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核心,使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以课程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营造快乐的氛围、创设现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紧密联系生活为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095-01
所谓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有数学素养,不仅仅表现在数学考试中能解题,还应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表现出是个学过数学的人,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它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观念品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呢?
一、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
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数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數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教材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图文并茂、灵活的呈现所学内容,教材中所选的都是切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图,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例如二年级下册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利用了“野营”这一情景串,从野餐到野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再例如“万以内数的认识”,将农村与城市的小朋友以“手拉手”的形式,呈现了农村学生进城后的所见所闻、城市学生来到农村后的所见所闻及生活体验、城乡学生分别时的美好回忆。在这些生活素材中学生能用万以内的数描述具体的事物,能进行较大数的大小比较及几千几百加减法的口算,建立了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其余每个单元亦是如此。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创造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数学品质
我们知道发现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这个情境存在怎样的数学问题,发现这些问题,并能提出问题,然后自主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在教学苏教版四下《找规律》一课时,课前,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最近几个周,有十个同学表现特别优秀。到底是谁呢?我要和他们握手。”于是,我走下讲台,和他们握了10次手。“大家知道他们是谁了吗?”学生愕然,欲言又止。“你想说什么?”一个同学起立:“老师,你没跟10个同学握手啊!”“我明明握了10次呀!”“老师,你跟有些同学握了一次手,跟有些同学握了两次手,都握乱了。应该有顺序地每人握一次手。”问题在意料之中出来了!我顺水推舟,“看来要进行‘有序’排列啊!这节课我们就来寻找有序排列的规律。”接着出示三个木偶和三顶帽子,提出要求:每个木偶配一顶帽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愉快地开始了自主探究活动。
三、续编生活故事,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素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恰当地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打造学生喜欢的熟悉的生活课堂。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续编、交流,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素养。例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我讲了一样一个生活故事:爸爸去外地出差了,小玲在家一天天地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小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学生首先要考虑到爸爸出差跨了哪两个月,再考虑每月的天数,如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和十二月十31天;四月、六月、九月和十一月十30天;平年二月二十八天,润年二月二十九天。最后再进行合理计算。学生意犹未尽,我顺势抛出新的问题:请仿照刚才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继续续编故事。看谁的故事最精彩,解决得最巧妙。各小组迅速开始分工:续编的、记录的、计算的、监督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听、说、读、算方面尽情发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交流素养。
四、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素养
小学数学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索发现过程。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也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如学习认识图形课程时,班级可以举行搭建模型比赛,同时填写操作表格,看用了哪些模型,搭成了什么成果。用这种小学生在幼儿园时就愿意做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再次认识了几种立体图形,还学到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要考虑很多因素,不再是简单的拼搭。安排学生亲历操作的活动,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互相赏识的意识,那么学生的数学合作技能在潜移默化中便得到提高。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总之,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探索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开拓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095-01
所谓数学素养,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有数学素养,不仅仅表现在数学考试中能解题,还应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表现出是个学过数学的人,它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内化而成的。它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观念品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呢?
一、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
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数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數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教材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图文并茂、灵活的呈现所学内容,教材中所选的都是切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图,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例如二年级下册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利用了“野营”这一情景串,从野餐到野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再例如“万以内数的认识”,将农村与城市的小朋友以“手拉手”的形式,呈现了农村学生进城后的所见所闻、城市学生来到农村后的所见所闻及生活体验、城乡学生分别时的美好回忆。在这些生活素材中学生能用万以内的数描述具体的事物,能进行较大数的大小比较及几千几百加减法的口算,建立了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其余每个单元亦是如此。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创造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数学品质
我们知道发现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这个情境存在怎样的数学问题,发现这些问题,并能提出问题,然后自主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在教学苏教版四下《找规律》一课时,课前,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最近几个周,有十个同学表现特别优秀。到底是谁呢?我要和他们握手。”于是,我走下讲台,和他们握了10次手。“大家知道他们是谁了吗?”学生愕然,欲言又止。“你想说什么?”一个同学起立:“老师,你没跟10个同学握手啊!”“我明明握了10次呀!”“老师,你跟有些同学握了一次手,跟有些同学握了两次手,都握乱了。应该有顺序地每人握一次手。”问题在意料之中出来了!我顺水推舟,“看来要进行‘有序’排列啊!这节课我们就来寻找有序排列的规律。”接着出示三个木偶和三顶帽子,提出要求:每个木偶配一顶帽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愉快地开始了自主探究活动。
三、续编生活故事,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素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恰当地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打造学生喜欢的熟悉的生活课堂。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续编、交流,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素养。例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我讲了一样一个生活故事:爸爸去外地出差了,小玲在家一天天地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小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学生首先要考虑到爸爸出差跨了哪两个月,再考虑每月的天数,如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和十二月十31天;四月、六月、九月和十一月十30天;平年二月二十八天,润年二月二十九天。最后再进行合理计算。学生意犹未尽,我顺势抛出新的问题:请仿照刚才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继续续编故事。看谁的故事最精彩,解决得最巧妙。各小组迅速开始分工:续编的、记录的、计算的、监督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听、说、读、算方面尽情发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交流素养。
四、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素养
小学数学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索发现过程。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也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如学习认识图形课程时,班级可以举行搭建模型比赛,同时填写操作表格,看用了哪些模型,搭成了什么成果。用这种小学生在幼儿园时就愿意做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再次认识了几种立体图形,还学到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要考虑很多因素,不再是简单的拼搭。安排学生亲历操作的活动,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互相赏识的意识,那么学生的数学合作技能在潜移默化中便得到提高。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总之,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探索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开拓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