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摄影时代公共图书馆摄影展览业务的工作思路

来源 :神州民俗·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a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摄影工具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玩摄影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摄影艺术的追求也不断提高,公共图书馆作为传播文化的公益机构,通过开展摄影艺术的公益展览和相关配套工作,提高大众对摄影艺术的认识和欣赏水平。结合实例分析公共图书馆开展摄影展览的一些工作思路。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公益展 摄影艺术
  公益展览作为公共图书馆多元化服务延伸的一项重要业务,起到了宣传先进文化、推动社会教育的功能,各个公共图书馆都纷纷开展此项业务,并逐渐形成了公益展览文化,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围绕自身资源优势和本地特色,举办了的形式多样的公益展览,其中摄影艺术展览是组织策划最频繁和受众面最广的一种。认识摄影艺术现状和了解读者对展览信息的需求,制定科学有效的工作思路,提高摄影展览质量,丰富展览形式,对提高公益展览服务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全民摄影时代,人人都是摄影者,拍照片容易,拍好照片难。如何让人们的摄影水平跟上摄影器材飞速发展的步伐,提高人们对摄影艺术的认识,让人们真正享受摄影技术发展带来的精神文化享受,是我们图书馆人举办摄影展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着服务读者的宗旨,图书馆致力于打造摄影艺术展示、教育、交流平台,让市民可以经常地方便地接触到好的摄影作品、欣赏摄影作品,学会用心去感受去思考,读懂和运用摄影语言,满足市民的摄影知识需求,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一、摄影艺术的群众基础
  相比大多具有千年发展历史的艺术种类,摄影艺术从其依托的技术发明至今,虽只有百年历史,但其创造的艺术价值已经达到了伟大程度并且无可替代,可比喻为一位新生的却资质崇高的艺术家。
  社会科技突飞猛进,技术更新日新月异,摄影器材层出不穷,涵盖了日常消费到专业用途的不同领域不同级别的摄影工具。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拥有一部摄影器材已不再是奢侈,从专业单反相机到琳琅满目的卡片相机,从智能娱乐设备到普通的带摄像头的手机,价格有高有低、产品丰富多样,各种摄影器材普及到了千家万户,逐渐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
  一方面,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认识不断提高,对摄影艺术产生了追求;另一方面,摄影器材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使用者要求越来越低,摄影门槛大大降低。有了随身携带的摄影工具,更加方便地通过摄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发现自己觉得有意思的画面,都能随手拍摄,记录下生活中美的瞬间。
  特别是在网络应用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交流已完全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情感的表达和交流通过网络技术迅速实现,所见即可得,所得既分享。对美的追求和对美的分享,让人们对摄影乐此不疲。全民摄影时代已经到来。
  二、公共图书馆公益展览的特点
  1、公益性: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单位,各项读者服务均为免费向市民开放,读者服务体现大众化、社会化功能,因此展览也要体现公益性原则,免费参观、平等对待每一位读者是公益展览的基本原则。
  2、便利性:公共图书馆因社会职能需要,大都建在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地带,不设门槛,提供多元化读者服务,方便市民进出看展。不单单亲临展厅现场十分便利,相关网络资源的免费开放也同样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公益展览服务的便利性。
  3、受众面广:图书馆具备人流量大、读者群体稳定发展等优势,长期系列化地策划举办摄影展览,并且一般都在图书馆固定的展厅举办,逐渐形成品牌效应,建立深厚的群众基础,有些读者每个展览都来看,成为了忠实的粉丝。
  4、学习平台宽:公共图书馆利用自身丰富的文献资源,结合相应活动和相关文献,提供全方位的学习交流。让读者看完展可以便捷地继续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是公共图书馆展览对比其他类别的展馆展览所具备的资源优势。
  三、摄影艺术展览的多样化形式和社会教育功能体现
  让大众接触优秀的摄影作品,让优秀的摄影作品全方位呈现给大众,使展览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策展人需要及时收集读者的意见,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创新展览形式,从单一的作品展示,迈向多渠道的展示、导赏和学习交流。
  1、举办大众化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展览。
  此类摄影作品贴近生活,市民喜闻乐见,不单容易形成热烈的观展氛围,还容易让观众跟作品产生共鸣,让市民在熟悉的画面里找到摄影的切入点,在轻松愉快的观展氛围里感受摄影艺术的魅力。
  如我馆在2013年5月举办的《广州民俗摄影展》,从近千张摄影作品中精心挑选出260张展示,表现广州的本土民俗事象,内容包括广州17个传统节日的活动。走进展厅,让人身心愉快地品读展览作品,每一幅作品都贴近市民生活,并没有距离感,作品内容就是发生在人们身边习以为常的事情,看似简单,仔细品读又会慢慢发现作者运用的摄影语言非常巧妙。当今社会人人都是摄影者,在网络传播普及的新形势下,通过亲切的本土特色展览,使大家对民俗文化深入了解,学会细微观察,注重人文情怀,成为本土文化、优秀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2、策划高质量摄影展览,满足大众日益提高的艺术需求。
  公益展览不能因为免费就降低档次,免费和劣质不能划等号,现代公共图书馆重视向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读者活动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摄影普及的今天,人们对摄影艺术的审美水平也不断提高。集中优势资源,加大工作投入,举办高质量的摄影展,对观众获取摄影知识和提升图书馆品牌形象,都是非常有益的。
  观众跟摄影艺术家的互动是一个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图书馆利用自身场地、技术人员、读者组织等优势,策划摄影讲座、见面交流会、现场讲解作品等互动环节,让观众获得最直接的摄影知识,深受读者喜爱,社会效益进一步扩大。
  如我馆在2013年11月举办的《古典古朴——俄罗斯摄影作品展》,展示了摄影家郭小宁、梁力昌共88幅优秀作品,前者以敏锐的视角捕捉多姿多彩的俄罗斯民俗风情为主要特色,突出古朴;后者以宏观的审度展现俄罗斯的自然风光和城市风貌为主要特色,突出古典。徜徉在展馆,仿佛走进一片富饶广袤的土地,超越时空去了一趟俄罗斯似的。通过观众反馈的信息可见,收到观众好评如潮,展览品牌形象进一步拉高。   又如我馆在2013年7月举办的《绚彩意象——张桐胜摄影作品展》,作者张桐胜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的军旅摄影家,其作品艺术价值颇高。在我馆策划安排下,张桐胜在开幕式现场为观众介绍作品,并互动交流,让观众们收获颇丰。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欣赏此次摄影展,更全面地学习、交流摄影知识,我馆还组织了摄影研讨会,由张桐胜讲述创作心得,解读作品奥妙。研讨会吸引了众多不同领域的摄影爱好者到场,大家纷纷抓紧机会向艺术家提问,认真做笔记,反响热烈。
  3、利用展览平台,举办摄影大赛,鼓励大众创作。
  摄影工具的普及和对摄影艺术的追求,让人无时不在进行创作,但拍摄照片如何才能成为好作品呢?有什么评判标准呢?除了提高大众的摄影鉴赏水平外,还需要一个实践和交流的平台。图书馆可以组织相关的摄影大赛,将市民手中的摄影器材用活,让公众学到的摄影知识转变为成果。
  如我馆在2013年12月举办的《绚丽广东摄影作品展》,组织方提前8个月面向全省摄影人征稿,反应非常踊跃,征得稿件9000多件,应征作品大多水准高、内容健康向上,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民俗传统的传承。在全民摄影时代,每一次精心策划的摄影大赛,对于摄影人来说都是一个学习交流的大舞台,此类展览充分发挥了图书馆公众服务平台的优势,体现出社会公共教育的职能。大赛规则可因实际操作而变化,例如可以分主题、分专业组、业余组、分年龄组等等,满足不同层次的摄影人的需求。此类展览是以交流学习为主要目的,着重提升不同层次的摄影人的摄影水平,展览的质量并不需要放在首位,多创造平台,鼓励大众进行摄影创作。
  4、创新展览形式,提高社会效益。
  根据不同题材和不同作者的特点,以及充分分析观众的心理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展览形式,策划相配套的展览活动,增加展览的观赏度和观众的参与度。
  例如我馆在2014年3月举办的广东省艺术摄影学会常务副主席杨对荣先生的《杨对荣艺术摄影展》,作者用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视角,以“重逢”为主题,展示了70年代至90年代广州城乡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的精选作品。作品真诚自然,又具有精湛艺术手法,让观众恍如回到过去,回忆、思考和展望,观众留言说到此类展览特别适合一家三代人一起看,来看展能当作是家庭活动。这些具有浓厚历史元素的作品,每一幅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里面的故事也很有意思。摄影器材生产技术虽然在进步,在全民摄影时代,要拍一张照片不难,但如何拍出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却不容易。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品,学习摄影艺术,我馆特地录制了作品导赏视频,由作者亲自讲解部分代表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摄影技巧,通过展览现场、网络展示等多渠道播放,观众结合导赏视频来欣赏作品,收获更多摄影知识,这种形式同样深受观众喜爱。
  四、结语
  大众摄影普及度和学习需求日渐提高,摄影展览作为公共图书馆公益展览的一个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题材普通、形式单一的摄影展览已经不能立足于现今摄影文化全面普及的社会。吸收具备艺术鉴赏能力的人才,加强策展队伍专业化建设,充分利用自身如读者流量大、馆内文献资料丰富等优势资源,加强与摄影家协会等社会专业团体合作,拓宽网络展示渠道,挖掘多角度深层次展览内容,丰富展览形式,让摄影展览的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全民摄影时代,为大众提供优质的摄影艺术宣传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胡安芬.浅谈摄影艺术在大众文化中具有的普遍性[J].大众文艺,2013(4):164-165;
  [2] 柯静.对公共图书馆展览业务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2,21(10):50-52;
  [3] 梁丽霞.关于公共图书馆展览工作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8,28(1):130-134;
  [4] 张晓翔. 浅析公共图书馆展览服务新模式——以上海图书馆展览资源共享为例[J]. 图书馆界, 2014(1):53-56;
  [5] 周惠春,陈建红. 论如何扩大公共图书馆讲座的吸引力[J]. 科技创业家, 2014(3):253-254。
  作者简介:李利华(1982—),男,大学本科,理学学士,中级职称,现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编人员,主要从事公益讲座和公益展览工作。
其他文献
[摘 要]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对“种文化”的认识越深、越丰富、越全面、越接近其科学内涵,就越能在推进“种文化”上有所作为,让老百姓有效解“文化渴”。当前,由于对“种文化”的认识还不到位,导致了在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中,“种文化”的效果并不明显,这需要我们强化认识和理解。在观念认识正确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好“种文化”的几个关键问题,才能有效推进“种文化”。
期刊
龙是吉祥喜庆的象征,在我国的民间舞蹈中,有各式各样的龙舞。龙舞既是古人驱瘟辟邪的仪式,也承载了浓郁的农业时代文化———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丰收喜悦之情。醉龙舞是古代中山民间舞蹈,流行于中山、珠海、澳门一带,它的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堪称全国独有。舞蹈者持龙形道具起舞,因起舞时要“醉态朦胧”而得名“醉龙”,又称“转龙头”、“木龙舞”、“柴龙舞”、“舞龙船头”,源起宋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
期刊
[摘 要]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持我国本土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方式,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只有从他们抓起,才能够推动相关保护工作的开展,才能够真正从本质上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本文将从学校方面入手,结合潮汕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微如何让非遗走进校园,提升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校园 传承  在我国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中,五千年漫长
期刊
[摘 要]建筑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人文伦理、自然环境、审美追求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文化生活得到逐步丰富,建筑超越了其基本的功能而融入了时代的人文色彩,成了象征某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祖庙古建筑群作为佛山首批入选我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可谓是当地文化沉淀的结晶。本文主要是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剖析祖庙古建筑语言里的人文符号,探讨本土先贤如何通过建筑这
期刊
[摘 要]结合案例,从舞美构思、灯位布局、分割舞台演区、灯光与影像结合等几方面谈灯光的创作体会。  [关键词]舞美设计 舞台灯光 空间 光色  舞台美术设计从早期的写实主义走到今天,从最早单纯的对现实场景的还原到运用科技手段展现和丰富舞台语汇,舞美设计本身已不再是单一的对现实场景的还原和复制,在舞台空间的展现手段上也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  随着科技手段的发展,舞台呈现的可选择元素也越来越多样化,舞
期刊
又到了一期杂志最后收尾的阶段,也就是说捱到必须要交卷首的时候了。本已构思好要写岳麓山,但敲下第一个字母后,第一句话成了这样:跟余秀华在分享会上见着了。如同余秀华本来想用“I hope to see you again”告别,脱口而出的却是“I want t0 sleep with you”。  按捺不住的话才是真话。城里有趣的人不多,好不容易碰见一个,忍不住要记一笔。整场分享就像余秀华的脱口秀。有
期刊
“当初要不是生了你,我早就跟你爸爸离婚了。”或者“当初怀你的时候,我正在考电大,但一想到考上了去读书的时候,你刚生下来.我就放弃了。”  后来,王娟娟在大学的经济学课上学到,这种“如果没有的话……我原本可以……”的句式.代表着说话人投入了机会成本。  要小心谨慎啊!王娟娟对自己說。因为从小听妈妈那两句话听到大,她身心里难免产生了一种恐惧。如果没有生她。那么妈妈第一可以跟爸爸离婚,第二可以去读电大,
期刊
[摘 要]文化馆、站要开展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提高基层文化馆、站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大投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关键词]文化馆(站) 基层 群众 公益文化活动  党和国家历
期刊
沈小舶发现保姆李娟不对劲那天,是个晴好的初夏傍晚。她刚刚接下一个大单,心情不错,想安排双胞胎女儿度个假。沈小舶转头对此刻应该在厨房洗碗的李娟喊:娟姐,我们端午节去澳洲玩一趟好不?  把蹲在门廊换鞋的李娟吓了一跳。李娟讪讪地答她:小舶,我等下回来再洗碗,今天同乡姐妹找我有点事,我去去就来,果汁榨好了,在妞妞书桌上。她完全没有接澳洲旅行的话茬,沈小舶有点沮丧。  和前夫郑浩离婚以后,沈小舶带着一岁的大
期刊
[摘 要]传统龙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龙舟比赛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项民间娱乐活动,有很强的竞技性、地域性和群众性,也有着深刻的民俗信仰渊源。随着社会的发展,龙舟比赛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其原始的娱乐性和民俗信仰发生变化的同时,增加了竞技成分,更多注重团队合作精神,以及顽强拼搏的体育竞赛精神。本文主要阐释在现今社会,随着各种龙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