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座城市应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它们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文化源泉、文化命脉?。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和“母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载体,今年来在保护和传承重庆“母城文化”上取得十足的进步。未来要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明确“母城文化”内涵;加强风貌区建设,以保留“母城文化”基因;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以激发“母城文化”活力和魅力。
关键词:母城文化;对策建议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符号,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核。重庆母城文化是重庆城市文化的根?。保护传承重庆“母城文化”,既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表现,又是满足人民对于丰富的精神食粮的需求。作为重庆历史文脉传承最完整、文化遗产最富集之地,渝中区历史文化遗产全市数量最多、密度最大、价值最高?。然而过去的一段时间,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开发建设,忽视了对母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些老建筑、文物因为没有及时得到修缮而有所损坏。现在,虽然各方都意识到了要加强保护和传承“母城文化”的必要性,但由于对“母城文化”界定不明确、空间区域限制以及改造难度大等原因,重庆“母城文化”的保护特色并不突出,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下面笔者将根据渝中区近年来的实践,浅论未来保护传承重庆“母城文化”对策建议。
一、以文物保文化,明确“母城文化”内涵
一是剖析城市基因图层。重庆母城随着时间的推移,沧海桑田变换,各种文化应运而生、纷至沓来并一层一层叠加,永久刻在了城市记忆里,形成了这所城市的母城基因。远古时期形成的山城地貌、古老的巴渝文化、三峡文化、传统的码头和袍哥文化、进入开埠以后形成的近代工业文化、民国时期形成的抗战统战文化和红岩文化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移民文化、都市旅游文化等结伴而来,相交辉映,共同组成了层次鲜明、特色鲜明重庆“母城文化”体系。可以肯定随着岁月变迁,“母城文化”的内涵必定会不断丰富,那些具有特定意义和价值的,镶在重庆人骨子里的记忆注定会被世代铭记。一定要打好“母城”文化牌,理清文化脉络并进行统一规划保护个发掘,增强文化自信、做靓文化名片、提升文化魅力。
二是保留城市记忆。一个有故事的城市必定是有魅力的。应按照“全力施保、应保尽保”原则,挖掘和推广母城文化,传播母城故事,在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城市进程中使得母城文脉得以留存。以旧城墙为代表的城防体系、以吊脚楼为代表的传统民居、以街巷小贩为代表的的市场烟火、以老火鍋为代表的传统美食和以过江缆车为代表的特色交通都代表了老重庆味道,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合理保留。能够代表城市独特记忆的东西就是城市的基因,随着时间推移终将成为文物,还要在保护现有文物的基础上刻意的保护现有精品、制造未来的文物,以此继承城市基因,留下记忆和乡愁。
二、以文化嵌风貌,保留“母城文化”基因
一是“三区”(传统风貌区、山城老街区、特色老社区)共建,将母城文化嵌入到城市建设之中。根据渝中区政府统一规划,传统风貌区要强化风貌保护,充分展示重庆风格、山城风貌。未来十八梯、白象街、湖广会馆等传统风貌区将被串点成线,形成下半城历史文化风貌带。山城老街区要结合巴渝传统、开埠建市、抗战统战等特色文化,保护街巷肌理,丰富街区功能,保留传统老街区的形态魅力、业态活力。特色老社区要维持山城地貌、挖掘人文底蕴、还原市井生活,促进老社区活力复兴。通过三区共建,补齐“母城”风貌建设短板,提升城市文化功能和文化品位。
二是主题刻画,将母城文化基因重点再现。值得铭记的城市瞬间决不能只留在档案馆里,要让文物活起来、形象展起来、故事传起来。巴蔓子刎首留城、张仪筑江州城、钓鱼城之战、重庆开埠、三三一惨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五四大轰炸、重庆谈判、重庆解放、重庆直辖等重大历史事件如珍珠一样刻在城市的记忆里,要通过兴建主题公园、雕塑群、纪念馆、巡展等多种方式延续城市文脉、彰显“英雄之城”形象、发挥出道德教化作用。
三、以风貌带产业,激发“母城文化”活力魅力
一是利用好母城遗产,增强母城活力。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是全市行政、文化、商贸中心和金融、总部高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不可替代的母城底蕴和完善成熟的综合配套,是中新合作示范项目、重庆自贸试验区、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的重要承接地。渝中区面临城市、产业、社会等方面的转型任务和压力,务必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将母城留下的旧资源用活,发展现代金融、高端商贸、专业服务等六大产业,打造解放碑中央商务区、朝天门中新合作示范园、下半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等服务业集聚区,持续“深耕”渝中,拓展发展空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母城文化”持续繁荣增添提供不竭动力和活力。
二是打造母城文化体系,突出母城魅力。始终坚持文商旅城融合发展思路,打造母城文化体系。坚持以“城”为基,在建设风貌区、老街区、老社区过程中,更加重细节、重气质、重品位,以城筑文。坚持以“文”为魂,深挖文化底蕴,突出文化内涵,讲好文化故事,打造各具特色的母城文化品牌。坚持“商”为支撑,优化营商环境,激活传统文化的产业基因,赋予城市遗产业态活力。坚持“旅”为载体,推进都市旅游、文化创意、特色商业等功能融合发展,依托传统风貌区、山城老街区,策划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错位布局业态,合理配置比例,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参考文献
[1] 曹静宜,陈永.淮安”母城文化”现状及其提升城市影响力的策略研究[J].传媒实务.2017,(12).
[2] 刘英.重庆母城文化的历史传承[J].重庆行政.2014,(4).
[3] 冉海军.渝中:与文化长谈,唤母城荣光[J].重庆与世界,2018(07):60-63
作者简介:苏二威(1991.10-),男,汉族,河南省周口市,硕士,毕业于重庆工商大学,就职于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党校,研究方向:社会治理 城市建设
关键词:母城文化;对策建议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符号,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核。重庆母城文化是重庆城市文化的根?。保护传承重庆“母城文化”,既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表现,又是满足人民对于丰富的精神食粮的需求。作为重庆历史文脉传承最完整、文化遗产最富集之地,渝中区历史文化遗产全市数量最多、密度最大、价值最高?。然而过去的一段时间,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开发建设,忽视了对母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些老建筑、文物因为没有及时得到修缮而有所损坏。现在,虽然各方都意识到了要加强保护和传承“母城文化”的必要性,但由于对“母城文化”界定不明确、空间区域限制以及改造难度大等原因,重庆“母城文化”的保护特色并不突出,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下面笔者将根据渝中区近年来的实践,浅论未来保护传承重庆“母城文化”对策建议。
一、以文物保文化,明确“母城文化”内涵
一是剖析城市基因图层。重庆母城随着时间的推移,沧海桑田变换,各种文化应运而生、纷至沓来并一层一层叠加,永久刻在了城市记忆里,形成了这所城市的母城基因。远古时期形成的山城地貌、古老的巴渝文化、三峡文化、传统的码头和袍哥文化、进入开埠以后形成的近代工业文化、民国时期形成的抗战统战文化和红岩文化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移民文化、都市旅游文化等结伴而来,相交辉映,共同组成了层次鲜明、特色鲜明重庆“母城文化”体系。可以肯定随着岁月变迁,“母城文化”的内涵必定会不断丰富,那些具有特定意义和价值的,镶在重庆人骨子里的记忆注定会被世代铭记。一定要打好“母城”文化牌,理清文化脉络并进行统一规划保护个发掘,增强文化自信、做靓文化名片、提升文化魅力。
二是保留城市记忆。一个有故事的城市必定是有魅力的。应按照“全力施保、应保尽保”原则,挖掘和推广母城文化,传播母城故事,在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城市进程中使得母城文脉得以留存。以旧城墙为代表的城防体系、以吊脚楼为代表的传统民居、以街巷小贩为代表的的市场烟火、以老火鍋为代表的传统美食和以过江缆车为代表的特色交通都代表了老重庆味道,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合理保留。能够代表城市独特记忆的东西就是城市的基因,随着时间推移终将成为文物,还要在保护现有文物的基础上刻意的保护现有精品、制造未来的文物,以此继承城市基因,留下记忆和乡愁。
二、以文化嵌风貌,保留“母城文化”基因
一是“三区”(传统风貌区、山城老街区、特色老社区)共建,将母城文化嵌入到城市建设之中。根据渝中区政府统一规划,传统风貌区要强化风貌保护,充分展示重庆风格、山城风貌。未来十八梯、白象街、湖广会馆等传统风貌区将被串点成线,形成下半城历史文化风貌带。山城老街区要结合巴渝传统、开埠建市、抗战统战等特色文化,保护街巷肌理,丰富街区功能,保留传统老街区的形态魅力、业态活力。特色老社区要维持山城地貌、挖掘人文底蕴、还原市井生活,促进老社区活力复兴。通过三区共建,补齐“母城”风貌建设短板,提升城市文化功能和文化品位。
二是主题刻画,将母城文化基因重点再现。值得铭记的城市瞬间决不能只留在档案馆里,要让文物活起来、形象展起来、故事传起来。巴蔓子刎首留城、张仪筑江州城、钓鱼城之战、重庆开埠、三三一惨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五四大轰炸、重庆谈判、重庆解放、重庆直辖等重大历史事件如珍珠一样刻在城市的记忆里,要通过兴建主题公园、雕塑群、纪念馆、巡展等多种方式延续城市文脉、彰显“英雄之城”形象、发挥出道德教化作用。
三、以风貌带产业,激发“母城文化”活力魅力
一是利用好母城遗产,增强母城活力。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是全市行政、文化、商贸中心和金融、总部高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不可替代的母城底蕴和完善成熟的综合配套,是中新合作示范项目、重庆自贸试验区、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的重要承接地。渝中区面临城市、产业、社会等方面的转型任务和压力,务必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将母城留下的旧资源用活,发展现代金融、高端商贸、专业服务等六大产业,打造解放碑中央商务区、朝天门中新合作示范园、下半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等服务业集聚区,持续“深耕”渝中,拓展发展空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母城文化”持续繁荣增添提供不竭动力和活力。
二是打造母城文化体系,突出母城魅力。始终坚持文商旅城融合发展思路,打造母城文化体系。坚持以“城”为基,在建设风貌区、老街区、老社区过程中,更加重细节、重气质、重品位,以城筑文。坚持以“文”为魂,深挖文化底蕴,突出文化内涵,讲好文化故事,打造各具特色的母城文化品牌。坚持“商”为支撑,优化营商环境,激活传统文化的产业基因,赋予城市遗产业态活力。坚持“旅”为载体,推进都市旅游、文化创意、特色商业等功能融合发展,依托传统风貌区、山城老街区,策划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错位布局业态,合理配置比例,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参考文献
[1] 曹静宜,陈永.淮安”母城文化”现状及其提升城市影响力的策略研究[J].传媒实务.2017,(12).
[2] 刘英.重庆母城文化的历史传承[J].重庆行政.2014,(4).
[3] 冉海军.渝中:与文化长谈,唤母城荣光[J].重庆与世界,2018(07):60-63
作者简介:苏二威(1991.10-),男,汉族,河南省周口市,硕士,毕业于重庆工商大学,就职于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党校,研究方向:社会治理 城市建设