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明确提出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获取具体的知识更加重要,这也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把科学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也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地理位置是地理学科的一个核心概念,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的基础,对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也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就可以推断出这个地理事物的一系列地理特点,从而显示出它的区域特征和差异。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也对地理位置的学习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关要求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表可以归纳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地理位置的学习应达成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熟悉不同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能够分析地理位置对其他地理特征的影响;能够评价地理位置的优劣等。作为一个地理教师,描述和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是地理教学中应该重点教给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以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一节为例:
一、准确定位,帮助学生寻找位置描述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地理位置的描述一般是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和与邻国或邻区的相对位置等方面去分析。看似简单的问题到了学生那里却并不简单,怎样教才能让所有的学生很好的掌握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我选择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亚洲的自然环境》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组织学生课前回顾:①回忆七大洲四大洋名称②用蓝色笔描出亚洲轮廓③用红色笔描出穿过亚洲的赤道、回归线、极圈等特殊纬线。判断亚洲主体位于哪些热量带。
(2)利用小组合作请学生交流亚洲的位置,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友情提示:可以从经纬度、半球位置、海陆位置描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纬度位置的描述无疑是最复杂的,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描述纬度位置既可以从具体的纬度范围又可以从热量带、低中高纬度的划分等方面分析。
(3)展示“世界政区图”指导学生描述北美洲、非洲等大洲的位置,也可以顺便介绍一下中国的位置。举一反三,可以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位置的描述。
二、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位置对区域特征的影响
地理位置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众多的地理要素,但不同的地区应侧重位置的不同方面。例如,东南亚位于亚洲到大洋洲、印度洋到太平洋的“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位于这个“十字路口”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这是突出东南亚交通位置的重要性。纬度位置对气候影响很大,特别是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重要纬线经过的地区,更具有典型性。那么在學根据地图描述亚洲的位置后,怎样引导学生分析位置对其他地理特征的影响,评价地理位置的优劣?
探究问题一: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亚洲是世界跨纬度最广的大洲,它与非洲、南极洲相比气候有怎样的差别(从纬度位置考虑原因)?探究问题二: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等特点,这与亚洲的地理位置有着怎样的关系?探究问题三:除了气候,亚洲还有哪些地理特征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请举例说明。以上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继短暂的小组交流后,进入班级讨论,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三、图文结合,引发学生思考地理核心问题
要认识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学生永远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里直接看到该区域的真实位置,因此借助于地图教学,就成为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地图不仅能表现出该区域空间的完整性,而且使区域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小组讨论过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东南亚国家分布图”和小资料“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的典型国家——新加坡”,引发学生评价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并思考问题:为什么地狭人稠,资源贫乏的新加坡会成为东南亚的经济中心?相信学生一定会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另外还要注意学生的课堂作业,并适当拓展问题,使学生思维回归地理核心素养。为了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描述和分析地理位置的方法,我设计了课堂作业,即:以《日本》为例描述日本的位置,并分析其位置对气候、交通、工业分布的影响。自此也很好地完成了课标的要求,这也为后面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要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也要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地理课堂的总体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描述位置的方法到分析位置的影响,每个步骤的设计都有意引导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学生不仅掌握了“在哪里”,而且还学会了说明“因为在这里,导致了其特有的地理特征”,让学生形成这样的思维习惯,逐渐形成一个一地理位置为导向的区域地理特征的链条体系,从而更好的掌握地理的学习方法。
地理位置是地理学科的一个核心概念,学生学习自然地理的基础,对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也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就可以推断出这个地理事物的一系列地理特点,从而显示出它的区域特征和差异。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也对地理位置的学习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关要求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表可以归纳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地理位置的学习应达成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熟悉不同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能够分析地理位置对其他地理特征的影响;能够评价地理位置的优劣等。作为一个地理教师,描述和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是地理教学中应该重点教给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以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一节为例:
一、准确定位,帮助学生寻找位置描述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地理位置的描述一般是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和与邻国或邻区的相对位置等方面去分析。看似简单的问题到了学生那里却并不简单,怎样教才能让所有的学生很好的掌握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我选择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亚洲的自然环境》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组织学生课前回顾:①回忆七大洲四大洋名称②用蓝色笔描出亚洲轮廓③用红色笔描出穿过亚洲的赤道、回归线、极圈等特殊纬线。判断亚洲主体位于哪些热量带。
(2)利用小组合作请学生交流亚洲的位置,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友情提示:可以从经纬度、半球位置、海陆位置描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纬度位置的描述无疑是最复杂的,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描述纬度位置既可以从具体的纬度范围又可以从热量带、低中高纬度的划分等方面分析。
(3)展示“世界政区图”指导学生描述北美洲、非洲等大洲的位置,也可以顺便介绍一下中国的位置。举一反三,可以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位置的描述。
二、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位置对区域特征的影响
地理位置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众多的地理要素,但不同的地区应侧重位置的不同方面。例如,东南亚位于亚洲到大洋洲、印度洋到太平洋的“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位于这个“十字路口”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这是突出东南亚交通位置的重要性。纬度位置对气候影响很大,特别是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重要纬线经过的地区,更具有典型性。那么在學根据地图描述亚洲的位置后,怎样引导学生分析位置对其他地理特征的影响,评价地理位置的优劣?
探究问题一: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亚洲是世界跨纬度最广的大洲,它与非洲、南极洲相比气候有怎样的差别(从纬度位置考虑原因)?探究问题二: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等特点,这与亚洲的地理位置有着怎样的关系?探究问题三:除了气候,亚洲还有哪些地理特征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请举例说明。以上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继短暂的小组交流后,进入班级讨论,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三、图文结合,引发学生思考地理核心问题
要认识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学生永远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里直接看到该区域的真实位置,因此借助于地图教学,就成为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地图不仅能表现出该区域空间的完整性,而且使区域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小组讨论过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东南亚国家分布图”和小资料“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的典型国家——新加坡”,引发学生评价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并思考问题:为什么地狭人稠,资源贫乏的新加坡会成为东南亚的经济中心?相信学生一定会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另外还要注意学生的课堂作业,并适当拓展问题,使学生思维回归地理核心素养。为了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描述和分析地理位置的方法,我设计了课堂作业,即:以《日本》为例描述日本的位置,并分析其位置对气候、交通、工业分布的影响。自此也很好地完成了课标的要求,这也为后面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要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也要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地理课堂的总体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描述位置的方法到分析位置的影响,每个步骤的设计都有意引导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学生不仅掌握了“在哪里”,而且还学会了说明“因为在这里,导致了其特有的地理特征”,让学生形成这样的思维习惯,逐渐形成一个一地理位置为导向的区域地理特征的链条体系,从而更好的掌握地理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