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析神经外科脑室引流术后,引流管护理效果。方法:择取本院在2012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神经外科脑室外引流患者52例,并对其行周密护理,观察引流管护理效果。结果:对神经外科脑室引流术后的患者行周密护理,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排除体内的多余血液以及积液,提高患者的术后质量。结语:神经外科脑室引流患者在术后接受周密护理,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促使其神经功能快速复原,还能降低其并发症发生概率,具有十分显著的护理意义,值得临床应用以及推广。
【关键词】 神经外科 脑室引流术 引流管 护理
对于神经外科而言,脑室外引流术属于常见性急救手段,通过这种治疗措施,可以及时帮助患者排除脑室内多余的血液以及脑脊液等[1],在检测及治疗患者脑积水以及脑出血病症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在患者术后对其行周密护理,可以有效强化患者的质量效果,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院在此方面进行了系统化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在2012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神经外科脑室外引流患者52例,年龄在45岁-80岁之间,平均值为(58.1±11.7)岁,其中有21例为女患者,31例为男性患者。经过临床诊断,有43例患者存在高血压病史,住院血压值为150-210/80-160mmHg,GCS评分结果为:10例13分-15分、21例9分-12分、13例5分-8分、8例3分-5分;有5例患者为脑干出血、10例患者为丘脑出血、37例患者为基底节出血。其中,有12例患者行脑室外引流术,40例患者行血肿清除术+脑室外引流术。
1.2 治疗方法
首先,脑室外引流术。对患者行室前脚穿刺外引流治疗措施,穿刺点为患者眉间上12.5cm左右处,旁开3cm为中线,以与矢状面平行的方向为穿刺方向,确保其垂直于患者双耳道的假想连线,然后利用CT对穿刺深度进行测算,确保其深度处于5cm-7cm范围内。
其次,血肿清除术+脑室外引流术。对患者行骨瓣开颅治疗措施,切开患者的脑组织,对其内部的血肿进行彻底清除,然后放置引流。具体见讨论。
1.3 观察指标
观察脑室外引流术患者以及血肿清除术+脑室外引流术患者的血肿吸收时间、感染例数、置管时间以及Karnofsky评分。
2 结果
血肿清除术+脑室外引流术患者的血肿吸收时间、感染例数、置管时间以及Karnofsky评分均显著优于脑室外引流术患者。
3 讨论
对神经外科脑室外引流术后患者进行引流管护理,要对患者的意识状态以及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并以此为基础,对引流高度进行合理调整。本院通过本次实验,总结了较为有效的护理方法,具体如下:
首先,预防感染。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确保引流装置具有良好的无菌性,并对伤口敷料进行及时更换,如果引流管脱落,护理人员要先以无菌敷料覆盖患者的创口,然后告知主治医师,由其进行处理。其次,日常护理。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如果患者存在不良症状,例如,颈部抵抗感、颈项痛、头痛、高热等,极有可能是脑室感染[2],护理人员要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要观察引流管的状态,确保其时刻通畅,并确保引流管内水柱可以随着患者的脉搏以及呼吸进行上下波动,如果波动状况不对,则要更换引流袋。在交接班过程中,要记录好患者的引流管刻度、深度交接工作。再次,引流管位置。确保引流管与患者侧脑室的距离处于11-14cm范围内[3]。不过,由于患者病情不同,颅内压力的控制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引流管位置。又次,引流速度。早期,引流速度应较小,引流量应控制在150ml-350ml之间。然后,引流袋护理。护理人员应将引流袋固定于患者的床头,并对其进行定期更换。更换时,护理人员要闭合引流管,换完后,再打开,这样可以避免患者出现颅内感染、高压等现象。再后,引流液护理。患者要严密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以及数量,并及时送检。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告知主治医师。最后,拔管。护理人员要在拔管前24小时,闭合引流管,并对患者的状况进行观察,如果没有不良症状,生命体征较为稳定,则可以拔管。拔管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严密观察,如,切口处是否存在脑脊液外溢现象、敷料是否整洁干燥等。
结论
神经外科脑室引流患者在術后接受周密护理,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促使其神经功能快速复原,还能降低其并发症发生概率,具有十分显著的护理意义,值得临床应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秀润.脑室引流管护理的相关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05(27):39-40.
[2]李春波,于春红,权星海等.脑室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10(08):259-259.
[3]李娟,郝亮.脑室引流术后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体会[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2,26(05):386-387.
【关键词】 神经外科 脑室引流术 引流管 护理
对于神经外科而言,脑室外引流术属于常见性急救手段,通过这种治疗措施,可以及时帮助患者排除脑室内多余的血液以及脑脊液等[1],在检测及治疗患者脑积水以及脑出血病症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在患者术后对其行周密护理,可以有效强化患者的质量效果,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院在此方面进行了系统化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在2012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神经外科脑室外引流患者52例,年龄在45岁-80岁之间,平均值为(58.1±11.7)岁,其中有21例为女患者,31例为男性患者。经过临床诊断,有43例患者存在高血压病史,住院血压值为150-210/80-160mmHg,GCS评分结果为:10例13分-15分、21例9分-12分、13例5分-8分、8例3分-5分;有5例患者为脑干出血、10例患者为丘脑出血、37例患者为基底节出血。其中,有12例患者行脑室外引流术,40例患者行血肿清除术+脑室外引流术。
1.2 治疗方法
首先,脑室外引流术。对患者行室前脚穿刺外引流治疗措施,穿刺点为患者眉间上12.5cm左右处,旁开3cm为中线,以与矢状面平行的方向为穿刺方向,确保其垂直于患者双耳道的假想连线,然后利用CT对穿刺深度进行测算,确保其深度处于5cm-7cm范围内。
其次,血肿清除术+脑室外引流术。对患者行骨瓣开颅治疗措施,切开患者的脑组织,对其内部的血肿进行彻底清除,然后放置引流。具体见讨论。
1.3 观察指标
观察脑室外引流术患者以及血肿清除术+脑室外引流术患者的血肿吸收时间、感染例数、置管时间以及Karnofsky评分。
2 结果
血肿清除术+脑室外引流术患者的血肿吸收时间、感染例数、置管时间以及Karnofsky评分均显著优于脑室外引流术患者。
3 讨论
对神经外科脑室外引流术后患者进行引流管护理,要对患者的意识状态以及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并以此为基础,对引流高度进行合理调整。本院通过本次实验,总结了较为有效的护理方法,具体如下:
首先,预防感染。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确保引流装置具有良好的无菌性,并对伤口敷料进行及时更换,如果引流管脱落,护理人员要先以无菌敷料覆盖患者的创口,然后告知主治医师,由其进行处理。其次,日常护理。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如果患者存在不良症状,例如,颈部抵抗感、颈项痛、头痛、高热等,极有可能是脑室感染[2],护理人员要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要观察引流管的状态,确保其时刻通畅,并确保引流管内水柱可以随着患者的脉搏以及呼吸进行上下波动,如果波动状况不对,则要更换引流袋。在交接班过程中,要记录好患者的引流管刻度、深度交接工作。再次,引流管位置。确保引流管与患者侧脑室的距离处于11-14cm范围内[3]。不过,由于患者病情不同,颅内压力的控制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引流管位置。又次,引流速度。早期,引流速度应较小,引流量应控制在150ml-350ml之间。然后,引流袋护理。护理人员应将引流袋固定于患者的床头,并对其进行定期更换。更换时,护理人员要闭合引流管,换完后,再打开,这样可以避免患者出现颅内感染、高压等现象。再后,引流液护理。患者要严密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以及数量,并及时送检。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告知主治医师。最后,拔管。护理人员要在拔管前24小时,闭合引流管,并对患者的状况进行观察,如果没有不良症状,生命体征较为稳定,则可以拔管。拔管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严密观察,如,切口处是否存在脑脊液外溢现象、敷料是否整洁干燥等。
结论
神经外科脑室引流患者在術后接受周密护理,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促使其神经功能快速复原,还能降低其并发症发生概率,具有十分显著的护理意义,值得临床应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秀润.脑室引流管护理的相关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05(27):39-40.
[2]李春波,于春红,权星海等.脑室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10(08):259-259.
[3]李娟,郝亮.脑室引流术后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体会[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2,26(05):386-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