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摄影工具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玩摄影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摄影艺术的追求也不断提高,公共图书馆作为传播文化的公益机构,通过开展摄影艺术的公益展览和相关配套工作,提高大众对摄影艺术的认识和欣赏水平。结合实例分析公共图书馆开展摄影展览的一些工作思路。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公益展 摄影艺术
公益展览作为公共图书馆多元化服务延伸的一项重要业务,起到了宣传先进文化、推动社会教育的功能,各个公共图书馆都纷纷开展此项业务,并逐渐形成了公益展览文化,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围绕自身资源优势和本地特色,举办了的形式多样的公益展览,其中摄影艺术展览是组织策划最频繁和受众面最广的一种。认识摄影艺术现状和了解读者对展览信息的需求,制定科学有效的工作思路,提高摄影展览质量,丰富展览形式,对提高公益展览服务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全民摄影时代,人人都是摄影者,拍照片容易,拍好照片难。如何让人们的摄影水平跟上摄影器材飞速发展的步伐,提高人们对摄影艺术的认识,让人们真正享受摄影技术发展带来的精神文化享受,是我们图书馆人举办摄影展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着服务读者的宗旨,图书馆致力于打造摄影艺术展示、教育、交流平台,让市民可以经常地方便地接触到好的摄影作品、欣赏摄影作品,学会用心去感受去思考,读懂和运用摄影语言,满足市民的摄影知识需求,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一、摄影艺术的群众基础
相比大多具有千年发展历史的艺术种类,摄影艺术从其依托的技术发明至今,虽只有百年历史,但其创造的艺术价值已经达到了伟大程度并且无可替代,可比喻为一位新生的却资质崇高的艺术家。
社会科技突飞猛进,技术更新日新月异,摄影器材层出不穷,涵盖了日常消费到专业用途的不同领域不同级别的摄影工具。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拥有一部摄影器材已不再是奢侈,从专业单反相机到琳琅满目的卡片相机,从智能娱乐设备到普通的带摄像头的手机,价格有高有低、产品丰富多样,各种摄影器材普及到了千家万户,逐渐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
一方面,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认识不断提高,对摄影艺术产生了追求;另一方面,摄影器材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使用者要求越来越低,摄影门槛大大降低。有了随身携带的摄影工具,更加方便地通过摄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发现自己觉得有意思的画面,都能随手拍摄,记录下生活中美的瞬间。
特别是在网络应用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交流已完全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情感的表达和交流通过网络技术迅速实现,所见即可得,所得既分享。对美的追求和对美的分享,让人们对摄影乐此不疲。全民摄影时代已经到来。
二、公共图书馆公益展览的特点
1、公益性: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单位,各项读者服务均为免费向市民开放,读者服务体现大众化、社会化功能,因此展览也要体现公益性原则,免费参观、平等对待每一位读者是公益展览的基本原则。
2、便利性:公共图书馆因社会职能需要,大都建在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地带,不设门槛,提供多元化读者服务,方便市民进出看展。不单单亲临展厅现场十分便利,相关网络资源的免费开放也同样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公益展览服务的便利性。
3、受众面广:图书馆具备人流量大、读者群体稳定发展等优势,长期系列化地策划举办摄影展览,并且一般都在图书馆固定的展厅举办,逐渐形成品牌效应,建立深厚的群众基础,有些读者每个展览都来看,成为了忠实的粉丝。
4、学习平台宽:公共图书馆利用自身丰富的文献资源,结合相应活动和相关文献,提供全方位的学习交流。让读者看完展可以便捷地继续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是公共图书馆展览对比其他类别的展馆展览所具备的资源优势。
三、摄影艺术展览的多样化形式和社会教育功能体现
让大众接触优秀的摄影作品,让优秀的摄影作品全方位呈现给大众,使展览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策展人需要及时收集读者的意见,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创新展览形式,从单一的作品展示,迈向多渠道的展示、导赏和学习交流。
1、举办大众化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展览。
此类摄影作品贴近生活,市民喜闻乐见,不单容易形成热烈的观展氛围,还容易让观众跟作品产生共鸣,让市民在熟悉的画面里找到摄影的切入点,在轻松愉快的观展氛围里感受摄影艺术的魅力。
如我馆在2013年5月举办的《广州民俗摄影展》,从近千张摄影作品中精心挑选出260张展示,表现广州的本土民俗事象,内容包括广州17个传统节日的活动。走进展厅,让人身心愉快地品读展览作品,每一幅作品都贴近市民生活,并没有距离感,作品内容就是发生在人们身边习以为常的事情,看似简单,仔细品读又会慢慢发现作者运用的摄影语言非常巧妙。当今社会人人都是摄影者,在网络传播普及的新形势下,通过亲切的本土特色展览,使大家对民俗文化深入了解,学会细微观察,注重人文情怀,成为本土文化、优秀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2、策划高质量摄影展览,满足大众日益提高的艺术需求。
公益展览不能因为免费就降低档次,免费和劣质不能划等号,现代公共图书馆重视向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读者活动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摄影普及的今天,人们对摄影艺术的审美水平也不断提高。集中优势资源,加大工作投入,举办高质量的摄影展,对观众获取摄影知识和提升图书馆品牌形象,都是非常有益的。
观众跟摄影艺术家的互动是一个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图书馆利用自身场地、技术人员、读者组织等优势,策划摄影讲座、见面交流会、现场讲解作品等互动环节,让观众获得最直接的摄影知识,深受读者喜爱,社会效益进一步扩大。
如我馆在2013年11月举办的《古典古朴——俄罗斯摄影作品展》,展示了摄影家郭小宁、梁力昌共88幅优秀作品,前者以敏锐的视角捕捉多姿多彩的俄罗斯民俗风情为主要特色,突出古朴;后者以宏观的审度展现俄罗斯的自然风光和城市风貌为主要特色,突出古典。徜徉在展馆,仿佛走进一片富饶广袤的土地,超越时空去了一趟俄罗斯似的。通过观众反馈的信息可见,收到观众好评如潮,展览品牌形象进一步拉高。 又如我馆在2013年7月举办的《绚彩意象——张桐胜摄影作品展》,作者张桐胜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的军旅摄影家,其作品艺术价值颇高。在我馆策划安排下,张桐胜在开幕式现场为观众介绍作品,并互动交流,让观众们收获颇丰。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欣赏此次摄影展,更全面地学习、交流摄影知识,我馆还组织了摄影研讨会,由张桐胜讲述创作心得,解读作品奥妙。研讨会吸引了众多不同领域的摄影爱好者到场,大家纷纷抓紧机会向艺术家提问,认真做笔记,反响热烈。
3、利用展览平台,举办摄影大赛,鼓励大众创作。
摄影工具的普及和对摄影艺术的追求,让人无时不在进行创作,但拍摄照片如何才能成为好作品呢?有什么评判标准呢?除了提高大众的摄影鉴赏水平外,还需要一个实践和交流的平台。图书馆可以组织相关的摄影大赛,将市民手中的摄影器材用活,让公众学到的摄影知识转变为成果。
如我馆在2013年12月举办的《绚丽广东摄影作品展》,组织方提前8个月面向全省摄影人征稿,反应非常踊跃,征得稿件9000多件,应征作品大多水准高、内容健康向上,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民俗传统的传承。在全民摄影时代,每一次精心策划的摄影大赛,对于摄影人来说都是一个学习交流的大舞台,此类展览充分发挥了图书馆公众服务平台的优势,体现出社会公共教育的职能。大赛规则可因实际操作而变化,例如可以分主题、分专业组、业余组、分年龄组等等,满足不同层次的摄影人的需求。此类展览是以交流学习为主要目的,着重提升不同层次的摄影人的摄影水平,展览的质量并不需要放在首位,多创造平台,鼓励大众进行摄影创作。
4、创新展览形式,提高社会效益。
根据不同题材和不同作者的特点,以及充分分析观众的心理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展览形式,策划相配套的展览活动,增加展览的观赏度和观众的参与度。
例如我馆在2014年3月举办的广东省艺术摄影学会常务副主席杨对荣先生的《杨对荣艺术摄影展》,作者用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视角,以“重逢”为主题,展示了70年代至90年代广州城乡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的精选作品。作品真诚自然,又具有精湛艺术手法,让观众恍如回到过去,回忆、思考和展望,观众留言说到此类展览特别适合一家三代人一起看,来看展能当作是家庭活动。这些具有浓厚历史元素的作品,每一幅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里面的故事也很有意思。摄影器材生产技术虽然在进步,在全民摄影时代,要拍一张照片不难,但如何拍出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却不容易。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品,学习摄影艺术,我馆特地录制了作品导赏视频,由作者亲自讲解部分代表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摄影技巧,通过展览现场、网络展示等多渠道播放,观众结合导赏视频来欣赏作品,收获更多摄影知识,这种形式同样深受观众喜爱。
四、结语
大众摄影普及度和学习需求日渐提高,摄影展览作为公共图书馆公益展览的一个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题材普通、形式单一的摄影展览已经不能立足于现今摄影文化全面普及的社会。吸收具备艺术鉴赏能力的人才,加强策展队伍专业化建设,充分利用自身如读者流量大、馆内文献资料丰富等优势资源,加强与摄影家协会等社会专业团体合作,拓宽网络展示渠道,挖掘多角度深层次展览内容,丰富展览形式,让摄影展览的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全民摄影时代,为大众提供优质的摄影艺术宣传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胡安芬.浅谈摄影艺术在大众文化中具有的普遍性[J].大众文艺,2013(4):164-165;
[2] 柯静.对公共图书馆展览业务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2,21(10):50-52;
[3] 梁丽霞.关于公共图书馆展览工作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8,28(1):130-134;
[4] 张晓翔. 浅析公共图书馆展览服务新模式——以上海图书馆展览资源共享为例[J]. 图书馆界, 2014(1):53-56;
[5] 周惠春,陈建红. 论如何扩大公共图书馆讲座的吸引力[J]. 科技创业家, 2014(3):253-254。
作者简介:李利华(1982—),男,大学本科,理学学士,中级职称,现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编人员,主要从事公益讲座和公益展览工作。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公益展 摄影艺术
公益展览作为公共图书馆多元化服务延伸的一项重要业务,起到了宣传先进文化、推动社会教育的功能,各个公共图书馆都纷纷开展此项业务,并逐渐形成了公益展览文化,获得一定的社会效益。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围绕自身资源优势和本地特色,举办了的形式多样的公益展览,其中摄影艺术展览是组织策划最频繁和受众面最广的一种。认识摄影艺术现状和了解读者对展览信息的需求,制定科学有效的工作思路,提高摄影展览质量,丰富展览形式,对提高公益展览服务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全民摄影时代,人人都是摄影者,拍照片容易,拍好照片难。如何让人们的摄影水平跟上摄影器材飞速发展的步伐,提高人们对摄影艺术的认识,让人们真正享受摄影技术发展带来的精神文化享受,是我们图书馆人举办摄影展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着服务读者的宗旨,图书馆致力于打造摄影艺术展示、教育、交流平台,让市民可以经常地方便地接触到好的摄影作品、欣赏摄影作品,学会用心去感受去思考,读懂和运用摄影语言,满足市民的摄影知识需求,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一、摄影艺术的群众基础
相比大多具有千年发展历史的艺术种类,摄影艺术从其依托的技术发明至今,虽只有百年历史,但其创造的艺术价值已经达到了伟大程度并且无可替代,可比喻为一位新生的却资质崇高的艺术家。
社会科技突飞猛进,技术更新日新月异,摄影器材层出不穷,涵盖了日常消费到专业用途的不同领域不同级别的摄影工具。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拥有一部摄影器材已不再是奢侈,从专业单反相机到琳琅满目的卡片相机,从智能娱乐设备到普通的带摄像头的手机,价格有高有低、产品丰富多样,各种摄影器材普及到了千家万户,逐渐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
一方面,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认识不断提高,对摄影艺术产生了追求;另一方面,摄影器材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使用者要求越来越低,摄影门槛大大降低。有了随身携带的摄影工具,更加方便地通过摄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发现自己觉得有意思的画面,都能随手拍摄,记录下生活中美的瞬间。
特别是在网络应用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交流已完全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情感的表达和交流通过网络技术迅速实现,所见即可得,所得既分享。对美的追求和对美的分享,让人们对摄影乐此不疲。全民摄影时代已经到来。
二、公共图书馆公益展览的特点
1、公益性: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单位,各项读者服务均为免费向市民开放,读者服务体现大众化、社会化功能,因此展览也要体现公益性原则,免费参观、平等对待每一位读者是公益展览的基本原则。
2、便利性:公共图书馆因社会职能需要,大都建在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地带,不设门槛,提供多元化读者服务,方便市民进出看展。不单单亲临展厅现场十分便利,相关网络资源的免费开放也同样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公益展览服务的便利性。
3、受众面广:图书馆具备人流量大、读者群体稳定发展等优势,长期系列化地策划举办摄影展览,并且一般都在图书馆固定的展厅举办,逐渐形成品牌效应,建立深厚的群众基础,有些读者每个展览都来看,成为了忠实的粉丝。
4、学习平台宽:公共图书馆利用自身丰富的文献资源,结合相应活动和相关文献,提供全方位的学习交流。让读者看完展可以便捷地继续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是公共图书馆展览对比其他类别的展馆展览所具备的资源优势。
三、摄影艺术展览的多样化形式和社会教育功能体现
让大众接触优秀的摄影作品,让优秀的摄影作品全方位呈现给大众,使展览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策展人需要及时收集读者的意见,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创新展览形式,从单一的作品展示,迈向多渠道的展示、导赏和学习交流。
1、举办大众化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展览。
此类摄影作品贴近生活,市民喜闻乐见,不单容易形成热烈的观展氛围,还容易让观众跟作品产生共鸣,让市民在熟悉的画面里找到摄影的切入点,在轻松愉快的观展氛围里感受摄影艺术的魅力。
如我馆在2013年5月举办的《广州民俗摄影展》,从近千张摄影作品中精心挑选出260张展示,表现广州的本土民俗事象,内容包括广州17个传统节日的活动。走进展厅,让人身心愉快地品读展览作品,每一幅作品都贴近市民生活,并没有距离感,作品内容就是发生在人们身边习以为常的事情,看似简单,仔细品读又会慢慢发现作者运用的摄影语言非常巧妙。当今社会人人都是摄影者,在网络传播普及的新形势下,通过亲切的本土特色展览,使大家对民俗文化深入了解,学会细微观察,注重人文情怀,成为本土文化、优秀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2、策划高质量摄影展览,满足大众日益提高的艺术需求。
公益展览不能因为免费就降低档次,免费和劣质不能划等号,现代公共图书馆重视向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读者活动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摄影普及的今天,人们对摄影艺术的审美水平也不断提高。集中优势资源,加大工作投入,举办高质量的摄影展,对观众获取摄影知识和提升图书馆品牌形象,都是非常有益的。
观众跟摄影艺术家的互动是一个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图书馆利用自身场地、技术人员、读者组织等优势,策划摄影讲座、见面交流会、现场讲解作品等互动环节,让观众获得最直接的摄影知识,深受读者喜爱,社会效益进一步扩大。
如我馆在2013年11月举办的《古典古朴——俄罗斯摄影作品展》,展示了摄影家郭小宁、梁力昌共88幅优秀作品,前者以敏锐的视角捕捉多姿多彩的俄罗斯民俗风情为主要特色,突出古朴;后者以宏观的审度展现俄罗斯的自然风光和城市风貌为主要特色,突出古典。徜徉在展馆,仿佛走进一片富饶广袤的土地,超越时空去了一趟俄罗斯似的。通过观众反馈的信息可见,收到观众好评如潮,展览品牌形象进一步拉高。 又如我馆在2013年7月举办的《绚彩意象——张桐胜摄影作品展》,作者张桐胜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的军旅摄影家,其作品艺术价值颇高。在我馆策划安排下,张桐胜在开幕式现场为观众介绍作品,并互动交流,让观众们收获颇丰。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欣赏此次摄影展,更全面地学习、交流摄影知识,我馆还组织了摄影研讨会,由张桐胜讲述创作心得,解读作品奥妙。研讨会吸引了众多不同领域的摄影爱好者到场,大家纷纷抓紧机会向艺术家提问,认真做笔记,反响热烈。
3、利用展览平台,举办摄影大赛,鼓励大众创作。
摄影工具的普及和对摄影艺术的追求,让人无时不在进行创作,但拍摄照片如何才能成为好作品呢?有什么评判标准呢?除了提高大众的摄影鉴赏水平外,还需要一个实践和交流的平台。图书馆可以组织相关的摄影大赛,将市民手中的摄影器材用活,让公众学到的摄影知识转变为成果。
如我馆在2013年12月举办的《绚丽广东摄影作品展》,组织方提前8个月面向全省摄影人征稿,反应非常踊跃,征得稿件9000多件,应征作品大多水准高、内容健康向上,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民俗传统的传承。在全民摄影时代,每一次精心策划的摄影大赛,对于摄影人来说都是一个学习交流的大舞台,此类展览充分发挥了图书馆公众服务平台的优势,体现出社会公共教育的职能。大赛规则可因实际操作而变化,例如可以分主题、分专业组、业余组、分年龄组等等,满足不同层次的摄影人的需求。此类展览是以交流学习为主要目的,着重提升不同层次的摄影人的摄影水平,展览的质量并不需要放在首位,多创造平台,鼓励大众进行摄影创作。
4、创新展览形式,提高社会效益。
根据不同题材和不同作者的特点,以及充分分析观众的心理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展览形式,策划相配套的展览活动,增加展览的观赏度和观众的参与度。
例如我馆在2014年3月举办的广东省艺术摄影学会常务副主席杨对荣先生的《杨对荣艺术摄影展》,作者用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视角,以“重逢”为主题,展示了70年代至90年代广州城乡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的精选作品。作品真诚自然,又具有精湛艺术手法,让观众恍如回到过去,回忆、思考和展望,观众留言说到此类展览特别适合一家三代人一起看,来看展能当作是家庭活动。这些具有浓厚历史元素的作品,每一幅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里面的故事也很有意思。摄影器材生产技术虽然在进步,在全民摄影时代,要拍一张照片不难,但如何拍出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却不容易。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品,学习摄影艺术,我馆特地录制了作品导赏视频,由作者亲自讲解部分代表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摄影技巧,通过展览现场、网络展示等多渠道播放,观众结合导赏视频来欣赏作品,收获更多摄影知识,这种形式同样深受观众喜爱。
四、结语
大众摄影普及度和学习需求日渐提高,摄影展览作为公共图书馆公益展览的一个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题材普通、形式单一的摄影展览已经不能立足于现今摄影文化全面普及的社会。吸收具备艺术鉴赏能力的人才,加强策展队伍专业化建设,充分利用自身如读者流量大、馆内文献资料丰富等优势资源,加强与摄影家协会等社会专业团体合作,拓宽网络展示渠道,挖掘多角度深层次展览内容,丰富展览形式,让摄影展览的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全民摄影时代,为大众提供优质的摄影艺术宣传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胡安芬.浅谈摄影艺术在大众文化中具有的普遍性[J].大众文艺,2013(4):164-165;
[2] 柯静.对公共图书馆展览业务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2,21(10):50-52;
[3] 梁丽霞.关于公共图书馆展览工作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8,28(1):130-134;
[4] 张晓翔. 浅析公共图书馆展览服务新模式——以上海图书馆展览资源共享为例[J]. 图书馆界, 2014(1):53-56;
[5] 周惠春,陈建红. 论如何扩大公共图书馆讲座的吸引力[J]. 科技创业家, 2014(3):253-254。
作者简介:李利华(1982—),男,大学本科,理学学士,中级职称,现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编人员,主要从事公益讲座和公益展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