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与传承的有效途径研究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s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戏曲的社会化、大众化以及发展传承的现状分析,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和毕业生实际水平的矛盾以及高校课堂的资源分析,以高校声乐课为例,对其成为传统戏曲传承的有效途径做出了研究。
  【关键词】戏曲大众化;课堂缺失;供需矛盾;途径研究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民族民间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其中大量的关注对象就是有着丰富文化底蕴,最能体现中国艺术文化精髓的传统艺术形式——戏曲。
  一、戏曲艺术的大众化
  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多种表演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我国传统戏剧形式。戏曲唱法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已经有近四百多个剧种。其中很多剧种以其丰富且极具地域特色的唱腔和深厚的民众基础,不止深受国人喜爱,在国外受众中也有很深的影响力。中国的国粹京剧更是被外国人称为“Chinese Opera”,试问哪个中国人不会唱几句家乡戏,身段一摆就是一段京味昆曲,这就好像在意大利随便一个田间劳作的当地人都能用“正统”的美声唱法吼一曲《我的太阳》一样。中国人对于戏曲的热爱就像意大利人對于美声的自豪,都是渗透在民族血液里的标签式的文化艺术。
  二、高校声乐课堂中传统戏曲方面教学的缺失
  戏剧戏曲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产品,多少年来一直得以延续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生活方式和观念的逐渐转变以及娱乐、影视作品的日益增多,导致戏剧演出场次不断减少,使年轻人接触和了解的渠道受到限制。国内的很多剧团大都面临着经济脱轨、演员改行、传统剧目和传统演唱技艺濒临失传的窘况,这其中大学生群体的缺失尤其令人心忧。
  目前,全国50余所与音乐教育相关的高、中等艺术院校中,对于戏曲艺术的教学基本是空白的。这一方面体现在对于戏曲起源、传承、发展教学的缺失 :学生对于戏曲艺术的特点及演唱的掌握仅限于在《中国音乐史》课程中的部分章节描述,为数不多的几所院校虽然开设了传统戏曲教育课程,但又多把重点放在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上,对于戏曲的专业教学知识缺乏系统的指导。另一方面体现在戏曲技巧教学的缺失:以高校声乐课为例,教师主要采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作为教学手段。其中民族唱法对于戏曲唱腔的偶有涉猎只限于用戏曲元素创作的一些民族歌曲的演唱,而对于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则甚至完全没有接触,学生对于传统戏曲唱法的演唱技巧知之甚少。丢失了戏曲表演艺术的科学性和技巧性的学习过程对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着实可惜。同时,缺失了大学生群体的参与,更使传统戏曲的发展和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三、高校教育和传统发展、社会需求的供需矛盾
  近年来,为了戏曲艺术更好的发展,国家把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措施体现在了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上,越来越多的传统戏曲作为学唱、欣赏部分加入到了音乐课本中,而且涉及学生了解和掌握的戏曲种类也在不断扩展。这同时对我们的音乐教师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得对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有相当的了解。但从毕业生及就业学校的反馈可以看到,学生们因为对戏曲的相关知识掌握有限,在介绍和教唱环节不够专业,大学所学的技巧唱法并不能融入实际教学,许多就业学校因此还组织老师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再培训。
  大学教育的缺失造成了所学与需求的严重脱节。社会有要求而我们所提供的师资却不具备相应的能力,这种现象不仅使戏曲艺术的传承受限,技能的缺失也严重限制了学生个体的发展。
  四、让高校声乐课堂成为戏曲传承的有效途径
  我国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一直是随着社会的需求在不断调整并力求与之相适应的。要解决戏曲传承的困境,配合好音乐基础教育的需要,我们的教育观念就必须改变,要把高校声乐课堂作为戏曲传承的有效途径,在高校的声乐课堂上引入多种唱法的教学,达到传承与发展的双赢。
  其实,学习戏曲唱法对歌唱是非常有裨益的。我们所熟知的很多歌唱家在歌唱学习中都或多或少的接触过戏曲艺术, 有些更深深的被其影响。如我国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年轻时就是以唱湖南花鼓戏见长(代表作《难忘今宵》),民族歌手刘斌起初学习的是京剧花脸的行当(代表作《当兵的人》),美声唱法歌手郑咏有学习京剧样板戏的经历(代表作《在水一方》)等等。在我们关注戏曲艺术的传承时,应该不只是呼吁社会各界帮助改善戏曲演员待遇,繁荣戏曲演出市场,更应该为如何让受众更好的接受、喜爱戏剧艺术而作出努力。现在经常能看到戏曲演员与其他类型的歌手在一首歌曲中尝试跨界合作,也有很多戏曲演员和流行、民族歌手在戏曲或歌曲中加入流行唱法或戏曲唱法(如李玉刚的《霸王别姬》、信的《北京一夜》、王庆爽的《千古绝唱》等)。
  既然戏曲本身的传承和社会的需求都显示了人们对其的关注和创新,那么笔者认为在高校声乐课堂中加入戏曲技巧的学习和训练既可以让学生们接触到我国民族文化瑰宝的艺术魅力,又可以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多开发出一条新路。而且只要我们充分发掘戏曲艺术的生命力,发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并且在发展中适当的加入新的时尚元素,一定能让年轻人爱上这门艺术。相信在大学生中普及戏曲,在高校教学体系中加入传统戏曲课程的教学一定能成为戏曲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构建相应的教学体系
  让戏曲艺术融入高校课堂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构建相关的教学体系并在实践中逐渐完善改进。
  (一)构建教育目标
  我们不是单独培养戏曲传承的专门人才,而是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技术为支撑,以资源共享为依托,以优良的师资队伍为保障,以对传统戏曲进行教育传承为导向,为戏曲艺术传承提供认知、传习、拓展、研究等学习、实验与实践。
  课堂上要对我国戏曲艺术的起源、传承及发展对学生进行知识普及,通过聘请当地名家名角对我国传统戏曲唱法技巧进行教授和学生对当地戏曲特色的掌握和学习,培养出具有一定戏曲专业技巧的相关人才,为基础教育岗位输送合格的师资力量。   (二)构建教育内容体系
  理论课程:包括中国戏曲艺术概论、区域音乐历史与文化、民俗文化研究、本地区音乐特色研究等。这些理论课程要和声乐技巧课紧密结合,重点向学生讲述包括中国戏曲的风格与流派;传统戏曲唱腔旋律、节奏语汇基本要素;传统戏曲表导演艺术特色;中西方戏剧特点及多元化发展比对和当地传统戏曲音乐特色等内容。
  传习课程:主要是技艺传习,包括传统戏剧唱腔、表演、道白、服装等的学习。我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师不可能对每一种戏曲艺术都进行教学, 所以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体现在对我国国粹京剧及几个代表剧种的代表唱段和当地典型的传统戏曲(如笔者所在地区的河北梆子、平调落子等)的唱腔学习。这一课程的实现,首先要加强对声乐教師的理论学习和指导培训,通过聘请当地专业演员作专题讲座、把传统剧目请进校园排演、举办教师、演员交流讨论会等多种活动使学生、教师、演员多向学习。教师要注意研究本地传统代表戏曲的经典唱腔的演唱特点,总结教学经验及成果,整理编写教材。
  这一课程的重点在于声乐教师要把戏曲唱法融入到技巧教学中,通过对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戏曲唱法的气息、共鸣、咬字拖腔、表演等艺术特点的对比学习,真正实现多种唱法的共融互通。同时把戏曲的身段、步伐、眼神、套路等特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声乐表演训练,通过专项的学习让戏曲教学真正融入到声乐教学中,拓宽学生文化素养、丰富学生演唱风格。
  拓展课程:包括社会实践和素质展演部分。社会实践部分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对当地民间音乐的采风、当地民俗考察、排演代表名剧名段和本地区传统剧目选段等实践学习,让大学生走出去,真正接触到孕育戏曲源远流长的丰富土壤。这个实践过程是双向进行的,同时也要邀请当地剧团走入大学接受现代艺术的相关学习,学习新的艺术形式、不同唱法、表现手段、流行元素等以此补充、借鉴,尝试运用多种艺术手段传承传统剧目并结合时代的大发展对新剧目的创作进行创新发展。如笔者所在地区的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在2006年排演的大型魔幻舞台剧《黄粱梦》就大胆运用了现代艺术理念,融汇了戏剧、杂技、魔术、流行音乐、舞蹈等多种相关的姊妹艺术手段于一体,成功吸引了大众对地方剧种平调落子的关注。尤其是该剧在北京大学的七天巡演可以说是场场爆满,从受众面上充分说明了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戏剧还是非常关注和热爱的。
  以笔者所在的河北邯郸地区为例,当地有着丰富的传统戏曲艺术资源,只国家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武安平调落子剧、永年西调、柳子腔、弦子腔等14项代表性剧种。这些戏剧历史悠久,有着鲜明的地区特色。经过戏曲进课堂的构建,让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从传统的课堂中走出去,以当地人文、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向民间艺人及戏曲名家请教学习。借用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仅能有效传承民族文化,而且通过双向交流,传统戏曲在表演方式和新戏创作上还能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借鉴学习其他种类的艺术形式为之所用谋求创新发展。高校课堂是能为演员提供多种学习与交流的最佳途径,通过这样的转型和契机,让传统戏曲走进声乐课堂,让演员们也接触到其他的艺术门类,多学多看多联想多比较,会拓宽演员的艺术创作思路,提高演员的艺术表演素质。
  素质展演部分主要通过组织大学生教育传承展演团对传统剧目进行编排、创新、表演来实现。要在学生中发现、培养人才,通过大量的实践演出提高展演团的表演水平,让戏曲艺术真正融入到校园氛围中。
  让高校声乐课堂成为戏曲艺术传承创新的有效途径,仅有理论支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逐步完善相应的教学体系。相信依托好大学这个公共平台和资源,不仅我们的声乐教育会更加全面丰富,传统戏曲艺术也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者简介:崔燕(1977-),女,辽宁省营口市人,单位:邯郸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职称: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筒钦是藏族佛教中的乐器,其浑厚、低沉的声音为任何一种乐器所不能相比。除了低音乐器筒钦外,藏族人在诵经时也使用较低的声音,这些低音声响的频繁使用,体现了藏族人对低音的特殊喜好。本文将以拉卜楞寺的低音乐器筒钦为例,通过筒钦的历史、形制、用乐方式等面向。来探讨藏族人低音声响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拉卜楞寺;法会;低音;筒钦  一、铜钦的历史与形制  (一)筒钦的历史  筒钦是藏传佛教乐队中十分
期刊
摘要: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专科院校内学生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对于专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自身专业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与今后自己的择业情况仅仅相关,加强对自身职业能力的培训,尽可能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势在必行。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国内大部分的专科院校在其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训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影响到了整个培训过程的培训效果和质量。为此,
期刊
【摘要】生活在巴洛克晚期的巴赫,不仅是巴洛克时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思维方式,开拓了近代西方艺术音乐的创作道路,把自由复调技法的运用发挥到极致。他的音乐思维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结构也很严密。本文主要以《巴赫创意曲集》三部创意曲中的D大调创意曲为例,来分析其所运用的复调作曲技法,从而更深入的感受巴赫作品的音乐魅力。  【关键词】巴赫;创意曲;复调;主题;固定对题  巴赫作为巴洛克时期伟大的复调
期刊
【摘要】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洛表镇的僰人悬棺保护区内有大量的僰人岩画遗存,它们为展开僰人音乐图像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材料和对象。《悬棺探秘》是曾水向先生在亲身参加对这些文物多次考古发掘活动基础上认真观察、思考和求证而最终形成的专著,堪称僰人音乐图像研究的资料“宝库”,但是囿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等因素,这个“宝库”中还存在有可能造成研究偏差的误区。  【关键词】僰人;音乐图像学;音乐图像研究  四川省宜
期刊
【摘要】《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晚期代表作之一,也是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变奏曲。本文立足于音乐本体分析,对作品所体现出的性格变奏因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诠释。  【关键词】巴赫 《哥德堡变奏曲》; 性格变奏因素  变奏:一种建立在重复基础上的形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基本的音乐、修辞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一个单独的主题经过不同的变化后被重复数次。[1]变奏这一形式早在中世纪就已经出现,当时只是一些简单的
期刊
【摘要】音乐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与音乐相关的心理现象与问题的学科,从学科成立发展到现在,受到无数音乐研究者的重视和青睐,目前的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如音乐表演心理、音乐创作心理以及音乐欣赏心理等,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把老师作为中心线索来搭建学生精神层面、心理技能与实践关系的研究却并不多,因此笔者认为这篇文章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也为我们重新認识音乐教师的职责和重要性开启了新的一片
期刊
【摘要】幾乎所有著名的歌剧作品,主角的咏叹调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对于这种富于感情色彩、技巧性强,用于集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求爱神给我安慰》始终伴随在笔者咏叹调的学习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咏叹调无论是从结构上、人物性格上、声音技巧上还是音乐上,都值得演唱者去反复的学习和研究,对提高演唱者的个人技巧和综合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咏叹调;歌剧;表演  在歌唱实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持续深入,社会各界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呈现出一种不断提升的状态,这也为水利工程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不仅能够全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维护,而通过防渗技术的应用,也能够有效降低工程渗透问题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文章首先对水利工程防渗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加以明确;其次,对引发水利工程渗透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期刊
【摘要】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使用钢琴伴奏不仅仅是因为钢琴伴奏方便、快速、灵活,也可以让声乐教师通过钢琴伴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暗示,方便教学工作的进行。在声乐教学中灵活的使用钢琴伴奏可以最大程度的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并培养出高素质音乐人才。  【关键词】钢琴伴奏;声乐教学;应用  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艺术指导作用,是声乐教学工作中不
期刊
【摘要】“独龙杆”是山西民间舞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现“独龙杆”已被列入了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当中,它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是我们人类智慧的体现。本文对“独龙杆”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山西民间舞蹈;“独龙杆”;起源;演变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地区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静升位于山西灵石之东,挽绵山,听汾水,自然气候极佳,远在新石器时代,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