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往往有一种魔力,让人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有这样的故事:《牡丹亭》自问世后,就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在明代就有娄江女子感动于杜丽娘身世,十七岁幽怨而终。又有杭州女伶饰演杜丽娘,若身临其境,在舞台上气绝身亡。另一位遭遇不幸的人则题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这些都可见艺术作品永远的魅力。
刘醒龙《梦里潇湘》讲述了“奶奶”读《红楼梦》的故事。“奶奶”是一个“书痴”,虽然只上过小学,但她一生都在读《红楼梦》,而且只爱读《红楼梦》——“连她自己也说不清读了几百几十遍”,这样痴迷的原因就在于她对林黛玉的特别钟爱。“奶奶”读《红楼梦》时,每次都情不自禁地进入人物的内心,读到黛玉葬花,“总是哭成个泪人儿”;读到魂断潇湘,“便哭得死去活来”,她与人物同悲同喜,情感与之共鸣,林黛玉的命运已经深深地打动了她。
在“奶奶”的潜意识里,自己与林黛玉似乎已经合二为一,在不能如愿外出读书时,“奶奶”所作的反抗是关起门来绣“黛玉葬花”,其时,她一定觉得自己就如林黛玉一样无助!她说“年轻时,她将林黛玉当做自己的姐姐或妹妹”,其实不如说,她是把林黛玉当成了自己!《红楼梦》与祖母已经合二为一,林黛玉已经成为祖母生活本身,成为一个家庭精神的源泉和支柱。给自己儿子挑选媳妇,她要的是林黛玉,生了孩子以后,她慢慢又将林黛玉当做自己的女儿,现在她又将林黛玉当做自己的孙姑娘。“奶奶”已经分不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她成功地把自己的生活诗意化。
文章最后说:“天下的真女孩只有黛玉一人,这是奶奶毕其一生而得出的结论。”考察“奶奶”其人,她又何尝不是林黛玉似的“真女孩”呢?林黛玉聪明多才,奶奶不也如此吗?她会绣花,会读书,还巧妙地用鱼肉和羊肉混合做汤,让“我”分辨“鲜”字。林黛玉单纯真诚,奶奶不也如此吗?她看到“母亲”脸上痛苦的痕迹,就“眼窝竟真的潮湿起来”。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表现的是弱者的内心,也表现了许多强者深藏的潜意识中不愿为人所知的那一面内心,恰是在这一点上,林黛玉赢得了许多类似“奶奶”一样读者的欢迎。
易中天教授说过:“是人,特别是女人,就会有林黛玉的精神,阅读林黛玉会引起这方面的认同、共鸣、宣泄的快感与反省的清醒、俯视的超越,这是构成林黛玉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奶奶”为什么这样痴?是因为林黛玉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林黛玉不死,林黛玉的精神不死,她会一代又一代地在“奶奶”这样的人身上复活。
刘醒龙《梦里潇湘》讲述了“奶奶”读《红楼梦》的故事。“奶奶”是一个“书痴”,虽然只上过小学,但她一生都在读《红楼梦》,而且只爱读《红楼梦》——“连她自己也说不清读了几百几十遍”,这样痴迷的原因就在于她对林黛玉的特别钟爱。“奶奶”读《红楼梦》时,每次都情不自禁地进入人物的内心,读到黛玉葬花,“总是哭成个泪人儿”;读到魂断潇湘,“便哭得死去活来”,她与人物同悲同喜,情感与之共鸣,林黛玉的命运已经深深地打动了她。
在“奶奶”的潜意识里,自己与林黛玉似乎已经合二为一,在不能如愿外出读书时,“奶奶”所作的反抗是关起门来绣“黛玉葬花”,其时,她一定觉得自己就如林黛玉一样无助!她说“年轻时,她将林黛玉当做自己的姐姐或妹妹”,其实不如说,她是把林黛玉当成了自己!《红楼梦》与祖母已经合二为一,林黛玉已经成为祖母生活本身,成为一个家庭精神的源泉和支柱。给自己儿子挑选媳妇,她要的是林黛玉,生了孩子以后,她慢慢又将林黛玉当做自己的女儿,现在她又将林黛玉当做自己的孙姑娘。“奶奶”已经分不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她成功地把自己的生活诗意化。
文章最后说:“天下的真女孩只有黛玉一人,这是奶奶毕其一生而得出的结论。”考察“奶奶”其人,她又何尝不是林黛玉似的“真女孩”呢?林黛玉聪明多才,奶奶不也如此吗?她会绣花,会读书,还巧妙地用鱼肉和羊肉混合做汤,让“我”分辨“鲜”字。林黛玉单纯真诚,奶奶不也如此吗?她看到“母亲”脸上痛苦的痕迹,就“眼窝竟真的潮湿起来”。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表现的是弱者的内心,也表现了许多强者深藏的潜意识中不愿为人所知的那一面内心,恰是在这一点上,林黛玉赢得了许多类似“奶奶”一样读者的欢迎。
易中天教授说过:“是人,特别是女人,就会有林黛玉的精神,阅读林黛玉会引起这方面的认同、共鸣、宣泄的快感与反省的清醒、俯视的超越,这是构成林黛玉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奶奶”为什么这样痴?是因为林黛玉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林黛玉不死,林黛玉的精神不死,她会一代又一代地在“奶奶”这样的人身上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