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中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本文探讨了数学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四个原则和五个方法。
【关键词】问题情境;原则;方法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使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一、 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1、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2、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直观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结论,掌握数学方法,运用直观性从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向大脑输送信息, 自然 能使信息互相强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结论的理解和掌握。
3、遵循针对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针对性原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知识层次、理解能力,以及教学目标和任务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依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以及理解水平,结合教学内容以合理的问题情境为载体,以简单明了的设问来呈现,直入主题,达到突出重点,指引学生学习方向,从而有利于学生准确的把握教学任务,克服盲目思想,提高学习效率。
4、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实际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到实际,从认识论上来说完成了两次飞跃,而且第二次飞跃比前一次飞跃更深刻,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说,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的限度,使理论学习更加深刻。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要连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1、以故事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切实感受,从而加强对数学知识的领会。比如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时,以故事“棋盘上的学问”引入课题,学生带着好奇心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通过分析、探索、合作交流,表达了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数学表达式,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然就产生了乘方的意义。
2、以实例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例创设情境,可以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实用性和直观性,减少学生的抽象思维,从而更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时,我分别做了两个半径不相等的圆,在教学中让学生演示两圆的相对运动,在图形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归纳其中不变的位置关系。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探究得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分类及其与公共点的特征。不仅达到了理解知识的目标,还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3、以游戏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游戏既可以使学生放松心理压力,还可以通过亲身体会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树状图》教学时,我设置了一个掷硬币的游戏: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两次,若两次朝上的面相同则同学们胜,若两次朝上的面不同则我胜,这个游戏对你们和我来说是否公平?学生经过分析,说法不一。为了统一学生的意见,我把学生二人分成一个小组,一人掷硬币,一人记录,每组做30次,统计结果,小组、全班收集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由于游戏简单、工具方便,可操作性强,所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行动均表现积极,在快乐的游戏中理解了复杂的统计和概率问题。
4、以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和头脑观察和分析生活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教学中,我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较切近的行程问题、购买商品问题、等积变形问题等。通过交流、讨论、根据问题情境确定等量关系。突破了学生在方程应用中找相等关系的难点,培养了合理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以实验和验证创设问题情境。以实验或验证的方式解决几何问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简单直观便于理解,还可以加强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是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如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SS》时,学生通过已知三边做三角形,再把同学们所做的三角形利用重合性验证,直观明确的理解了该定理。既培养了同学们动手操作能力,又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适当地进行教材处理和钻研,要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课堂才能做到丰富多彩,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有应变能力,认真听取学生的一些方法,不能局限于自己的思想方法。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够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问题情境;原则;方法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使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一、 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1、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2、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直观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结论,掌握数学方法,运用直观性从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向大脑输送信息, 自然 能使信息互相强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结论的理解和掌握。
3、遵循针对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针对性原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知识层次、理解能力,以及教学目标和任务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依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以及理解水平,结合教学内容以合理的问题情境为载体,以简单明了的设问来呈现,直入主题,达到突出重点,指引学生学习方向,从而有利于学生准确的把握教学任务,克服盲目思想,提高学习效率。
4、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实际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到实际,从认识论上来说完成了两次飞跃,而且第二次飞跃比前一次飞跃更深刻,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说,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的限度,使理论学习更加深刻。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要连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1、以故事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切实感受,从而加强对数学知识的领会。比如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时,以故事“棋盘上的学问”引入课题,学生带着好奇心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通过分析、探索、合作交流,表达了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数学表达式,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然就产生了乘方的意义。
2、以实例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例创设情境,可以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实用性和直观性,减少学生的抽象思维,从而更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时,我分别做了两个半径不相等的圆,在教学中让学生演示两圆的相对运动,在图形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归纳其中不变的位置关系。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探究得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分类及其与公共点的特征。不仅达到了理解知识的目标,还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3、以游戏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游戏既可以使学生放松心理压力,还可以通过亲身体会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树状图》教学时,我设置了一个掷硬币的游戏: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两次,若两次朝上的面相同则同学们胜,若两次朝上的面不同则我胜,这个游戏对你们和我来说是否公平?学生经过分析,说法不一。为了统一学生的意见,我把学生二人分成一个小组,一人掷硬币,一人记录,每组做30次,统计结果,小组、全班收集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由于游戏简单、工具方便,可操作性强,所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行动均表现积极,在快乐的游戏中理解了复杂的统计和概率问题。
4、以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和头脑观察和分析生活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教学中,我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较切近的行程问题、购买商品问题、等积变形问题等。通过交流、讨论、根据问题情境确定等量关系。突破了学生在方程应用中找相等关系的难点,培养了合理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以实验和验证创设问题情境。以实验或验证的方式解决几何问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简单直观便于理解,还可以加强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是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如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SS》时,学生通过已知三边做三角形,再把同学们所做的三角形利用重合性验证,直观明确的理解了该定理。既培养了同学们动手操作能力,又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适当地进行教材处理和钻研,要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课堂才能做到丰富多彩,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有应变能力,认真听取学生的一些方法,不能局限于自己的思想方法。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够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将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