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出发,提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基础上的自我构建,是伴随着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过程中的自我超越.并通过教学实例提出了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围绕问题这一中心,创设情境,设计流程,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自主探究,在有效方法策略的指引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发展.
【关键词】问题意识;自主探究;方法;策略
新课程明确将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目标.这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大家杜威的教育观点不谋而合,将学生的学习看成是自主探究基础上的自我构建,是伴随着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过程中的自我超越.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围绕问题这一中心,创设情境,设计流程,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探究意识,在有效方法策略的指引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发展.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植问题产生的土壤
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团结的同伴友谊是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前提.自主学习又是学生展开探究并在探究学习中产生问题的土壤.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自主学习,在平等合作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思维碰撞中形成创新理念.
二、创设问题情境,在有效的情境中引发探究意识——主动探究是问题产生的动力
问题的产生离不开具体的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探究的动因,引发思维活动,在思想上产生疑问,从而发展提问能力.
1.重视学生源自生活的数学问题意识,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情境
重视学生源自生活的数学问题意识,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形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重视学生主体的特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
问题应建立于学生基础,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该尽量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准确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3.重视教材中资源的开发,创设与知识紧密相关的情境
如: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从问题到方程》.
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丢番图墓志铭(激发兴趣、首尾呼应.)引出本章(录音播放).
评析:此材料来源于教材,安排在此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为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动力.
4.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情境
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在问题情境下主动探索.
如: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第五节《有理数的乘方》.
问题引入:有一张厚度是0.1毫米的纸,如果将它连续对折20次,会有多厚?请估算一下,如果将它连续对折30次,会有多厚?有一栋30米高的楼房高吗?
学生通常估算的结果会与正确答案有很大出入,他会不服气,从而去主动探求“为什么”,有的人甚至拿出纸在手中对折起来……
5.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
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下,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加广阔,更能促使学生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并沿着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内进行思维.
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造成学生认知冲突,打破原有的认知平衡,激发学生形成探究心理.
三、设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流程,让数学课堂围绕问题的产生、解决从而得到升华
新课程倡导“引导发现——探究实践——运用提高——小结反思”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身于数学活动之中,让他们在参与中发现问题,了解数学问题的背景,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鼓励学生在联想中产生反思.
四、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方法指引下激发问题意识
学生的学习中,问题的发现不仅是灵感,更依赖方法.观察、分析、实验、探究、操作等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如:《丰富的图形世界》一章中《展开与折叠》一节,以操作想象为法,《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节则以分析方法为主.
1.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
诸如换元、整体代入、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分类讨论等方法的运用,函数、方程等数学思想的渗透,长此下去,势必会产生一定的效应.
2.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中学数学中提出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提的问题是变化多端的,方法也无固定的模式,但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观察试验,提出问题;②类似模拟,提出问题;③讨论交流,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四边形的概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画图来主动探究四边形的概念.让学生拿出四支笔搭一个四边形,通过实践学生发现有一种四边形,四条边不在同一平面上,会有学生提问:定义中“在同一平面内”这几个字能否省略?引导学生讨论.
五、注重教学反思,让学生在总结反思中“顿悟”,体会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形成“发现——探究——解决——应用”的学习策略——总结反思形成策略是创新的归宿与升华
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和引申的过程,从而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能力.系统自主的总结是学习发生质的飞跃的桥梁,它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知识线索更加清晰,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高瞻远瞩”地把握知识;同时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可自觉地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对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关键词】问题意识;自主探究;方法;策略
新课程明确将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目标.这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大家杜威的教育观点不谋而合,将学生的学习看成是自主探究基础上的自我构建,是伴随着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过程中的自我超越.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围绕问题这一中心,创设情境,设计流程,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探究意识,在有效方法策略的指引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发展.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植问题产生的土壤
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团结的同伴友谊是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前提.自主学习又是学生展开探究并在探究学习中产生问题的土壤.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自主学习,在平等合作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思维碰撞中形成创新理念.
二、创设问题情境,在有效的情境中引发探究意识——主动探究是问题产生的动力
问题的产生离不开具体的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探究的动因,引发思维活动,在思想上产生疑问,从而发展提问能力.
1.重视学生源自生活的数学问题意识,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情境
重视学生源自生活的数学问题意识,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形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重视学生主体的特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
问题应建立于学生基础,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该尽量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准确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3.重视教材中资源的开发,创设与知识紧密相关的情境
如: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从问题到方程》.
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丢番图墓志铭(激发兴趣、首尾呼应.)引出本章(录音播放).
评析:此材料来源于教材,安排在此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为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动力.
4.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情境
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在问题情境下主动探索.
如: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第五节《有理数的乘方》.
问题引入:有一张厚度是0.1毫米的纸,如果将它连续对折20次,会有多厚?请估算一下,如果将它连续对折30次,会有多厚?有一栋30米高的楼房高吗?
学生通常估算的结果会与正确答案有很大出入,他会不服气,从而去主动探求“为什么”,有的人甚至拿出纸在手中对折起来……
5.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
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下,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加广阔,更能促使学生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并沿着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内进行思维.
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造成学生认知冲突,打破原有的认知平衡,激发学生形成探究心理.
三、设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流程,让数学课堂围绕问题的产生、解决从而得到升华
新课程倡导“引导发现——探究实践——运用提高——小结反思”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置身于数学活动之中,让他们在参与中发现问题,了解数学问题的背景,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鼓励学生在联想中产生反思.
四、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方法指引下激发问题意识
学生的学习中,问题的发现不仅是灵感,更依赖方法.观察、分析、实验、探究、操作等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如:《丰富的图形世界》一章中《展开与折叠》一节,以操作想象为法,《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节则以分析方法为主.
1.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
诸如换元、整体代入、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分类讨论等方法的运用,函数、方程等数学思想的渗透,长此下去,势必会产生一定的效应.
2.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中学数学中提出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提的问题是变化多端的,方法也无固定的模式,但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观察试验,提出问题;②类似模拟,提出问题;③讨论交流,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四边形的概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画图来主动探究四边形的概念.让学生拿出四支笔搭一个四边形,通过实践学生发现有一种四边形,四条边不在同一平面上,会有学生提问:定义中“在同一平面内”这几个字能否省略?引导学生讨论.
五、注重教学反思,让学生在总结反思中“顿悟”,体会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快乐,形成“发现——探究——解决——应用”的学习策略——总结反思形成策略是创新的归宿与升华
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和引申的过程,从而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能力.系统自主的总结是学习发生质的飞跃的桥梁,它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知识线索更加清晰,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高瞻远瞩”地把握知识;同时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可自觉地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对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