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的物理课程教学也面临着极大的变革。本文就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如何开展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展开相关论述,以供广大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者物理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物理规律
就高中物理的学习内容来看,主要是对于一些物理规律、原理的探索以及运用,因此结合课程的具体内容,除了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以及教学理念的转变之外,建议可以从物理规律方面着手进行,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新课程下高中物理学科有效教学的措施
(一)用问题创设物理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高中物理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课程的主导,所有物理知识的传授几乎都是靠教师来完成的,除了实际动手的实验操作,从备课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的环节都少之又少,教学质量始终没有较大的改观。新课改条件下,教师首先应明确高中物理课程开展的实质其实是对于一些物理现象背后存在的规律进行探讨,在掌握规律以及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应用,因此物理课程的有效教学,从原理规律探寻层次来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一旦有了问题,学生便会下意识的产生对问题答案的渴求,从历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知道,自主性学习的效果远远比被动式学习产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设问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问题的提出可以是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也可以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中去发现新的问题,与此同时,通过提问方式创设物理环境的时候一定要是有利于学生进行规律探尋的,例如应为学生提供探索过程中必要的数据以及相关的感性知识,或者是提供一些必要的查询工具等。
(二)教师应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
在学生积极进行规律原理探索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采用各种方法,对学生阐明相关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原理形成的经过等,从而丰富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将新旧知识进行充分的融合以及链接,如在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相关实验对加速度和力的关系进行探索,继而学生可以得出定质量条件加速度和外力成正比、定外力条件下成反比的结论,基于此,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加速度、力以及质量三者的关系进行总结再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学习物理的快乐,同时对于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与此同时,在呈现规律原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对一些关键字词进行着重强调,并给予相应的说明,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指明明确的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
(三)明确规律探寻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已经养成了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规律原理的习惯,有效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效果,还应让学生明白进行物理规律探寻的重要意义,从而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的而对以文字形式进行描述的物理原理进行分析以及研究,切勿将定律原理知识“强行”灌给学生。以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来看,对于“所有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情况下总是处于匀速直线或者静止状态”这一定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然给学生明确应注意条件是“没有任何外力”,同时还应理解“或者”一词的重要意义,此处“或者”并不是说有时保持静止,有时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是如果它原来如果是运动状态,那么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原本如果是静止的话就依然保持静止。
如果是公式形式的定律表达,应着重引导学生从物理学的意义对公式里的量进行理解,不能只是单纯的从数学角度进行理解,比如就电场中的同一点来讲,不能说成场强E和电场力F是正比关系,和电量q是反比关系,因为E是由该点的具体位置而定的。
(四)物理原理规律适用范围的说明
就物理学科的原理以及规律来讲,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或者一定模型中通过建立模型与条件推导出来的,因此只有在相应的条件或者模型下,这一定律或者原理才会成立,如果不满足条件的话,原理或者定律就是实效的。因此通过规律探寻方式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教师应将相关定律原理能够进行作用的条件或者模型明确提出来,从而避免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时,胡乱套用一些定律。比如就动量守恒相关规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指出,这一定律存在、成立的条件是研究系统并不受到外力作用或者外力合为零;如果受到外力作用或者合力不为零的话,基准条件不存在的情况下,定律是不成立的。
上述内容主要是从微观角度对物理有效教学进行阐述的,除了微观方面的措施之外,教师还应从宏观方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氛围,如小组合作学习的展开,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多媒体课件的合理应用,丰富课堂形式;实验操作比较的定期开展等措施,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
二、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下高中物理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微观方面,除了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从规律探寻展开物理学习之外,同时还应从宏观方面综合其他优良的教学改革方式对物理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从而提高物理科目的教学质量;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参与者,应扮演好相关角色,为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做出相应的努力。
参看文献:
[1]李爱民.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探讨[J].成功(教育),2009,09:38-39.
[2]陈琼.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探讨[J].成功(教育),2012,24:216.
[3]陈强.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3,25:48-49.
[4]张强.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04:104.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物理规律
就高中物理的学习内容来看,主要是对于一些物理规律、原理的探索以及运用,因此结合课程的具体内容,除了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以及教学理念的转变之外,建议可以从物理规律方面着手进行,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新课程下高中物理学科有效教学的措施
(一)用问题创设物理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高中物理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课程的主导,所有物理知识的传授几乎都是靠教师来完成的,除了实际动手的实验操作,从备课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的环节都少之又少,教学质量始终没有较大的改观。新课改条件下,教师首先应明确高中物理课程开展的实质其实是对于一些物理现象背后存在的规律进行探讨,在掌握规律以及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应用,因此物理课程的有效教学,从原理规律探寻层次来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一旦有了问题,学生便会下意识的产生对问题答案的渴求,从历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知道,自主性学习的效果远远比被动式学习产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在设问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问题的提出可以是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也可以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中去发现新的问题,与此同时,通过提问方式创设物理环境的时候一定要是有利于学生进行规律探尋的,例如应为学生提供探索过程中必要的数据以及相关的感性知识,或者是提供一些必要的查询工具等。
(二)教师应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
在学生积极进行规律原理探索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采用各种方法,对学生阐明相关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原理形成的经过等,从而丰富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将新旧知识进行充分的融合以及链接,如在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相关实验对加速度和力的关系进行探索,继而学生可以得出定质量条件加速度和外力成正比、定外力条件下成反比的结论,基于此,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加速度、力以及质量三者的关系进行总结再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学习物理的快乐,同时对于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与此同时,在呈现规律原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对一些关键字词进行着重强调,并给予相应的说明,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指明明确的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
(三)明确规律探寻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已经养成了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规律原理的习惯,有效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效果,还应让学生明白进行物理规律探寻的重要意义,从而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的而对以文字形式进行描述的物理原理进行分析以及研究,切勿将定律原理知识“强行”灌给学生。以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来看,对于“所有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情况下总是处于匀速直线或者静止状态”这一定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然给学生明确应注意条件是“没有任何外力”,同时还应理解“或者”一词的重要意义,此处“或者”并不是说有时保持静止,有时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是如果它原来如果是运动状态,那么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原本如果是静止的话就依然保持静止。
如果是公式形式的定律表达,应着重引导学生从物理学的意义对公式里的量进行理解,不能只是单纯的从数学角度进行理解,比如就电场中的同一点来讲,不能说成场强E和电场力F是正比关系,和电量q是反比关系,因为E是由该点的具体位置而定的。
(四)物理原理规律适用范围的说明
就物理学科的原理以及规律来讲,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或者一定模型中通过建立模型与条件推导出来的,因此只有在相应的条件或者模型下,这一定律或者原理才会成立,如果不满足条件的话,原理或者定律就是实效的。因此通过规律探寻方式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教师应将相关定律原理能够进行作用的条件或者模型明确提出来,从而避免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处理的问题时,胡乱套用一些定律。比如就动量守恒相关规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指出,这一定律存在、成立的条件是研究系统并不受到外力作用或者外力合为零;如果受到外力作用或者合力不为零的话,基准条件不存在的情况下,定律是不成立的。
上述内容主要是从微观角度对物理有效教学进行阐述的,除了微观方面的措施之外,教师还应从宏观方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氛围,如小组合作学习的展开,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多媒体课件的合理应用,丰富课堂形式;实验操作比较的定期开展等措施,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
二、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下高中物理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微观方面,除了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从规律探寻展开物理学习之外,同时还应从宏观方面综合其他优良的教学改革方式对物理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从而提高物理科目的教学质量;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参与者,应扮演好相关角色,为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做出相应的努力。
参看文献:
[1]李爱民.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探讨[J].成功(教育),2009,09:38-39.
[2]陈琼.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探讨[J].成功(教育),2012,24:216.
[3]陈强.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3,25:48-49.
[4]张强.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0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