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析《哈姆雷特》中话轮转换的运用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door6402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莎士比亚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其代表作《哈姆雷特》中经典的台词与丰富的社会内容,一直被世人所津津乐道,不过学界更多地关注于《哈姆雷特》所蕴含的社会内容与哲学思想,对其语言的运用关注却相对较少。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哈姆雷特》中话轮转换的运用,建立起了一种新的分析《哈姆雷特》的方法。
  关键词:哈姆雷特 社会语言学 话轮转换 会话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其代表作《哈姆雷特》以其经典的台词和复仇故事中交织的爱恨情仇,一直被世人所津津乐道。在整部作品中,充斥着精彩的语言运用、深刻的哲学思想以及丰富的社会内容,在评论界深受关注。不过,一直以来,学界对《哈姆雷特》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于其所蕴含的社会内容与哲学思想,而对其语言运用关注却相对较少。实际上,对话是戏剧语言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之一,而话轮运用是戏剧会话分析的一个重要途径,能很好地解释戏剧中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戏剧冲突和情节的发展。《哈姆雷特》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人物形象的塑造,还得力于其语言上的运用。下面,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哈姆雷特》中话轮转换的运用,建立起一种新的分析《哈姆雷特》的方法,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对《哈姆雷特》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
  二 社会语言学与话轮转换
  1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是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主要是运用语言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理念经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与差异。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者认为应当以语言为重点,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来研究语言的变异;部分学者则认为是语言的社会学,应当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使用语言学的材料来描写和解释社会行为。社会语言学覆盖了大量关于语言与社会的问题,包括如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等,旨在研究语言的功能特征、说话者的特证、语言多样性的特征以及这三者在言语社团中的交互作用与变化。
  2 话轮转换
  话轮转换是一种人类会话中所特有的言语机制,这一概念最初由塞克斯所提出,谢格付和杰斐逊等人对话轮转换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利用民俗学的方法论最终完善了话轮转换理论。话论转换最明显的特点是在一个时间里至少而且只有一个人说话,发话者不断轮流变化。在话轮转换框架中,话轮的承接、启动与交替,是用于协调和规则会话行为。话轮是交际方不断揣摩对方心理的一种形式,通过话轮转换能保证发话人和受话人达到信息的互显。在戏剧分析中,话轮是会话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应用于戏剧中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戏剧冲突与情节发展的分析之中。
  三 话轮分析框架
  在戏剧中,剧作家通常会预先安排话轮的交替,在对话人的选择,发言权与分布话轮的分配等方面进行精心的安排,以此更深入地对人物性格进行透视。目前常用的话轮分析框架较多,其中李华东与余东明从定量的角度构建了一个适合于文本的话轮分析框架,包括话轮的提出、话轮的控制情况、话轮的长度、话轮类型、话轮的控制策略五个方面。在一部戏剧中,通常会包含很多话题,这些话题主要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话题的提出者在话题控制中通常会占上风并获得更多的关注。话轮的长度除了能影响注意力外,也会展现人物形象,话轮长度通常和字数呈正比关系,表现出人物在剧中所占的分量。话轮类型则包括发话、反应、反应后发话、打断、独白、话题转换六种类型,发话和话题的控制关系密切,而打断在戏剧中通常较少出现,主要用来展示人物的特殊关系,独白多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四 《哈姆雷特》中话轮转换的运用
  《哈姆雷特》一剧围绕着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复仇所交织着的爱恨情仇,塑造了一个犹豫、懦弱、多疑的人物形象,上演了一幕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性格悲剧。在剧中,哈姆雷特因为犹豫而错过了好几次很好的复仇机会,最后自己也因中剑负毒而死,悲剧气息笼罩着全剧。其悲剧的产生并不在于人的道德伦理,而与人物的性格存在着必然的关系,但并不简单是主人公性格上的弱点,其最终的结果是敌对双方的失败与毁灭,并以此构成了《哈姆雷特》悲剧哲学的主要内容,展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表达了对美好人性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下面,本文选取《哈姆雷特》中三个经典的场境,从话轮数和话轮平均长度方面对《哈姆雷特》中话轮转换的运用进行定量分析,从话轮类型方面对话轮转换进行定性分析,以从话轮转换方面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况。
  1 占据绝对优势的话轮控制展现了角色愤怒的心情
  在话轮转换中,角色话轮长度和发话次数越占据优势,通常表明该角色在对话中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进攻性,而话轮长度越短则表明角色态度消极或者不想说话,处于被动地位。但如果双方话轮数基本保持平衡,而仅只话轮长度上存在差距,则表明被动的一方并非对谈话置之不理,而是由于话轮控制的一方拥有太强势的地位,即便试图取得主动也无能为力,最终处于消极地位。
  以下这段话发生在第三幕第四场之中:
  哈姆雷特:母亲,你叫我有什么事?
  王后:哈姆雷特,你已经大大得罪了你的父亲啦。
  ……
  哈姆雷特:一个杀人犯、一个恶徒、一个不及你前夫二百分之一的庸奴、一个冒充国王的丑角、一个盗国窃位的扒手,从架子上偷下那顶珍贵的五冠,塞在自己的腰包里!
  王后:别说了!
  哈姆雷特:一个下流褴褛的国王……
  这一段话发生在王后寝宫,一共有四个话题,其中哈姆雷特话轮数分别为6、8、7、5个,一共6个,平均话轮长度分别为14.3、47.9、32.4、254字,总体平均长度为98.8字。王后话轮数分别为6、8、5、5个,一共25个,平均话轮长度分别为18.9、15.2、12.5、13.1字,总体平均长度为15.3字。其间穿插了波洛涅斯和鬼魂的几句对话,但仅是起着辅助作用。   哈姆雷特前去见王后,在王后面前痛斥王上。从定量分析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这一段话中,哈姆雷特的话几乎占了总数的80%,其间虽然有王后的打断,但却完全没有影响力。在话轮转换的运用中,虽然话轮数量是话轮控制的重要指标,但实际上,有的人虽然发言次数较少但话轮较长,依然有可能提升话轮控制能力。在这一段对话中,哈姆雷特不论是在话轮数量还是话轮长度上,同王后相比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几乎完全没有王后插足的余地。而从一个话题跳到另一个话题,四个话题的转换之中,王后也一直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虽然王后数次试图从话题转换、话轮长度方面来夺回话轮的控制权,但根本无能为力,最终在哈姆雷特强势的话轮控制下唯唯诺诺。这一话轮转换的运用,完全表现了哈姆雷特愤怒的心情,表现了哈姆雷特对杀害自己父亲的愤恨,在其言语中将其心情完全释放出来。
  2 话轮长度和话题主导反映了角色参与对话的积极性
  在戏剧角色的对话中,并非是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对话积极性,不同的角色因为其性格特征、利益关系等的不同,对同一个话题的对话积极性并不相同,最终充分体现在话轮转换的运转中,表现为话轮数量、话轮长度、话题转换之中。在话轮数量相当的情况下,通常话轮长度越大,其对话的积极性越强,但也必须考虑话题转换,在实际应用中,部分角色可以通过主导话题,来展现出其内心想挖掘的内容,表现出其参与对话的积极性,而非一定要在话轮长度和话轮数量上占据绝对控制的地位。这一点,可以充分利用美国哲学家格赖斯所提出的合作原则、法国学者斯波伯和英国学者威尔逊所提出的关联论来得以很好的分析。
  以下这段话,发生在第一幕第一场之中:
  霍拉旭:都是自己人
  马西勒斯:丹麦王的臣民。
  ……
  勃那多:正像已故的国王的模样。
  马西勒斯:你是有学问的人,去和这人说话,霍拉旭。
  这段话发生在第一幕的第一场中,本场景中共有四人参与话轮,其中勃那多话轮数为19,弗兰西斯科话轮数为了8,霍拉旭话轮数为17,马西勒斯话轮数为17。话轮平均长度勃那多为12.4,弗兰西斯科为13.3,霍拉旭为98.7,马西勒斯为38.5。
  霍拉旭不相信马西勒斯和勃那多所看到的怪象,因此陪马西勒斯和勃那多守夜,结果国王的鬼魂真的出现了,霍拉旭迫切希望鬼魂能对他说话并告诉他关于它的故事。正如霍拉旭对鬼魂所说的话:
  “要是你能出声,会开口,对我说话吧,要是我有可以为你效劳之处,使你的灵魂得到安息,那么对我说话吧;要是你预知祖国的命运,靠着你的指示,也许可以及时避免未来的灾祸,那么对我说话吧……”
  在本场景的话轮转换中,霍拉旭的话轮数占了17个,平均长度更占到98.7。除了在第一话题结束后即下场的弗兰西斯科外,话轮数量同马西勒斯和勃那多相当,但其话轮长度上却占着极大的优势,整个发言权控制在了霍拉旭的手中。在这一话轮中,一直以霍拉旭的发话为主,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马西勒斯主动发话不多,但其话轮长度与霍拉旭最为接近,也远高于后面三个话题的参与者勃拉多,可见马西勒斯是拥有较强的说话欲望,对霍拉旭的发话极为配合,尤其是数次反应后发话更显露出了他的积极参与心态。三人话轮长度和话题主导方面的差异,与三人对话题的态度有着极大的关系,因为这段话主要是围绕鬼魂的出现来进行的,相比之下,霍拉旭的反应最为激烈,而马西勒斯虽然拥护有较强的积极性,但更多的是在配合霍拉旭,勃那多的反应则远不如两人那样激烈,甚至很多时候都并未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在附和着两人的对话。
  3 话轮长度与话轮类型反映了不同角色的生活态度
  以下这段话发生在第三幕第一场中:
  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奥菲利娅:我的好殿下,您这许多天来贵体安好吗?
  ……
  哈姆雷特:哈哈!你贞洁吗?
  奥菲利娅:殿下!
  哈姆雷特:你美丽吗?
  奥菲利娅:殿下是什么意思?
  哈姆雷特: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
  在这段对话中,哈姆雷特的话轮数为12个,奥菲利娅的话轮数为12,话轮平均长度哈姆雷特为135.4字,奥菲利娅为37.2字。哈姆雷特与奥匪利娅的话轮数持平,但话轮长度哈姆雷特却远高于奥菲利娅,可见哈姆雷特一直处于控制地位,奥菲利娅完全疲于应对,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其间奥菲利娅有一次发话,一次反应后发话和四次独白,充分展露了奥菲利娅年轻、纯洁、不谙世事的性格,她想爱哈姆雷特,想接受哈姆雷特的爱情,但面对哈姆雷特却根本无能为力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而哈姆雷特在这段话中,则充分展示出了其消极的人生态度,他忘却了曾经的甜言蜜语,忘却了曾经的爱,而用刺痛奥菲利娅的方法来发泄自己心中的烦闷,他的思想已经不足以支撑他整个生命的成长,这种失衡的心态导致了他行动上的犹豫不定。
  五 结语
  话轮转换是戏剧中语言特色之一,对话轮转换进行分析,能有效地把握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征,更清晰地展示人物形象。本文以话轮转换模式为框架,从话轮数量、话轮长度、话轮类型等方面,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哈姆雷特》几个片段中话轮转换的运用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人物话轮转换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作为作品会话分析的一部分,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可以有效地从另一个角度来对《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其中所渗透的社会内容与哲学思想,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曹树钧:《〈哈姆雷特〉的语言特色》,《秘书》,2009年第9期。
  [2] 韩东:《话轮转换》,《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第4期。
  [3] 戴连云:《小说人物对话话轮形式层面衔接手段及翻译》,《安微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4] 李颖:《从戏剧中的话轮转换看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安微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5] 李巧丽:《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小说勒索中的话轮转换》,《惠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作者简介:刘旺余,女,1977—,湖南长沙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高教,工作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
其他文献
摘要 犹太主义是在美国文化霸权主义时期存在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主要分支,而精神超越是其内涵体现不可或缺的特点之一。在著名的美国犹太裔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代表作之一《店员》中,作者成功地刻画出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莫里斯·鲍伯,一个贫穷的犹太裔杂货店店主和弗兰克·阿尔帕恩,一个自愿做他的店员的意大利流浪汉。尽管对于宗教有着完全不同的认知,莫里斯和弗兰克仍然在马拉默德充满怜悯和扭曲的幽默笔调下践行着犹
期刊
摘要 当代美国文学发展越来越多元化,很多非白人裔的作家在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上崭露头角,促进了美国文学的发展。其中,犹太女性文学是20世纪美国女性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但国内对犹太女性文学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主要探讨了犹太女性文学在美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各阶段的代表作家及其写作特点。  关键词:美国犹太女性文学 女权主义 女性作家 发展与现状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
期刊
摘要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代表作《红字》中,塑造了一位独立而反叛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海丝特对爱情忠贞不渝,生活中坚强而独立,面对社会典法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她毫不退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抗争,追求幸福生活。作品反映出当时社会以及作者本身的女权主义意识。本文通过对海丝特·白兰的人物形象分析,阐述了资本主义封建礼教下的女权主义,女性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面对磨难的坚强与压迫中的反抗。  关
期刊
摘要 20世纪英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E·M·福斯特创作中一个重点是文化冲突问题,其笔下文化冲突表现为:英国文化与南欧文化的摩擦;工商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的矛盾;宗主国文化与殖民地文化的对立。福斯特特别关注女性在文化冲突中的价值取向。全面分析福斯特作品中女性在文化冲突中的选择,主要呈现两种方式:顽固保守导向隔膜;努力探求为求联结。  关键词:联结 隔膜 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小说《到灯塔去》中描述了主要人物的三种人生态度和生活哲学,这三种人生哲学都有其局限性。其中拉姆齐夫人代表了爱的生活原则,这种原则在围巾与骷髅之争中由围巾来象征和隐喻,骷髅则暗示了世间永恒存在的阴暗与死亡,围巾与骷髅之争的结果似乎在告诉我们,用爱去遮掩人生的残缺,正如用围巾裹住骷髅一样,终将滑落,归于无力与无奈。完满的人生是来自不同生活原则的独立、互通与交融。  关键词:爱
期刊
摘要 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杰出的思想者。现今由于空前的精神危机所引发的全社会的关注,却是坡早在19世纪思考和探究的领域。他以人的内在精神为创作对象,描绘人的精神病症。他以哲学的方式解决文学的问题,通过突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坡在作品中实现了二元相融、多元共生,以一种诗意的人生观,为人类困顿的灵魂指出了一条通往自由的途径。  关键词:爱伦·坡 人生哲学 诗意
期刊
摘要 从狄更斯《雾都孤儿》中所描写的当时社会犯罪现象来看,作者并没有严格按照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所遵循的真实反映现实手法来创作,而是从人物性格出发,认为丑恶人物与生俱来具有恶魔般的人性,并且这种人性是世代相传的,并且狄更斯对这种性格人抱有一定的偏见,认为他们不应该属于人类社会中的一份子。本文通过阐述《雾都孤儿》中主要人物的刻画、描写和分析,来研究狄更斯人物描写特色。  关键词:《雾都孤儿》 查尔斯·狄
期刊
摘要 《哈利·波特》列小说融古老神话因素、传统文化因子、巫术幻想与现实生活世界于一体,既有对两希文化、宗教文化、儿童文学与巫术思维的继承,也有对传统女巫形象的颠覆与重构。在《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作者倾力塑造的三类正面女巫形象给读者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本文通过深入剖析、比较传统文学作品中与《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的女巫形象,阐述传统女巫形象形成的根源及“罗琳式”女巫形象的文化原型,从而进一步
期刊
摘要 阿尔贝·加缪用哲学家清醒、冷峻的思想和诗人激情、热烈的感受,以荒诞作为前提探索人如何赋予荒诞的世界以意义。本文把加缪的四部中长篇小说中不同的主人公从神话原型批评分析视角还原了他们在荒诞世界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循环模式,最终发现了荒诞世界中的幸福。  关键词:荒诞 反抗 神话原型批评 悲剧 文学循环 西西弗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文学史上,阿尔贝·加缪在他的中长篇小
期刊
摘要 宗教与文学的精神融合是俄罗斯的标志。文章着力透过文学作品阐述宗教在俄罗斯民族性格形成中的作用。本文在理清俄罗斯宗教信仰形成的历史过程的基础之上,描述外传宗教与本土多神教是怎样结合和影响着俄罗斯民族的宗教信仰,从而说明宗教信仰在民族性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宗教传统 俄罗斯 民族性格 东正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现代性的观念体系中,仍然存在着东西方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