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犯了错误,即将面对的场面大多是这样:教师一味地训斥,摆大道理,抑或是气不打一处来,凶言厉语,更有甚者对学生讽刺挖苦。试想,此种批评,学生是否能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的效果何在?我们曾提倡对待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其实,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少批评”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讲究教育艺术的批评。
如果我们冷静地去对待学生的错误,用艺术的批评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改正它们,就像轻轻拂去心爱衣服上的灰尘,而不是横眉竖目地强化犯错情境,刺激学生,那么这时批评便不再是“洪水猛兽”,它会变成一种激励,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向善、向美发展。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滋润心灵的批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消除抵触,批评时欲抑先扬
学生犯了错误,他的心理是高度紧张的,同时他情绪的天平也是偏向焦躁不安的,“老师会怎样惩罚我呢?”“管他说什么,反正我又没错”,此时学生已在心中筑起了一道心理防线,如果我们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一味说教,效果反而不佳。教师不妨先用表扬来攻破学生的心理防线,用平静的语气、微笑的面容说一说该生最近一段时间的良好表现或某方面的进步。一方面,这种融洽的氛围,学生的高度紧张消失了,同时即将要接受批评的心理的抵触程度也降低了。此时,学生心境愉快。教师再摆事实、讲道理,他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还会产生这种心理:我是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的学生,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老师说得对,我的这个缺点一定要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批评、自我教育又发挥了作用。
一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今天小组长又苦着脸来汇报:“老师,××又没完成作业!”我不动声色地来到这位同学身边,恰巧她正和几位同学一起踢毽子。我没有打断她,而是等她踢完了,我问旁边的同学:“××的毽子踢得好不好?”旁边的几位同学都竖起大拇指说“棒”。她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一是害羞,二是她已经知道我来的目的。我接着对同学们说:“××不仅人长得漂亮,毽子也踢得这么好,咱班可以组成一个踢毽子小队,由她任组长,给我们传授经验,到时候学校再举行踢毽子比赛,谁也不是咱班的对手。”同学们欢呼雀跃地高喊:“太好啦!到时我们班稳拿第一啦!”这时,我走过去轻轻地对她说:“你看同学们都这么喜欢你,要是你的作业也能天天完成,他们会更加信服你,对吗?”她点点头。从那天以后,小组长很少来汇报她的情况了。几句蜻蜓点水式的话语却起到了良好的批评效果。
二、把握尺度,批评方式因人而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亦是如此,教师的批评方式也应因人而异。在批评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一个度,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而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对性格外向的学生,教师可以直接指出他的错误,提出改进意见;而对部分性格内向、自尊心过强的学生,明智的教师不妨借其他的话题旁敲侧击,使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进而改正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了解班上学生的性格,对症下药。一位成绩优异的同学打碎了教室的一块玻璃,自尊心较强的他却迟迟不肯承认错误,我适时地给他讲了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结果,他不仅主动承认了错误,而且第二天就把那块残缺玻璃给换了好的。教师的鼓励与期待,增加了他改正错误的信心,批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真情流露,批评无声胜有声
“此处无声胜有声”是真情流露的最高境界,也应是批评的最高境界。“看似简单的一个爱抚,富有深情的眼神,看似不着边际的问寒问暖,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都会荡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开学初期,部分同学不注意衣着,我总是走过去关切地看着他们的衣领,再轻轻地帮他整平,然后平静地离开。很多孩子都用一种眼神看着我,那种眼神是温暖的。三年级的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总爱把手上的脏东西抹到本子上,把作业本弄得很脏。为此,每次写作业前,我总是在教室里准备一盆水和一个干净的毛巾,从那以后,学生的作业不仅干净而且质量很高。充满真情的无声批评总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此外,学生犯错误后,教师不妨以高尚的道德魅力,以无声的道德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这种批评如风行水上,了无痕迹;如春雨入夜,润物无声。一次,刚下课不久,“啪”的一声,一位学生随地吐了一口痰,我不动声色地走过去,掏出纸巾擦去地上的痰水并随即将它扔进了教室后面的垃圾箱,而没有当面批评他。顿时,看到这一幕的很多学生都惊呆了,教室出奇的静。结果证明,教育的效果是很好的,我们班的地面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学生的痰迹。 “润物细无声”的批评,在此体现了它的魅力。
教育是一种艺术,批评艺术可以算是艺术中的艺术。如果教育者能掌握这门艺术,那么它就能够创造出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之美,使自己和学生终身受益。◆(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新区实验小学)
如果我们冷静地去对待学生的错误,用艺术的批评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改正它们,就像轻轻拂去心爱衣服上的灰尘,而不是横眉竖目地强化犯错情境,刺激学生,那么这时批评便不再是“洪水猛兽”,它会变成一种激励,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向善、向美发展。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滋润心灵的批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消除抵触,批评时欲抑先扬
学生犯了错误,他的心理是高度紧张的,同时他情绪的天平也是偏向焦躁不安的,“老师会怎样惩罚我呢?”“管他说什么,反正我又没错”,此时学生已在心中筑起了一道心理防线,如果我们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一味说教,效果反而不佳。教师不妨先用表扬来攻破学生的心理防线,用平静的语气、微笑的面容说一说该生最近一段时间的良好表现或某方面的进步。一方面,这种融洽的氛围,学生的高度紧张消失了,同时即将要接受批评的心理的抵触程度也降低了。此时,学生心境愉快。教师再摆事实、讲道理,他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还会产生这种心理:我是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的学生,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老师说得对,我的这个缺点一定要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批评、自我教育又发挥了作用。
一位学生经常不完成作业,今天小组长又苦着脸来汇报:“老师,××又没完成作业!”我不动声色地来到这位同学身边,恰巧她正和几位同学一起踢毽子。我没有打断她,而是等她踢完了,我问旁边的同学:“××的毽子踢得好不好?”旁边的几位同学都竖起大拇指说“棒”。她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一是害羞,二是她已经知道我来的目的。我接着对同学们说:“××不仅人长得漂亮,毽子也踢得这么好,咱班可以组成一个踢毽子小队,由她任组长,给我们传授经验,到时候学校再举行踢毽子比赛,谁也不是咱班的对手。”同学们欢呼雀跃地高喊:“太好啦!到时我们班稳拿第一啦!”这时,我走过去轻轻地对她说:“你看同学们都这么喜欢你,要是你的作业也能天天完成,他们会更加信服你,对吗?”她点点头。从那天以后,小组长很少来汇报她的情况了。几句蜻蜓点水式的话语却起到了良好的批评效果。
二、把握尺度,批评方式因人而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亦是如此,教师的批评方式也应因人而异。在批评时,教师一定要把握一个度,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而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对性格外向的学生,教师可以直接指出他的错误,提出改进意见;而对部分性格内向、自尊心过强的学生,明智的教师不妨借其他的话题旁敲侧击,使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进而改正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了解班上学生的性格,对症下药。一位成绩优异的同学打碎了教室的一块玻璃,自尊心较强的他却迟迟不肯承认错误,我适时地给他讲了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结果,他不仅主动承认了错误,而且第二天就把那块残缺玻璃给换了好的。教师的鼓励与期待,增加了他改正错误的信心,批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真情流露,批评无声胜有声
“此处无声胜有声”是真情流露的最高境界,也应是批评的最高境界。“看似简单的一个爱抚,富有深情的眼神,看似不着边际的问寒问暖,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都会荡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开学初期,部分同学不注意衣着,我总是走过去关切地看着他们的衣领,再轻轻地帮他整平,然后平静地离开。很多孩子都用一种眼神看着我,那种眼神是温暖的。三年级的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总爱把手上的脏东西抹到本子上,把作业本弄得很脏。为此,每次写作业前,我总是在教室里准备一盆水和一个干净的毛巾,从那以后,学生的作业不仅干净而且质量很高。充满真情的无声批评总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此外,学生犯错误后,教师不妨以高尚的道德魅力,以无声的道德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这种批评如风行水上,了无痕迹;如春雨入夜,润物无声。一次,刚下课不久,“啪”的一声,一位学生随地吐了一口痰,我不动声色地走过去,掏出纸巾擦去地上的痰水并随即将它扔进了教室后面的垃圾箱,而没有当面批评他。顿时,看到这一幕的很多学生都惊呆了,教室出奇的静。结果证明,教育的效果是很好的,我们班的地面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学生的痰迹。 “润物细无声”的批评,在此体现了它的魅力。
教育是一种艺术,批评艺术可以算是艺术中的艺术。如果教育者能掌握这门艺术,那么它就能够创造出一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之美,使自己和学生终身受益。◆(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新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