盐碗是有钱人的象征。
解放前后,拜城、托克逊一带的居民还有使用盐碗的,但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由于盐器的制作工艺费时、费力,几乎不生产了,它们成了稀罕玩意儿, 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在解放前,盐碗是比较盛行的,那时,逢年过节或家里来了贵客,主人都会拿出包裹了一层又一层的盐器来,将清水煮的羊肉盛在盐碗或者盐盘里,手抓肉的咸淡全凭客人蘸几下盘子,味道十分鲜美。
“这东西嘛,好是好,就是太贵重了,老百姓天天用,用不起!”说起盐碗的往昔,沙吾提·艾山欷歔不已。每次招待完客人,盐碗就会变轻、变薄,因此它们寿命有限,如不加节制地使用,很快碗壁就会穿通,所以在使用时要格外精细。
解放后,各类物资供应充盈,轻巧美观,价格便宜的碗随处可见,盐碗因价格过高失去了人们的宠爱,同时政府要求食用碘盐,防止地方病,因为盐碗不含碘,政府禁止使用土盐,这也成了盐器消失的一个因素。
艾山老人说自己祖祖辈辈守着盐山,和盐打了一辈子交道,缺了盐,生活就没了乐趣和滋味。
说着说着,沙吾提·艾山的神情有些黯然,他说:“可惜了做盐盘子的这门手艺啊,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学,太费时间了,做起来麻烦得很!“
听完老人讲述盐盘的历史,我们的心情变得有些沉重,立时有了去看盐山的冲动。于是,我们辞别了沙吾提·艾山老人,开车前往盐山。
车开出不到20分钟,前面已经无路可走了。同学指着一个光秃秃的土坡说,那就是盐山。眼前的盐山寸草不生,低矮丑陋,完全没有我想象中山的灵秀和俊逸,更没有盐的洁白和生机,令人失望。
走近盐山,呈现在面前的情景却让我大为惊叹。
整个山体在经年雨水的冲刷溶解下嶙峋峥嵘,千奇百怪,似一条将要挣脱束缚、腾空而起巨龙。“巨龙”的腹部是整块的白色盐晶体,犹如一堵不规则的墙体,在山腰部位形成了一个个高大的盐晶体峭壁。
抬头望去,整个盐山的高度大概100米,到处是自然形成的形状诡异的岩盐。倒悬的岩盐有的像从天而降的利剑,有的像一个刺破苍穹的锥子,有的似吹毛利刃的大马刀,总让人担心一不小心会被倒挂在山上或者被“盐刀”、“盐锥”、“盐剑”刺中身体。
听同学说,我们看到的只是盐山表面的一部分,在盐山下面是近百米厚的盐层,其貌不扬的盐山含盐量高达80%以上,真正名副其实。至于它的形态像一座土山,是由于经年雨雪侵蚀冲刷山体表面的的盐分,盐随着水渗入山体,或直接流向了山下的盐池,残留的土石与未溶解的盐形成的混合物则留在了表面。所以,在远处看到的只是“败絮其外,金玉其中”的盐山 。
同学说,我们脚下的这座盐山储量在8亿吨以上,够全世界的人吃十年,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大的盐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愿让世人惊叹的盐山和用岩盐雕凿而成的盐器能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带来丰腴和富足,更希望这种古朴自然的手工艺源源不断地流传下去,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