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和写作密切结合,读中书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要从语文的阅读教学入手,将阅读课作为作文课的前奏,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能力也就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教学中,精彩的课文和片段,尽管小学生的理解还达不到透彻的程度,还没有能力去欣赏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但要求他熟读成诵并不困难。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文的语言自然而然会变成他们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时会自然涌上笔端,大大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还可以利用学生爱模仿的天性,让学生模仿说话;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心理,通过学生自身的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很大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指导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利用好的文章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學生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对它感兴趣,而小学生年龄较小,经历的事情毕竟有限,单凭自己亲历的素材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造成了学生怕作文的现象。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好的、精彩的文章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往往也会想让自己能够写出这样好的文章来,就会不自觉地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用这种间接地方式来充实自己,所以说阅读是间接经验最好的获取来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这个道理。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课下大量的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去书的海洋里学习探索自己没有机会接触到的知识。曾经有一个学生在做作文中这样写到:我以前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不知道如何下笔,老师就教给我“偷学问”,我把平时在书中看到的好玩的事、好听的词和优美的句子运用到了自己的作文中,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写出这样好的文章来,渐渐地再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会看到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的事情了,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观察到的细节,也就“下笔如有神”了。
2.模仿、积累、创新
语言学习研究者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而我自己也认为,学生的作文是由“仿到创”的过程中提高起来的,模仿是写作的最初形式。学生通过仿词、仿句、仿思路等等形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作文的水平。
久而久之,学生在仿写中逐步掌握积累了一定的好词、好句,以及表达思想的要领,范文的写作技巧也就逐步变为学生自己运用自如的表达能力。由此实现了创的飞跃,由仿到创实现了写作知识最直接的迁移,也就使学生由怕作文变成了爱作文。
3.激发想象,完善空白
大多写人叙事的课文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但这并不意味有关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方方面面都得写实写满。事实上许多课文都根据各自的匠心或多或少地留有“空白点”,待我们去回味思索。利用课文里的各种“空白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填补空白。
如《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主要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和行动来展开故事,而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留有空白,于是我就采取片段训练的形式将这些潜在的内容显现出来,“阮恒在抽血的过程,会想些什么?医生又会对他说些什么?”从而不但加深了对这一课的理解,也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锻炼了想象力。
在学习《南辕北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续写一下赶车人不听劝告,一直走下去,路上又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呢?当他意识到自己走错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呢?
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在不同的空白中充分的发挥想象,写出各个不同的“精彩”来。
4.读中反思,书写感慨
苏轼曾经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每个文章中都有令人感动、引人思考、拨动你心弦的一个“点”,可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能是文中的一个画面、一个感人的情节,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一个“点”,引导学生抒发自己对文章的感慨。
例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通过人们肆意破坏自然,最终得到自然反击的故事,启发我们必须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由此引导学生想象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呢?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通过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政府派出中国国际救援队赶去救援,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艰苦战斗,救援队圆满的完成了抢险救援任务,受到了阿尔及利亚群众赞誉的故事,我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们去感受他们都很熟悉、感触颇深的汶川、玉树大地震,由此会和学生们产生共鸣,他们也似乎有很多的话想要一吐为快,也就能“以我手,写我口,写我心,书我情”。
几年来,通过高效阅读训练和以读促写,以写助读的模式训练,我们深深感悟到: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必须做好读写的结合,使阅读能为写作服务,写作又能促进阅读的训练和提高,使二者收到良性互动、同步提高的效果。
教学中,精彩的课文和片段,尽管小学生的理解还达不到透彻的程度,还没有能力去欣赏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但要求他熟读成诵并不困难。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文的语言自然而然会变成他们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时会自然涌上笔端,大大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还可以利用学生爱模仿的天性,让学生模仿说话;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心理,通过学生自身的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有很大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指导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利用好的文章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开始”,學生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对它感兴趣,而小学生年龄较小,经历的事情毕竟有限,单凭自己亲历的素材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造成了学生怕作文的现象。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好的、精彩的文章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往往也会想让自己能够写出这样好的文章来,就会不自觉地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用这种间接地方式来充实自己,所以说阅读是间接经验最好的获取来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这个道理。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课下大量的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去书的海洋里学习探索自己没有机会接触到的知识。曾经有一个学生在做作文中这样写到:我以前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不知道如何下笔,老师就教给我“偷学问”,我把平时在书中看到的好玩的事、好听的词和优美的句子运用到了自己的作文中,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写出这样好的文章来,渐渐地再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会看到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的事情了,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观察到的细节,也就“下笔如有神”了。
2.模仿、积累、创新
语言学习研究者表明,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而我自己也认为,学生的作文是由“仿到创”的过程中提高起来的,模仿是写作的最初形式。学生通过仿词、仿句、仿思路等等形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作文的水平。
久而久之,学生在仿写中逐步掌握积累了一定的好词、好句,以及表达思想的要领,范文的写作技巧也就逐步变为学生自己运用自如的表达能力。由此实现了创的飞跃,由仿到创实现了写作知识最直接的迁移,也就使学生由怕作文变成了爱作文。
3.激发想象,完善空白
大多写人叙事的课文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但这并不意味有关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方方面面都得写实写满。事实上许多课文都根据各自的匠心或多或少地留有“空白点”,待我们去回味思索。利用课文里的各种“空白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填补空白。
如《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主要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和行动来展开故事,而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留有空白,于是我就采取片段训练的形式将这些潜在的内容显现出来,“阮恒在抽血的过程,会想些什么?医生又会对他说些什么?”从而不但加深了对这一课的理解,也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锻炼了想象力。
在学习《南辕北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续写一下赶车人不听劝告,一直走下去,路上又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呢?当他意识到自己走错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呢?
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在不同的空白中充分的发挥想象,写出各个不同的“精彩”来。
4.读中反思,书写感慨
苏轼曾经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每个文章中都有令人感动、引人思考、拨动你心弦的一个“点”,可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能是文中的一个画面、一个感人的情节,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一个“点”,引导学生抒发自己对文章的感慨。
例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通过人们肆意破坏自然,最终得到自然反击的故事,启发我们必须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由此引导学生想象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呢?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是通过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政府派出中国国际救援队赶去救援,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艰苦战斗,救援队圆满的完成了抢险救援任务,受到了阿尔及利亚群众赞誉的故事,我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们去感受他们都很熟悉、感触颇深的汶川、玉树大地震,由此会和学生们产生共鸣,他们也似乎有很多的话想要一吐为快,也就能“以我手,写我口,写我心,书我情”。
几年来,通过高效阅读训练和以读促写,以写助读的模式训练,我们深深感悟到: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必须做好读写的结合,使阅读能为写作服务,写作又能促进阅读的训练和提高,使二者收到良性互动、同步提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